有一个民营企业办公楼的门口竖着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三句话。
董事长的话是对的;
董事长的话永远都是对的;
董事长的话错的也是对的!
这三句话是告诫所有员工,号令一致,令出一门,无条件执行是企业的生命。
实际上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有一种观念和这个企业很相近:父母都是对的,有时候错的也是对的!而对孩子来说,听父母话就是好孩子,听父母话永远都不会错,不听父母话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就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或者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叛逆。
很多人喜欢拿国外的父母与中国的父母作比较,羡慕那里对孩子的放纵与自由,羡慕他们教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所以就正义感和民主来说,国外的孩子明显优于我们。
其实作者很喜欢、也更习惯中国式的家庭教养。我们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那些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错中国的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喜欢上学接送,喜欢把孩子抱起来养,让孩子一出生就在爱的怀抱里衣食无忧。但瑕不掩瑜,这是我们的国情,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有利于成长就够了。
但是父母管教,包括隔代教育,应该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结合孩子的成长环境,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仅靠经验和感情用事,否则同样会事倍功半,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而引发孩子的畸形发展。
在很多问题少年和失足少年身上,很多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可以找到父母与家庭的责任。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十种。
问题一:言行不一致
父母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就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决定的事情不可以左右摇摆。原则不可以轻易让步。
比如说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可能会想“这一次不会是真的吧?”如果他们知道能逃避惩罚,一定会试图去做一些躲避,包括向父母说谎,刻意去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等等,实际上不正确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孩子,总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二:小瞧孩子
在有些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他们总是长不大,而忽视了身边悄悄长大和成熟的“情感”;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即使自己是错的,而孩子是对的也拒不肯承认;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时,也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不喜欢和孩子讨论家里发生的大事,无视孩子的存在,总是自己做主;不敢把家中的大事托付给孩子,总让孩子“唱配角”;对子女的一切都大包大揽,怕他们干不好,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他们做,等等,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连同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被无情地摧毁。
问题三:过分溺爱
这种溺爱还不仅仅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让他们衣食无忧,让他们从小花钱就大手大脚、过分享受太物质的生活。
这种溺爱往往放弃原则,将子女的活动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从小就教子女如何学会“不吃亏”,别人敢打你你就打他;和别人发生纠纷时,总相信自己孩子的话;常常到老师那里护短讨“说法”;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低别人一头;孩子在家中就应该吃的最好,穿的最好,所以每天开个小灶纯属可以理解,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问题四:过于民主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解决,总以“最后一次”来威胁孩子,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民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不能踩破底线的。破了底线的民主,实际上就是纵容。说理和必要的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效果几乎完全一致。
问题五:滥用奖罚手段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这就是“恩威并施”。
问题六:父母意见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这是一条管教孩子的法则。
问题七:求全责备(苛求)
天底下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一致的,只不同的是:当孩子出现偏差时,有的父母则对孩子宽容的多;而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按父母要求的办,父母的意愿是孩子一切行动的准则,违反了就必须付出代价。
问题八:不分青红皂白
这样的父母最糟糕,他们不允许孩子解释,也不听孩子的解释,只看结果而从不问过程和原因,久之,孩子知道说了也没用,干脆不说,任凭父母处置,对立的情绪一直到孩子的人格变态。
问题九:粗暴干涉
粗暴的干涉往往体现在粗暴的管教,在“高压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既不会理睬粗暴干涉的过程,也不思考粗暴的后果。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越是干涉越容易引发逆反,引发更多对父母的粗暴回报
问题十:隔离政策
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将小孩从调皮捣蛋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董事长的话是对的;
董事长的话永远都是对的;
董事长的话错的也是对的!
这三句话是告诫所有员工,号令一致,令出一门,无条件执行是企业的生命。
实际上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有一种观念和这个企业很相近:父母都是对的,有时候错的也是对的!而对孩子来说,听父母话就是好孩子,听父母话永远都不会错,不听父母话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就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或者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叛逆。
很多人喜欢拿国外的父母与中国的父母作比较,羡慕那里对孩子的放纵与自由,羡慕他们教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所以就正义感和民主来说,国外的孩子明显优于我们。
其实作者很喜欢、也更习惯中国式的家庭教养。我们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那些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错中国的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喜欢上学接送,喜欢把孩子抱起来养,让孩子一出生就在爱的怀抱里衣食无忧。但瑕不掩瑜,这是我们的国情,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有利于成长就够了。
但是父母管教,包括隔代教育,应该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结合孩子的成长环境,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仅靠经验和感情用事,否则同样会事倍功半,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而引发孩子的畸形发展。
在很多问题少年和失足少年身上,很多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可以找到父母与家庭的责任。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十种。
问题一:言行不一致
父母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就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决定的事情不可以左右摇摆。原则不可以轻易让步。
比如说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可能会想“这一次不会是真的吧?”如果他们知道能逃避惩罚,一定会试图去做一些躲避,包括向父母说谎,刻意去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等等,实际上不正确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孩子,总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二:小瞧孩子
在有些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他们总是长不大,而忽视了身边悄悄长大和成熟的“情感”;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即使自己是错的,而孩子是对的也拒不肯承认;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时,也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不喜欢和孩子讨论家里发生的大事,无视孩子的存在,总是自己做主;不敢把家中的大事托付给孩子,总让孩子“唱配角”;对子女的一切都大包大揽,怕他们干不好,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他们做,等等,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连同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被无情地摧毁。
问题三:过分溺爱
这种溺爱还不仅仅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让他们衣食无忧,让他们从小花钱就大手大脚、过分享受太物质的生活。
这种溺爱往往放弃原则,将子女的活动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从小就教子女如何学会“不吃亏”,别人敢打你你就打他;和别人发生纠纷时,总相信自己孩子的话;常常到老师那里护短讨“说法”;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低别人一头;孩子在家中就应该吃的最好,穿的最好,所以每天开个小灶纯属可以理解,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问题四:过于民主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解决,总以“最后一次”来威胁孩子,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民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不能踩破底线的。破了底线的民主,实际上就是纵容。说理和必要的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效果几乎完全一致。
问题五:滥用奖罚手段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这就是“恩威并施”。
问题六:父母意见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这是一条管教孩子的法则。
问题七:求全责备(苛求)
天底下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一致的,只不同的是:当孩子出现偏差时,有的父母则对孩子宽容的多;而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按父母要求的办,父母的意愿是孩子一切行动的准则,违反了就必须付出代价。
问题八:不分青红皂白
这样的父母最糟糕,他们不允许孩子解释,也不听孩子的解释,只看结果而从不问过程和原因,久之,孩子知道说了也没用,干脆不说,任凭父母处置,对立的情绪一直到孩子的人格变态。
问题九:粗暴干涉
粗暴的干涉往往体现在粗暴的管教,在“高压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既不会理睬粗暴干涉的过程,也不思考粗暴的后果。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越是干涉越容易引发逆反,引发更多对父母的粗暴回报
问题十:隔离政策
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将小孩从调皮捣蛋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