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教育”是个新名词,又是一个老方法。可真要弄懂弄通还真不容易。我的一位同事,从他的孩子还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就给孩子从出生到二十岁,制定了四个“五年计划”,他就是一个目标,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读到美国的哈佛去,他相信大学毕业的自己和妻子都有这个能力。孩子出生以后,他以超人的耐力和细致,开始了自己的宏伟计划。十年过去了,他的孩子果真“连蹦带跳”地冲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火箭班”,而且孩子表现的非常“优秀”,获得好几个省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大奖,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和这位老兄不期而遇,虽然还不到四十,但他已是华发虚皱,老态初显,然而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次家长会,老师竟毫不客气地对他的孩子和他提出了批评。

    原来几天前,他和妻子同时出差,于是细心的妻子便替孩子买了些面包、火腿肠之类的,让孩子权做一餐午饭。到了吃饭时,孩子吃完了面包和火腿肠,却对着手里的易拉罐饮料犯了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竟不知道怎么开,正巧碰上了班主任。班主任说,孩子学习很优秀,却是一个高分弱能的孩子,如果这样一个连易拉罐都不会开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搞不好就可能培养了一个“废物”。

    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先生教育孩子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我是搞数学的,又是北大教授,可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进行任何辅导。他后来没有考上北大附中,我不责怪他。我对他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很低。他只要不学坏,有多少能耐就念多少书。我从不问他的分数,只看其品行,给其发展的空间。”很多年前,丁老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在北大读硕士了。

    不少的家长都普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必须严加管教,给他提出一个较高的目标(其实是只看分数的目标),然后时时提醒和教育,孩子稍有懈怠便立即给予训诫,使其永不停步。即使“进两步退一步”,毕竟还能进一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方法,因为确实有不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逼迫着走向成功的,其根据是:人都有惰性,而孩子比成年人更缺少理智,更缺少经验,所以凡事不能依从孩子。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

    其一,父母确定的目标是否是基于孩子的强势智能(一种相对突出的天赋),假如不是,即使取得所谓成功,但很可能影响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种更大的成功。

    其二,被父母“逼迫”走向成功的孩子,其独立人格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也存在着一种生命本能的缺陷,因为独立人格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片面地追求虚荣,苛刻孩子的聪颖,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学习上严看死守,分工陪读,孩子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一定会产生逃避和叛逆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会走向极端,包括离家出走误入歧途。

    其四,缺少了一种自主发展,孩子就必定缺少快乐,缺少创新精神,而这都是人的本性。

    其五,不可否认,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后天开发,但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基于孩子个性的“土壤肥力”成长起来,忽视孩子的自主发展和喜好,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硬塞给他,只会压抑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一大部分家长适得其反,品尝自己酿的苦酒。

    由此看来,“逼迫”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并不好,尤其是对那些独立性特别强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法就更存在着一种制造“反抗心理”的危险。

    中国古代出现的“无为教育”,提倡的就是一种“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即不做违背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的事,实施因势利导,功无不成。在当代,国内外管理学领域“无为管理学”研究方兴未艾。“无为管理、是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管理。无为管理的根本在抓住人心。结合育人实际,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其具体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内容:

    陶冶。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孩子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孩子敛容深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到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

    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德和家长示范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育儿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深刻地阐明了示范作用的重要。家长的人格魅力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的学识、仪表、为人处世都潜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家教中,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言传身教,更要体现在家长对人生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对真善美的理解,这些弦外之音最动听。

    信任。信任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其奥妙在于启发自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是:孩子犯了错误,做一件好事,不写检讨,写思想过程。这些教育家实施的自我教育,既包含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又善于等待。有信任,才有耐心,才有期待。信任,还体现在教态上,一个期待的眼神,一种饱含深情的嗓音,一个手势,轻轻地抚摸,都能体现教育性。这些无声教育均属无为教育。

    倾听。家长与子女之间必须有交流才有教育。有的孩子与家长有隔阂,重要原因是长者不乐于倾听,不善于倾听。倾听,是教育的手段和艺术。心理学家说: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就完成了心理咨询的一半任务。倾诉、宣泄是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家长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苦恼和欢乐,这是家教的前提,有了倾听才会有指导,孩子在倾诉中会自觉地走上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道路。

    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地体验才行。因此,无为通过行为体验得到磨炼,感悟人生。比如,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10张《北京晚报》再按原价卖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终于战胜虚荣,开始大声吆喝,把报纸卖出去了。闹市卖报这种情境活动,使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收获。无为教育是教育艺术。正如有人评价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云:“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老子哲学讲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功无不成。因此,要实施无为教育,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呕心沥血导演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为教育中,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会有新的提高。

    上述五种看似“无为”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做父母的借鉴。父母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使其身体、心理、人格和品德得到健康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往往会直接或间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和父母爱心的真正体现。其实,这种看似无为的教育方法里正蕴含着一种很大的教育智慧。            

章节目录

最后的工读学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布衣牛板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十二谈:无为胜有为,最后的工读学校,笔趣阁并收藏最后的工读学校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