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者,不管其性格如何,仁厚如刘备、枭雄如曹操、英杰如孙权,对手底下臣子们的态度却有一样是完全相同的。那即是:猜疑与提防。
曹操的多疑自不必多说了。刘备临死,还给诸葛亮来过一手“榻前托孤”。而承父兄之余烈的孙权虽有“任才尚计”的美誉,同时却也又有“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后人之评。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此乃为人之常情。
尤其乱世年间,强者为王。
就不说前朝,只拿当下来讲。最鲜明的例子,陈友谅是怎么上位的?先杀倪文俊,再弑徐寿辉。徐寿辉倒也罢了,一直以来,多没有实权,类同傀儡的角色。倪文俊可不同。陈友谅初投军时,就是投的倪文俊。在曾经的天完政权里,此人也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握有绝对的实权,也曾经在南方呼风唤雨,兵锋到处,无不披靡。到头来,却与徐寿辉一样,先后都成了陈友谅上位的踏脚石。
有此前车之鉴,身为上位者,怎能还不小心?更而且,通过汪河、孟友德等几个外来的使者,邓舍更也分别进一步了解到了江都与金陵的一些内部斗争。
汪河与孟友德当然不会自卖己赖,但是他两家有仇,挡不住互相揭短。他们自来益都,有段日子了,平时除了进见邓舍,也常常受到海东诸臣的邀请,互相之间有过很多的应酬来往。酒酣耳热之际,为了拉拢海东,彰显己国之强,少不了会抨击一下敌国的政治。
那陈友谅为排除异己,在接连弑主之后,又跟着连杀了多位不服气他的地方重将。这些,邓舍早有耳闻,暂且不提。
只说朱元璋,他本来只是濠州郭子兴麾下的一员将校,名声不显。即使在郭子兴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濠州红巾系中,也是排名较为靠下的。要不是因为原本排名在其上的诸将,比如郭子兴的儿子与郭子兴的小舅子,一个接一个地在攻打金陵前后“离奇”的阵亡,他凭什么能有今日的权势?要知道,在濠州红巾的系统中,若比资历,他甚至连汤和也不如。早在他投郭子兴之前,汤和便已经是滁州红巾的千户了。
计朱元璋之从军,自至正十二年始。先为郭子兴亲兵,后得配郭子兴义女马氏。这一年中,他虽掌过兵事,打过几场仗,却实际上没有军权,指挥的军队都是郭子兴给他的。直到次年五月,他主动提出归乡募兵,得七百余人,六月还至濠州,以所得壮丁献与郭子兴。郭子兴令他将之,任为镇抚。这才算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部曲。
这是起步。又到次年,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引费聚数骑,深入虎**,降青军三千,算是扩充。当月,没过几天,又以花云夜袭横涧山,大败了另一股青军,降缪大亨,再得两万人。至此,军声方才大振。而他这两次的招降青军之举动,少则三千,多则两万,如果单凭借他的七百人部曲,能做到么?要没有濠州郭子兴的势力、威望,绝对难以成功。
也就是说,直到至正十四年,他已拥军两万余,但是在濠州系统中,却依然算不得甚么出众的角色。甚也便在当年十月,郭子兴因担忧他的势力渐大,将其的文案抽调走了数人。文案者,实际便是智囊。并“是后四方征讨总兵之事”,也不再令朱元璋参与,把他给隔绝了出去。对此两件事,朱元璋有何反应?也是无可奈何。默认而已。
又次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卒。诸将推选主帅,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次之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不过排名第三,时任左副元帅。又直到金陵之战,郭、张二帅相继“战死”,朱元璋才算坐实了都元帅之位,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滁州系的主帅。
可是即便如此,郭、张系的老人中,还是有一部分对朱元璋很不服气。为者就是邵荣。这些秘闻,都是邓舍前阵子听孟友德说起的。当时听了,他倒是没有多想。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却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综合比较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家过程,邓舍现了一个共同之处:全都是以下克上,充满了阴谋与斗争。
只不过,一个更加明显,**裸不加掩盖。一个更加小心,似乎走的更多是隐秘曲线。当然了,这与他们不同的性格有关,也应该与他两人所面对的不同环境与条件有关。毕竟对陈友谅来说,他要想掌握大权,就必须搞掉倪文俊与徐寿辉。而对朱元璋来说,却因郭子兴的早死,而不再存在有这个障碍。联想到从后世听闻的“小明王之死”,邓舍不禁做出了一个猜测,他想道:“若是郭子兴死的晚一点?”
将心比心,猜测的结果只有一个。郭子兴勇悍善战,而性悻直不能容物,他就算死的晚一点,也早晚是必死无疑。
遍数现今天下各处的割据势力,最出名者,无非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人。而就只这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以下克上而达起家的。
张士诚较之陈、朱,似乎稍好一点。但是,这却不能就说他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只能说他的运气不错,从起事开始就是领,兄弟也多。有亲兄弟、有结拜兄弟,对手下的控制不错。
然而尽管如此,张士诚却也不是没有过内斗杀人的经历。
他初起事时,不算唯一的脑。还有一人,名叫李华甫,时任泰州判。张士诚只不过是脑中的一个,论其地位,大约还不如李华甫。李华甫的名声比他大,泰州判的官职就是被元廷地方招安得来的。而张士诚,那会儿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泰安盐场纲司牙侩。
可是,便在他们起事不久,张士诚与结拜兄弟等十有八人,便火拼了李华甫,共杀之,尽得其众。如果严格来讲,这就算不是克上,也是平级夺权。而且当时,张士诚还没有多少地盘。已经如此!
现在海东有四省之地,精兵十万,不管放在哪儿,都绝对是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见过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突然奇怪的表现之后,邓舍怎能不因此而暗生警惕!在与毕千牛谈了几句后,他将之打出去,独自转入书房,闭门沉思。他想的不止有洪继勋,由此引出去,他考虑了更多。
洪继勋的权势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他主动给予的。他原本的考虑,洪继勋是个文臣,只要不掌兵权,就算势力再大,料来也翻不出什么风浪。然而,就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的表现来看,分明却已经开始在觊觎军中。
他喃喃地说道:“我却忘了人心难料,欲壑难平。”
他又从洪继勋想到了别人。洪继勋是如此,位列文臣之,权倾海东全省,平时所得的赏赐且厚,犹且还不满足。那么,海东诸将呢?相比洪继勋的觊觎军权,海东诸将可是已经掌有了军权。尤其文、陈诸人,心腹、亲信极多,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忽然不满足了呢?
说实话,有关诸将军权的事儿,邓舍绝非现在才有考虑到的,其实从海东地盘日渐扩大以来,早就便是他的一个隐忧了。
只不过之前,他迭遇大敌,全幅精力都放在了战事上,无暇多想罢了。如今击退了察罕,暂时可保益都安稳。益都又与海东隔了一道海,他孤悬海外,难免就会因洪继勋的异常反应,把从前的隐忧一并勾引出来了。
陈虎镇守辽阳,先灭潘诚之乱,后逼得纳哈出不能南下一步。文华国治理平壤,坐守中枢要地,又曾总领三军,攻取南韩。不论资历、又或功勋,他们两个人,都是没的说。今番元军来袭,更又一个独挡孛罗,力保辽东无事;另一个亲率军驰援益都,退走察罕。再又分别皆立下大功。
邓舍轻声自问:“‘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就算官,我不能再给他们升。爵,我该怎么赏呢?辽阳、平壤。辽阳、平壤。”
不错,文、陈是邓舍义父的结拜弟兄,也算他的义叔了。可是,那朱元璋与郭天叙还是一家人呢!突然之间,邓舍寒意侵上身来,才击退了强敌察罕的喜悦,不知不觉间已然不翼而飞。
他负手独处,孤行室内,看窗外寒冬冷日,听冰凉的风声四起。过了很久,他才推门出室,吩咐侍卫召来了益都通政司的知事李生。仍在书房之内,两人密谈甚久,直到夜色深重,李生方才告退而去。
……
次日傍晚,文华国、赵过、张歹儿等人先后回城。
邓舍一如旧例,依旧约了洪继勋、李和尚、姬宗周等城中要员,亲自至城外迎接。文、赵两人是一起到的,随行的还有邓承志、佟生养、杨万虎、郭从龙、胡忠诸将,以及杨行健等人。邓舍出城三十里,手搭凉棚,遥望归师,只见军容整齐、旗帜如林。
他笑问洪继勋,说道:“先生观我此军如何?”
“臣早闻听文平章治军甚严,也曾在平壤亲眼见过文平章治军的手段。虽才经大战,又是长途跋涉地来到,却旗帜不乱、队伍整齐。果然名不虚传。文平章治军,实有名将之风。不同凡响。”
“哈哈。我海东有良将如此,天下虽大,何处去不得?”见归师渐近,邓舍教毕千牛取出提前备下的案几、美酒与杯盏,先一一放好。
停了会儿,他像是临时想到,随口说起似的,又对洪继勋说了一句,说道:“昨天议事,先生提出‘论功当以山东为重’。我仔细了想一下,山东诸将皆本士诚旧人,新附未久,即遭此恶战,损失不小,是该要好好地抚慰一下。这样吧,我会写两封亲笔信,督促陈猱头与高延世诸将也尽快来到益都。至于该怎样封赏为好,到时候,不妨再细细商议。如何?”
“主公英明。”洪继勋心头一跳,抬眼瞧了瞧邓舍,口中回答,心中想道,“昨天匆匆散会,今日却又主动提起?奇怪,却是为何!”
昨天会后,他与李兰、洪继荫商量,本又准备了一大兜的说辞,打算另找个时间,再向邓舍进言,务必要将之说服。却没料到,邓舍不等他再提及,就忽然主动改变了口风,一时间,反而无言以对。
数万人马行军,掀起了很大的烟尘。文华国诸将早接到了传报,纷纷催马急行,越过军队,赶来相见。
邓舍本在马上骑着,瞧见一行人风驰电掣地驰骋过来,知道必是文华国等人。他转顾左右,笑道:“今我益都围解,察罕之所以无功而退,功劳全在海东援军。诸位,功臣来了,咱们且下马相迎?”不等左右答话,他带头一偏腿,跃下马来,丢掉缰绳,步行向前。
他以人主之尊,先迎文华国诸将城外三十里,待等其来到,又下马步行前迎,这份敬重的礼节,给的太大了。洪继勋、李和尚、毕千牛诸人都是心中一动,姬宗周叹道:“主公折节下士,世所罕见!”
诸人也忙各自下马,后边追上。
文华国策马奔行,来到邓舍近前,翻身滚落马鞍,一句话也不说,只管扑通一声,先直挺挺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主公!主公!”邓舍措手不及,吓了一跳,慌忙去搀扶他,说道:“阿叔,你这是怎么了!咱们叔侄多月未见,今日相见,本为好事。你为何痛哭流涕?”
文华国身重体沉,拗着力气不肯起来,挣开了邓舍的手臂,“通通通”,可着劲儿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嚎哭,叫道:“***鞑子,入他娘的老匹夫察罕!主公,鞑子兵围益都两个月,你都不知道,俺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担惊受怕!俺就想,被困在益都里的,咋不就是俺哩?张歹儿那王八犊子!……。”
“张歹儿?”
“就是为了等他的关北军,俺才来益都的这么晚。还有刘杨,面善心里猴的狗东西!俺叫他准备海船,直拖延了大半个月,才勉强凑齐。还有,吴鹤年这老王八,人样虾蛆,呆里撒奸。俺叫他负责粮秣补给,总归就是使唤不动,直用了一个多月,才勉强给俺备齐。主公!这些***,都是脑袋欠砍!他们都不知道,俺这俩月,简直度日如年!要不是姚先生一再来信劝阻,俺怕不早就只引了平壤军,杀来救援主公了!
“主公!主公!”
文华国嗓门粗,哭得惊天动地。地上尘土多,他又狠命地磕头,把脸上糊弄的一块块黑。直看得洪继勋诸人哭笑不得。
他痛骂张歹儿、刘杨、吴鹤年等人,好像这些人多不忠心似的,实则是没有理由的。关北离平壤远,道路难走,张歹儿临走前,总还得把地方军事安排一下,他能及时赶到平壤,已经是千赶万赶了。
刘杨征集海船,海船好征集,水手不好征集。大半个月就能备下可运输数万人的船只,算是很好的了。
吴鹤年筹措粮秣,这就更不用说了,不但要筹措,还得从各地运输到平壤集中,冰天雪地的,难度更大。也就是吴鹤年了,换个别人,寻常庸才,不够干练的,别说一个多月,两三个月也不一定就能筹好。
文华国的这些抱怨、痛骂,不过是在表示他对邓舍的忠诚而已。看似毫不讲理,越不讲理,效果越好。邓舍失声大笑,他一个人扶不动他,把李和尚、毕千牛叫来,三个人用力,这才算把文华国搀起来。
文华国泪眼花花,抽着鼻涕,抹了把脸,细细地打量邓舍神色,看没几眼,怒从心头起,不由分说,伸手把毕千牛揪了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两个大耳刮子。
毕千牛现如今堂堂都指挥使的身份,也四十多岁的年纪了,莫名其妙地被文华国揍了两巴掌,半声不敢出,懵然不知其解。邓舍大惊,见文华国打了两巴掌似不过瘾,把腿也抬起来了,忙拽住了他,叫道:“阿叔!你这却又是为何?莫非,千牛哪里得罪你了?”
文华国戟指大骂,点着毕千牛的鼻子,叫道:“当日,主公从平壤来益都。你是主公的侍卫队长,俺亲口与你交代,要把主公照顾好!俺且问你,为何比起当日,主公消瘦了这么多?不错,俺听说你升任都指挥使了,莫不是,当了个狗屁官儿,就不把主公当回事儿了么?就把俺给你的交代,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么?”
毕千牛有委屈说不出,站直了身子,低着头,诺诺唯唯。
邓舍明白了原委,不由一笑,说道:“阿叔,不必动怒。这却不怪千牛。是前些日子,我自己不太注意,略染了些风寒。如今早已好了。”看文华国脸上太脏,亲用袖子,帮他擦拭干净,笑道,“阿叔年岁不小了,如今且又执掌有一省之权,麾下数万之众,怎么却还像个孩子。当着三军之面,在诸将面前,嚎啕大哭,成何体统?”
“一省之权,数万之众,又怎能与主公相比?”文华国转过头,铜铃大的眼,瞪立在身后的诸将,恶狠狠地道,“俺见着主公,心中欢喜,情不自禁。你们谁觉得好笑?老子把你眼给抠出来!”诸将噤若寒蝉。
文华国又将脸转回,拉了邓舍的手,左看右看,大笑起来,说道:“主公,俺有句话,不知当说不说。”
“只管说来。”
“你是俺的主公,却也是俺的舍哥儿。舍哥儿,两个月不见,俺怎么看你这个头又像是长高了呢?”
邓舍愕然,又不禁失笑,他虽年少,个子却早长成,怎会俩月不见又有长高?他说道:“阿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许是因你太过想念,故而有此错觉吧?”邓舍早先预备的有酬劳、贺功之辞,受文华国这一打产,顿时不好再说出来,显得见外,改而叙说别后相思之情。
正说间,赵过牵马来到。
原来,却是邓舍下马步行的时候,文华国、赵过等人都看见了。文华国、佟生养没有下马,只是快马加鞭,提快了奔行的度。而赵过却不敢托大,也改为牵马步行,直走到这会儿,才来到相见的地点。
李和尚、毕千牛端来酒案,邓舍与诸将分别斟上,一饮而尽。数万的援军自有人招呼,引去筑营、宿住。文华国等人,则随了邓舍迤逦回入城中。城中早备下酒宴,更请了傅友德也有出席,夜宴庆功。
曹操的多疑自不必多说了。刘备临死,还给诸葛亮来过一手“榻前托孤”。而承父兄之余烈的孙权虽有“任才尚计”的美誉,同时却也又有“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后人之评。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此乃为人之常情。
尤其乱世年间,强者为王。
就不说前朝,只拿当下来讲。最鲜明的例子,陈友谅是怎么上位的?先杀倪文俊,再弑徐寿辉。徐寿辉倒也罢了,一直以来,多没有实权,类同傀儡的角色。倪文俊可不同。陈友谅初投军时,就是投的倪文俊。在曾经的天完政权里,此人也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握有绝对的实权,也曾经在南方呼风唤雨,兵锋到处,无不披靡。到头来,却与徐寿辉一样,先后都成了陈友谅上位的踏脚石。
有此前车之鉴,身为上位者,怎能还不小心?更而且,通过汪河、孟友德等几个外来的使者,邓舍更也分别进一步了解到了江都与金陵的一些内部斗争。
汪河与孟友德当然不会自卖己赖,但是他两家有仇,挡不住互相揭短。他们自来益都,有段日子了,平时除了进见邓舍,也常常受到海东诸臣的邀请,互相之间有过很多的应酬来往。酒酣耳热之际,为了拉拢海东,彰显己国之强,少不了会抨击一下敌国的政治。
那陈友谅为排除异己,在接连弑主之后,又跟着连杀了多位不服气他的地方重将。这些,邓舍早有耳闻,暂且不提。
只说朱元璋,他本来只是濠州郭子兴麾下的一员将校,名声不显。即使在郭子兴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濠州红巾系中,也是排名较为靠下的。要不是因为原本排名在其上的诸将,比如郭子兴的儿子与郭子兴的小舅子,一个接一个地在攻打金陵前后“离奇”的阵亡,他凭什么能有今日的权势?要知道,在濠州红巾的系统中,若比资历,他甚至连汤和也不如。早在他投郭子兴之前,汤和便已经是滁州红巾的千户了。
计朱元璋之从军,自至正十二年始。先为郭子兴亲兵,后得配郭子兴义女马氏。这一年中,他虽掌过兵事,打过几场仗,却实际上没有军权,指挥的军队都是郭子兴给他的。直到次年五月,他主动提出归乡募兵,得七百余人,六月还至濠州,以所得壮丁献与郭子兴。郭子兴令他将之,任为镇抚。这才算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部曲。
这是起步。又到次年,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引费聚数骑,深入虎**,降青军三千,算是扩充。当月,没过几天,又以花云夜袭横涧山,大败了另一股青军,降缪大亨,再得两万人。至此,军声方才大振。而他这两次的招降青军之举动,少则三千,多则两万,如果单凭借他的七百人部曲,能做到么?要没有濠州郭子兴的势力、威望,绝对难以成功。
也就是说,直到至正十四年,他已拥军两万余,但是在濠州系统中,却依然算不得甚么出众的角色。甚也便在当年十月,郭子兴因担忧他的势力渐大,将其的文案抽调走了数人。文案者,实际便是智囊。并“是后四方征讨总兵之事”,也不再令朱元璋参与,把他给隔绝了出去。对此两件事,朱元璋有何反应?也是无可奈何。默认而已。
又次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卒。诸将推选主帅,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次之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不过排名第三,时任左副元帅。又直到金陵之战,郭、张二帅相继“战死”,朱元璋才算坐实了都元帅之位,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滁州系的主帅。
可是即便如此,郭、张系的老人中,还是有一部分对朱元璋很不服气。为者就是邵荣。这些秘闻,都是邓舍前阵子听孟友德说起的。当时听了,他倒是没有多想。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却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综合比较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家过程,邓舍现了一个共同之处:全都是以下克上,充满了阴谋与斗争。
只不过,一个更加明显,**裸不加掩盖。一个更加小心,似乎走的更多是隐秘曲线。当然了,这与他们不同的性格有关,也应该与他两人所面对的不同环境与条件有关。毕竟对陈友谅来说,他要想掌握大权,就必须搞掉倪文俊与徐寿辉。而对朱元璋来说,却因郭子兴的早死,而不再存在有这个障碍。联想到从后世听闻的“小明王之死”,邓舍不禁做出了一个猜测,他想道:“若是郭子兴死的晚一点?”
将心比心,猜测的结果只有一个。郭子兴勇悍善战,而性悻直不能容物,他就算死的晚一点,也早晚是必死无疑。
遍数现今天下各处的割据势力,最出名者,无非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人。而就只这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以下克上而达起家的。
张士诚较之陈、朱,似乎稍好一点。但是,这却不能就说他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只能说他的运气不错,从起事开始就是领,兄弟也多。有亲兄弟、有结拜兄弟,对手下的控制不错。
然而尽管如此,张士诚却也不是没有过内斗杀人的经历。
他初起事时,不算唯一的脑。还有一人,名叫李华甫,时任泰州判。张士诚只不过是脑中的一个,论其地位,大约还不如李华甫。李华甫的名声比他大,泰州判的官职就是被元廷地方招安得来的。而张士诚,那会儿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泰安盐场纲司牙侩。
可是,便在他们起事不久,张士诚与结拜兄弟等十有八人,便火拼了李华甫,共杀之,尽得其众。如果严格来讲,这就算不是克上,也是平级夺权。而且当时,张士诚还没有多少地盘。已经如此!
现在海东有四省之地,精兵十万,不管放在哪儿,都绝对是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见过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突然奇怪的表现之后,邓舍怎能不因此而暗生警惕!在与毕千牛谈了几句后,他将之打出去,独自转入书房,闭门沉思。他想的不止有洪继勋,由此引出去,他考虑了更多。
洪继勋的权势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他主动给予的。他原本的考虑,洪继勋是个文臣,只要不掌兵权,就算势力再大,料来也翻不出什么风浪。然而,就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的表现来看,分明却已经开始在觊觎军中。
他喃喃地说道:“我却忘了人心难料,欲壑难平。”
他又从洪继勋想到了别人。洪继勋是如此,位列文臣之,权倾海东全省,平时所得的赏赐且厚,犹且还不满足。那么,海东诸将呢?相比洪继勋的觊觎军权,海东诸将可是已经掌有了军权。尤其文、陈诸人,心腹、亲信极多,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忽然不满足了呢?
说实话,有关诸将军权的事儿,邓舍绝非现在才有考虑到的,其实从海东地盘日渐扩大以来,早就便是他的一个隐忧了。
只不过之前,他迭遇大敌,全幅精力都放在了战事上,无暇多想罢了。如今击退了察罕,暂时可保益都安稳。益都又与海东隔了一道海,他孤悬海外,难免就会因洪继勋的异常反应,把从前的隐忧一并勾引出来了。
陈虎镇守辽阳,先灭潘诚之乱,后逼得纳哈出不能南下一步。文华国治理平壤,坐守中枢要地,又曾总领三军,攻取南韩。不论资历、又或功勋,他们两个人,都是没的说。今番元军来袭,更又一个独挡孛罗,力保辽东无事;另一个亲率军驰援益都,退走察罕。再又分别皆立下大功。
邓舍轻声自问:“‘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就算官,我不能再给他们升。爵,我该怎么赏呢?辽阳、平壤。辽阳、平壤。”
不错,文、陈是邓舍义父的结拜弟兄,也算他的义叔了。可是,那朱元璋与郭天叙还是一家人呢!突然之间,邓舍寒意侵上身来,才击退了强敌察罕的喜悦,不知不觉间已然不翼而飞。
他负手独处,孤行室内,看窗外寒冬冷日,听冰凉的风声四起。过了很久,他才推门出室,吩咐侍卫召来了益都通政司的知事李生。仍在书房之内,两人密谈甚久,直到夜色深重,李生方才告退而去。
……
次日傍晚,文华国、赵过、张歹儿等人先后回城。
邓舍一如旧例,依旧约了洪继勋、李和尚、姬宗周等城中要员,亲自至城外迎接。文、赵两人是一起到的,随行的还有邓承志、佟生养、杨万虎、郭从龙、胡忠诸将,以及杨行健等人。邓舍出城三十里,手搭凉棚,遥望归师,只见军容整齐、旗帜如林。
他笑问洪继勋,说道:“先生观我此军如何?”
“臣早闻听文平章治军甚严,也曾在平壤亲眼见过文平章治军的手段。虽才经大战,又是长途跋涉地来到,却旗帜不乱、队伍整齐。果然名不虚传。文平章治军,实有名将之风。不同凡响。”
“哈哈。我海东有良将如此,天下虽大,何处去不得?”见归师渐近,邓舍教毕千牛取出提前备下的案几、美酒与杯盏,先一一放好。
停了会儿,他像是临时想到,随口说起似的,又对洪继勋说了一句,说道:“昨天议事,先生提出‘论功当以山东为重’。我仔细了想一下,山东诸将皆本士诚旧人,新附未久,即遭此恶战,损失不小,是该要好好地抚慰一下。这样吧,我会写两封亲笔信,督促陈猱头与高延世诸将也尽快来到益都。至于该怎样封赏为好,到时候,不妨再细细商议。如何?”
“主公英明。”洪继勋心头一跳,抬眼瞧了瞧邓舍,口中回答,心中想道,“昨天匆匆散会,今日却又主动提起?奇怪,却是为何!”
昨天会后,他与李兰、洪继荫商量,本又准备了一大兜的说辞,打算另找个时间,再向邓舍进言,务必要将之说服。却没料到,邓舍不等他再提及,就忽然主动改变了口风,一时间,反而无言以对。
数万人马行军,掀起了很大的烟尘。文华国诸将早接到了传报,纷纷催马急行,越过军队,赶来相见。
邓舍本在马上骑着,瞧见一行人风驰电掣地驰骋过来,知道必是文华国等人。他转顾左右,笑道:“今我益都围解,察罕之所以无功而退,功劳全在海东援军。诸位,功臣来了,咱们且下马相迎?”不等左右答话,他带头一偏腿,跃下马来,丢掉缰绳,步行向前。
他以人主之尊,先迎文华国诸将城外三十里,待等其来到,又下马步行前迎,这份敬重的礼节,给的太大了。洪继勋、李和尚、毕千牛诸人都是心中一动,姬宗周叹道:“主公折节下士,世所罕见!”
诸人也忙各自下马,后边追上。
文华国策马奔行,来到邓舍近前,翻身滚落马鞍,一句话也不说,只管扑通一声,先直挺挺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主公!主公!”邓舍措手不及,吓了一跳,慌忙去搀扶他,说道:“阿叔,你这是怎么了!咱们叔侄多月未见,今日相见,本为好事。你为何痛哭流涕?”
文华国身重体沉,拗着力气不肯起来,挣开了邓舍的手臂,“通通通”,可着劲儿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嚎哭,叫道:“***鞑子,入他娘的老匹夫察罕!主公,鞑子兵围益都两个月,你都不知道,俺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担惊受怕!俺就想,被困在益都里的,咋不就是俺哩?张歹儿那王八犊子!……。”
“张歹儿?”
“就是为了等他的关北军,俺才来益都的这么晚。还有刘杨,面善心里猴的狗东西!俺叫他准备海船,直拖延了大半个月,才勉强凑齐。还有,吴鹤年这老王八,人样虾蛆,呆里撒奸。俺叫他负责粮秣补给,总归就是使唤不动,直用了一个多月,才勉强给俺备齐。主公!这些***,都是脑袋欠砍!他们都不知道,俺这俩月,简直度日如年!要不是姚先生一再来信劝阻,俺怕不早就只引了平壤军,杀来救援主公了!
“主公!主公!”
文华国嗓门粗,哭得惊天动地。地上尘土多,他又狠命地磕头,把脸上糊弄的一块块黑。直看得洪继勋诸人哭笑不得。
他痛骂张歹儿、刘杨、吴鹤年等人,好像这些人多不忠心似的,实则是没有理由的。关北离平壤远,道路难走,张歹儿临走前,总还得把地方军事安排一下,他能及时赶到平壤,已经是千赶万赶了。
刘杨征集海船,海船好征集,水手不好征集。大半个月就能备下可运输数万人的船只,算是很好的了。
吴鹤年筹措粮秣,这就更不用说了,不但要筹措,还得从各地运输到平壤集中,冰天雪地的,难度更大。也就是吴鹤年了,换个别人,寻常庸才,不够干练的,别说一个多月,两三个月也不一定就能筹好。
文华国的这些抱怨、痛骂,不过是在表示他对邓舍的忠诚而已。看似毫不讲理,越不讲理,效果越好。邓舍失声大笑,他一个人扶不动他,把李和尚、毕千牛叫来,三个人用力,这才算把文华国搀起来。
文华国泪眼花花,抽着鼻涕,抹了把脸,细细地打量邓舍神色,看没几眼,怒从心头起,不由分说,伸手把毕千牛揪了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两个大耳刮子。
毕千牛现如今堂堂都指挥使的身份,也四十多岁的年纪了,莫名其妙地被文华国揍了两巴掌,半声不敢出,懵然不知其解。邓舍大惊,见文华国打了两巴掌似不过瘾,把腿也抬起来了,忙拽住了他,叫道:“阿叔!你这却又是为何?莫非,千牛哪里得罪你了?”
文华国戟指大骂,点着毕千牛的鼻子,叫道:“当日,主公从平壤来益都。你是主公的侍卫队长,俺亲口与你交代,要把主公照顾好!俺且问你,为何比起当日,主公消瘦了这么多?不错,俺听说你升任都指挥使了,莫不是,当了个狗屁官儿,就不把主公当回事儿了么?就把俺给你的交代,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么?”
毕千牛有委屈说不出,站直了身子,低着头,诺诺唯唯。
邓舍明白了原委,不由一笑,说道:“阿叔,不必动怒。这却不怪千牛。是前些日子,我自己不太注意,略染了些风寒。如今早已好了。”看文华国脸上太脏,亲用袖子,帮他擦拭干净,笑道,“阿叔年岁不小了,如今且又执掌有一省之权,麾下数万之众,怎么却还像个孩子。当着三军之面,在诸将面前,嚎啕大哭,成何体统?”
“一省之权,数万之众,又怎能与主公相比?”文华国转过头,铜铃大的眼,瞪立在身后的诸将,恶狠狠地道,“俺见着主公,心中欢喜,情不自禁。你们谁觉得好笑?老子把你眼给抠出来!”诸将噤若寒蝉。
文华国又将脸转回,拉了邓舍的手,左看右看,大笑起来,说道:“主公,俺有句话,不知当说不说。”
“只管说来。”
“你是俺的主公,却也是俺的舍哥儿。舍哥儿,两个月不见,俺怎么看你这个头又像是长高了呢?”
邓舍愕然,又不禁失笑,他虽年少,个子却早长成,怎会俩月不见又有长高?他说道:“阿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许是因你太过想念,故而有此错觉吧?”邓舍早先预备的有酬劳、贺功之辞,受文华国这一打产,顿时不好再说出来,显得见外,改而叙说别后相思之情。
正说间,赵过牵马来到。
原来,却是邓舍下马步行的时候,文华国、赵过等人都看见了。文华国、佟生养没有下马,只是快马加鞭,提快了奔行的度。而赵过却不敢托大,也改为牵马步行,直走到这会儿,才来到相见的地点。
李和尚、毕千牛端来酒案,邓舍与诸将分别斟上,一饮而尽。数万的援军自有人招呼,引去筑营、宿住。文华国等人,则随了邓舍迤逦回入城中。城中早备下酒宴,更请了傅友德也有出席,夜宴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