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陈群便开始对堂内众人详详细细的讲解这“九品官人法”到底是什么。
只见陈群在堂内微微踱步,不紧不慢的说道,“所谓‘九品官人法’,通俗点来说就是将人员评级分为九个品级的,一种人才推举和选官制度。
主管评定的人员我们称之为‘中正官’。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官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官必为在京都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者,另外此大中正官必须要经过尚书台、三公的共同选授方可。再由大中正官推举小中正官数名,分散与各个郡县,这小中正官也要经过尚书台、三公的共同选授。
朝廷会下发各州一个人才察评表,此表中会详细列明被评定人员的九个品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随后由各地小中正官辅佐大中正官,以自己所知,将各地州府符合的相关人士,无论其是否出仕皆登记在上。此察定表内,需要严格详细的写明该人的家世、品行和定级。
中正官评议结果上交尚书台复核批准,然后送尚书吏部郎处作为选官的根据。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品级相适应,品级高者做官的起点可相应的高一些,同样品级弟者做官的起点也必将会低一些。
中正官所察定的人物,每三年调整一次,但是,中正官对所察定人物,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被评论者不得诉讼。但如若中正官与被察定人员,在定品一事上有所勾联的话,一经发现,所有相关人等一律罢黜,永不录用。”
陈群怕自己所说的比较拗口,一时间众人难以理解,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九品官人法”的论策发放到了堂内人的手中,人手一册。上面详详细细了介绍了这九品官人法的各项事宜和评定标准。
止到小半个时辰之后,陈群才堪堪讲完。随后静静的坐下身来,喝口水润润嗓子。
但整个大堂之内依旧鸦雀无声,安静的都能听得到,陈群喝水下咽的声音。显然,众人都还沉浸在方才的惊讶之中,一时间竟然都没缓过神来。
众人此时心中无不惊叹,正如魏王所言,这九品官人法一将出世,必将是数百年来,前无古人之大创举。此察定之法一出,也必然可以是朝堂甚至天下各州的吏治焕然一新。
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自己这等作为一州或者一郡之首的长官,某些权力就要被削弱了。自本朝开国以来,察定之法乃是“察举制”。所谓察举制的要义,便是由各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而现在,九品官人法的现世,就等同于将这种权力下放出去了,自己等人的影响力势必要受到遏制了。
一时间,众人陷入了两难之境,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朝廷。
曹操心中自然是跟明镜似的,明白众人心中的顾虑。当他和钟繇数日之前,第一次听到陈群上报这九品官人法的时候,跟眼前众人的反应一样,只是略微比他们好一些罢了。
只见那曹操嘴角一勾,看了一眼旁边的钟繇,从对方眼睛中他看到了同样玩味的眼神,不禁摇头苦笑。哎,看来这个恶人还得自己来做啊。
想到这里曹操轻咳了两声,众人闻言急忙抬起头看了过来。曹操于是说道,“诸位臣工,远不说桓、灵,就说自黄巾叛乱以来,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和吏治也已经五十余年了。
你我为了天下苍生,献身军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座的你我大部分都已经是半百之人了。想那时不过一小小的骑都尉,现如今也贵为魏王了,而在座的各位再不济也是一州刺史之类的封疆大吏了,人心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想想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同僚们,孤的长子曹昂,军师郭奉孝,爱将典韦,昆弟夏侯渊,以及数月前刚刚战死的镇军大将军张郃,和那些抛尸北疆,永远也回不了家的数万士卒。跟他们相比,你我今日还不满意吗?”
众人闻言,急忙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我等有罪,一切谨遵魏王号令。”
曹操见火候已到,站起身来斩钉截铁的说道,“此‘九品官人法’不是为了孤,也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朝廷,为了那千千万万还在受苦的大汉子民。此策必行,待大朝完毕,众卿返回各州之后,务必要严遵此法。上有朗朗乾坤日月诸神,下有大汉《九章律》,若有违抗,定不轻饶。”
“诺!”
————————
此时的荀彧对在腊月二十六的大朝之上,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还是一无所知。陈泰也是那日回府之后,曹丕偷偷派人将这论策送给了他,他才知晓的。
作为近四十年来,第一次来许都的益州刺史和扬州刺史,费祎和陆抗自然是需要挨个拜会朝廷诸位重臣的。可是自己的“故国”是被曹氏一派的重臣灭掉的,虽说是国恨,但人毕竟都是又私心的,他们自然短时间无法放下。再者,自己的刺史之位是荀令君所争取,当今天子所赐封的,又为什么要拜会感谢他曹孟德呢?
想到这里,费祎和陆抗二人更加心安理得的不去拜会百官之首的曹操了。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二人携手一同前往拜会荀彧的时候,竟然被他拒绝了,说什么“尚书令家无私事,若有公事还请到尚书台拜会”。
二人虽然吃了闭门羹,但是并没有气馁和不悦,反而对这位名声在外的荀令君的钦佩更加重了几分。
这一日,在到京数日之后,他们终于如愿见到了那传说中的荀令君。
“下官,益州刺史费祎见过荀令君。”
“下官,扬州刺史陆抗见过荀令君。”
二人向坐于首位的荀彧,恭恭敬敬的行礼。世人皆知,荀彧不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于这君臣礼法更是颇为看重。
看着眼前这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刺史,荀彧的心情也不由的年轻了几分,“二位免礼,快快入座。”
在一番简短凡俗礼节的问候之后,费祎、陆抗二人将扬州、益州今年以来所有的相关政事,一一向荀彧做了汇报。
荀彧耐心的听完他们的叙述之后,自然又是一番的点评和指导。
待大多政事完毕,陆抗突然向荀彧提起了荆、交、徐三州屯兵边界的事情,并若有所指。
荀彧自然是对这些了如指掌的,数月前便有人向他报告了说曹植、曹仁以及徐州的王凌,将重兵屯扎在了扬州的东、北、南三界。甚至镇东将军.夏侯尚,整日里都以剿灭海贼为由,时常率领水军大船游弋在建邺、采石、庐江一带的江面之上。
对于此番种种,荀彧自然知道曹氏一派是为了什么,无非是震慑罢了,不过天下方定,谁也不敢再起事端。如若不然,甚至都不用自己动手,天下百姓的咒骂之声他们都受不了,届时趁机将他们挨个罢黜更是易如反掌。
想到这里,荀彧并没有直接的回答陆抗的问题,而是面无表情不紧不慢的说道,“幼节大人(陆抗,字幼节),文伟大人(费祎,字文伟),要知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呀。
扬州水军,水上战力甲天下,这般骁勇之士,可不能埋没了呀?益州的‘无当飞军’,战力也是颇为不俗啊。当今天下虽定,可扬州境内的海贼、山越,益州西侧的羌、氐之患仍有残余,二位大人万不可懈怠啊。”
二人闻听此言,自然也知道荀彧所指的是什么意思,相互对望了一眼之后,默默点了点头。真理皆在兵甲马蹄之下,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有主动权。
想到这里,费祎对自己当年让兵卒们卸甲归田的做法,好像又有所质疑了。不过也仅仅只是质疑了那么一下,随后就由清醒了过来,当时自己的做法绝对是对的。
如果当年不那样做,时间越久,百姓越发疲惫不堪,士卒们必将会生变,届时民心涣散,即使手中有兵,也无事于补。水无常势,所有的对策和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荀彧看着眼前二人的形态,也就知道他们明白自己的深意了,随即接着说道,“然,王霸之道,虽然能逞的一时之勇,却不能长久的以它来治理天下。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以及各州府的统治,需要的是民心,需要的是百姓。
所以,这几年另一方面的重任是恢复民力,今年扬、益二州的屯田差事做的很不错,来年还希望二位再接再厉啊。”
二人闻言急忙起身来,抱拳说道,“定不负老大人所托。”
荀彧见二人此般,高兴的捋着胸前的胡须说道,“好,好。”
忽然荀彧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对眼前的费祎说道,“文伟大人,若我没记错的话,此次进京,邓伯苗(邓芝,字伯苗)老将军应该是跟你一同前来的吧,怎么没见他人呢?”
只见陈群在堂内微微踱步,不紧不慢的说道,“所谓‘九品官人法’,通俗点来说就是将人员评级分为九个品级的,一种人才推举和选官制度。
主管评定的人员我们称之为‘中正官’。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官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官必为在京都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者,另外此大中正官必须要经过尚书台、三公的共同选授方可。再由大中正官推举小中正官数名,分散与各个郡县,这小中正官也要经过尚书台、三公的共同选授。
朝廷会下发各州一个人才察评表,此表中会详细列明被评定人员的九个品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随后由各地小中正官辅佐大中正官,以自己所知,将各地州府符合的相关人士,无论其是否出仕皆登记在上。此察定表内,需要严格详细的写明该人的家世、品行和定级。
中正官评议结果上交尚书台复核批准,然后送尚书吏部郎处作为选官的根据。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品级相适应,品级高者做官的起点可相应的高一些,同样品级弟者做官的起点也必将会低一些。
中正官所察定的人物,每三年调整一次,但是,中正官对所察定人物,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被评论者不得诉讼。但如若中正官与被察定人员,在定品一事上有所勾联的话,一经发现,所有相关人等一律罢黜,永不录用。”
陈群怕自己所说的比较拗口,一时间众人难以理解,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九品官人法”的论策发放到了堂内人的手中,人手一册。上面详详细细了介绍了这九品官人法的各项事宜和评定标准。
止到小半个时辰之后,陈群才堪堪讲完。随后静静的坐下身来,喝口水润润嗓子。
但整个大堂之内依旧鸦雀无声,安静的都能听得到,陈群喝水下咽的声音。显然,众人都还沉浸在方才的惊讶之中,一时间竟然都没缓过神来。
众人此时心中无不惊叹,正如魏王所言,这九品官人法一将出世,必将是数百年来,前无古人之大创举。此察定之法一出,也必然可以是朝堂甚至天下各州的吏治焕然一新。
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自己这等作为一州或者一郡之首的长官,某些权力就要被削弱了。自本朝开国以来,察定之法乃是“察举制”。所谓察举制的要义,便是由各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而现在,九品官人法的现世,就等同于将这种权力下放出去了,自己等人的影响力势必要受到遏制了。
一时间,众人陷入了两难之境,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朝廷。
曹操心中自然是跟明镜似的,明白众人心中的顾虑。当他和钟繇数日之前,第一次听到陈群上报这九品官人法的时候,跟眼前众人的反应一样,只是略微比他们好一些罢了。
只见那曹操嘴角一勾,看了一眼旁边的钟繇,从对方眼睛中他看到了同样玩味的眼神,不禁摇头苦笑。哎,看来这个恶人还得自己来做啊。
想到这里曹操轻咳了两声,众人闻言急忙抬起头看了过来。曹操于是说道,“诸位臣工,远不说桓、灵,就说自黄巾叛乱以来,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和吏治也已经五十余年了。
你我为了天下苍生,献身军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座的你我大部分都已经是半百之人了。想那时不过一小小的骑都尉,现如今也贵为魏王了,而在座的各位再不济也是一州刺史之类的封疆大吏了,人心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想想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同僚们,孤的长子曹昂,军师郭奉孝,爱将典韦,昆弟夏侯渊,以及数月前刚刚战死的镇军大将军张郃,和那些抛尸北疆,永远也回不了家的数万士卒。跟他们相比,你我今日还不满意吗?”
众人闻言,急忙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我等有罪,一切谨遵魏王号令。”
曹操见火候已到,站起身来斩钉截铁的说道,“此‘九品官人法’不是为了孤,也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朝廷,为了那千千万万还在受苦的大汉子民。此策必行,待大朝完毕,众卿返回各州之后,务必要严遵此法。上有朗朗乾坤日月诸神,下有大汉《九章律》,若有违抗,定不轻饶。”
“诺!”
————————
此时的荀彧对在腊月二十六的大朝之上,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还是一无所知。陈泰也是那日回府之后,曹丕偷偷派人将这论策送给了他,他才知晓的。
作为近四十年来,第一次来许都的益州刺史和扬州刺史,费祎和陆抗自然是需要挨个拜会朝廷诸位重臣的。可是自己的“故国”是被曹氏一派的重臣灭掉的,虽说是国恨,但人毕竟都是又私心的,他们自然短时间无法放下。再者,自己的刺史之位是荀令君所争取,当今天子所赐封的,又为什么要拜会感谢他曹孟德呢?
想到这里,费祎和陆抗二人更加心安理得的不去拜会百官之首的曹操了。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二人携手一同前往拜会荀彧的时候,竟然被他拒绝了,说什么“尚书令家无私事,若有公事还请到尚书台拜会”。
二人虽然吃了闭门羹,但是并没有气馁和不悦,反而对这位名声在外的荀令君的钦佩更加重了几分。
这一日,在到京数日之后,他们终于如愿见到了那传说中的荀令君。
“下官,益州刺史费祎见过荀令君。”
“下官,扬州刺史陆抗见过荀令君。”
二人向坐于首位的荀彧,恭恭敬敬的行礼。世人皆知,荀彧不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于这君臣礼法更是颇为看重。
看着眼前这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刺史,荀彧的心情也不由的年轻了几分,“二位免礼,快快入座。”
在一番简短凡俗礼节的问候之后,费祎、陆抗二人将扬州、益州今年以来所有的相关政事,一一向荀彧做了汇报。
荀彧耐心的听完他们的叙述之后,自然又是一番的点评和指导。
待大多政事完毕,陆抗突然向荀彧提起了荆、交、徐三州屯兵边界的事情,并若有所指。
荀彧自然是对这些了如指掌的,数月前便有人向他报告了说曹植、曹仁以及徐州的王凌,将重兵屯扎在了扬州的东、北、南三界。甚至镇东将军.夏侯尚,整日里都以剿灭海贼为由,时常率领水军大船游弋在建邺、采石、庐江一带的江面之上。
对于此番种种,荀彧自然知道曹氏一派是为了什么,无非是震慑罢了,不过天下方定,谁也不敢再起事端。如若不然,甚至都不用自己动手,天下百姓的咒骂之声他们都受不了,届时趁机将他们挨个罢黜更是易如反掌。
想到这里,荀彧并没有直接的回答陆抗的问题,而是面无表情不紧不慢的说道,“幼节大人(陆抗,字幼节),文伟大人(费祎,字文伟),要知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呀。
扬州水军,水上战力甲天下,这般骁勇之士,可不能埋没了呀?益州的‘无当飞军’,战力也是颇为不俗啊。当今天下虽定,可扬州境内的海贼、山越,益州西侧的羌、氐之患仍有残余,二位大人万不可懈怠啊。”
二人闻听此言,自然也知道荀彧所指的是什么意思,相互对望了一眼之后,默默点了点头。真理皆在兵甲马蹄之下,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有主动权。
想到这里,费祎对自己当年让兵卒们卸甲归田的做法,好像又有所质疑了。不过也仅仅只是质疑了那么一下,随后就由清醒了过来,当时自己的做法绝对是对的。
如果当年不那样做,时间越久,百姓越发疲惫不堪,士卒们必将会生变,届时民心涣散,即使手中有兵,也无事于补。水无常势,所有的对策和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荀彧看着眼前二人的形态,也就知道他们明白自己的深意了,随即接着说道,“然,王霸之道,虽然能逞的一时之勇,却不能长久的以它来治理天下。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以及各州府的统治,需要的是民心,需要的是百姓。
所以,这几年另一方面的重任是恢复民力,今年扬、益二州的屯田差事做的很不错,来年还希望二位再接再厉啊。”
二人闻言急忙起身来,抱拳说道,“定不负老大人所托。”
荀彧见二人此般,高兴的捋着胸前的胡须说道,“好,好。”
忽然荀彧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对眼前的费祎说道,“文伟大人,若我没记错的话,此次进京,邓伯苗(邓芝,字伯苗)老将军应该是跟你一同前来的吧,怎么没见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