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设置的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
每个省都有巡抚,而且每个巡抚都挂都察院御史衔,大明设置巡抚,就是为了监察各省布政司、都司、按察司管理地方民政。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北直隶顺天府,南直隶有应天府,北直隶管辖后世京城、河北、天津、以及河南、山东小部分。
南直隶管辖有后世江苏、安徽、上海等,南京有六部、九卿、都察院等,成祖永乐时期政治中心北移,南京作为陪都,一直保持行政职权,不过六部、九卿、都察院的官员,并不齐全,南京的皇宫,也已经很多年没有修缮。
十三省中,如山东,此时管辖着辽东,大明的陕西包括了后世甘肃和宁夏,湖广则是后世的湖南湖北两个省,四川包括了重庆。
如果不算羁縻,汉、唐没有大明实际统治面积大,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改土归流,则是太祖洪武时期推行,永乐时期达到巅峰,宣德、正统时期有所收缩,后世的雪区、黑、吉属大明羁縻,永乐时期设置奴儿干都司,雪区设置乌斯藏都司。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百六十个府、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这只是民政部门,还有九边、京师三大营,以及无数的卫所,另外还有漕运、河道、督粮道、一百多个兵备道。
这么多官员,就算再精干的皇帝,也不能知道他们具体的成绩,如果一个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太大亏空,该地区的民风就是醇厚。
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何况庙堂之上,朝廷之上?
官员出自同一个省、同一个府、或者同一个县,这就是乡谊,这也是后来人们攻击张居正是楚党的原因,如工部尚书曾省吾,他与张居正籍贯都是湖广,春秋战国时期湖广乃楚国之地,这也是古人的地域攻击,楚党也并非都是出自湖广的,因张居正当权,朝中官员投靠之,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年谊,就是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他们的情谊就像学校里的同学,主考官就是他们的老师,大多都互相观照。
还有一种就是姻谊,如张四维与前内阁辅臣马自强,张四维的女儿嫁马自强的儿子马怡,张四维的儿子张泰征娶杨博的孙女,杨博隆庆六年吏部尚书。
这些谊,就是形成文官派系原因,文官虽有各部院组织,又有各自的派系,大明此时的官场就是这种公私阴阳的状态,不止此时的大明,后世各国都如是一样。
朱翊钧不是理想家,他深知人类的弱点,没有派系的官场不可能,如何调和阴阳,就看皇帝以及内阁如何操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人想要拥有黄金屋,就要参加科举,目的就是当官,如一分不拿,一分不占的官员有,很少,凡事都要有一个度,人类社会就是人情社会,古今中外都一样,大明给官员的工资很少,勉强温饱尚可,官员要想体面,要想活的潇洒一些,就要拿一些,占一些,朱翊钧也会理解他们,如果有人贪得无厌,那么就要稍加惩治,严重者他也会杀鸡儆猴。
想要拥有颜如玉,就要有功名、有官位、还要有银钱,这些都有了,颜如玉会主动送上门。
此时大明不太重视法律,这也是朱翊钧不能按照《大明律》处置官员的原因,此时大明从朝廷到地方,所有官员以伦理道德自居,凡事问迹不问心,现在伦理道德占据高地,官员凭着良心做事,百姓苦不堪言,朱翊钧虽然反对张居正在北方推行一条鞭法,不过他赞同张居正推行考成法。
朱翊钧并不想成为一个因自己好恶惩罚官员的皇帝,杀人容易,让众人宾服很难,四书五经提倡读书人节俭,可是每个人都有私欲,大明又有几个能做到海瑞这样?
理想主义虽然很好,也是百姓的福分,如果大明有十几个海瑞,每人管理一省,那么大明百姓永远不会推翻大明,可是这现实吗?
百官让朱翊钧节俭,他已经做到几分,裁撤宫里宦官和宫女,又减少宫内一切用度,百官是否像张居正一样双标?让皇帝做表率,自己铺张浪费,奢华无度?
大明的官员任命,大部分由廷推决定,内阁、吏部、都察院、还有朱翊钧本人,决定山西官员人选的问题。
大明的廷推,由文官和皇帝决定,朱翊钧也不能决定官员的人选,他想任命官员,只能找他们商议,官员不由廷推而进者,这是不合法的,朱翊钧可以赏赐季伯常为锦衣卫百户,这是因为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护卫。
廷推由吏部尚书王国光主持,朱翊钧坐在椅子上,内阁和都察院分左右而立,廷推并不适用于内阁大臣,因为内阁在名义上,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司礼监是私人秘书班子,廷推也不能由内阁和皇帝决定,大明官员十分看重廷推,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九卿共同廷推,没有九卿也可以。
不过皇帝不能中旨任命官员,内阁也不能推用官员,这样会导致很多议论,弊病也很严重,不由吏部而得职位,往往会被排挤,官员也会感觉羞耻。
吏部尚书王国光把廷推的名单公布出来,一般一个职位,会有两三个人选,这些人选由皇帝勾选,再由大臣们商议,最后廷推出结果,公布出来。
朱翊钧对官员任命感兴趣,不过他要压制自己的欲望,现在大明官员任命,还是由张居正决定。
张居正经常以私人函件的形式,授意他亲信的总督、巡抚,要他们如此如此上奏,然后张居正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票拟批准自己的建议,为了鼓励自己的亲信,有时还会给亲信的函件上暗示,这种做法确实有些不妥,这些事在其他官员眼中,就是上下其手,培植自己私人势力。
想要做事,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朱翊钧认为没有什么,大明幅员辽阔,想要做事就要有人去实施,不过张居正这种强权做法,对他与他的亲信是良法,对整个大明官场,有害无益。
各省与各省的情况不一样,推行政策不能一刀切,各府、各县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些事五年可以做成,利用强权一年完成,就会有很多弊病,强求效率曾高,就会造成各府、各、州、各县的不安,造成整个文官集团的分裂,最后搞来搞去,还是转到伦理道德问题。
张居正要求朱翊钧节俭,可是他本人奢华无度,这些事官员都看在眼里,他有权力时,很多官员就弹劾他,邹元标弹劾张居正,被打折一条腿,发配到贵州。
还有魏允贞也上疏弹劾张居正,这些人都在攻击张居正的私德,而张居正的私德,确实做的不好,张居正要求其他官员节俭,但是他不能以身作则,这当然会给人口实,这也是张居正倒台后,很多人都参与清算的原因。
朱翊钧并不想清算张居正,如果他清算张居正,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做事?
功劳是功劳,过错是过错,有错的地方要责罚,有功劳的地方,也会给他记上,趁着张居正活着时多打击他,这样也能保全他的家人,这也算朱翊钧的良苦用心。
山西巡抚的人选,共计三人:庞尚鹏、辛应干、杨一魁。
山西布政使人选两人:侯于赵、许守谦。
按察使、都司、以及各地知府。
各县的知县,则有吏部直接任命。
大明一千多个县,皇帝天天廷推知县,其他事就不用做了。
张居正还是尊重朱翊钧的建议,把庞尚鹏列为候选名单。
内阁、吏部、都察院商议,朱翊钧不插嘴,也不打断他们。
辛应干是张居正看重的人,杨一魁应该是张四维看重的人,现在张四维还不敢和张居正闹翻,他举荐的人,就当一个陪衬。
看到名单有庞尚鹏,张四维就明白,今上想让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
众人都知道,山西巡抚的任命,这是小皇帝和张居正才能决定的,张居正夸奖一番辛应干,看了看王国光。
“辛应干没有管理地方经验,他一直在六部以及都察院,现在山西灾情严重,阁老们,还有吏部,是否要重新考虑一下?”
借口可以随便找,朱翊钧把后世的说辞搬出来,何况现在山西有灾情,他说的这些,非常有道理。
张居正也知道,小皇帝想让庞尚鹏去山西,现在他反对辛应干出任山西巡抚,那么真没有办法反驳,总不能说没有经验,就去锻炼经验,平常年景可以,现在山西有灾情,要是这么说,就是不顾百姓死活。
“今上认为谁合适?”张居正问。
朱翊钧才不说谁合适,名单上就三个人,议论呗,反正人选不满意,他就一直反对,直到选庞尚鹏为止,这可是你们提出来的,不是朕强迫你们的。
议论来,议论去,最后还是王国光举荐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
“朕认为合适。”
好家伙,还能这么玩,内阁和吏部长见识了,这朱皇帝真有耐心,就这么坐着听他们议论一个时辰。
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挂都察院右督御史衔,赐王命棋牌,四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辛应干出任山西布政使。
徐守谦出任山西按察使。
太原知府、潞安知府都已经选完,最后选大同知府。
“臣,王国光举荐魏允贞出任大同知府。”
这个魏允贞是谁?
这是内阁大臣们的疑惑。
朱翊钧并没有把魏允贞弹劾张居正的奏疏拿出来,而是询问内阁。
张居正当然知道魏允贞弹劾他,现在王国光举荐魏允贞,他并不想白了王国光的面子,弹劾他的人很多,要是把弹劾他的人都敢走,那么朝中有十分之一的官员就会离京。
“臣,认为合适。”
张居正同意,又有王国光举荐,其他人不会说什么,大同知府就定魏允贞,不过最后朱翊钧又补充:“魏允贞只是一个从六品的通判,大同知府正五品,这种人晋升太快有害无益,从五品大同知府兼任大同兵备道,大同民政、兵马、钱粮和屯田都归他管,看这愣头青,能做的如何?”
这就是明降暗升,文官武将一手挑,管民又管兵,机会朱翊钧已经给他,具体做的如何,就看魏允贞自己。
众人都是老狐狸,朱皇帝怎么会认识魏允贞小小的通判?肯定是这个魏允贞的奏疏,入了小皇帝的法眼,不然不会这么重视他。
这场廷推就这样结束,朱翊钧也累的够呛,人事任命、赈济灾民、处理山西原官员,他忙碌一天,要好好休息两天。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