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子诚应该是想为孟起求情吧?”
“正是。”李挚点头应允,当即打马上前,跟在李利身旁,低声道:“孟起跟随主公征战多年,与主公相识的时间还在末将之前,虽然最初与主公为敌,但后来却是迷途知返,并说服其父马腾将军一起投效在主公麾下。
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最早跟随主公的将领,一直以来他对主公忠心耿耿,长期驻守凉州,维护后方安定。是以末将感觉此次主公对他的惩处有些太重了,罢黜全部官爵,就等于是他这么多年的辛劳毁于一旦,被一撸到底,贬为庶人了。这对孟起来说,未免太残酷了,末将担心他接受不了。可主公并未立刻收回兵权,仍让他领军,万一他想不过来,末将担心?”后面的话已经不需要说出来了,不管时局如何变化,李挚首先考虑的还是李利的安全,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你担心孟起会拥兵反叛?哈哈哈!”
李利随口应声,既而哈哈大笑,极其笃定地道:“子诚多虑了。正如你所说,孟起一直忠心耿耿,他没有反叛之心;即便知道我要杀他。他也不会背叛于我,既无反心亦无胆量。换言之。即使他敢于背叛,龙骧营将士也不会听其号令。甚至不用我出兵剿灭,他就已经被帐下将士诛杀,身首异处了。别忘了,龙骧营是我亲手组建的第一支战骑营,全营将领七成以上都是跟随我一路走过来的老兵,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何况,杨阜还跟在孟起身边,他是此次龙骧营里唯一的不降反升之人;如果他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李利兴致缺缺地道:“至于为何重罚孟起,我不想多作解释,子诚日后自然会明白的。好了,两里外就是周瑜大营,此刻距离午时七刻还有一段时间,我等不必急于赶路,下马歇息一会儿,随后周瑜就会带领大军出营,届时我等与之会合即可。”
李挚闻声后。抬手示意身后的金猊卫停止前进,遂与吴懿、董和翻身下马,跟着李利在护城河边的岩石坐下。看得出来,昨天夜里的突发事件虽然已经处理了马超等将领。但这件事对李利的触动很大,其中牵涉很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文武不和的顽疾。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乱世尚武、治世崇文,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于乱世当中表现得还不甚明显。等到平定乱世之后,彼此间的矛盾就会愈发凸显出来。进而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股对立势力。
这些问题不仅李利有所警觉,就连吴懿、董和等人亦是心知肚明,甚至已经开始寻找出路,刻意结交位高权重的心腹重臣了。李利身为君主,对这种现象不能不重视,更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须尽早着手准备,以免麾下文武不和,矛盾激化,内讧争斗。
然而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殊为不易,随着局势的变化,重武轻文或重文轻武便无法避免,总要有所偏重。而一旦有所倾斜,势必引发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毕竟事关自身利益,谁都不肯让步。这些问题最终都要落在李利身上,如何平衡利益纷争,制衡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冲突,掌控整体局势,引导他们跟随自己的步伐稳步前行,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时摆在李利面前的现实问题,亦是重中之重。
昨夜之事只是一点苗头,于李利而言就是一个警示,提醒他应该重视文臣武将之间潜在的矛盾,并着手化解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众多,且个个才能卓著,打天下的时候自然是人才越多越好,然而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昔日的优势转眼间就会演变为不断演化的问题和矛盾;这一切都要看李利如何掌舵,看他能否驾驭这艘大船,如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李利麾下的一众文武并不知道,唯独李利先知先觉,时刻不曾或忘;在同一时空下的平行空间中,就在这纷乱的东汉末年,发生过几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历史上,曹操一统北方,原以为生平最后一战便是平定江东,而后一统天下,却不料赤壁鏖兵中折戟沉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时隔数年之后,刘备占据西川,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气风发,却在最得意的时候遭遇突变,关张二人相继殒命,以致刘备一怒之下尽起大军讨伐东吴,却在夷陵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火烧连营,近百万大军尽没于一役。
这两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一直徘徊在李利脑海里,挥之不去驱之不散,令他如履薄冰,受其鞭策,时刻自省自查,唯恐行差踏错,重蹈覆辙。反复思考这两场战争的始末,不难发现这两场影响深远的惨败之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最为引人注意的有两处。
其一,素来英明睿智的曹操,在赤壁鏖兵之时麾下文臣武将云集,其中不乏文韬武略的将才和智计过人的谋主,为何他们都不向曹操谏言献策,以致曹操一意孤行,最终招致空前惨败,大好局势竟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这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而李利感触最深的就是曹操麾下文武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并且矛盾已经激化,促使这些人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却又有诸多顾忌,以致众人三缄其口,谁也不愿意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唯恐招致曹操不喜,继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功名。
其二,刘备尽起蜀中大军讨伐东吴,浩浩荡荡地挺进荆州,剑锋直指东吴老巢,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素来被刘备誉为“如鱼得水”的军师诸葛亮竟然没有随军出征,尽管诸葛亮也没有闲着,坐镇西川,供应大军所需钱粮辎重,可是这些事并不是非他不可,难道别人就干不了吗?换言之,不管他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事能比百万大军阿征讨东吴更重要呢?
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使得刘备这条“鱼”缺了水,便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抱头鼠窜,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葬送了蜀汉最精锐的军队,直接导致后来的十余次北伐中原尽皆无疾而终,直至蜀汉灭亡。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失和,蜀汉内部出现了矛盾,却又没有及时解决,结果招致灭顶之灾,从而重蹈曹操兵败赤壁的覆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两场大败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看似与李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深刻教训他已经体会过一次了,若是还不重视,仍不深刻反省,摆在他面前的极有可能是重蹈覆辙,历史将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惨败,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无重大过失,纯粹是曹操和袁绍二人处心积虑,老谋深算,最终将他诱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郭嘉事先已经察觉到形势不对,却并未第一时间提醒他,而前军主将周瑜又对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并未真正重视邺城之战;再加上他自己求胜心切,自认为胜券在握。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导致邺城惨败,连带着整个河北战局接连失利,进而一败涂地。
冀州兵败之后,李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却又理不出头绪,不知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但是昨夜诸葛亮和马超之间发生摩擦之后,李利终于找到了答案,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随之散去,豁然开朗。所有的战事失利,除了客观上的实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势都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仍然战败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内部失和,一旦内部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沟通不畅,阻塞言路,由此引发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这是马超和诸葛亮发生摩擦之后,李利从中得到的收获。然而他却没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反而心情沉重,思绪如潮,久久无法释怀。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众多益州僚属纷纷谏言,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实为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
“尔等住口!本州心意已决,开城迎接大将军入城!”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正是。”李挚点头应允,当即打马上前,跟在李利身旁,低声道:“孟起跟随主公征战多年,与主公相识的时间还在末将之前,虽然最初与主公为敌,但后来却是迷途知返,并说服其父马腾将军一起投效在主公麾下。
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最早跟随主公的将领,一直以来他对主公忠心耿耿,长期驻守凉州,维护后方安定。是以末将感觉此次主公对他的惩处有些太重了,罢黜全部官爵,就等于是他这么多年的辛劳毁于一旦,被一撸到底,贬为庶人了。这对孟起来说,未免太残酷了,末将担心他接受不了。可主公并未立刻收回兵权,仍让他领军,万一他想不过来,末将担心?”后面的话已经不需要说出来了,不管时局如何变化,李挚首先考虑的还是李利的安全,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你担心孟起会拥兵反叛?哈哈哈!”
李利随口应声,既而哈哈大笑,极其笃定地道:“子诚多虑了。正如你所说,孟起一直忠心耿耿,他没有反叛之心;即便知道我要杀他。他也不会背叛于我,既无反心亦无胆量。换言之。即使他敢于背叛,龙骧营将士也不会听其号令。甚至不用我出兵剿灭,他就已经被帐下将士诛杀,身首异处了。别忘了,龙骧营是我亲手组建的第一支战骑营,全营将领七成以上都是跟随我一路走过来的老兵,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何况,杨阜还跟在孟起身边,他是此次龙骧营里唯一的不降反升之人;如果他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李利兴致缺缺地道:“至于为何重罚孟起,我不想多作解释,子诚日后自然会明白的。好了,两里外就是周瑜大营,此刻距离午时七刻还有一段时间,我等不必急于赶路,下马歇息一会儿,随后周瑜就会带领大军出营,届时我等与之会合即可。”
李挚闻声后。抬手示意身后的金猊卫停止前进,遂与吴懿、董和翻身下马,跟着李利在护城河边的岩石坐下。看得出来,昨天夜里的突发事件虽然已经处理了马超等将领。但这件事对李利的触动很大,其中牵涉很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文武不和的顽疾。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乱世尚武、治世崇文,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于乱世当中表现得还不甚明显。等到平定乱世之后,彼此间的矛盾就会愈发凸显出来。进而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股对立势力。
这些问题不仅李利有所警觉,就连吴懿、董和等人亦是心知肚明,甚至已经开始寻找出路,刻意结交位高权重的心腹重臣了。李利身为君主,对这种现象不能不重视,更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须尽早着手准备,以免麾下文武不和,矛盾激化,内讧争斗。
然而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殊为不易,随着局势的变化,重武轻文或重文轻武便无法避免,总要有所偏重。而一旦有所倾斜,势必引发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毕竟事关自身利益,谁都不肯让步。这些问题最终都要落在李利身上,如何平衡利益纷争,制衡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冲突,掌控整体局势,引导他们跟随自己的步伐稳步前行,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时摆在李利面前的现实问题,亦是重中之重。
昨夜之事只是一点苗头,于李利而言就是一个警示,提醒他应该重视文臣武将之间潜在的矛盾,并着手化解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众多,且个个才能卓著,打天下的时候自然是人才越多越好,然而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昔日的优势转眼间就会演变为不断演化的问题和矛盾;这一切都要看李利如何掌舵,看他能否驾驭这艘大船,如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李利麾下的一众文武并不知道,唯独李利先知先觉,时刻不曾或忘;在同一时空下的平行空间中,就在这纷乱的东汉末年,发生过几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历史上,曹操一统北方,原以为生平最后一战便是平定江东,而后一统天下,却不料赤壁鏖兵中折戟沉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时隔数年之后,刘备占据西川,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气风发,却在最得意的时候遭遇突变,关张二人相继殒命,以致刘备一怒之下尽起大军讨伐东吴,却在夷陵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火烧连营,近百万大军尽没于一役。
这两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一直徘徊在李利脑海里,挥之不去驱之不散,令他如履薄冰,受其鞭策,时刻自省自查,唯恐行差踏错,重蹈覆辙。反复思考这两场战争的始末,不难发现这两场影响深远的惨败之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最为引人注意的有两处。
其一,素来英明睿智的曹操,在赤壁鏖兵之时麾下文臣武将云集,其中不乏文韬武略的将才和智计过人的谋主,为何他们都不向曹操谏言献策,以致曹操一意孤行,最终招致空前惨败,大好局势竟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这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而李利感触最深的就是曹操麾下文武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并且矛盾已经激化,促使这些人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却又有诸多顾忌,以致众人三缄其口,谁也不愿意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唯恐招致曹操不喜,继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功名。
其二,刘备尽起蜀中大军讨伐东吴,浩浩荡荡地挺进荆州,剑锋直指东吴老巢,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素来被刘备誉为“如鱼得水”的军师诸葛亮竟然没有随军出征,尽管诸葛亮也没有闲着,坐镇西川,供应大军所需钱粮辎重,可是这些事并不是非他不可,难道别人就干不了吗?换言之,不管他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事能比百万大军阿征讨东吴更重要呢?
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使得刘备这条“鱼”缺了水,便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抱头鼠窜,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葬送了蜀汉最精锐的军队,直接导致后来的十余次北伐中原尽皆无疾而终,直至蜀汉灭亡。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失和,蜀汉内部出现了矛盾,却又没有及时解决,结果招致灭顶之灾,从而重蹈曹操兵败赤壁的覆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两场大败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看似与李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深刻教训他已经体会过一次了,若是还不重视,仍不深刻反省,摆在他面前的极有可能是重蹈覆辙,历史将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惨败,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无重大过失,纯粹是曹操和袁绍二人处心积虑,老谋深算,最终将他诱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郭嘉事先已经察觉到形势不对,却并未第一时间提醒他,而前军主将周瑜又对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并未真正重视邺城之战;再加上他自己求胜心切,自认为胜券在握。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导致邺城惨败,连带着整个河北战局接连失利,进而一败涂地。
冀州兵败之后,李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却又理不出头绪,不知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但是昨夜诸葛亮和马超之间发生摩擦之后,李利终于找到了答案,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随之散去,豁然开朗。所有的战事失利,除了客观上的实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势都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仍然战败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内部失和,一旦内部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沟通不畅,阻塞言路,由此引发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这是马超和诸葛亮发生摩擦之后,李利从中得到的收获。然而他却没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反而心情沉重,思绪如潮,久久无法释怀。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众多益州僚属纷纷谏言,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实为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
“尔等住口!本州心意已决,开城迎接大将军入城!”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