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不仅在明代,放在后世也是真理,新中国建立后,花费大力气培养出很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为保证老百姓能吃饱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桂兰就是这么一个经过系统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
马桂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员,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旧社会被饿怕了,所以当马桂兰高中毕业后选择学校时,并没有让他学习什么高大上的专业,而是直接选择了当地的一所农业中专。对,你没看错,就是农业中专!
与本科遍地走、硕士不如狗的后世不同,七十年代的中专可是个黄金学校,因为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国家会安排工作。马桂兰的父母都是农民,不希望孩子去北*京上海念书,而是希望她留在身边早早参加工作,赚钱可以缓解家里的情况,毕竟家中弟弟妹妹还有许多。
就这样马桂兰中专毕业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由于本来就是农村丫头,所以马桂兰对这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快就成为市农科总站的技术骨干。
参加工作后,马桂兰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电厂上班的赵志宽,马桂兰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十分憧憬大学生活,在加上她的父母对赵志宽这个端铁饭碗的很满意,所以二人交往半年后就结婚了。
当然赵志宽心中并没怎么看中这个农村姑娘,但他的梦中情人当时已经结婚,赵志宽自暴自弃,决定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马桂兰家中虽然并不宽裕,但成分极好,在加上家中有地永远饿不着,所以赵志宽也就点头答应了这门婚事。
马桂兰虽然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本质里还是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结婚后开始生育子女照顾这个家,等儿子赵福祥成婚后,同样开始照顾孙子。如果马桂兰没有穿越到明代,她就会如同中国其他妇女一样,活到寿命终结,在儿子孙子的面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可是时代给了马桂兰这么一个机会,让她穿越到明代,有机会也有条件改造这个落后的农业国。
赵志宽祖孙三人都是工业党,认为改变中国只能依靠工业,但他们忘了工业的基本就是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什么?不就是人本身吗?如果吃不上饭还谈什么解放生产力,难道靠你钢产量赶英超美就可以了吗?
赵志宽不懂,但马桂兰可是明白这一根本道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一直跟着粮食产量在变动,在没有外来物种改变饮食结构的情况下,中国这片大地最多能承载一亿人口,多了就要出现社会动荡。
而中国人口大爆炸是出现在康乾时期,这时期中国人口增加到三亿,当然这不是皇帝实行仁政的结果,而是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在中国大地开始批量种植,原来这种并不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作物,半被迫的加入中国人的饮食菜单中。
土豆玉米原产地都在美洲,大航海时代被欧洲殖民者带到了全世界,自然也顺着海上的航道进入中国,至于进入时间有很多记载,基本上都在嘉靖、万历时期。
(本章未完,请翻页)
等到赵家穿越的崇祯十七年,土豆玉米这些作物已经在海南、两广等地种植了足有二十多年,但因为土豆玉米这时候的口感并不适合中国人,所以种植出来主要是喂养牲畜,只有极困苦的人才会吃这些东西。
海甸岛这里的白沙村都是军户,他们完全符合极困苦这一标准,同时海甸岛因为都是沙地,种植其他作物产量不好,所以他们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种植了他们称为番麦的玉米,这些从美洲传来的原始株让农业专家马桂兰欣喜不已。马桂兰来自东北,后世东北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玉米,马桂兰作为市农科总站的高级农艺师,自然对如何改良玉米门清。
中国古代虽然也对农作物进行改良,但因为没有科学进行指导,只是农民自发的行为,所以这个改造过程十分缓慢,缓慢到时间要以百年来计算。
经过观察,马桂兰发现这些玉米原始株高约一米四,每株成熟后大概结出一穗果实,每穗长约五厘米,上面有玉米粒一百五十粒左右。这种产量当然与后世那种二十几厘米长大玉米棒子,每根果实在三百粒左右的转基因玉米没法比,但就这种产量也远超当地的水稻、小麦等低产作物。
马桂兰在当地收集了两种玉米种植,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葫芦籽番麦,一种被称为硬番麦,马桂兰在她的小小试验田中将这些玉米各种植了半亩,同时开始将它们的生长过程严格的记录在案。
玉米的成长周期在三个月到四个月,所以在赵福祥去广州的时候,正是试验田中玉米成熟的时候。
马桂兰雇了几个当地的农民将这些玉米脱粒称重,发现葫芦籽产量大些,在每亩三百斤左右,而硬番麦产量在二百斤左右。虽然这种产量放在后世不值一提,但在亩产量只有百斤不到的明代,这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产量了。
当地这些农民家中都或多或少种植过玉米,他们并不懂得种植方法,所以他们种出来的亩产量只有一百多斤,当看到马桂兰这一亩多产量是他们的三倍后,纷纷被这么高的产量吓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恭敬的问道:“老夫人,您这番麦是什么种子?为何产量比我们自己种的高出一倍多?”
马桂兰抓起一把葫芦籽说道:“你看,和你们种的一样,都是葫芦籽,产量高主要是提高田间护理与肥料的使用!如果你们想学我可以教你们!”
那些农民一听还有这好事,赶紧跪地磕头请马桂兰教他们秘法。
这种秘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密种与堆肥,不过明代因为种子与农药的原因,不能达到后世那种间距只有三厘米的超密种植,但间距五厘米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堆肥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中国农民是使用堆肥的大拿,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农民就已经发现粪便经过发酵比直接撒到地里好用的多,到了宋代这种堆肥技术也比较常见,并不算什么特别高深的农业技能。
但古代堆肥技术完全是上千年自行摸索出来的,虽然适合那些不识字的农民学习,但并不能发挥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机肥的全部效力。至于马桂兰所掌握的就厉害了,她掌握的堆肥技巧经过科学验证,不管材料的获取、肥力的效能都远超古代技术。
马桂兰虽然十分想将自己的农业技术传播出去,但海甸岛上现在根本没有农业用地,大片的土地都被赵志宽搞成了建筑用地,同时白沙村的村民也已经不在种地,现在给赵志宽打工可比种地赚的多。
马桂兰皱眉问道:“你们都是那来的农民,家中有土地吗?”
为首那个农民说道:“老夫人,我们都是来自新世界农庄的流民,孔先生让我们来帮老夫人收庄稼,我们才过来的!”
马桂兰一听什么时候出来个新世界农庄,岛上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农庄的存在,经过询问马桂兰才知道,这个新世界农庄是自己儿子搞的安置流民的东西。
听到有两万多流民集中在一起,同时还有大片的荒地,马桂兰的心思活动了。她早就想建立一所农业学校,只是自己老头子赵志宽与儿子的注意力都在工业上,自己诉求被忽视了,大概在他们眼中自己一个老太太,做好饭就是本分了。想到这马桂兰心中也有火气,为什么老娘非要听你们男人的安排?既然儿子有这么一个农庄,那也算自己的。
想到这马桂兰也起了在贡献余热的心思,她说道:“既然你们要学就好,你们回去将孔先生请来,我有话跟他说!”
这些农民回去后,将马桂兰的话告诉了孔守贞,现在赵福祥走了,孔守贞成了掌管南洋公司运作的主要负责人,每天忙得基本上是脚打后脑勺。但孔守贞在忙也知道事情缓急,马桂兰可是赵福祥的亲娘,虽然马老太太不怎么管事,但这尊大佛可得罪不起。
孔守贞第二天推掉所有公事,专门来到海甸岛拜见老太太马桂兰。
孔守贞看到马桂兰出来,赶紧起身行礼道:“孔守贞见过老夫人!”
马桂兰微微一笑说道:“孔先生,你与我儿子是好朋友,如果不见外的话称呼我为伯母就行!”
马桂兰是高级知识分子,谈吐远比那个混蛋儿子强,所以孔守贞对马桂兰印象极好,赶紧行礼道:“既然如此,侄儿孔守贞见过伯母!”
孔守贞的知书达理也让马桂兰十分欣赏,她说道:“贤侄,听说我儿子有一个农庄,是用来安置流民用的?”
孔守贞当然知道,这还是他着手安置的,所以赶紧回答道:“回伯母,正是如此,现在农庄已经安置流民两万五千六百余人,因为赵老爷去找了官府帮忙,所以官府每月给运来两千石的粮食,在加上流民每日做些短工,还是能保证温饱的,所有流民都不忘赵老爷的恩典!”
孔守贞还以为马桂兰问流民的安置情况,所以将赵福祥猛夸了一顿,哪知道马桂兰根本不是问这事。
马桂兰笑道:“有两万多人,很好!贤侄,我以前学习的农学,想要找些人将平生所学传授出去,能不能请贤侄帮忙,给我在农庄里找一块地,同时给我安排几百流民,我要去试验种地!”
(本章完)
7017k
这句话不仅在明代,放在后世也是真理,新中国建立后,花费大力气培养出很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为保证老百姓能吃饱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桂兰就是这么一个经过系统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
马桂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员,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旧社会被饿怕了,所以当马桂兰高中毕业后选择学校时,并没有让他学习什么高大上的专业,而是直接选择了当地的一所农业中专。对,你没看错,就是农业中专!
与本科遍地走、硕士不如狗的后世不同,七十年代的中专可是个黄金学校,因为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国家会安排工作。马桂兰的父母都是农民,不希望孩子去北*京上海念书,而是希望她留在身边早早参加工作,赚钱可以缓解家里的情况,毕竟家中弟弟妹妹还有许多。
就这样马桂兰中专毕业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由于本来就是农村丫头,所以马桂兰对这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快就成为市农科总站的技术骨干。
参加工作后,马桂兰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电厂上班的赵志宽,马桂兰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十分憧憬大学生活,在加上她的父母对赵志宽这个端铁饭碗的很满意,所以二人交往半年后就结婚了。
当然赵志宽心中并没怎么看中这个农村姑娘,但他的梦中情人当时已经结婚,赵志宽自暴自弃,决定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马桂兰家中虽然并不宽裕,但成分极好,在加上家中有地永远饿不着,所以赵志宽也就点头答应了这门婚事。
马桂兰虽然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本质里还是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结婚后开始生育子女照顾这个家,等儿子赵福祥成婚后,同样开始照顾孙子。如果马桂兰没有穿越到明代,她就会如同中国其他妇女一样,活到寿命终结,在儿子孙子的面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可是时代给了马桂兰这么一个机会,让她穿越到明代,有机会也有条件改造这个落后的农业国。
赵志宽祖孙三人都是工业党,认为改变中国只能依靠工业,但他们忘了工业的基本就是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什么?不就是人本身吗?如果吃不上饭还谈什么解放生产力,难道靠你钢产量赶英超美就可以了吗?
赵志宽不懂,但马桂兰可是明白这一根本道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一直跟着粮食产量在变动,在没有外来物种改变饮食结构的情况下,中国这片大地最多能承载一亿人口,多了就要出现社会动荡。
而中国人口大爆炸是出现在康乾时期,这时期中国人口增加到三亿,当然这不是皇帝实行仁政的结果,而是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在中国大地开始批量种植,原来这种并不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作物,半被迫的加入中国人的饮食菜单中。
土豆玉米原产地都在美洲,大航海时代被欧洲殖民者带到了全世界,自然也顺着海上的航道进入中国,至于进入时间有很多记载,基本上都在嘉靖、万历时期。
(本章未完,请翻页)
等到赵家穿越的崇祯十七年,土豆玉米这些作物已经在海南、两广等地种植了足有二十多年,但因为土豆玉米这时候的口感并不适合中国人,所以种植出来主要是喂养牲畜,只有极困苦的人才会吃这些东西。
海甸岛这里的白沙村都是军户,他们完全符合极困苦这一标准,同时海甸岛因为都是沙地,种植其他作物产量不好,所以他们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种植了他们称为番麦的玉米,这些从美洲传来的原始株让农业专家马桂兰欣喜不已。马桂兰来自东北,后世东北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玉米,马桂兰作为市农科总站的高级农艺师,自然对如何改良玉米门清。
中国古代虽然也对农作物进行改良,但因为没有科学进行指导,只是农民自发的行为,所以这个改造过程十分缓慢,缓慢到时间要以百年来计算。
经过观察,马桂兰发现这些玉米原始株高约一米四,每株成熟后大概结出一穗果实,每穗长约五厘米,上面有玉米粒一百五十粒左右。这种产量当然与后世那种二十几厘米长大玉米棒子,每根果实在三百粒左右的转基因玉米没法比,但就这种产量也远超当地的水稻、小麦等低产作物。
马桂兰在当地收集了两种玉米种植,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葫芦籽番麦,一种被称为硬番麦,马桂兰在她的小小试验田中将这些玉米各种植了半亩,同时开始将它们的生长过程严格的记录在案。
玉米的成长周期在三个月到四个月,所以在赵福祥去广州的时候,正是试验田中玉米成熟的时候。
马桂兰雇了几个当地的农民将这些玉米脱粒称重,发现葫芦籽产量大些,在每亩三百斤左右,而硬番麦产量在二百斤左右。虽然这种产量放在后世不值一提,但在亩产量只有百斤不到的明代,这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产量了。
当地这些农民家中都或多或少种植过玉米,他们并不懂得种植方法,所以他们种出来的亩产量只有一百多斤,当看到马桂兰这一亩多产量是他们的三倍后,纷纷被这么高的产量吓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恭敬的问道:“老夫人,您这番麦是什么种子?为何产量比我们自己种的高出一倍多?”
马桂兰抓起一把葫芦籽说道:“你看,和你们种的一样,都是葫芦籽,产量高主要是提高田间护理与肥料的使用!如果你们想学我可以教你们!”
那些农民一听还有这好事,赶紧跪地磕头请马桂兰教他们秘法。
这种秘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密种与堆肥,不过明代因为种子与农药的原因,不能达到后世那种间距只有三厘米的超密种植,但间距五厘米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堆肥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中国农民是使用堆肥的大拿,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农民就已经发现粪便经过发酵比直接撒到地里好用的多,到了宋代这种堆肥技术也比较常见,并不算什么特别高深的农业技能。
但古代堆肥技术完全是上千年自行摸索出来的,虽然适合那些不识字的农民学习,但并不能发挥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机肥的全部效力。至于马桂兰所掌握的就厉害了,她掌握的堆肥技巧经过科学验证,不管材料的获取、肥力的效能都远超古代技术。
马桂兰虽然十分想将自己的农业技术传播出去,但海甸岛上现在根本没有农业用地,大片的土地都被赵志宽搞成了建筑用地,同时白沙村的村民也已经不在种地,现在给赵志宽打工可比种地赚的多。
马桂兰皱眉问道:“你们都是那来的农民,家中有土地吗?”
为首那个农民说道:“老夫人,我们都是来自新世界农庄的流民,孔先生让我们来帮老夫人收庄稼,我们才过来的!”
马桂兰一听什么时候出来个新世界农庄,岛上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农庄的存在,经过询问马桂兰才知道,这个新世界农庄是自己儿子搞的安置流民的东西。
听到有两万多流民集中在一起,同时还有大片的荒地,马桂兰的心思活动了。她早就想建立一所农业学校,只是自己老头子赵志宽与儿子的注意力都在工业上,自己诉求被忽视了,大概在他们眼中自己一个老太太,做好饭就是本分了。想到这马桂兰心中也有火气,为什么老娘非要听你们男人的安排?既然儿子有这么一个农庄,那也算自己的。
想到这马桂兰也起了在贡献余热的心思,她说道:“既然你们要学就好,你们回去将孔先生请来,我有话跟他说!”
这些农民回去后,将马桂兰的话告诉了孔守贞,现在赵福祥走了,孔守贞成了掌管南洋公司运作的主要负责人,每天忙得基本上是脚打后脑勺。但孔守贞在忙也知道事情缓急,马桂兰可是赵福祥的亲娘,虽然马老太太不怎么管事,但这尊大佛可得罪不起。
孔守贞第二天推掉所有公事,专门来到海甸岛拜见老太太马桂兰。
孔守贞看到马桂兰出来,赶紧起身行礼道:“孔守贞见过老夫人!”
马桂兰微微一笑说道:“孔先生,你与我儿子是好朋友,如果不见外的话称呼我为伯母就行!”
马桂兰是高级知识分子,谈吐远比那个混蛋儿子强,所以孔守贞对马桂兰印象极好,赶紧行礼道:“既然如此,侄儿孔守贞见过伯母!”
孔守贞的知书达理也让马桂兰十分欣赏,她说道:“贤侄,听说我儿子有一个农庄,是用来安置流民用的?”
孔守贞当然知道,这还是他着手安置的,所以赶紧回答道:“回伯母,正是如此,现在农庄已经安置流民两万五千六百余人,因为赵老爷去找了官府帮忙,所以官府每月给运来两千石的粮食,在加上流民每日做些短工,还是能保证温饱的,所有流民都不忘赵老爷的恩典!”
孔守贞还以为马桂兰问流民的安置情况,所以将赵福祥猛夸了一顿,哪知道马桂兰根本不是问这事。
马桂兰笑道:“有两万多人,很好!贤侄,我以前学习的农学,想要找些人将平生所学传授出去,能不能请贤侄帮忙,给我在农庄里找一块地,同时给我安排几百流民,我要去试验种地!”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