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允成既然买通了学道大人,湖州学道自然将吴之荣的状子驳,此后受理此案的浙江通政司以此案“查无实据”为由,通报了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等一干上级部门。
吴之荣这个小人将此案视为他重新踏入官场,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他岂肯如此就罢休。既然湖州学道不受理他的状子,他又向湖州知府告发庄允成,湖州知府也收了庄允成的银子,自然也不会受理这个案子。
庄允成见吴之荣像疯狗般在湖州一样到处告状,心里又是烦燥又是担心,于是他买通了浙江按察使,反告吴之宗因勒索钱财不成,诬陷良民之罪,浙江按察使本就反感吴之宗是个贪腐的小人,于是将他逐出湖州。吴之荣眼见湖州没有官员愿意受理这个案子,并来到省城杭州,向杭州将军、浙江巡抚、浙江学政御门状告此案。
杭州将军松魁是个满人,他不识汉字,向来只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于是他将此案移交给浙江巡抚朱昌柞,朱昌柞又以此案涉及学政御门为由,发给督学胡尚衡,胡尚衡又让球踢给了湖州府学,湖州府学找到了归安和乌程县的学官,让他们复查,他们得了庄允成的银子,又见庄允成印刷了新版的明书辑略,便复道:”此书稀松平常,没有发现违禁之处。“
吴之荣又在书坊中看到了新版的明书辑略,他两下对比之下,发现了新旧两版的区别。吴之荣几番告状受挫,知道凭借庄家的权利地位,早就买通了浙江的官员。此时摆在吴之荣面前有二条路,一是乖乖地家种田,从此“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与庄允成再无任何关联;二是进京告御状,与庄允成来个“不死不休”。
吴之荣衡量再三,还是受不了去挨穷的日子,决定来个“富贵险中求”,进京去告御状。
各位看官须知,康熙初年距离现在将近三、四百年之久,那时的交通远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四通八达,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离开自己所处的村子,到达县城的意义就像现代人出国一样;路途遥远,路况不好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一路上的安全都不到保障,遇上什么开黑店的、什么山大王之类,小命就要丢掉,所以这吴之荣能下定决心,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杭州跑到京城来告状,那也是抱了“视死如归”的决心。
吴之荣来到京城后,写了状子告到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三处御门。然而,吴之荣在京城左等右等,却等来了驳上诉的文书。原来庄允成明白此时满清到处兴起文字狱,普通文人稍有一点犯忌之处,立刻处死。他为求保险,在京城也花了钱打通关节。
吴之荣”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又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身上的盘缠早就用尽了,再没有结果,只能去当乞丐要饭了。他眼下只有一条路,就是亲自将案子上交到刑部。但这一招如果还是不行,吴之荣会以诬陷罪被斩,然而,这一次,冥冥中似乎一切早有注定,此时刑部在主事的乃是顾命大臣,满洲第一勇士鳌拜。鳌拜亲自接见了吴之荣,并观看了吴之荣携带的原版明书辑略。
吴之荣在鳌拜面前”添油加醋“、”绘色绘影“地把庄允成勾结文人如何思念明朝、藐视大清,浙江从杭州将军松魁、浙江巡抚朱昌柞以下各级官员、幕客,是如何收受了庄允成的银子,如何将这样一桩大案、要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然后又在鳌拜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为了告发庄允成,如何遭到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的刁难,差点轮为乞丐云云。
当年,建酋顺冶死前曾经任命过四个顾命大臣,鳌拜便是其中之一。他本是满清第一勇士,惯与汉人交锋作战,心中颇为敌视汉人,听到庄允成的所作所为,再看到明书辑略里面有大量篇章都是弘扬大明的恩德、揭露满清的残暴,顿时心中便有几分恼怒;
又听到吴之荣说起杭州将军松魁、浙江巡抚朱昌柞,他知道这几个人都是索尼的手下,而礼部、通政司、督察院则一向是由苏克萨哈掌管。鳌拜明白这个吴之荣是个卑鄙小人,所说也不一定完全属实,但是正在自己想找机会整冶索尼、苏克萨哈的时侯,这个吴之荣的告状确定给自己送上了压倒索尼、苏克萨哈等其余的几个顾命大臣,全面把控朝政的良机,正所谓“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啊。于是,鳌拜大大褒奖了吴之荣一番,又当即办了使者去浙江查办此案。
庄允成怎么也没想到吴之荣居然攀上了鳌拜,这下就算他再富有,再有权势,也斗不过天意。刑部使者经过调查,认定吴之荣所言基本属实。
鳌拜拿到证据后,当即气势汹汹地明书辑略案在朝堂上发难,苏克萨哈与鳌拜一样,同为顺冶的顾命大臣,气势方面岂能被鳌拜压倒,自然“反唇相讥”说,鳌拜这是在小题大做,故意”兴风作浪“。
鳌拜被苏克萨哈顶撞更加怒气冲冲,他在朝堂上认定这件事情必须严肃处理,首先,明书辑略涉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诸位建酋的评价,鳌拜作为他们曾经的部下,要维护他们的荣誉;其次,明、清之间谁为正朔的问题,涉及到满清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关系到满清江山是否会动摇的原则问题;最后,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仍然有很多士人以明朝的遗老自居,宁肯退隐也不愿意出任满清的高官,鳌拜通过此案来威吓这些士人的意志,让他们投向满清。
鳌拜要通过明书辑略案,血洗浙江乃至整个江南的士林,同时借机削弱了索尼,苏克萨哈等人在朝中的势力。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不光是庄允成一家倒霉,被株连进此案的人居然高达一千多人。
吴之荣这个小人将此案视为他重新踏入官场,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他岂肯如此就罢休。既然湖州学道不受理他的状子,他又向湖州知府告发庄允成,湖州知府也收了庄允成的银子,自然也不会受理这个案子。
庄允成见吴之荣像疯狗般在湖州一样到处告状,心里又是烦燥又是担心,于是他买通了浙江按察使,反告吴之宗因勒索钱财不成,诬陷良民之罪,浙江按察使本就反感吴之宗是个贪腐的小人,于是将他逐出湖州。吴之荣眼见湖州没有官员愿意受理这个案子,并来到省城杭州,向杭州将军、浙江巡抚、浙江学政御门状告此案。
杭州将军松魁是个满人,他不识汉字,向来只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于是他将此案移交给浙江巡抚朱昌柞,朱昌柞又以此案涉及学政御门为由,发给督学胡尚衡,胡尚衡又让球踢给了湖州府学,湖州府学找到了归安和乌程县的学官,让他们复查,他们得了庄允成的银子,又见庄允成印刷了新版的明书辑略,便复道:”此书稀松平常,没有发现违禁之处。“
吴之荣又在书坊中看到了新版的明书辑略,他两下对比之下,发现了新旧两版的区别。吴之荣几番告状受挫,知道凭借庄家的权利地位,早就买通了浙江的官员。此时摆在吴之荣面前有二条路,一是乖乖地家种田,从此“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与庄允成再无任何关联;二是进京告御状,与庄允成来个“不死不休”。
吴之荣衡量再三,还是受不了去挨穷的日子,决定来个“富贵险中求”,进京去告御状。
各位看官须知,康熙初年距离现在将近三、四百年之久,那时的交通远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四通八达,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离开自己所处的村子,到达县城的意义就像现代人出国一样;路途遥远,路况不好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一路上的安全都不到保障,遇上什么开黑店的、什么山大王之类,小命就要丢掉,所以这吴之荣能下定决心,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杭州跑到京城来告状,那也是抱了“视死如归”的决心。
吴之荣来到京城后,写了状子告到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三处御门。然而,吴之荣在京城左等右等,却等来了驳上诉的文书。原来庄允成明白此时满清到处兴起文字狱,普通文人稍有一点犯忌之处,立刻处死。他为求保险,在京城也花了钱打通关节。
吴之荣”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又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身上的盘缠早就用尽了,再没有结果,只能去当乞丐要饭了。他眼下只有一条路,就是亲自将案子上交到刑部。但这一招如果还是不行,吴之荣会以诬陷罪被斩,然而,这一次,冥冥中似乎一切早有注定,此时刑部在主事的乃是顾命大臣,满洲第一勇士鳌拜。鳌拜亲自接见了吴之荣,并观看了吴之荣携带的原版明书辑略。
吴之荣在鳌拜面前”添油加醋“、”绘色绘影“地把庄允成勾结文人如何思念明朝、藐视大清,浙江从杭州将军松魁、浙江巡抚朱昌柞以下各级官员、幕客,是如何收受了庄允成的银子,如何将这样一桩大案、要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然后又在鳌拜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为了告发庄允成,如何遭到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的刁难,差点轮为乞丐云云。
当年,建酋顺冶死前曾经任命过四个顾命大臣,鳌拜便是其中之一。他本是满清第一勇士,惯与汉人交锋作战,心中颇为敌视汉人,听到庄允成的所作所为,再看到明书辑略里面有大量篇章都是弘扬大明的恩德、揭露满清的残暴,顿时心中便有几分恼怒;
又听到吴之荣说起杭州将军松魁、浙江巡抚朱昌柞,他知道这几个人都是索尼的手下,而礼部、通政司、督察院则一向是由苏克萨哈掌管。鳌拜明白这个吴之荣是个卑鄙小人,所说也不一定完全属实,但是正在自己想找机会整冶索尼、苏克萨哈的时侯,这个吴之荣的告状确定给自己送上了压倒索尼、苏克萨哈等其余的几个顾命大臣,全面把控朝政的良机,正所谓“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啊。于是,鳌拜大大褒奖了吴之荣一番,又当即办了使者去浙江查办此案。
庄允成怎么也没想到吴之荣居然攀上了鳌拜,这下就算他再富有,再有权势,也斗不过天意。刑部使者经过调查,认定吴之荣所言基本属实。
鳌拜拿到证据后,当即气势汹汹地明书辑略案在朝堂上发难,苏克萨哈与鳌拜一样,同为顺冶的顾命大臣,气势方面岂能被鳌拜压倒,自然“反唇相讥”说,鳌拜这是在小题大做,故意”兴风作浪“。
鳌拜被苏克萨哈顶撞更加怒气冲冲,他在朝堂上认定这件事情必须严肃处理,首先,明书辑略涉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诸位建酋的评价,鳌拜作为他们曾经的部下,要维护他们的荣誉;其次,明、清之间谁为正朔的问题,涉及到满清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关系到满清江山是否会动摇的原则问题;最后,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仍然有很多士人以明朝的遗老自居,宁肯退隐也不愿意出任满清的高官,鳌拜通过此案来威吓这些士人的意志,让他们投向满清。
鳌拜要通过明书辑略案,血洗浙江乃至整个江南的士林,同时借机削弱了索尼,苏克萨哈等人在朝中的势力。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不光是庄允成一家倒霉,被株连进此案的人居然高达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