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太师叹息,自己这个女儿的聪慧,到底只是内宅女子的那点小聪明。
她不能笼住楚浩的心,却还愚蠢地将楚大皇子当成救命稻草,为了求得欢心,不惜出卖自己这个父亲,将自己安排有期离京之事告知了楚浩。
“女生外向啊。”他喃喃叹息,也幸好,这女儿真有吃里扒外的心思,他才能将北地城防图在镇南王府别院书房的消息透露给楚大皇子。
楚大皇子派人去别院取城防图,他让人散布林云晓与北齐勾结的言论,将人引到别院,再伺机将两个取图的人杀了。若不是林云晓刚好凑巧碰上,这计划会更完美些。
现在么,计划还是能行,到底少了几分威力。
林云晓和宁泽天只怕以为这个局,是为了败坏林云晓的名声吧?所谓言辞杀人,言辞能杀死的都是懦弱无能的人。如自己这样的,如林云晓这样的,区区言辞哪里伤得了她?
自己这个局,要谋算的东西不在卫国。是林云晓不与北齐为伍的言论传到北齐;是楚大皇子,不能与宁泽天合作。
自己向楚大皇子建议趁着夏景明在卫国战事失利,可借机将二皇子楚瀚压下。可这事,楚浩能与自己合作,也能与宁泽天谈,甚至,连萧诚萧大将军都能合作一二。自己若没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要怎么让楚浩心甘情愿地庇护自己呢?
而且,听敖玉珊曾吐露的意思,楚浩对林云晓的勇武很是赞赏。他若给出足够优厚的条件,江山与美人,宁泽天想来没其他选择,那林云晓就会到北齐。楚浩若是觉得自己没了价值,那林云晓不就可以将自己随意拿捏了?
所以,敖太师很清楚,自己得切断楚浩与宁泽天、林云晓勾结这条路,切断林云晓到北齐的路。
谣言纷纷之下,林云晓既然一心辅佐宁泽天,又想要皇后之位,她不在乎,别人也会帮她分辨,她只能证明自己与北齐没有牵扯,最好是逼迫她带兵与北齐作战。
不过,敖太师想想卫国如今的处境,对卫国主动出兵并未抱太多希望。
卫国刚与南夷打了一场,虽说大获全胜,但国内内乱未平,南北天灾依旧,流民依然成灾,国内交困下,想来没有财力再打一场。
那么林云晓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就得发誓自己与北齐没有牵扯,或者亲手杀了北齐密探。
北齐的明帝楚自民,生性自负多疑。
当林云晓的话传到北齐,若再得知林郡主诛杀了北齐人,明帝暴怒之下,必定会对卫国不满,轻则加重卫国这属国的税银,重则直接增兵卫国。
这种时候,自己这个卫国权臣,就能利用在卫国的人手,得到明帝看重。
一张城防图,至少能让北齐将士少伤亡十多万人。楚浩得了城防图,却因为贪恋美色、应对失当,将卫国北地的城防图得而复失。这消息想来北齐二皇子会很乐意告知明帝的。
明帝必定叱责楚大皇子。楚浩没有别的机会后,也只能与自己联手。
两个北齐人的死只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一些北齐人会死。这些死讯,自然都会加在林云晓或者林云晓手下的头上。
等他到达卫国与北地边境时,明帝应该收到了林云晓胆大包天肆意杀害北齐臣民的消息。
也许,那时他也可以与北齐二皇子联手,听说北齐二皇子斯文有礼,不像楚浩这样阴沉莫测。
敖太师盘算着这个局面,只觉仓促之下布置的这个局,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吐出一口长气,敲敲马车车门,“准备往北地走吧,路上若有人问起,只说我们是赶北地探望亲人。”
马车外几个亲信侍卫扮成的随从答应一声,很快,车轮滚动,敖太师带着妾侍往北而去。
而在另一条分岔往北的官道,楚大皇子楚浩见到了从卫国京城来的使者。
听说宁泽天一口绝了自己的提议,他倒没有勃然大怒,“林云晓的价值,的确要高于顺州十六府,也难怪宁圣上断然拒绝了。”
“主子,属下离开卫国皇宫时,偶然碰到几个大内侍卫说起林云晓,个个都是语气恭敬。属下看着,宁圣上的威信,只怕还是林云晓高上几分。”他低声说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属下办事不利,主子想要迎娶林云晓,只怕不是易事。”
“无妨,这事也怪不得你,本就是试探一二。既然在宁泽天眼中,林云晓的分量要高于顺州十六府,不知在卫国朝臣眼中,是否也是如此呢?你想法子将这消息在北地扩散,尤其要让翁同和、萧诚这些人知道。”
“听说翁同和祖籍就是顺州,萧大将军为了保住京畿之外那些城池,连大儿子都重伤了。能轻而易举地休战,圣上却不肯,我倒要看看,这些人会不会生怨气。”
“主子,要将消息传到萧诚和翁同和耳中,只怕我们在萧诚军中的人要藏不住林云晓一人就能挑下南夷十几座城池。卫国这些朝臣只要不傻,都应该知道要保林云晓吧?”
这使者听楚浩的意思,赔上一个辛苦培植的密探,就为了一个明知不可能的结果,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楚浩多年,忍不住出言问道。
“翁同和是卫国有名的大儒,国家危急时他讲究忠君报国死而后已。可他也是个迂腐之人,生平所服的女人只怕也只有卫国那个文太后了。他不喜欢武夫,南北又相隔几千里,关于林云晓的传言,他能信几分?”
楚浩轻声一笑,心情很好地看着窗外洁白无瑕的雪景,“世人总是注重切身相关的利益。表面上看着正直无私的,私底下却未必真的能将一切置之度外。顺州十六府,对卫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待到卫国人都觉得送出林郡主,能兵不血刃换土地时,他们会说服宁泽天的。”
“主子对人看得透彻,属下惭愧!主子,那我们什么时候启程大都?”
楚浩冲门外问道,“过了多久了?”
她不能笼住楚浩的心,却还愚蠢地将楚大皇子当成救命稻草,为了求得欢心,不惜出卖自己这个父亲,将自己安排有期离京之事告知了楚浩。
“女生外向啊。”他喃喃叹息,也幸好,这女儿真有吃里扒外的心思,他才能将北地城防图在镇南王府别院书房的消息透露给楚大皇子。
楚大皇子派人去别院取城防图,他让人散布林云晓与北齐勾结的言论,将人引到别院,再伺机将两个取图的人杀了。若不是林云晓刚好凑巧碰上,这计划会更完美些。
现在么,计划还是能行,到底少了几分威力。
林云晓和宁泽天只怕以为这个局,是为了败坏林云晓的名声吧?所谓言辞杀人,言辞能杀死的都是懦弱无能的人。如自己这样的,如林云晓这样的,区区言辞哪里伤得了她?
自己这个局,要谋算的东西不在卫国。是林云晓不与北齐为伍的言论传到北齐;是楚大皇子,不能与宁泽天合作。
自己向楚大皇子建议趁着夏景明在卫国战事失利,可借机将二皇子楚瀚压下。可这事,楚浩能与自己合作,也能与宁泽天谈,甚至,连萧诚萧大将军都能合作一二。自己若没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要怎么让楚浩心甘情愿地庇护自己呢?
而且,听敖玉珊曾吐露的意思,楚浩对林云晓的勇武很是赞赏。他若给出足够优厚的条件,江山与美人,宁泽天想来没其他选择,那林云晓就会到北齐。楚浩若是觉得自己没了价值,那林云晓不就可以将自己随意拿捏了?
所以,敖太师很清楚,自己得切断楚浩与宁泽天、林云晓勾结这条路,切断林云晓到北齐的路。
谣言纷纷之下,林云晓既然一心辅佐宁泽天,又想要皇后之位,她不在乎,别人也会帮她分辨,她只能证明自己与北齐没有牵扯,最好是逼迫她带兵与北齐作战。
不过,敖太师想想卫国如今的处境,对卫国主动出兵并未抱太多希望。
卫国刚与南夷打了一场,虽说大获全胜,但国内内乱未平,南北天灾依旧,流民依然成灾,国内交困下,想来没有财力再打一场。
那么林云晓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就得发誓自己与北齐没有牵扯,或者亲手杀了北齐密探。
北齐的明帝楚自民,生性自负多疑。
当林云晓的话传到北齐,若再得知林郡主诛杀了北齐人,明帝暴怒之下,必定会对卫国不满,轻则加重卫国这属国的税银,重则直接增兵卫国。
这种时候,自己这个卫国权臣,就能利用在卫国的人手,得到明帝看重。
一张城防图,至少能让北齐将士少伤亡十多万人。楚浩得了城防图,却因为贪恋美色、应对失当,将卫国北地的城防图得而复失。这消息想来北齐二皇子会很乐意告知明帝的。
明帝必定叱责楚大皇子。楚浩没有别的机会后,也只能与自己联手。
两个北齐人的死只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一些北齐人会死。这些死讯,自然都会加在林云晓或者林云晓手下的头上。
等他到达卫国与北地边境时,明帝应该收到了林云晓胆大包天肆意杀害北齐臣民的消息。
也许,那时他也可以与北齐二皇子联手,听说北齐二皇子斯文有礼,不像楚浩这样阴沉莫测。
敖太师盘算着这个局面,只觉仓促之下布置的这个局,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吐出一口长气,敲敲马车车门,“准备往北地走吧,路上若有人问起,只说我们是赶北地探望亲人。”
马车外几个亲信侍卫扮成的随从答应一声,很快,车轮滚动,敖太师带着妾侍往北而去。
而在另一条分岔往北的官道,楚大皇子楚浩见到了从卫国京城来的使者。
听说宁泽天一口绝了自己的提议,他倒没有勃然大怒,“林云晓的价值,的确要高于顺州十六府,也难怪宁圣上断然拒绝了。”
“主子,属下离开卫国皇宫时,偶然碰到几个大内侍卫说起林云晓,个个都是语气恭敬。属下看着,宁圣上的威信,只怕还是林云晓高上几分。”他低声说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属下办事不利,主子想要迎娶林云晓,只怕不是易事。”
“无妨,这事也怪不得你,本就是试探一二。既然在宁泽天眼中,林云晓的分量要高于顺州十六府,不知在卫国朝臣眼中,是否也是如此呢?你想法子将这消息在北地扩散,尤其要让翁同和、萧诚这些人知道。”
“听说翁同和祖籍就是顺州,萧大将军为了保住京畿之外那些城池,连大儿子都重伤了。能轻而易举地休战,圣上却不肯,我倒要看看,这些人会不会生怨气。”
“主子,要将消息传到萧诚和翁同和耳中,只怕我们在萧诚军中的人要藏不住林云晓一人就能挑下南夷十几座城池。卫国这些朝臣只要不傻,都应该知道要保林云晓吧?”
这使者听楚浩的意思,赔上一个辛苦培植的密探,就为了一个明知不可能的结果,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楚浩多年,忍不住出言问道。
“翁同和是卫国有名的大儒,国家危急时他讲究忠君报国死而后已。可他也是个迂腐之人,生平所服的女人只怕也只有卫国那个文太后了。他不喜欢武夫,南北又相隔几千里,关于林云晓的传言,他能信几分?”
楚浩轻声一笑,心情很好地看着窗外洁白无瑕的雪景,“世人总是注重切身相关的利益。表面上看着正直无私的,私底下却未必真的能将一切置之度外。顺州十六府,对卫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待到卫国人都觉得送出林郡主,能兵不血刃换土地时,他们会说服宁泽天的。”
“主子对人看得透彻,属下惭愧!主子,那我们什么时候启程大都?”
楚浩冲门外问道,“过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