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赤河的水流并不湍急,尤其是假设浮桥的河段应该说是相当的温和。
浮桥的建设就是那么回事,搞一个漂浮的东西作为基座,再铺设一条可以通过的桥面,可以提供两岸往来的桥面也就那么形成了。
尽管是看去很简单的一项工程,现如今能够做到的国家(民族)却依然不多,最为简单的就是没有一定的文明底蕴根本办不到,别说是快速建立一条稳固的浮桥。
越是没有文明底蕴的国家(民族)越是干不了什么大工程,这个可以说是一种人间真理,不管远古之前,还是很久的以后,道理是相通的。
一个师的汉军通过浮桥来到西岸,一些军官在西岸走走看看,很快就有了一个计划。
他们会在西岸构建防御工事,不管是设立栏栅、土墙或是挖掘壕渠,必然又会涉及到一些土木工程的知识。
正规军的士兵会去搭把手,真正干活的却是辅兵部队。
相当数量的辅兵并不是第一个干那些活,是之前已经累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很快就分工完毕。
“我们去那个树林砍伐木材。”巴洞手里拿的家伙换成了一柄斧头:“反正都是要砍秃,笔直的木材能够用来搭建栏栅和造成拒马、突刺,其余的当柴火。”
既然这里很快就会成为战场,砍光周边的树林是必然的事情,除了己方部队本身需要大量的木材之外,更多的是不愿意留给敌军来利用。
太史明手里拿着的却是一个锯子,模样很像一张弓,也被称呼为弓锯。
汉军将浮桥这一边预设成为战场,取决于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就会砍光周边多少里之内的可用木材,可以想象的是未来数年之内这里会成为光秃秃的一片,不知道会对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诸夏对战争从来都不陌生,不管是打国战还是内战,只要是一个地方被预设成为战场,周边的树林是绝对要倒了血霉。
一旦某个地方常年爆发大战,那个地方哪怕之前是森林密布,几场大战之后必然也要成为“白地”,渐渐那个地方就难以看到成片的树林,导致水土环境出现难以扭转的变化,致使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有些是大自然进行了自我疗伤,个别地方就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地。
一车又一车的木头被运回营地,更多的人是对砍伐回来的木头削削砍砍,用木头制作起了各种东西。
“普通的拒马就是一个三角支撑架,地墩和冒尖全给砍得有尖刺,两条支撑的腿摆正一些,另一条要倾斜……”巴洞很喜欢太史明,不介意多传授一些知识:“就像这样,向前倾斜的这一根木头就有了杀伤力,对冲过来的敌军战马伤害极大。这玩意才会被称为拒马。”
拒马有区分单体和联排,需要是看将要摆放在哪里。
像是摆放在通道附近的拒马,一般就是使用单体拒马,士兵很喜欢没有规则地进行摆设,那样就不是敌军骑兵灵便能不能躲开的问题,是不想冲撞到拒马就得停下。
联排的拒马一般是会与栏栅形成配合,主要是连成排摆在栏栅的前方,防止敌军利用骑兵冲撞栏栅造成破坏,迫使敌军哪怕是要破坏栏栅也需要徒步而来。
在任何一项军事行动中,拒马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玩意,却是屡屡立下了大功,有了它们的阻拦,远程部队就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做好了大型拒马,等一下我们就会做小型的拒马。”巴洞用手比划着大小:“其实就是木质结构的铁蒺藜。”
汉帝国的生铁产量为世界第一,可是需要用到生铁的地方太多,真不好保证方方面面都充足。
铁蒺藜的造型就是一个四角的尖锐物,可以是用金属做成,自然也能用木头来做。
当前的全世界只有汉帝国的战马有装备马蹄铁,其余国家暂时还没有发现能给马蹄套上“鞋”。
其实就算是马套上了马蹄铁,踩中铁蒺藜也要完蛋,没有马蹄铁的马蹄别说是铁蒺藜了,便是石头都能对马蹄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以了,要是路面有着太多小碎石,对于骑兵同样是一个大麻烦,对骑兵来说合适的战场真不是那么多。
以太史明的岁数,十六岁开始是有在乡里参加“两季军训”,可是相当多的知识却是学不到的。他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叔伯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将活计干得那么好和快,是一种非常佩服的心理。
“咱们是辅兵,干的就是这些活。”巴洞笑呵呵地说:“这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事情,不懂的人来了军营,就是从前辈那里学活需要干什么。多干几次,以后你就成为那个教导后辈的人了。不过嘛,努力成为那个不需要干这些活的人,知道吗?”
太史明看向了列队而过的正卒,看他们身上穿的那一套军装,看他们那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庞,小鸡一般地对巴洞点头。
这里是西域以西,原先属于匈尼特人的地界。
原先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匈尼特人都是以放牧为主,文明层次并不高,周边也就没有什么城镇。
这边的河流很难看到如汉帝国国境内的景象,比如河面之上漂着舟船,应该说数十里的河段都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舟船。
“敌军收集不到舟船,渡河手段只有制作木筏。”霍东之间就将河面上的舟船给收集了起来,还是汉人到来之后才制造出来的舟船:“距离我们十二里之外有一处比较浅的河滩,夏季的时候会裸1露出河床。”
一条河的河床有深有浅,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降水量等等的关系,出现一些自然而然的变化。
“二十万以上的敌军,没有可能全是匈尼特人。”李匡在知道敌军数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过来,必定是国际形势出现大变局:“我们要做好在这里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有疏漏!”
掌握战场上可能对敌军有利的大小相关,是一名统兵将领必要的素养,对地形的了解是越充分越好。
霍东来这里当值已经有一年多,平时只要有机会就会沿着河岸进行活动,手头上记录的资料并不少。
“上游要时刻关注。”李匡点着沙盘上的那个‘u’字拐弯点:“这个地点我们不好行动,敌军却能依靠自己所处的方位优势。”
李匡担心的是敌军会选择筑坝,不管是敌军想要水攻,或是筑坝让下游的水位降低,对他们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霍东没有傻乎乎地去打什么包票,说什么敌军就是一帮蛮夷,哪懂得那么多。
汉人是当世霸主族裔没有错,但要是将其余种族当成傻子,自己就真的成了最傻的傻子。
“职在那边建有观察哨。”霍东问道:“需要在那里构筑营垒吗?”
李匡奇怪地看了一眼霍东。
那个地方可不是小小的一片,是很大的一块区域,能够构筑堤坝的河段更是长到夸张。
派去驻扎的部队少了,没有什么用。
派去驻扎的部队多了,那一边则很可能会成为主战场。
“时刻关注。”李匡收回视线,目光看向了沙盘,问道:“敌军还是待在原地没有动弹?”
汉军这边的斥候已经侦查出了一些情报,包括发现了萨珊和罗马的军旗,反应过来两个大帝国都派遣军队东进。
这个消息对李匡非常有用,使他能够更清晰地判断出即将面对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至于说萨珊和罗马,包括另外那些国家,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组成联军,并且做出实际的战争行为,都不是李匡所在乎的地方,他需要做的是猜测战事规模,然后向中枢请求多少兵力的援军。
“敌军还是没有动。”霍东一样是知道萨珊和罗马参战了,唯一的情绪就是激动,可算是又有大战爆发,可能还是前所未有的旷世大战:“他们没有在您率军抵达之前抢渡喷赤河,应该是想要等待后续部队的来到,集中优势兵力强攻。”
对此李匡多少是感到庆幸。
之前得到的消息是进犯的敌军只有八万,匈尼特虽然是被打残了,可要是拼老命还是能凑出八万步骑,李匡真没往各国组成联军的方向多加深思。
等待进一步的情报不断传回,发现的敌军数量从八万增加到二十万以上,李匡已经率领部队抵达喷赤河。
敌军没有立刻压上来?李匡内心的压力反而是要大了一些。他无法判断敌军最终的数量会有多少,毕竟是那么多国家的联军,连万里之外的罗马都派了军队远征,可以想象他们这一次的联合是多么有诚意。
要是手里的常备军不是只有一个,李匡会选择主动怼上去,才不会让敌人那么安逸地进行集结。
可惜的是李匡手里能动用的只有一个常备军的规模,拉到前线的更是只有两个师,真没有太大的本钱去搅乱敌军的布置。
四万辅兵部队?都是辅兵了,组织度方面连郡县兵的级别都不如,打一打阵地战还有点用,游动模式的野战是嫌弃汉人死得不够多不够快。
“仆从军的组建速度应该再快一些!”李匡说话的对象是随军长史宋平:“三个月之内,我要看到二十万仆从军抵达前线。”
汉军的每一支部队都有长史,要是在长史前面加上“随军”的前缀,除了是类似于参谋长之类的角色之外,还是部队的“管家”。
宋平眉头挑了挑有些为难地应:“诺!”
整个安西都护府辖区之内,西域人的数量都还不知道有没有剩下一百五十万。因为汉帝国对西域的减丁政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西域男人被杀或被捕捉的事情,想要在三个月内拉出一支二十万规模的炮灰,真不是那么容易。
李匡当然知道有难度,但是无论是何等的困难都必须干!
很明显的事情,那么多国家进行了联合,作为西面的突出部,安西都护府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一个战略级别的军事单位。
那是一场不知道会打多久的战争,甚至难以判断战事会在安西都护府的辖区或是辖区之外进行,西域人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要是西域人作乱的话,安西都护府的乐子可就会有些大了。
宋平显然也知道后果,沉默了一小会保证道:“我马上动笔,催促后方。”
李匡慎重地点头,甚至是还进行了催促。
今时今刻的李匡,是完全不在乎用什么手段,想要的就是让潜在威胁被剔除掉,要不敌军来犯,内部又出现问题,以他们现在的兵力是必定会出现恶果。
“我们在这里构建防线。”李匡眼睛不断在沙盘上来回巡视,看完了沙盘又走到悬挂安西都护府全境的山川舆图架子边:“除了喷赤河防线,葱岭……”
中枢决议扩编安西都护府编制的决定已经通过,还没有来得及通知李匡。
不过哪怕是中枢决定将安西都护府扩编到拥有三个常备军的规模,部队调动方面肯定是需要时间,以最优先的处理方式,另外的增援部队最快也需要一个月才能抵达,等于是安西都护府要用当前有限的兵力去应对当前的局面。
李匡觉得很有必要在腹部也构建防线,用以防止前线战事恶化之后,后方没有阻挡敌军前进的准备。
西域合适行军的路线不多,其实适合大规模部队行军的路线只有两条,全是显示为长廊的地形。这样一来的话,事先预防的方向并不是太多,就是因为相关地形的关系也很难建造关隘就是了。
“卢城、铁山、疏勒……”李匡眉头皱成了一团:“都需要加高城防规格。”
西域的城池不少,几乎每一座都有军事价值,一些处于特别地段的城池军事价值要高一些,像是李匡点到名字的那几个,一般只要城池不失的话,敌军是不敢轻易绕过而走。
“我们需要援军……”宋平说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越多越好的援军。”
浮桥的建设就是那么回事,搞一个漂浮的东西作为基座,再铺设一条可以通过的桥面,可以提供两岸往来的桥面也就那么形成了。
尽管是看去很简单的一项工程,现如今能够做到的国家(民族)却依然不多,最为简单的就是没有一定的文明底蕴根本办不到,别说是快速建立一条稳固的浮桥。
越是没有文明底蕴的国家(民族)越是干不了什么大工程,这个可以说是一种人间真理,不管远古之前,还是很久的以后,道理是相通的。
一个师的汉军通过浮桥来到西岸,一些军官在西岸走走看看,很快就有了一个计划。
他们会在西岸构建防御工事,不管是设立栏栅、土墙或是挖掘壕渠,必然又会涉及到一些土木工程的知识。
正规军的士兵会去搭把手,真正干活的却是辅兵部队。
相当数量的辅兵并不是第一个干那些活,是之前已经累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很快就分工完毕。
“我们去那个树林砍伐木材。”巴洞手里拿的家伙换成了一柄斧头:“反正都是要砍秃,笔直的木材能够用来搭建栏栅和造成拒马、突刺,其余的当柴火。”
既然这里很快就会成为战场,砍光周边的树林是必然的事情,除了己方部队本身需要大量的木材之外,更多的是不愿意留给敌军来利用。
太史明手里拿着的却是一个锯子,模样很像一张弓,也被称呼为弓锯。
汉军将浮桥这一边预设成为战场,取决于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就会砍光周边多少里之内的可用木材,可以想象的是未来数年之内这里会成为光秃秃的一片,不知道会对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诸夏对战争从来都不陌生,不管是打国战还是内战,只要是一个地方被预设成为战场,周边的树林是绝对要倒了血霉。
一旦某个地方常年爆发大战,那个地方哪怕之前是森林密布,几场大战之后必然也要成为“白地”,渐渐那个地方就难以看到成片的树林,导致水土环境出现难以扭转的变化,致使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有些是大自然进行了自我疗伤,个别地方就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地。
一车又一车的木头被运回营地,更多的人是对砍伐回来的木头削削砍砍,用木头制作起了各种东西。
“普通的拒马就是一个三角支撑架,地墩和冒尖全给砍得有尖刺,两条支撑的腿摆正一些,另一条要倾斜……”巴洞很喜欢太史明,不介意多传授一些知识:“就像这样,向前倾斜的这一根木头就有了杀伤力,对冲过来的敌军战马伤害极大。这玩意才会被称为拒马。”
拒马有区分单体和联排,需要是看将要摆放在哪里。
像是摆放在通道附近的拒马,一般就是使用单体拒马,士兵很喜欢没有规则地进行摆设,那样就不是敌军骑兵灵便能不能躲开的问题,是不想冲撞到拒马就得停下。
联排的拒马一般是会与栏栅形成配合,主要是连成排摆在栏栅的前方,防止敌军利用骑兵冲撞栏栅造成破坏,迫使敌军哪怕是要破坏栏栅也需要徒步而来。
在任何一项军事行动中,拒马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玩意,却是屡屡立下了大功,有了它们的阻拦,远程部队就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做好了大型拒马,等一下我们就会做小型的拒马。”巴洞用手比划着大小:“其实就是木质结构的铁蒺藜。”
汉帝国的生铁产量为世界第一,可是需要用到生铁的地方太多,真不好保证方方面面都充足。
铁蒺藜的造型就是一个四角的尖锐物,可以是用金属做成,自然也能用木头来做。
当前的全世界只有汉帝国的战马有装备马蹄铁,其余国家暂时还没有发现能给马蹄套上“鞋”。
其实就算是马套上了马蹄铁,踩中铁蒺藜也要完蛋,没有马蹄铁的马蹄别说是铁蒺藜了,便是石头都能对马蹄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以了,要是路面有着太多小碎石,对于骑兵同样是一个大麻烦,对骑兵来说合适的战场真不是那么多。
以太史明的岁数,十六岁开始是有在乡里参加“两季军训”,可是相当多的知识却是学不到的。他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叔伯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将活计干得那么好和快,是一种非常佩服的心理。
“咱们是辅兵,干的就是这些活。”巴洞笑呵呵地说:“这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事情,不懂的人来了军营,就是从前辈那里学活需要干什么。多干几次,以后你就成为那个教导后辈的人了。不过嘛,努力成为那个不需要干这些活的人,知道吗?”
太史明看向了列队而过的正卒,看他们身上穿的那一套军装,看他们那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庞,小鸡一般地对巴洞点头。
这里是西域以西,原先属于匈尼特人的地界。
原先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匈尼特人都是以放牧为主,文明层次并不高,周边也就没有什么城镇。
这边的河流很难看到如汉帝国国境内的景象,比如河面之上漂着舟船,应该说数十里的河段都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舟船。
“敌军收集不到舟船,渡河手段只有制作木筏。”霍东之间就将河面上的舟船给收集了起来,还是汉人到来之后才制造出来的舟船:“距离我们十二里之外有一处比较浅的河滩,夏季的时候会裸1露出河床。”
一条河的河床有深有浅,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降水量等等的关系,出现一些自然而然的变化。
“二十万以上的敌军,没有可能全是匈尼特人。”李匡在知道敌军数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过来,必定是国际形势出现大变局:“我们要做好在这里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有疏漏!”
掌握战场上可能对敌军有利的大小相关,是一名统兵将领必要的素养,对地形的了解是越充分越好。
霍东来这里当值已经有一年多,平时只要有机会就会沿着河岸进行活动,手头上记录的资料并不少。
“上游要时刻关注。”李匡点着沙盘上的那个‘u’字拐弯点:“这个地点我们不好行动,敌军却能依靠自己所处的方位优势。”
李匡担心的是敌军会选择筑坝,不管是敌军想要水攻,或是筑坝让下游的水位降低,对他们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霍东没有傻乎乎地去打什么包票,说什么敌军就是一帮蛮夷,哪懂得那么多。
汉人是当世霸主族裔没有错,但要是将其余种族当成傻子,自己就真的成了最傻的傻子。
“职在那边建有观察哨。”霍东问道:“需要在那里构筑营垒吗?”
李匡奇怪地看了一眼霍东。
那个地方可不是小小的一片,是很大的一块区域,能够构筑堤坝的河段更是长到夸张。
派去驻扎的部队少了,没有什么用。
派去驻扎的部队多了,那一边则很可能会成为主战场。
“时刻关注。”李匡收回视线,目光看向了沙盘,问道:“敌军还是待在原地没有动弹?”
汉军这边的斥候已经侦查出了一些情报,包括发现了萨珊和罗马的军旗,反应过来两个大帝国都派遣军队东进。
这个消息对李匡非常有用,使他能够更清晰地判断出即将面对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至于说萨珊和罗马,包括另外那些国家,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组成联军,并且做出实际的战争行为,都不是李匡所在乎的地方,他需要做的是猜测战事规模,然后向中枢请求多少兵力的援军。
“敌军还是没有动。”霍东一样是知道萨珊和罗马参战了,唯一的情绪就是激动,可算是又有大战爆发,可能还是前所未有的旷世大战:“他们没有在您率军抵达之前抢渡喷赤河,应该是想要等待后续部队的来到,集中优势兵力强攻。”
对此李匡多少是感到庆幸。
之前得到的消息是进犯的敌军只有八万,匈尼特虽然是被打残了,可要是拼老命还是能凑出八万步骑,李匡真没往各国组成联军的方向多加深思。
等待进一步的情报不断传回,发现的敌军数量从八万增加到二十万以上,李匡已经率领部队抵达喷赤河。
敌军没有立刻压上来?李匡内心的压力反而是要大了一些。他无法判断敌军最终的数量会有多少,毕竟是那么多国家的联军,连万里之外的罗马都派了军队远征,可以想象他们这一次的联合是多么有诚意。
要是手里的常备军不是只有一个,李匡会选择主动怼上去,才不会让敌人那么安逸地进行集结。
可惜的是李匡手里能动用的只有一个常备军的规模,拉到前线的更是只有两个师,真没有太大的本钱去搅乱敌军的布置。
四万辅兵部队?都是辅兵了,组织度方面连郡县兵的级别都不如,打一打阵地战还有点用,游动模式的野战是嫌弃汉人死得不够多不够快。
“仆从军的组建速度应该再快一些!”李匡说话的对象是随军长史宋平:“三个月之内,我要看到二十万仆从军抵达前线。”
汉军的每一支部队都有长史,要是在长史前面加上“随军”的前缀,除了是类似于参谋长之类的角色之外,还是部队的“管家”。
宋平眉头挑了挑有些为难地应:“诺!”
整个安西都护府辖区之内,西域人的数量都还不知道有没有剩下一百五十万。因为汉帝国对西域的减丁政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西域男人被杀或被捕捉的事情,想要在三个月内拉出一支二十万规模的炮灰,真不是那么容易。
李匡当然知道有难度,但是无论是何等的困难都必须干!
很明显的事情,那么多国家进行了联合,作为西面的突出部,安西都护府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一个战略级别的军事单位。
那是一场不知道会打多久的战争,甚至难以判断战事会在安西都护府的辖区或是辖区之外进行,西域人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要是西域人作乱的话,安西都护府的乐子可就会有些大了。
宋平显然也知道后果,沉默了一小会保证道:“我马上动笔,催促后方。”
李匡慎重地点头,甚至是还进行了催促。
今时今刻的李匡,是完全不在乎用什么手段,想要的就是让潜在威胁被剔除掉,要不敌军来犯,内部又出现问题,以他们现在的兵力是必定会出现恶果。
“我们在这里构建防线。”李匡眼睛不断在沙盘上来回巡视,看完了沙盘又走到悬挂安西都护府全境的山川舆图架子边:“除了喷赤河防线,葱岭……”
中枢决议扩编安西都护府编制的决定已经通过,还没有来得及通知李匡。
不过哪怕是中枢决定将安西都护府扩编到拥有三个常备军的规模,部队调动方面肯定是需要时间,以最优先的处理方式,另外的增援部队最快也需要一个月才能抵达,等于是安西都护府要用当前有限的兵力去应对当前的局面。
李匡觉得很有必要在腹部也构建防线,用以防止前线战事恶化之后,后方没有阻挡敌军前进的准备。
西域合适行军的路线不多,其实适合大规模部队行军的路线只有两条,全是显示为长廊的地形。这样一来的话,事先预防的方向并不是太多,就是因为相关地形的关系也很难建造关隘就是了。
“卢城、铁山、疏勒……”李匡眉头皱成了一团:“都需要加高城防规格。”
西域的城池不少,几乎每一座都有军事价值,一些处于特别地段的城池军事价值要高一些,像是李匡点到名字的那几个,一般只要城池不失的话,敌军是不敢轻易绕过而走。
“我们需要援军……”宋平说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越多越好的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