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明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止是文化上面,其中就包括兵种。
突骑兵这个兵种并不是诸夏专属,首先创造出这个兵种的文明是游牧民族,只是游牧民族的生产力不行,骑兵大多数是属于轻骑兵的类型。
一直是到五胡乱华时期,游牧民族入侵并占领中原,掠夺了资源和奴役了足够的劳动力,突骑兵这个兵种才算是大放异彩,甚至是让游牧民族首次玩上了甲骑具装这个兵种。
将突骑兵玩得最溜的却是先汉,几支出名的部队其实都是有着成编制的突骑兵,他们是被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每次都能以寡击众打出辉煌的战绩。
在先汉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帝国,匈奴帝国玩的是轻骑兵,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倒是玩上了甲骑具装,罗马帝国根本不重视骑兵。比较诡异的是,波斯的甲骑具装屡屡被罗马的具装重步兵搭配标枪兵教做人。
阿三这片土地上有产马地,可是最为有特色的却是大象,他们也就有了专属的象兵部队,并且象兵部队还有过辉煌的历史,比如在马其顿—希腊入侵时期担当了重要角色。
象兵并不是任何国家都玩得起,除开一些必要的驯服和训练技巧之外,其实是与财力有关,像是吉塔拿多也有象兵部队,可是数量方面仅是数百,可不像财大气粗的笈多王朝能养得活并维持数千上万的象兵部队。
阿三这边除了象兵之外,最为重视的是战车兵部队,相反诸夏最重视的骑兵地位比步兵高不了多少。
诸夏那边有过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家是否强大的历史,那是打造战车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必要的技术,生产力底下的时间段,拥有越多的战车就代表国力越强盛,同时也是每乘战车搭配兵源,没有足够的士兵可无法列装多少战车。
阿三这边的历史阶段与诸夏的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衡量国力首先是看所拥有的象兵数量,再来是参考拥有战车的数量,骑兵这个兵种则没在参考范围之内。
按照骞建同的理解,或者说是按照汉人的观念,理所当然是认为骑兵才有足够的威胁,那也是骞建同选择自己亲率部队迎击吉塔拿多步骑混编部队的原因。
交战进入到汉军不断游弋且抓住机会就冲击的阶段,战场的节奏完全被汉军这边所掌控。
吉塔拿多的骑兵陷入被冲击的持续混乱,步兵就干脆没“清醒”过,战事的顺利程度让骞建同喜悦又惊讶,搞不懂就这么个成色,吉塔拿多怎么敢派来野战。
其实是吉塔拿多一方没和汉军交战过,不了解汉军战法的同时,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任用将领也存在错误,战争本来就是谁犯错谁失去优势,一旦犯错又被对手抓住机会,胜败也就在那么一瞬间注定。
同时,骞建同也明显地发现了一点,他们面对的敌军协同配合能力底下,真不是什么强军。
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地方,小国没强军是普世真理,那是国力首先就注定了的,再来就是缺乏强国一员所拥有的强者的自信。
说白了强国都是打出来的,打出了身为强者的自信心,意志和信心却不是一时间能够成就,需要一个过程,那个过程里面少不了斩荆披棘。
骞建同能够掌控战场节奏,但是他清楚想要就地歼灭这股敌军属于不可能,能办到的就是击溃。
再接下来,汉军干的就是驱赶式的战法,不让敌军的骑兵有重新会合整队的时间,又不断给混乱状态中的敌军步兵施加压力。
耗费了将近一个小时,首先意志崩溃的吉塔拿多步兵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溃逃,那之前吉塔拿多的骑兵早有相当部分分散逃窜。
吉塔拿多的这股军队出现溃逃之后,汉军骑兵的表演才算是正式上演,驱散成股的敌军,使敌军逃跑的人遍野都是,来回重复地驱赶又收割,越来越多精神崩溃的阿三选择放弃抵抗和逃跑,跪地投降。
差不多是在骞建同这边的战事进入到收尾阶段,另一处战场的较量也已经展开。
与骞建同所在战场有些不一样的是,李均带着汉军和归附军迎面对上吉塔拿多的战车兵和步兵,两支军队并没有第一瞬间就展开对冲,不知道是默契,又或者是都需要准备,相隔一里地左右的时候皆是停了下来。
李均看到了近千的战车,通过望远镜能发现吉塔拿多的战车与诸夏的款式有很大的区别。
诸夏的战车实际上按照分类是属于重型款式,一般就是驷马战车的类型,车体会显得相对庞大,搭载成员一般是驭手、戈戟兵、弓兵(弩兵)、盾牌兵,有时候会根据需要调整乘车兵员或兵种,比如去掉盾牌兵乘坐两名弓兵,或是不要弓兵搭载两名戈戟兵。
出现在战场上的阿三战车是一种斗式,不像诸夏的战车四面都有护栏,是放空了车后,只在前、左、右有高度到半腰的护壁,车体看去略小,由两匹马进行拉动,看搭载成员进行分类,一种是驭手、长戈手、盾牌手的搭配,另一种是驭手、盾牌手、弓手的搭配。
李均很注意一点,阿三的战车没有车轴,可是两个轮子却是各自有着一杆圆齿状的尖锐物伸出,不用多猜一定是装在车轮的大杀器。再来是,他分明看到拉动战车的马匹上被固定了一些利刃,应该是冲撞时利用速度的杀伤性武器。
“我们……没有训练过如何针对战车作战。”戴深作为一名校尉同样有配属望远镜,他将阿三的战车看在眼里,多少是有些担忧:“这一片地形非常平坦,对战车作战没有障碍。我们也来不及挖掘壕沟。”
战车早就消失在诸夏的战场,是被骑兵所取代,要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哪怕是一种东西在社会上消失了很久,可是一些娱乐,例如电影、连戏剧、之类的,基本上是会有一些靠谱的针对方法,可现在恰恰就是一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只能靠盾兵制造斜坡使其颠覆。”李均其实没有看过关于怎么对付战车的兵书,他纯粹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做出反应:“战车依靠轮子行驶,一高一低肯定会侧翻。”
很正确的针对方式,不过不但考验盾兵的胆量,盾牌也得足够结实,再来是持盾者的反应和身体够不够强壮了。
阵阵雄厚的牛角之声在吉塔拿多那边被吹响,随后就是山呼海啸一般的呐喊声。
汉人听不懂阿三的话,根本不清楚是在喊些什么玩意。其实哪怕是听得懂阿三的语言,听起来非常不整齐的呐喊也难以分辨是在喊什么。
“战鼓擂起来。”
汉国的军队,步兵肯定是会携带或大或小的战鼓,骑兵则是会携带号角,很快“咚咚咚”的战鼓声就被敲响。
李均会有那样的反应,是军队很讲究气势,甭管是闹出什么动静,不能让敌军制造出来的动静超过己方,要不然气势方面就会被比下去,造成己方士气出现动摇。
吉塔拿多的战车数量应该是在一千两百左右,随行的步兵数量约有五千,他们就是简单地将战车放在最前方,步兵没有组织什么阵型地站在后方。
从战旗来看,吉塔拿多那边不同款式乃至不同图案的战旗挺多,应该是每个刹帝利家族就有属于本家族的一面战旗?
其实不光是战旗,战车也能看出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绘画上去的图案,一些车壁款式明显的特征。
不说军服,是吉塔拿多压根就没有统一的制服,不但是衣服款式不同,颜色也是五花八门。
李均利用望远镜观察一下东北部的方位,那里尘土飞扬,虽然被尘土遮挡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却能猜出己方骑兵正在与敌军大战。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上司,前往迎战的虽然只有两千骑兵,可那是羽林骑兵,哪怕是赢不了也不会吃大亏。
一阵稍微整齐的呐喊将李均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那是阵前的阿三们喊了一句什么口号,前排的战车也在驭手的挥动长鞭下马匹开始拉车向前。
车轮当然是木头做成,没有橡胶这一种产物的车轮,木头结构与路面摩擦,哪怕是地面平坦,可少不了会有一些石子之类,会使战车发生抖动,导致站在上面的人会随着车体的起伏一颤一颤,大一点的颠簸就会让他们需要伸手扶住车壁稳定身躯。
吉塔拿多的战车出动之后,位于汉军后面的归附军明显骚动了一下,李均对安排的监军有信心,再来是该做的已经做了,精力应该是放在指挥交战,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其它动作。
戴深已经带着本部在向前迈步,一阵“汉军威武”的战号被吼出,随后就是队列每向前一踏步就是齐齐地发出“喝”的一声。
阿三的“一里”跟汉国的“一里”距离并不一样,应该说大多数国家的长度单位的名称和长度都存在区别,不过对距离感的判断都是依靠眼睛。
整齐向前迈步的汉军,制造出来的踏步声一点都不比阿三缓缓加速的战车动静小。
汉军向前踏步一段距离之后,组成小队的塔盾兵脱离本部开始加速,他们是十一人为一个小队,小队与小队之间互相间隔五米以上。
在其后,整个军阵停了下来,长矛兵在军官的口令声中开始组织刺猬阵型,刹那间军阵前方变成尖刺之林。
弩兵也在军官的口令约束下组织箭阵,他们的动作非常快,完成站队立刻得到命令,按照军官的指示将弩机抬成多少度的斜角,又在口令声中扣动扳机完成发射。
其余兵种也有需要忙碌的地方,渐渐地整个军阵在出现变化,明显不过的就是整体阵型被拉散,左右两翼,包括军阵内部,非常多的士卒正在卖力地用铲子挖地。
后方,归附军是得到向左右两边移动的命令,他们只要不被驱赶去迎着战车冲锋还是非常听话,又得知需要在作战取得优势的时候从左右两翼完成对战场的合围,满心欢喜地执行命令。
战车的轮子在滚滚向前,战场之上满满都是车轮子与路面滚动或是摩擦时发出来的动静。
战场上发生了一幕,也不知道是偷工减料,又或是年久失修,还是太颠簸导致发生意外,有一辆战车在驰骋中突然脱落了一边的轮子,车体上的人在轮子脱落车底砸向路面的第一时间就被甩了出去,拉车的战马更是由于一股巨力拉扯直接载倒猛地砸向地面,它们的倒地是将车体拽着往前抛,又重重地砸到地上,发出一声巨响。
有了第一辆战车出事,很快就出现第二辆、第三辆,数量其实并不太多,就是没有车轴来控制大幅度转弯的战车只能小幅度转弯,战车更是不存在刹车器,后面的战车哪怕是看到前方出现事故想躲,一来是高速驰骋状态停不下来,二来是只能做出小幅度地转弯,躲避不及直接撞上去成了必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会淘汰战车这个兵种。”李均不是在幸灾乐祸:“战车的战法就是横冲直撞,极度讲究作战地形,再来就是方向的控制太僵硬了。”
说起来,诸夏的战车可不止是用马这一动物来拉动,用牛来拉动的战车数量更多。诸夏地盘是多山地形,真没有战车太多的发挥空间,哪怕是用牛这种速度不快的动物来拉,对地形依然是有严格的讲究。
汉军箭阵发射的箭矢落下,绝大多数当然是射空,一些命中的箭矢对车体上的阿三杀伤效果有好有坏,完全是取决于车体上的盾牌手反应及不及时,再来是落下的箭矢数量多少。
汉军射箭并不是针对车体上的阿三,是那些拉动战车的马匹,它们并没有被披上甲胄……
突骑兵这个兵种并不是诸夏专属,首先创造出这个兵种的文明是游牧民族,只是游牧民族的生产力不行,骑兵大多数是属于轻骑兵的类型。
一直是到五胡乱华时期,游牧民族入侵并占领中原,掠夺了资源和奴役了足够的劳动力,突骑兵这个兵种才算是大放异彩,甚至是让游牧民族首次玩上了甲骑具装这个兵种。
将突骑兵玩得最溜的却是先汉,几支出名的部队其实都是有着成编制的突骑兵,他们是被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每次都能以寡击众打出辉煌的战绩。
在先汉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帝国,匈奴帝国玩的是轻骑兵,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倒是玩上了甲骑具装,罗马帝国根本不重视骑兵。比较诡异的是,波斯的甲骑具装屡屡被罗马的具装重步兵搭配标枪兵教做人。
阿三这片土地上有产马地,可是最为有特色的却是大象,他们也就有了专属的象兵部队,并且象兵部队还有过辉煌的历史,比如在马其顿—希腊入侵时期担当了重要角色。
象兵并不是任何国家都玩得起,除开一些必要的驯服和训练技巧之外,其实是与财力有关,像是吉塔拿多也有象兵部队,可是数量方面仅是数百,可不像财大气粗的笈多王朝能养得活并维持数千上万的象兵部队。
阿三这边除了象兵之外,最为重视的是战车兵部队,相反诸夏最重视的骑兵地位比步兵高不了多少。
诸夏那边有过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家是否强大的历史,那是打造战车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必要的技术,生产力底下的时间段,拥有越多的战车就代表国力越强盛,同时也是每乘战车搭配兵源,没有足够的士兵可无法列装多少战车。
阿三这边的历史阶段与诸夏的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衡量国力首先是看所拥有的象兵数量,再来是参考拥有战车的数量,骑兵这个兵种则没在参考范围之内。
按照骞建同的理解,或者说是按照汉人的观念,理所当然是认为骑兵才有足够的威胁,那也是骞建同选择自己亲率部队迎击吉塔拿多步骑混编部队的原因。
交战进入到汉军不断游弋且抓住机会就冲击的阶段,战场的节奏完全被汉军这边所掌控。
吉塔拿多的骑兵陷入被冲击的持续混乱,步兵就干脆没“清醒”过,战事的顺利程度让骞建同喜悦又惊讶,搞不懂就这么个成色,吉塔拿多怎么敢派来野战。
其实是吉塔拿多一方没和汉军交战过,不了解汉军战法的同时,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任用将领也存在错误,战争本来就是谁犯错谁失去优势,一旦犯错又被对手抓住机会,胜败也就在那么一瞬间注定。
同时,骞建同也明显地发现了一点,他们面对的敌军协同配合能力底下,真不是什么强军。
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地方,小国没强军是普世真理,那是国力首先就注定了的,再来就是缺乏强国一员所拥有的强者的自信。
说白了强国都是打出来的,打出了身为强者的自信心,意志和信心却不是一时间能够成就,需要一个过程,那个过程里面少不了斩荆披棘。
骞建同能够掌控战场节奏,但是他清楚想要就地歼灭这股敌军属于不可能,能办到的就是击溃。
再接下来,汉军干的就是驱赶式的战法,不让敌军的骑兵有重新会合整队的时间,又不断给混乱状态中的敌军步兵施加压力。
耗费了将近一个小时,首先意志崩溃的吉塔拿多步兵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溃逃,那之前吉塔拿多的骑兵早有相当部分分散逃窜。
吉塔拿多的这股军队出现溃逃之后,汉军骑兵的表演才算是正式上演,驱散成股的敌军,使敌军逃跑的人遍野都是,来回重复地驱赶又收割,越来越多精神崩溃的阿三选择放弃抵抗和逃跑,跪地投降。
差不多是在骞建同这边的战事进入到收尾阶段,另一处战场的较量也已经展开。
与骞建同所在战场有些不一样的是,李均带着汉军和归附军迎面对上吉塔拿多的战车兵和步兵,两支军队并没有第一瞬间就展开对冲,不知道是默契,又或者是都需要准备,相隔一里地左右的时候皆是停了下来。
李均看到了近千的战车,通过望远镜能发现吉塔拿多的战车与诸夏的款式有很大的区别。
诸夏的战车实际上按照分类是属于重型款式,一般就是驷马战车的类型,车体会显得相对庞大,搭载成员一般是驭手、戈戟兵、弓兵(弩兵)、盾牌兵,有时候会根据需要调整乘车兵员或兵种,比如去掉盾牌兵乘坐两名弓兵,或是不要弓兵搭载两名戈戟兵。
出现在战场上的阿三战车是一种斗式,不像诸夏的战车四面都有护栏,是放空了车后,只在前、左、右有高度到半腰的护壁,车体看去略小,由两匹马进行拉动,看搭载成员进行分类,一种是驭手、长戈手、盾牌手的搭配,另一种是驭手、盾牌手、弓手的搭配。
李均很注意一点,阿三的战车没有车轴,可是两个轮子却是各自有着一杆圆齿状的尖锐物伸出,不用多猜一定是装在车轮的大杀器。再来是,他分明看到拉动战车的马匹上被固定了一些利刃,应该是冲撞时利用速度的杀伤性武器。
“我们……没有训练过如何针对战车作战。”戴深作为一名校尉同样有配属望远镜,他将阿三的战车看在眼里,多少是有些担忧:“这一片地形非常平坦,对战车作战没有障碍。我们也来不及挖掘壕沟。”
战车早就消失在诸夏的战场,是被骑兵所取代,要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哪怕是一种东西在社会上消失了很久,可是一些娱乐,例如电影、连戏剧、之类的,基本上是会有一些靠谱的针对方法,可现在恰恰就是一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只能靠盾兵制造斜坡使其颠覆。”李均其实没有看过关于怎么对付战车的兵书,他纯粹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做出反应:“战车依靠轮子行驶,一高一低肯定会侧翻。”
很正确的针对方式,不过不但考验盾兵的胆量,盾牌也得足够结实,再来是持盾者的反应和身体够不够强壮了。
阵阵雄厚的牛角之声在吉塔拿多那边被吹响,随后就是山呼海啸一般的呐喊声。
汉人听不懂阿三的话,根本不清楚是在喊些什么玩意。其实哪怕是听得懂阿三的语言,听起来非常不整齐的呐喊也难以分辨是在喊什么。
“战鼓擂起来。”
汉国的军队,步兵肯定是会携带或大或小的战鼓,骑兵则是会携带号角,很快“咚咚咚”的战鼓声就被敲响。
李均会有那样的反应,是军队很讲究气势,甭管是闹出什么动静,不能让敌军制造出来的动静超过己方,要不然气势方面就会被比下去,造成己方士气出现动摇。
吉塔拿多的战车数量应该是在一千两百左右,随行的步兵数量约有五千,他们就是简单地将战车放在最前方,步兵没有组织什么阵型地站在后方。
从战旗来看,吉塔拿多那边不同款式乃至不同图案的战旗挺多,应该是每个刹帝利家族就有属于本家族的一面战旗?
其实不光是战旗,战车也能看出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绘画上去的图案,一些车壁款式明显的特征。
不说军服,是吉塔拿多压根就没有统一的制服,不但是衣服款式不同,颜色也是五花八门。
李均利用望远镜观察一下东北部的方位,那里尘土飞扬,虽然被尘土遮挡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却能猜出己方骑兵正在与敌军大战。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上司,前往迎战的虽然只有两千骑兵,可那是羽林骑兵,哪怕是赢不了也不会吃大亏。
一阵稍微整齐的呐喊将李均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那是阵前的阿三们喊了一句什么口号,前排的战车也在驭手的挥动长鞭下马匹开始拉车向前。
车轮当然是木头做成,没有橡胶这一种产物的车轮,木头结构与路面摩擦,哪怕是地面平坦,可少不了会有一些石子之类,会使战车发生抖动,导致站在上面的人会随着车体的起伏一颤一颤,大一点的颠簸就会让他们需要伸手扶住车壁稳定身躯。
吉塔拿多的战车出动之后,位于汉军后面的归附军明显骚动了一下,李均对安排的监军有信心,再来是该做的已经做了,精力应该是放在指挥交战,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其它动作。
戴深已经带着本部在向前迈步,一阵“汉军威武”的战号被吼出,随后就是队列每向前一踏步就是齐齐地发出“喝”的一声。
阿三的“一里”跟汉国的“一里”距离并不一样,应该说大多数国家的长度单位的名称和长度都存在区别,不过对距离感的判断都是依靠眼睛。
整齐向前迈步的汉军,制造出来的踏步声一点都不比阿三缓缓加速的战车动静小。
汉军向前踏步一段距离之后,组成小队的塔盾兵脱离本部开始加速,他们是十一人为一个小队,小队与小队之间互相间隔五米以上。
在其后,整个军阵停了下来,长矛兵在军官的口令声中开始组织刺猬阵型,刹那间军阵前方变成尖刺之林。
弩兵也在军官的口令约束下组织箭阵,他们的动作非常快,完成站队立刻得到命令,按照军官的指示将弩机抬成多少度的斜角,又在口令声中扣动扳机完成发射。
其余兵种也有需要忙碌的地方,渐渐地整个军阵在出现变化,明显不过的就是整体阵型被拉散,左右两翼,包括军阵内部,非常多的士卒正在卖力地用铲子挖地。
后方,归附军是得到向左右两边移动的命令,他们只要不被驱赶去迎着战车冲锋还是非常听话,又得知需要在作战取得优势的时候从左右两翼完成对战场的合围,满心欢喜地执行命令。
战车的轮子在滚滚向前,战场之上满满都是车轮子与路面滚动或是摩擦时发出来的动静。
战场上发生了一幕,也不知道是偷工减料,又或是年久失修,还是太颠簸导致发生意外,有一辆战车在驰骋中突然脱落了一边的轮子,车体上的人在轮子脱落车底砸向路面的第一时间就被甩了出去,拉车的战马更是由于一股巨力拉扯直接载倒猛地砸向地面,它们的倒地是将车体拽着往前抛,又重重地砸到地上,发出一声巨响。
有了第一辆战车出事,很快就出现第二辆、第三辆,数量其实并不太多,就是没有车轴来控制大幅度转弯的战车只能小幅度转弯,战车更是不存在刹车器,后面的战车哪怕是看到前方出现事故想躲,一来是高速驰骋状态停不下来,二来是只能做出小幅度地转弯,躲避不及直接撞上去成了必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会淘汰战车这个兵种。”李均不是在幸灾乐祸:“战车的战法就是横冲直撞,极度讲究作战地形,再来就是方向的控制太僵硬了。”
说起来,诸夏的战车可不止是用马这一动物来拉动,用牛来拉动的战车数量更多。诸夏地盘是多山地形,真没有战车太多的发挥空间,哪怕是用牛这种速度不快的动物来拉,对地形依然是有严格的讲究。
汉军箭阵发射的箭矢落下,绝大多数当然是射空,一些命中的箭矢对车体上的阿三杀伤效果有好有坏,完全是取决于车体上的盾牌手反应及不及时,再来是落下的箭矢数量多少。
汉军射箭并不是针对车体上的阿三,是那些拉动战车的马匹,它们并没有被披上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