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翻译
第736章: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翻译-席卷天下-笔趣阁
席卷天下
作者:荣誉与忠诚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独家儒术又搞出“天人感应”那一套之后,国家的天气是个什么样就直接与统治者的品德挂钩,哪怕仅仅是宫阙的某处被雷劈了,那也绝对是统治者干了什么勾当才引起老天爷的不满,要是哪里发生灾情,百姓的第一个想法也绝对是统治者干了什么坏事才连累到他们。
董仲舒搞“天人感应”是为了约束皇权,出发点自然是极好的,就是皇权和神神叨叨的事情扯上边之后,让诸夏文明走向了轮回的深渊。
反正统治者不好,弄死再换一个统治者,老天爷可能就不会生气了,类似的思想主宰了诸夏将近两千年。真没多少人认为气候是一种大自然的变化,甚至还搞出了一个“五德循环”出来,用以解释朝代的更替。
纵观诸夏的历史,每一场大规模的天灾带来的必定就是一场祸乱,哪怕是当局赈灾得力,祸乱也无法避免。当时的朝廷要是国力还可以,军队也没有完全的腐化失去战斗力,统治阶层自然是能撑下来,不过国家也会因为祸乱而元气大伤,为异族攻灭国家埋下伏笔。
历朝历代面对天灾表现最好的朝代只有一个,那便是被称作弱宋的那个朝代。
两宋建立了厢军制度,哪里出现灾情就将当地的百姓强行纳入厢军体系,也不是为了真正锻炼成为可战之兵,其实是不分男女老少用厢军的体系管束起来,避免天灾之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演变成为流民。
中原王朝的毁灭基本是从流民的数量暴增开始,大量失去家业的人漫无目的地游动,游动的过程中摧毁了一地又一地的生活体系,致使一地又一地的糜烂,国家次序也就难以保证,再有野心家那么振臂一呼,立刻就是燃起烽烟。
两宋的厢军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天灾发生时的流民现象,就是一旦入了厢军难有再恢复成为自由民的可能性,肯定是要越变越“肿胖”,成了拖垮两宋的原因之一。
“大汉不限人口流动,灾年又开放山川。”桑虞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应当防止(汉)哀帝旧事发生。”
说的哀帝是王莽建立新朝前的西汉最后一任汉帝,那个时候也是天灾频发,再加上当时的土地兼并非常厉害,导致国家民情汹汹的同时流民多到吓人,也就为西汉的灭亡给予重锤。
“大汉募工,的确是有效防止流民过甚,但难以全面防止。”蔡优却也不觉得会发生汉哀帝的旧事,可一些话却也不得不讲:“国朝是无民间私自兼并土地,可是……百姓大多也没有多少土地。”
刘彦愣了愣神。
可不就是吗?汉国走的是秦帝国的老路,将土地大多归于国有,又不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有效地遏止了土地兼并,可是百姓也真的没多少土地。
“入伍便有授田,已经不输吕后的均田。”徐正说的是汉初时,吕雉为了恢复国力搞的均田,是一种按照爵位的赏赐田地政策:“成年男丁皆有入伍经历,已经保证至少拥有百亩,还想如何?”
吕雉搞的均田是为了恢复汉初的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有爵者,同时也允许民间进行土地买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又多次搞了无偿的授田,也就是不再看有没有爵位,是有个人头就能获得土地,将绝大部分的土地耕作起来,也就开创了文景之治,可是也破坏了爵位制度。
很难说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好是坏,但土地能够私自买卖就必然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失去土地的百姓一般都会成为流民。
“大汉疆域之大不输先汉,人丁却是极少。”桑虞看了一眼一脸若有所思的刘彦,继续说道:“有土,当有产。”
汉国为了避免天灾之下的流民现象,已经在大征徭役和招募人手建设国家工程,绝大程度地收拢民间的青壮,青壮属于管束范围之内,就是有乱子光是依靠少量的青壮和老弱妇孺也大乱不到哪去,就是真的生乱会被轻易镇压。此便是当局应对天灾防止民乱的举措之一。
天灾之年大启国家工程就是另一项有效举措。毕竟国家工程是提供吃喝,非徭役群体还有工钱。
国家出钱雇佣劳动力绝不是始于现如今的汉国,其实早在上古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流行,只是大多规模不大,不是个例之下也就没有得到史官的着重记载。
说来也是,一件无比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慎重其事的宣扬?只有难得发生的事,尤其是为了鼓励别人去效仿的好事,才会被大肆的宣传。由此可见越是宣扬要有什么精神,那种精神肯定就越缺少。
“自然可以多多授予土地。”徐正就冷笑了:“无偿获取是在败坏民心,不如多多向外发动战事?”
桑虞立刻捂住额头,后面就是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是不打算多说什么了。
“灾年来临向外用兵……”纪昌却是不得不说:“太尉若能保证对外可获取粮食,有何不可?”
徐正是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开口说什么。
汉军向外的战役出发点是为了获取粮食,攻打笈多王朝没有入意料中顺利,将近一年过去还停留下海战争锋方面,却是因为进军笈多王朝与相当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阿三洋的那一次大战之后,平蛮校尉部俘虏了相当多的笈多贵族,那些贵族愿意用金子来赎回自己的小命和自由。
桓温主持之下,放归战俘的做业是做得相当顺利,只是希望用粮食而不是金子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笈多王朝的同意,搞到后面放归战俘的事情中止了下来。
看得出笈多王朝也不傻,他们都决心与汉国交战,肯定不乐意汉军能够就近获得粮秣,宁愿多付些金子也不愿意付出一颗粮食。
无法从笈多王朝那里获得粮食,汉国只能是另开渠道。
目前汉国的船只已经抵达波斯和埃及,不但得到罗马与萨珊的允许从官方购粮,也能向民间采购。从两国获得的粮食不断“传”回本土,比较大额的交易有两批,虽说没有多么缓解缺粮的状态,可是能从国外稳定获取粮食就是一道定心丸。
埃及从很久以前就是一处粮仓,那是古埃及人耗费近千年努力的结果。
古埃及的农业技术相当不错,再来是埃及那块地区对于农耕也是得天独厚,拥有多条纵横的水系,再修上完善的灌溉系统,可不就成了良好的产粮区?
罗马人仰仗埃及的粮食已经数百年,埃及也从来没有让罗马人失望过,经由地中海从埃及运往罗马各个行省的运粮船队一年四季不绝,总量超过高卢和西班牙提供的数额。
目前的罗马正陷入分裂,其实埃及地区并不是在君士坦提乌斯这一系手里,汉国能从埃及购买粮食是君士坦提乌斯与自家兄弟谈判后的结果。汉国只管从埃及采购粮食,至于分裂中的两个罗马势力怎么去分配利润是不管的。
波斯萨珊从地缘上离汉国比较近,他们也同意汉国前往采购粮食,可实际上萨珊王朝官方并没有能够提供大额粮食卖给汉国。
当前的萨珊王朝实际上并不好过,各地民乱频繁爆发,萨珊的军方自己都缺少粮食。幸亏的是波斯人的政治体系很复杂,王朝国库没有多少粮食不代表民间没有,尤其是各个大贵族一点都不缺粮食,王朝中枢没钱向大贵族购买,可汉国这边有的是钱。
能够从罗马和波斯获得粮食进口,再有中南半岛也一直在供应,真的极大改善汉国的内部环境。
要是汉国像之前历朝历代没有从外面获取粮食的渠道,面对灾年能采取的办法真的不会太多,大概只能是放任灾区自生自灭,等待灾区的人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再派遣军队前往镇压。
因为天灾而起的战乱在后面不是被当局镇压,就是当局被来了个改朝换代,山河被打破了再归于安稳,用时间来抚平伤痛。真的有相当多这样的例子,不是吗?
有外部获取粮食的渠道,丞相府一直在维持各地市面粮食数量,只要能稳定地提供市面的粮食,且先不谈保持原先的低粮价,但凡不是粮价贵到离谱的地步,灾年之下翻上一倍其实也还算接受范围之内。
事实上,只要能让百姓活得下去,真不是那么多人会想与国家这台的暴力机器过不去,甭提当局也不是什么都没干。
“不过,还不够。”刘彦刚刚得知西北竟然连续下了四天的大雨,后续还有将近半个月的蒙蒙小雨:“那一场雨对于旱情的缓解远远不够。”
仅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雨却是起到了令刘彦想不到的作用,按照谢艾和李匡的联名上报,原先西北可是一片的暗涛汹涌,民情烈烈不提,暗地里也是有诸多乱党准备起事。结果一场雨出现,百姓立刻从老天不允许汉国统治西北的论调中走出来,很是配合官方的诸多举措,那些乱党也是立刻蛰伏起来。
刘彦已经足够认知诸夏文明的特色,可还是小瞧了“民心既天心”的这一论调。
其实“民心既天心”反过来说更合适,农耕民族的收成怎么样就是看老天脸色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就是统治者再胡搞瞎搞,百姓能吃得上饭其实会非常温顺。可一旦老天爷不给面子,就是统治者日夜操劳地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举措因为人力物力的关系没有取得进展,百姓才不会管统治者有没有在办事。
多少一辈子没干什么好事的皇帝稳稳地把皇位坐着,又有多少勤奋想干好事的皇帝忙死忙活还是没有挽救自己的帝国走向灭亡?
刘彦知道这一次大面积旱灾是自己的一道坎,那也是他为什么根本不顾舆情,强硬坚持要扫平周边异族的原因。
有天灾,再有外部异族的实际威胁,介时国家忙碌于应对天灾,可能还无法应对,异族再杀过来,国家的倾覆也就是在那片刻之间,刘彦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西北是下雨了,可是关中和中原、北疆……”纪昌话没说完,过了一小会,叹息了一声,说道:“或许该有新的举措来安定和振奋民心?”
徐正就问:“丞相所说的新举措,莫不是无偿均田吧?”
纪昌就算有那个心也不敢说出来,可他真的认为来一轮无偿授田施恩百姓会有效收拢民心。
在灾年到来之际,保持民心的稳定是有绝对的必要,没有什么能比授田是更好的收买手段,可是纪昌真的不敢提,谁敢提议无偿授田,谁就会被军方撕碎。
桑虞、蔡优、吕议等人在这一刻在无言的对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一点,必然是忧虑会爆发民乱,一旦真正的发生民乱,未来数年……甚至更久,真别想提什么内政建设。
刘彦其实非常明白均田绝对是一项大杀器,那是农耕民族天然就决定了的事情。
历朝历代的新朝廷坐天下之后,莫不是采取均田来收拢民心,很快就让民心稳定下来。
农耕民族嘛,名下有一片土地,人就会心思安定下来,甚至可以说一辈子就被土地给绑住。国家也乐意百姓没有过多的心思,最好是从出生到老死,反正就是别离开那片土地。
刘彦不搞均田是为了保证军功爵制度不崩溃,可他也要思考一下农耕民族的特性,近期就不断思索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帮人最近是在闹腾什么?”刘彦的问话让大臣们有点没反应过来。他指的是那些文化人:“丞相,可使之讨论历朝历代土地之变更。”
纪昌先是大惊,随后是大喜,全然不顾同时反应过来一脸铁青的众军方,大声应:“诺!”
刘彦扫视一眼全变脸的军方众大臣,说道:“你们可以前往旁听。”
军方自然是不敢给刘彦甩脸色,只有应命的份。
董仲舒搞“天人感应”是为了约束皇权,出发点自然是极好的,就是皇权和神神叨叨的事情扯上边之后,让诸夏文明走向了轮回的深渊。
反正统治者不好,弄死再换一个统治者,老天爷可能就不会生气了,类似的思想主宰了诸夏将近两千年。真没多少人认为气候是一种大自然的变化,甚至还搞出了一个“五德循环”出来,用以解释朝代的更替。
纵观诸夏的历史,每一场大规模的天灾带来的必定就是一场祸乱,哪怕是当局赈灾得力,祸乱也无法避免。当时的朝廷要是国力还可以,军队也没有完全的腐化失去战斗力,统治阶层自然是能撑下来,不过国家也会因为祸乱而元气大伤,为异族攻灭国家埋下伏笔。
历朝历代面对天灾表现最好的朝代只有一个,那便是被称作弱宋的那个朝代。
两宋建立了厢军制度,哪里出现灾情就将当地的百姓强行纳入厢军体系,也不是为了真正锻炼成为可战之兵,其实是不分男女老少用厢军的体系管束起来,避免天灾之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演变成为流民。
中原王朝的毁灭基本是从流民的数量暴增开始,大量失去家业的人漫无目的地游动,游动的过程中摧毁了一地又一地的生活体系,致使一地又一地的糜烂,国家次序也就难以保证,再有野心家那么振臂一呼,立刻就是燃起烽烟。
两宋的厢军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天灾发生时的流民现象,就是一旦入了厢军难有再恢复成为自由民的可能性,肯定是要越变越“肿胖”,成了拖垮两宋的原因之一。
“大汉不限人口流动,灾年又开放山川。”桑虞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应当防止(汉)哀帝旧事发生。”
说的哀帝是王莽建立新朝前的西汉最后一任汉帝,那个时候也是天灾频发,再加上当时的土地兼并非常厉害,导致国家民情汹汹的同时流民多到吓人,也就为西汉的灭亡给予重锤。
“大汉募工,的确是有效防止流民过甚,但难以全面防止。”蔡优却也不觉得会发生汉哀帝的旧事,可一些话却也不得不讲:“国朝是无民间私自兼并土地,可是……百姓大多也没有多少土地。”
刘彦愣了愣神。
可不就是吗?汉国走的是秦帝国的老路,将土地大多归于国有,又不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有效地遏止了土地兼并,可是百姓也真的没多少土地。
“入伍便有授田,已经不输吕后的均田。”徐正说的是汉初时,吕雉为了恢复国力搞的均田,是一种按照爵位的赏赐田地政策:“成年男丁皆有入伍经历,已经保证至少拥有百亩,还想如何?”
吕雉搞的均田是为了恢复汉初的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有爵者,同时也允许民间进行土地买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又多次搞了无偿的授田,也就是不再看有没有爵位,是有个人头就能获得土地,将绝大部分的土地耕作起来,也就开创了文景之治,可是也破坏了爵位制度。
很难说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好是坏,但土地能够私自买卖就必然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失去土地的百姓一般都会成为流民。
“大汉疆域之大不输先汉,人丁却是极少。”桑虞看了一眼一脸若有所思的刘彦,继续说道:“有土,当有产。”
汉国为了避免天灾之下的流民现象,已经在大征徭役和招募人手建设国家工程,绝大程度地收拢民间的青壮,青壮属于管束范围之内,就是有乱子光是依靠少量的青壮和老弱妇孺也大乱不到哪去,就是真的生乱会被轻易镇压。此便是当局应对天灾防止民乱的举措之一。
天灾之年大启国家工程就是另一项有效举措。毕竟国家工程是提供吃喝,非徭役群体还有工钱。
国家出钱雇佣劳动力绝不是始于现如今的汉国,其实早在上古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流行,只是大多规模不大,不是个例之下也就没有得到史官的着重记载。
说来也是,一件无比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慎重其事的宣扬?只有难得发生的事,尤其是为了鼓励别人去效仿的好事,才会被大肆的宣传。由此可见越是宣扬要有什么精神,那种精神肯定就越缺少。
“自然可以多多授予土地。”徐正就冷笑了:“无偿获取是在败坏民心,不如多多向外发动战事?”
桑虞立刻捂住额头,后面就是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是不打算多说什么了。
“灾年来临向外用兵……”纪昌却是不得不说:“太尉若能保证对外可获取粮食,有何不可?”
徐正是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开口说什么。
汉军向外的战役出发点是为了获取粮食,攻打笈多王朝没有入意料中顺利,将近一年过去还停留下海战争锋方面,却是因为进军笈多王朝与相当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阿三洋的那一次大战之后,平蛮校尉部俘虏了相当多的笈多贵族,那些贵族愿意用金子来赎回自己的小命和自由。
桓温主持之下,放归战俘的做业是做得相当顺利,只是希望用粮食而不是金子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笈多王朝的同意,搞到后面放归战俘的事情中止了下来。
看得出笈多王朝也不傻,他们都决心与汉国交战,肯定不乐意汉军能够就近获得粮秣,宁愿多付些金子也不愿意付出一颗粮食。
无法从笈多王朝那里获得粮食,汉国只能是另开渠道。
目前汉国的船只已经抵达波斯和埃及,不但得到罗马与萨珊的允许从官方购粮,也能向民间采购。从两国获得的粮食不断“传”回本土,比较大额的交易有两批,虽说没有多么缓解缺粮的状态,可是能从国外稳定获取粮食就是一道定心丸。
埃及从很久以前就是一处粮仓,那是古埃及人耗费近千年努力的结果。
古埃及的农业技术相当不错,再来是埃及那块地区对于农耕也是得天独厚,拥有多条纵横的水系,再修上完善的灌溉系统,可不就成了良好的产粮区?
罗马人仰仗埃及的粮食已经数百年,埃及也从来没有让罗马人失望过,经由地中海从埃及运往罗马各个行省的运粮船队一年四季不绝,总量超过高卢和西班牙提供的数额。
目前的罗马正陷入分裂,其实埃及地区并不是在君士坦提乌斯这一系手里,汉国能从埃及购买粮食是君士坦提乌斯与自家兄弟谈判后的结果。汉国只管从埃及采购粮食,至于分裂中的两个罗马势力怎么去分配利润是不管的。
波斯萨珊从地缘上离汉国比较近,他们也同意汉国前往采购粮食,可实际上萨珊王朝官方并没有能够提供大额粮食卖给汉国。
当前的萨珊王朝实际上并不好过,各地民乱频繁爆发,萨珊的军方自己都缺少粮食。幸亏的是波斯人的政治体系很复杂,王朝国库没有多少粮食不代表民间没有,尤其是各个大贵族一点都不缺粮食,王朝中枢没钱向大贵族购买,可汉国这边有的是钱。
能够从罗马和波斯获得粮食进口,再有中南半岛也一直在供应,真的极大改善汉国的内部环境。
要是汉国像之前历朝历代没有从外面获取粮食的渠道,面对灾年能采取的办法真的不会太多,大概只能是放任灾区自生自灭,等待灾区的人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再派遣军队前往镇压。
因为天灾而起的战乱在后面不是被当局镇压,就是当局被来了个改朝换代,山河被打破了再归于安稳,用时间来抚平伤痛。真的有相当多这样的例子,不是吗?
有外部获取粮食的渠道,丞相府一直在维持各地市面粮食数量,只要能稳定地提供市面的粮食,且先不谈保持原先的低粮价,但凡不是粮价贵到离谱的地步,灾年之下翻上一倍其实也还算接受范围之内。
事实上,只要能让百姓活得下去,真不是那么多人会想与国家这台的暴力机器过不去,甭提当局也不是什么都没干。
“不过,还不够。”刘彦刚刚得知西北竟然连续下了四天的大雨,后续还有将近半个月的蒙蒙小雨:“那一场雨对于旱情的缓解远远不够。”
仅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雨却是起到了令刘彦想不到的作用,按照谢艾和李匡的联名上报,原先西北可是一片的暗涛汹涌,民情烈烈不提,暗地里也是有诸多乱党准备起事。结果一场雨出现,百姓立刻从老天不允许汉国统治西北的论调中走出来,很是配合官方的诸多举措,那些乱党也是立刻蛰伏起来。
刘彦已经足够认知诸夏文明的特色,可还是小瞧了“民心既天心”的这一论调。
其实“民心既天心”反过来说更合适,农耕民族的收成怎么样就是看老天脸色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就是统治者再胡搞瞎搞,百姓能吃得上饭其实会非常温顺。可一旦老天爷不给面子,就是统治者日夜操劳地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举措因为人力物力的关系没有取得进展,百姓才不会管统治者有没有在办事。
多少一辈子没干什么好事的皇帝稳稳地把皇位坐着,又有多少勤奋想干好事的皇帝忙死忙活还是没有挽救自己的帝国走向灭亡?
刘彦知道这一次大面积旱灾是自己的一道坎,那也是他为什么根本不顾舆情,强硬坚持要扫平周边异族的原因。
有天灾,再有外部异族的实际威胁,介时国家忙碌于应对天灾,可能还无法应对,异族再杀过来,国家的倾覆也就是在那片刻之间,刘彦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西北是下雨了,可是关中和中原、北疆……”纪昌话没说完,过了一小会,叹息了一声,说道:“或许该有新的举措来安定和振奋民心?”
徐正就问:“丞相所说的新举措,莫不是无偿均田吧?”
纪昌就算有那个心也不敢说出来,可他真的认为来一轮无偿授田施恩百姓会有效收拢民心。
在灾年到来之际,保持民心的稳定是有绝对的必要,没有什么能比授田是更好的收买手段,可是纪昌真的不敢提,谁敢提议无偿授田,谁就会被军方撕碎。
桑虞、蔡优、吕议等人在这一刻在无言的对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一点,必然是忧虑会爆发民乱,一旦真正的发生民乱,未来数年……甚至更久,真别想提什么内政建设。
刘彦其实非常明白均田绝对是一项大杀器,那是农耕民族天然就决定了的事情。
历朝历代的新朝廷坐天下之后,莫不是采取均田来收拢民心,很快就让民心稳定下来。
农耕民族嘛,名下有一片土地,人就会心思安定下来,甚至可以说一辈子就被土地给绑住。国家也乐意百姓没有过多的心思,最好是从出生到老死,反正就是别离开那片土地。
刘彦不搞均田是为了保证军功爵制度不崩溃,可他也要思考一下农耕民族的特性,近期就不断思索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帮人最近是在闹腾什么?”刘彦的问话让大臣们有点没反应过来。他指的是那些文化人:“丞相,可使之讨论历朝历代土地之变更。”
纪昌先是大惊,随后是大喜,全然不顾同时反应过来一脸铁青的众军方,大声应:“诺!”
刘彦扫视一眼全变脸的军方众大臣,说道:“你们可以前往旁听。”
军方自然是不敢给刘彦甩脸色,只有应命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