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自绝于天下诸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的意思
第454章:自绝于天下诸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的意思-席卷天下-笔趣阁
席卷天下
作者:荣誉与忠诚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长子县生的事情很有意义,那是中原少有的能够组织起来夺城抵抗的事件之一,不但抵抗还坚持到汉军的抵达,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向石碣赵国境内宣传,更进一步鼓舞并坚定汉家苗裔对胡人杀戮的反抗。
汉军的到来对于长子县的一众人等更是死里逃生,毕竟他们先被围困起来,羯族太子还亲临,肯定是觉得要完蛋,没有想到的是汉军的逼近就能够让羯族太子逃窜,近一步说明在这一场战争中是汉国掌握了优势。
石宣再次逃窜的路线是前往壶关,会有什么下一步动作很难说清,谢安不得不派人紧密盯着壶关,防备石碣赵军会出兵打一次反击。
汉军抵达长子县,一应的帮助立刻进行下去,为受伤的人医治,拿出粮秣给予饱餐,使得被遗弃的百姓次体会到寻找到组织的好处,感动之下又是相拥嚎啕大哭一场。
谢安特意询问是谁组织抵抗,专门见了程度、斐燕等人一次,本是一次形式上的慰问和安抚,却是生了插曲。
“王师会在城池常驻吗?”程度是带着极度的忐忑,没等谢安有所应,又说:“我等该如何是好?”
谢安并没有得到中枢的相关指示,他们这一路大军原本的任务是追击石宣,后面改为帮助上党郡境内的汉家苗裔。要是按照他的设想,既然知道壶关有大批的石碣赵军,以军事角度出他们决定应该就地驻扎下来,后方也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军事角度就是敌军想完成什么就要想方设法地破坏,再则是前一次汉军北上又突然退后很被诟病,极大地打击了石碣赵国境内抵抗胡人残暴的热情,不过上一次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今次却没有什么迫不得己,考虑的是汉国有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
谢安暂时无法给程度等人正面的应,安慰几句岔开话题,后面蜻蜓点水似得说了一句:“斩杀胡虏可以记功。”
程度等人早就知道,闻言依然露出大喜模样,由他带头急不可耐地说:“我等有意加入王师,为天子效犬马之劳!”
天子从来只有一个,没有刘彦向东晋小朝廷起挑战之前,毫无意外天子指的是司马家的皇帝,程度现在所说的天子却是刘彦,代表的是石碣赵国境内民心所向的一个缩影。
也对,遭受苦难的人需要援手的时候也就只有刘彦伸出手来,长江以南的小朝廷对中原正在爆的种族仇杀一点表示都没有,两相比较下来中原的遗民心向于谁根本不用思考。
汉国的中枢之前有相关的政策,收拢和整编当地人员就是其一,有利于汉国快形成对当地的控制,人力和资源的补充也会显得快,程度等人的投效却不需要谢安这个郎将亲自安排,该干活的是行军长史。
谢安很快就接到中枢来的公文,如他所料是命令他们这一路大军就地驻防,密切注意壶关石碣赵军的动向,更进一步清扫正在肆虐的胡虏。
新来的公文有更大的针对性,刘彦直接对谢安出指令,表明非我族类尽可诛杀,与之汉境之内的处理更为直接也更加强硬。
有些事情仅限于高层之间互相知晓就足够,谢安不会将刘彦杀气腾腾的一句话公诸于世,他对部下出的命令非常直接,仅有“尽诛”二字。
汉军的进入和驻扎对于各地来讲是一个强心剂,各地的理解是有了汉军撑腰,到了有仇报仇有怨抱怨的时刻。
不要小看压抑久了爆出来的能量,尤其是自己身后有足够后盾的时候,汉军的快骑继续四方传檄,民间也有自己的沟通渠道,躲在各处的汉家百姓突然间又冒了出来,他们的目标万分明确,就是杀光任何能够看到的胡人。
“乡野皆尽杀胡声。”谢安对于情势的展有些惊讶:“本将原以为没有多少百姓了。”
他们进入上党郡最深刻的印象是,遍处是残垣断壁和被烧毁的山林,少不得是要有无人掩埋的尸体或尸骸,下意识就会认为上党郡境内的汉家苗裔肯定元气大伤不存多少活人,没想到的是突然间会冒出那么多。
的的确确就是漫山遍野都是杀戮。
之前是胡人待着汉家苗裔大杀特杀,那是因为之前的胡人心气很足,汉家苗裔没有背后力量撑腰虽有抵抗却没有底气。
汉军入住郡内,汉家苗裔次品尝到有人撑腰的甘甜,胡人却因为汉军的到来心气近丧,情势逆转之下演变成为汉家苗裔逮着胡人杀。
胡人就一个广义词,除了羯人是白皮肤和绿眼睛比较好辨认之外,像是羌人和氐人与汉家苗裔其实没有太多相貌上的区别,像是匈奴也分白匈奴人和黄匈奴人,一些从西域和中亚来的杂胡则是有着高鼻梁和鹰钩鼻的特色。
不止是上党一郡接到来自刘彦的直接命令,该说是位处北线的汉军都得到了命令,毫无例外地的都是那一句“非我族类尽诛”,那是身处临淄的刘彦在深切了解到石碣赵国境内汉家苗裔的惨况后动了肝火,也是反省之前的传檄是不是太温和。
是有必要给沦陷在胡人治下的汉家苗裔一剂强心剂了,没有针对性的檄文无法激起沦陷区汉家苗裔的血性,类似的背景下刘彦很难再顾忌到汉国本身复杂的情势,还真的只能给出一刀切的明确指示。
刘彦的意志就是汉国的意志,四方传檄的快骑到处呼吁和张贴布告。他在颁布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历史上冉闵的檄文,原因是历史背景的不同,再来是真不能照搬。
历史上冉闵势弱,邀请任何一个有心的势力都能共起诛胡,例如那一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冉闵特指的东晋小朝廷和张氏凉国,刘彦完全不需要邀请这两个国家。
另有“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这一句,前面还号召杀胡,后面却表明可以留下胡人同伍,漏洞也太直接了一些。
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冉闵杀胡令上面的诸多漏洞,再来是很多用词是现代语,以及前后矛盾的地方挺多,表明那是一个后人书写的文章,并不是真的出于冉闵手笔,不说刘彦能不能记住全文,说什么也不能抄一个漏洞百出的文章。
更有针对性的檄文由汉国出,且先不谈各地汉家苗裔是什么动静,先震上几震的当属安分一段时间的东晋小朝廷。
这年头讲究名正言顺,大范围的号召更是需要名份,东晋小朝廷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正是因为自认正朔才会在历史上对冉闵对全民出号召而愤怒,后面不但无视北上的大好时机,还直接宣布冉闵是叛逆。
刘彦先后布檄文对东晋小朝廷的震动远比冉闵要大得多。
在原有历史上,东晋小朝廷可以无视冉闵,那是因为冉闵势力小的同时背景同样不光彩。东晋小朝廷后面直接宣布冉闵是叛逆也有根据,原因是冉闵先为石碣效力,还是那种十分卖力的效劳,杀的晋人比一些胡人还多,冉闵先为石碣家臣又因为权力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造反,很多人看来就是叛逆。
对于东晋小朝廷来讲,刘彦已经正式立国,国号还是“汉”,虽然没有称帝,可“汉”这个国号的份量没人敢于轻视。再来是刘彦也在中原打下大片江山,国力强大不说,军队战力也是一再经得起考验,真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要不是前一段时间汉国真的将东晋小朝廷打怕了,刘彦出第一道檄文的时候东晋小朝廷就该上蹿下跳,那个时候东晋小朝廷因为刘彦布的檄文并没有太强太明显的针对按耐了下去。
刘彦出第二道充满针对性的檄文,东晋小朝廷有了反应,那是因为刘彦这一次是明明白白地将自己自绝于天下诸胡。
现今天下胡人势大,哪怕是有汉国与石碣赵国战争中取得优势,可不是还有另外胡人建立的慕容燕国、拓跋代国、李氏成汉吗?另外,高句丽、百济、新罗等等算不算是胡人?一些没有建国的胡人数量更是不少。
东晋小朝廷最先按耐不住的是前一段时间刚刚被释放的褚裒。他视自己的被俘为奇耻大辱,没有一刻不想着报仇雪恨,先通过自家闺女对朝中的态度进行试探,得知不少人也有想法才站到台前。
褚裒第二次找到了庾翼,再次提出携手合作的意向。
庾翼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子侄这一代没有可堪造就的人,就着力培养家族中的孙子辈分这一代。褚裒来找他时,他已经做出安排,要亲自带着一些挑选出来的孙子辈前往长江以北,进行一次眼观为实的游历。
褚裒找庾翼,携手要的是庾氏的力量。他话没有说几句就谈到了刘彦自绝于天下诸胡的事情,最后面又说:“联合赵国、燕国、成国、代国,凉州刺史府我们也能左右,可以再次形成全天下围剿伪汉的局面。这一次是伪汉自寻死路,各国必将更加众志成城!”
当时的庾翼是听愣了,他沉默了很久,有如火山一般地爆:“胡虏肆虐中原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汝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今朝汉王传檄天下百姓奋起抗胡,尔却非但不心怀百姓,却要助纣为虐!?”
褚裒被庾翼一阵怒吼,是吼得目瞪口呆外加莫名其妙。
要说,目前的国家观念是有,民族观念也有形成,要不就不会有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但是世家出身的人根本不会想什么民族之分,看的是家族利益与个人荣辱,要不也不会生中原众多所谓大儒和世家争先恐后为胡人效力,更多是帮助胡人残害同族。
庾氏一族在长江以南绝对是特殊的一家,那是受到庾亮的影响,再有庾冰和庾翼以庾亮的遗愿为奋斗目标。庾翼有多次与刘彦见面并聊天的经历,相对比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人,他该是最了解刘彦,双方在一些思想和意志上多有重合的地方,只不过是屁股下面的位置不同。
没有了官职的庾翼不需要再根据屁股而决定行事方针,从他想要带家族子弟前往汉境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一种思想到实际行动上的落实。他更是不需要对一些看不过眼的人再曲意迎逢,可以明白地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意志。
褚裒被一阵怒吼只能选择离去,少不得是要在一些同盟面前絮叨庾翼有靠拢汉国之心。且不管他们对庾氏一族是什么看法,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暂时动不得庾氏一族,能采取的只能是刻意的冷落。
大概是刘彦布更针对性檄文后的半个月,汉国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是广派人手进入石碣赵国境内,领导各地百姓对胡人残暴的反抗,有效地整合更多的力量与胡人进行抗衡。
后面的举措是由于一点,石虎再次从邺城突围,大批主力追随石虎撤离后,冉闵的北伐兵团全面围住了邺城,切断了邺城与后方的交通线。
石虎再次不战而逃,对各族胡人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引起了各地胡人的恐慌,给予汉家苗裔的却是底气和士气上的鼓舞,一起一落之下优势更加倾向于汉国这边。
汉国核心高层对于石虎放弃邺城却是开心不起来,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石碣的重心开始移往并州和朔州,大有要放弃其余诸多州郡的意思。
刘彦下达明确的杀胡令,不需要石虎再做什么动员,迁往并州和朔州的胡人仅是一个月就达到百万的数量。
“要是胡人将根牢牢扎在司州,我们哪怕艰苦也能缓慢推进并逐渐消灭。”冉闵身处邺城战场,对部下谈到石虎北迁造成影响的深远:“一旦胡人入了草原,恐怕是会再次演变为‘马邑之战’前的情势。”
马邑之战是生在西汉,那个时候汉帝国实力远匈奴,可是却无法一举灭掉匈奴,双方的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一百三十余年
汉军的到来对于长子县的一众人等更是死里逃生,毕竟他们先被围困起来,羯族太子还亲临,肯定是觉得要完蛋,没有想到的是汉军的逼近就能够让羯族太子逃窜,近一步说明在这一场战争中是汉国掌握了优势。
石宣再次逃窜的路线是前往壶关,会有什么下一步动作很难说清,谢安不得不派人紧密盯着壶关,防备石碣赵军会出兵打一次反击。
汉军抵达长子县,一应的帮助立刻进行下去,为受伤的人医治,拿出粮秣给予饱餐,使得被遗弃的百姓次体会到寻找到组织的好处,感动之下又是相拥嚎啕大哭一场。
谢安特意询问是谁组织抵抗,专门见了程度、斐燕等人一次,本是一次形式上的慰问和安抚,却是生了插曲。
“王师会在城池常驻吗?”程度是带着极度的忐忑,没等谢安有所应,又说:“我等该如何是好?”
谢安并没有得到中枢的相关指示,他们这一路大军原本的任务是追击石宣,后面改为帮助上党郡境内的汉家苗裔。要是按照他的设想,既然知道壶关有大批的石碣赵军,以军事角度出他们决定应该就地驻扎下来,后方也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军事角度就是敌军想完成什么就要想方设法地破坏,再则是前一次汉军北上又突然退后很被诟病,极大地打击了石碣赵国境内抵抗胡人残暴的热情,不过上一次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今次却没有什么迫不得己,考虑的是汉国有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
谢安暂时无法给程度等人正面的应,安慰几句岔开话题,后面蜻蜓点水似得说了一句:“斩杀胡虏可以记功。”
程度等人早就知道,闻言依然露出大喜模样,由他带头急不可耐地说:“我等有意加入王师,为天子效犬马之劳!”
天子从来只有一个,没有刘彦向东晋小朝廷起挑战之前,毫无意外天子指的是司马家的皇帝,程度现在所说的天子却是刘彦,代表的是石碣赵国境内民心所向的一个缩影。
也对,遭受苦难的人需要援手的时候也就只有刘彦伸出手来,长江以南的小朝廷对中原正在爆的种族仇杀一点表示都没有,两相比较下来中原的遗民心向于谁根本不用思考。
汉国的中枢之前有相关的政策,收拢和整编当地人员就是其一,有利于汉国快形成对当地的控制,人力和资源的补充也会显得快,程度等人的投效却不需要谢安这个郎将亲自安排,该干活的是行军长史。
谢安很快就接到中枢来的公文,如他所料是命令他们这一路大军就地驻防,密切注意壶关石碣赵军的动向,更进一步清扫正在肆虐的胡虏。
新来的公文有更大的针对性,刘彦直接对谢安出指令,表明非我族类尽可诛杀,与之汉境之内的处理更为直接也更加强硬。
有些事情仅限于高层之间互相知晓就足够,谢安不会将刘彦杀气腾腾的一句话公诸于世,他对部下出的命令非常直接,仅有“尽诛”二字。
汉军的进入和驻扎对于各地来讲是一个强心剂,各地的理解是有了汉军撑腰,到了有仇报仇有怨抱怨的时刻。
不要小看压抑久了爆出来的能量,尤其是自己身后有足够后盾的时候,汉军的快骑继续四方传檄,民间也有自己的沟通渠道,躲在各处的汉家百姓突然间又冒了出来,他们的目标万分明确,就是杀光任何能够看到的胡人。
“乡野皆尽杀胡声。”谢安对于情势的展有些惊讶:“本将原以为没有多少百姓了。”
他们进入上党郡最深刻的印象是,遍处是残垣断壁和被烧毁的山林,少不得是要有无人掩埋的尸体或尸骸,下意识就会认为上党郡境内的汉家苗裔肯定元气大伤不存多少活人,没想到的是突然间会冒出那么多。
的的确确就是漫山遍野都是杀戮。
之前是胡人待着汉家苗裔大杀特杀,那是因为之前的胡人心气很足,汉家苗裔没有背后力量撑腰虽有抵抗却没有底气。
汉军入住郡内,汉家苗裔次品尝到有人撑腰的甘甜,胡人却因为汉军的到来心气近丧,情势逆转之下演变成为汉家苗裔逮着胡人杀。
胡人就一个广义词,除了羯人是白皮肤和绿眼睛比较好辨认之外,像是羌人和氐人与汉家苗裔其实没有太多相貌上的区别,像是匈奴也分白匈奴人和黄匈奴人,一些从西域和中亚来的杂胡则是有着高鼻梁和鹰钩鼻的特色。
不止是上党一郡接到来自刘彦的直接命令,该说是位处北线的汉军都得到了命令,毫无例外地的都是那一句“非我族类尽诛”,那是身处临淄的刘彦在深切了解到石碣赵国境内汉家苗裔的惨况后动了肝火,也是反省之前的传檄是不是太温和。
是有必要给沦陷在胡人治下的汉家苗裔一剂强心剂了,没有针对性的檄文无法激起沦陷区汉家苗裔的血性,类似的背景下刘彦很难再顾忌到汉国本身复杂的情势,还真的只能给出一刀切的明确指示。
刘彦的意志就是汉国的意志,四方传檄的快骑到处呼吁和张贴布告。他在颁布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历史上冉闵的檄文,原因是历史背景的不同,再来是真不能照搬。
历史上冉闵势弱,邀请任何一个有心的势力都能共起诛胡,例如那一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冉闵特指的东晋小朝廷和张氏凉国,刘彦完全不需要邀请这两个国家。
另有“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这一句,前面还号召杀胡,后面却表明可以留下胡人同伍,漏洞也太直接了一些。
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冉闵杀胡令上面的诸多漏洞,再来是很多用词是现代语,以及前后矛盾的地方挺多,表明那是一个后人书写的文章,并不是真的出于冉闵手笔,不说刘彦能不能记住全文,说什么也不能抄一个漏洞百出的文章。
更有针对性的檄文由汉国出,且先不谈各地汉家苗裔是什么动静,先震上几震的当属安分一段时间的东晋小朝廷。
这年头讲究名正言顺,大范围的号召更是需要名份,东晋小朝廷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正是因为自认正朔才会在历史上对冉闵对全民出号召而愤怒,后面不但无视北上的大好时机,还直接宣布冉闵是叛逆。
刘彦先后布檄文对东晋小朝廷的震动远比冉闵要大得多。
在原有历史上,东晋小朝廷可以无视冉闵,那是因为冉闵势力小的同时背景同样不光彩。东晋小朝廷后面直接宣布冉闵是叛逆也有根据,原因是冉闵先为石碣效力,还是那种十分卖力的效劳,杀的晋人比一些胡人还多,冉闵先为石碣家臣又因为权力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造反,很多人看来就是叛逆。
对于东晋小朝廷来讲,刘彦已经正式立国,国号还是“汉”,虽然没有称帝,可“汉”这个国号的份量没人敢于轻视。再来是刘彦也在中原打下大片江山,国力强大不说,军队战力也是一再经得起考验,真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要不是前一段时间汉国真的将东晋小朝廷打怕了,刘彦出第一道檄文的时候东晋小朝廷就该上蹿下跳,那个时候东晋小朝廷因为刘彦布的檄文并没有太强太明显的针对按耐了下去。
刘彦出第二道充满针对性的檄文,东晋小朝廷有了反应,那是因为刘彦这一次是明明白白地将自己自绝于天下诸胡。
现今天下胡人势大,哪怕是有汉国与石碣赵国战争中取得优势,可不是还有另外胡人建立的慕容燕国、拓跋代国、李氏成汉吗?另外,高句丽、百济、新罗等等算不算是胡人?一些没有建国的胡人数量更是不少。
东晋小朝廷最先按耐不住的是前一段时间刚刚被释放的褚裒。他视自己的被俘为奇耻大辱,没有一刻不想着报仇雪恨,先通过自家闺女对朝中的态度进行试探,得知不少人也有想法才站到台前。
褚裒第二次找到了庾翼,再次提出携手合作的意向。
庾翼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子侄这一代没有可堪造就的人,就着力培养家族中的孙子辈分这一代。褚裒来找他时,他已经做出安排,要亲自带着一些挑选出来的孙子辈前往长江以北,进行一次眼观为实的游历。
褚裒找庾翼,携手要的是庾氏的力量。他话没有说几句就谈到了刘彦自绝于天下诸胡的事情,最后面又说:“联合赵国、燕国、成国、代国,凉州刺史府我们也能左右,可以再次形成全天下围剿伪汉的局面。这一次是伪汉自寻死路,各国必将更加众志成城!”
当时的庾翼是听愣了,他沉默了很久,有如火山一般地爆:“胡虏肆虐中原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汝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今朝汉王传檄天下百姓奋起抗胡,尔却非但不心怀百姓,却要助纣为虐!?”
褚裒被庾翼一阵怒吼,是吼得目瞪口呆外加莫名其妙。
要说,目前的国家观念是有,民族观念也有形成,要不就不会有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但是世家出身的人根本不会想什么民族之分,看的是家族利益与个人荣辱,要不也不会生中原众多所谓大儒和世家争先恐后为胡人效力,更多是帮助胡人残害同族。
庾氏一族在长江以南绝对是特殊的一家,那是受到庾亮的影响,再有庾冰和庾翼以庾亮的遗愿为奋斗目标。庾翼有多次与刘彦见面并聊天的经历,相对比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人,他该是最了解刘彦,双方在一些思想和意志上多有重合的地方,只不过是屁股下面的位置不同。
没有了官职的庾翼不需要再根据屁股而决定行事方针,从他想要带家族子弟前往汉境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一种思想到实际行动上的落实。他更是不需要对一些看不过眼的人再曲意迎逢,可以明白地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意志。
褚裒被一阵怒吼只能选择离去,少不得是要在一些同盟面前絮叨庾翼有靠拢汉国之心。且不管他们对庾氏一族是什么看法,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暂时动不得庾氏一族,能采取的只能是刻意的冷落。
大概是刘彦布更针对性檄文后的半个月,汉国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是广派人手进入石碣赵国境内,领导各地百姓对胡人残暴的反抗,有效地整合更多的力量与胡人进行抗衡。
后面的举措是由于一点,石虎再次从邺城突围,大批主力追随石虎撤离后,冉闵的北伐兵团全面围住了邺城,切断了邺城与后方的交通线。
石虎再次不战而逃,对各族胡人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引起了各地胡人的恐慌,给予汉家苗裔的却是底气和士气上的鼓舞,一起一落之下优势更加倾向于汉国这边。
汉国核心高层对于石虎放弃邺城却是开心不起来,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石碣的重心开始移往并州和朔州,大有要放弃其余诸多州郡的意思。
刘彦下达明确的杀胡令,不需要石虎再做什么动员,迁往并州和朔州的胡人仅是一个月就达到百万的数量。
“要是胡人将根牢牢扎在司州,我们哪怕艰苦也能缓慢推进并逐渐消灭。”冉闵身处邺城战场,对部下谈到石虎北迁造成影响的深远:“一旦胡人入了草原,恐怕是会再次演变为‘马邑之战’前的情势。”
马邑之战是生在西汉,那个时候汉帝国实力远匈奴,可是却无法一举灭掉匈奴,双方的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一百三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