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忽飞过,窅然思故人。
不知千里外,谁个酒杯频。
客路鹰山晓,河桥柳水滨。
城南凝望处,梧叶下秋旻。”(?[明] 郭第,稍改动。)
周学朝这首诗诵读出来,无疑是到一定的高度。没有题一个秋字,但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触发而伤感。
看到周学朝面带笑意,自然是为自己这诗而意气风发,完全可将华新社这边的人碾压下去。诗很快被传开,几乎所有人都在念诵,而后体会着诗句的意境。
杨继业听了周学朝这诗,倒是笑笑,诗虽不错,可要说当真传颂千古的程度,却达不到。哪怕传扬出垣武城,都不容易的。
孙晓君反复念过这诗,神情有些压抑,但他先看了看钱儒龙。先知道钱儒龙能不能追上这样的诗句,却见钱儒龙也是神态凝重。再看杨继业时,见杨继业似乎在沉思,也不多打搅他。
钱儒龙知道,这时候还不能让杨继业就上,文峰社那边除了周学朝,另外还有一个周远山的,诗才也不差,至少不会比前面的人差。华新社这边,也唯有堵上杨继业能够出好诗,才可能胜出文峰社。
至于柳风社,虽然也有不错的诗词,总体而言,真正争胜的还是华新社和文峰社两家。
钱儒龙走出人群,到高台中间,神态一沉,便念诵起来:
“秋风吹雨过南洲,一夜新凉是入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明] 夏云英,稍改动)
钱儒龙这诗也是基于城南露洲而发,于情于景也算切合。这诗即使细论起来,可能要稍微逊于周学朝的诗句,但也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如此算来,倒是不算输与对方。
周学朝这时候便说,“孙晓君,你我双方,该出来的人都差不多了,华新社不会是请外人帮忙吧?”
“周兄,杨咏石本来就入我华新社,自然是华新社一员,有什么不对吗?正好你文峰社还有周远山,与杨咏石一拼,我想,周兄肯定会胜出的。”孙晓君故意这样说,倒不是贬杨继业,而是因为周远山三十多岁,杨继业才十六岁,年龄上的差距大了。
“作诗写句,又不是那些下人担担子。看的是谁悟性高,圣学得用心悟。”周学朝冷声说,知道孙晓君故意将这个年龄问题摆出来,那是在为杨继业争年龄优势。
虽说这样的比诗、论诗,是不看年龄大小的,但在各人心目中,对于年龄还是有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一个人的才华、才学,与年龄还是有较大关系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事,还有就是经历,也是积累才行。
杨继业对此自然不多说,等孙晓君说后,周学朝继续说,“要不这样?我们这边先来?算是让华新社占先了吧。”
杨继业这时候,自然要占据更多的优势,说,“之前两次都是文峰社的人先,这一次还是我先抛砖引玉吧。”
孙晓君原本想等杨继业最后,这样也可看看周山远的实力,就更有把握些。只是,见杨继业已经站出来,也不好多说。
周学朝见杨继业如此,笑起来,说,“杨学弟想先,可不要后悔哦。”
杨继业微笑着,先看一圈书生,见他们都带着期待之态。然后微微一笑,随即,将注意力放在远处江边的一条小渔船上。
他看得有些专注,时间也稍嫌长,使得孙晓君、钱儒龙等人也随同看过去。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顺着目光看去,而后更多的人都看向那边的情景。
有些人的视野被树林遮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反而更着急一些。见人们的注意力被引过去,杨继业自然在心中笑起来。远处的小船、渔人等,都是他先前就叮嘱巫豹安排人去做这个样子。
这时候,杨继业将桌上的纸和笔拿来,铺展开。挥笔疾走,笔下出现一行字:
秋江独钓
——城南露洲文会即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世祯)
四句写就,杨继业长舒一口气,这也是为了博取文名,再一次抄诗。心中虽有愧,脸上却装叉,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文朝,这东西是开路先锋,打门锤啊。
孙晓君本来是非常紧张的,杨继业这首诗的好与坏,不仅仅是杨继业自身的文名,还将华新社与文峰社之间的竞争、对抗,牵扯其中,就非同小可了。
诵读了这四句诗,孙晓君特意地向远处江边的小船望去,然后,再一次声情并茂地念这诗。随后说,“这诗如何?大家议一议吧。你们看看,江边的那船、那渔人,杨咏石这诗……一诗二十八言,就有九个一,这才是真真将诗做到绝处!这是传世之诗啊。”
不仅是孙晓君、钱儒龙等华新社的人,对杨继业这首诗次高赞,柳风社的秀才们也是给了高赞;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是瞠目结舌,不知该怎么说。
对一首好诗,如果你睁眼说瞎话,你所说的话也会被传开,作为反面教材,对你的文名也是有较大影响。为此,周学朝他们真不敢直接贬斥杨继业的诗不好。
对于杨继业在一首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更是佩服到极点。按照孙晓君所说,千古以来,有谁人敢像杨咏石这样写诗,写出传世千古的名篇?
杨继业这首诗,很快传向楼船去。高台这里,还不知大佬们会对杨继业的诗如画评价,可心里明白,这样的诗、用句措辞、意境之高远,无需听到大佬们的点赞已经有结果的。
文峰社那边还有周远山没有作诗,原本是要同样具有竞技的,比较高低品次。这时候,周远山迟迟不肯走出来,孙晓君看着周学朝和周远山,面带微笑,似乎很耐心地等着。
周远山犹豫再三,最终都没走出人群,不想让自己在这样的诗面前,完全比下来。
在等待中,楼船上对杨继业的诗评价传到高台来。
不知千里外,谁个酒杯频。
客路鹰山晓,河桥柳水滨。
城南凝望处,梧叶下秋旻。”(?[明] 郭第,稍改动。)
周学朝这首诗诵读出来,无疑是到一定的高度。没有题一个秋字,但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触发而伤感。
看到周学朝面带笑意,自然是为自己这诗而意气风发,完全可将华新社这边的人碾压下去。诗很快被传开,几乎所有人都在念诵,而后体会着诗句的意境。
杨继业听了周学朝这诗,倒是笑笑,诗虽不错,可要说当真传颂千古的程度,却达不到。哪怕传扬出垣武城,都不容易的。
孙晓君反复念过这诗,神情有些压抑,但他先看了看钱儒龙。先知道钱儒龙能不能追上这样的诗句,却见钱儒龙也是神态凝重。再看杨继业时,见杨继业似乎在沉思,也不多打搅他。
钱儒龙知道,这时候还不能让杨继业就上,文峰社那边除了周学朝,另外还有一个周远山的,诗才也不差,至少不会比前面的人差。华新社这边,也唯有堵上杨继业能够出好诗,才可能胜出文峰社。
至于柳风社,虽然也有不错的诗词,总体而言,真正争胜的还是华新社和文峰社两家。
钱儒龙走出人群,到高台中间,神态一沉,便念诵起来:
“秋风吹雨过南洲,一夜新凉是入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明] 夏云英,稍改动)
钱儒龙这诗也是基于城南露洲而发,于情于景也算切合。这诗即使细论起来,可能要稍微逊于周学朝的诗句,但也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如此算来,倒是不算输与对方。
周学朝这时候便说,“孙晓君,你我双方,该出来的人都差不多了,华新社不会是请外人帮忙吧?”
“周兄,杨咏石本来就入我华新社,自然是华新社一员,有什么不对吗?正好你文峰社还有周远山,与杨咏石一拼,我想,周兄肯定会胜出的。”孙晓君故意这样说,倒不是贬杨继业,而是因为周远山三十多岁,杨继业才十六岁,年龄上的差距大了。
“作诗写句,又不是那些下人担担子。看的是谁悟性高,圣学得用心悟。”周学朝冷声说,知道孙晓君故意将这个年龄问题摆出来,那是在为杨继业争年龄优势。
虽说这样的比诗、论诗,是不看年龄大小的,但在各人心目中,对于年龄还是有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一个人的才华、才学,与年龄还是有较大关系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事,还有就是经历,也是积累才行。
杨继业对此自然不多说,等孙晓君说后,周学朝继续说,“要不这样?我们这边先来?算是让华新社占先了吧。”
杨继业这时候,自然要占据更多的优势,说,“之前两次都是文峰社的人先,这一次还是我先抛砖引玉吧。”
孙晓君原本想等杨继业最后,这样也可看看周山远的实力,就更有把握些。只是,见杨继业已经站出来,也不好多说。
周学朝见杨继业如此,笑起来,说,“杨学弟想先,可不要后悔哦。”
杨继业微笑着,先看一圈书生,见他们都带着期待之态。然后微微一笑,随即,将注意力放在远处江边的一条小渔船上。
他看得有些专注,时间也稍嫌长,使得孙晓君、钱儒龙等人也随同看过去。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顺着目光看去,而后更多的人都看向那边的情景。
有些人的视野被树林遮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反而更着急一些。见人们的注意力被引过去,杨继业自然在心中笑起来。远处的小船、渔人等,都是他先前就叮嘱巫豹安排人去做这个样子。
这时候,杨继业将桌上的纸和笔拿来,铺展开。挥笔疾走,笔下出现一行字:
秋江独钓
——城南露洲文会即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世祯)
四句写就,杨继业长舒一口气,这也是为了博取文名,再一次抄诗。心中虽有愧,脸上却装叉,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文朝,这东西是开路先锋,打门锤啊。
孙晓君本来是非常紧张的,杨继业这首诗的好与坏,不仅仅是杨继业自身的文名,还将华新社与文峰社之间的竞争、对抗,牵扯其中,就非同小可了。
诵读了这四句诗,孙晓君特意地向远处江边的小船望去,然后,再一次声情并茂地念这诗。随后说,“这诗如何?大家议一议吧。你们看看,江边的那船、那渔人,杨咏石这诗……一诗二十八言,就有九个一,这才是真真将诗做到绝处!这是传世之诗啊。”
不仅是孙晓君、钱儒龙等华新社的人,对杨继业这首诗次高赞,柳风社的秀才们也是给了高赞;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是瞠目结舌,不知该怎么说。
对一首好诗,如果你睁眼说瞎话,你所说的话也会被传开,作为反面教材,对你的文名也是有较大影响。为此,周学朝他们真不敢直接贬斥杨继业的诗不好。
对于杨继业在一首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更是佩服到极点。按照孙晓君所说,千古以来,有谁人敢像杨咏石这样写诗,写出传世千古的名篇?
杨继业这首诗,很快传向楼船去。高台这里,还不知大佬们会对杨继业的诗如画评价,可心里明白,这样的诗、用句措辞、意境之高远,无需听到大佬们的点赞已经有结果的。
文峰社那边还有周远山没有作诗,原本是要同样具有竞技的,比较高低品次。这时候,周远山迟迟不肯走出来,孙晓君看着周学朝和周远山,面带微笑,似乎很耐心地等着。
周远山犹豫再三,最终都没走出人群,不想让自己在这样的诗面前,完全比下来。
在等待中,楼船上对杨继业的诗评价传到高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