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引狼入室上
南直隶,芜湖,长江之畔,丁家洲
滔滔江水拍打着被血水染红的堤岸,猎猎秋风吹散了多日萦绕不去的硝烟。 放眼望去,不计其数的两军尸,以及数百艘残破的战船残骸,正在江面上起起伏伏、载浮载沉,零星还有袅袅的余烟冒出。
一场双方动员兵马十余万众,战船逾千艘的大会战,刚刚在这里宣告结束。
但东西两军从开战到结束,总共仅仅历时不到四十八小时,就以东军丢盔弃甲而告终。
事实上,由于一路上都在各处分兵留守,扫荡地方的缘故,当进抵芜湖的时候,西军主帅卢象升手头不过五万余兵力。而驻防芜湖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麾下的东军却有七万之众。
粗看上去,此战貌似是西军以少攻多,风险颇大,但实际情形却完全是两码事。
西军的卢象升虽只提兵五万,其中的战兵却有两万多人,还有作为杀手锏的三千铁骑,只是在水师方面较弱而已。不过,此战乃是以上游伐下游,并非渡江南征,而且进军路线的沿途皆是江南富庶之地,大军所需的一切粮秣都可以就地征集,无需依靠船只从后方转运,因此水师的重要性并不那么显著。
而东军的吕维祺虽有七万之众,其中真正像样的战兵不过一万余人,骑兵更是只有寥寥数百,其余皆是临时征集来的乌合之众。除了长江水师稍强于西军之外,剩下的简直一无是处。
没办法,毕竟西军的行动是精心策划、蓄谋已久,而东军却是仓促应战、左支右绌。
更重要的是,对于西军来说,此战乃是“以正讨逆”,拥有大义名分上的绝对优势。
崇祯皇帝不管再怎么治国无方,毕竟也是毋庸置疑的皇明正统,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终究不是那么容易消磨掉的。虽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比如这江南东林党的士人们就多半都是嘴上忠义无双,胸中的忠心却一毫也无。但忠君爱国的话说得多了,不少人也就搞得连自己的信了。
毕竟东林党上下去年还在吹捧崇祯皇帝是“圣人再世”、“天降圣君”,如今却不但翻脸拥立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鲁王次子当什么“永和帝”,惹得天下朱明宗室骂声一片,迄今没有任何一个藩王愿意承认这位永和帝的皇位,眼下甚至还要跟崇祯皇帝这位“圣君”刀兵相见,怎么看都是丧心病狂,在做大逆不道的事情。
无论南京朝堂上的东林党大佬们如何舌灿莲花、颠倒黑白,硬是把前不久还在满口称赞的崇祯“圣君”给描述成十恶不赦的魔王再世,但是以古代的信息流通度,在底下还是有很多人的脑子怎么也转不过弯来。当然,就算脑子转不过弯来也不打紧,反正这年头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就是那么回事,当兵的军汉们只会更关心自己的口粮和饷银。只要给足了军饷,哪怕公开说要他们扯旗造反杀皇帝,也是一点都没问题。
但问题是,这执政南京的东林党,素来就最最看不起粗鄙武夫,平日里一文钱的犒赏都要肉疼万分,恨不得这些下贱兵卒整日喝西北风就能过活。哪里舍得让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于是,芜湖这七万东军之中,只有主帅兵部尚书吕维祺的一万多嫡系部队,能够领到五成到七成的军饷,然后再靠劫掠乡民补齐剩下的缺口。至于其余的杂牌军,则多半都是刚刚征集起来的壮丁,训练程度和战斗力都让人绝望,军械装备更是跟乞丐的打狗棒仿佛。还有一些地主缙绅的乡勇团练,论训练和战斗力倒是还不错,可惜就是不太听从军令。而传统的大明卫所兵就更是别提了,基本都早早地退化成了农奴,武器也普遍朽烂不堪,后勤更是一片混乱,甚至有不少军户连口粮都要自备,结果还没走出金陵地界,就已经有饿死的了。
所以,在抵达战场之后,吕维祺根本不敢把手下这帮乌合之众拉出来野战,只是让他们死守营垒不出。可由于西军是沿着长江两岸水6并进,所以东军也不得不在长江两岸同时立寨布防,进一步分散了兵力。
久经沙场的卢象升在稍作试探之后,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手的外强中干,并且从容布置了破敌方略先是假意以水师攻击东军的丁家洲水寨和江北大营,吸引吕维祺的注意力。然后集中全部的战兵和铁骑,对东军的江南大营起摧枯拉朽的总攻击,在短短两个时辰之内,就成功地把东军营寨烧成了一片火海。
惊闻南岸溃败之后,吕维祺赶忙提兵渡江来援,亲自披甲执盾、手握宝剑站在船甲板上督战,可惜为时已晚。仓促登岸的东军,先是被己方溃兵冲得阵脚大乱,随即又被卢象升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打了个对穿西军虽然也以在湖广招募的新兵为主,但好歹是有不少从北方战场一路转战带过来的老底子,此时被卢象升这个著名的勇将带领,对付江南这些只能欺负闹事农民的弱旅,自然是摧枯拉朽、无往而不利!
于是,在卢象升的犀利突击之下,吕维祺率领的南直隶兵马完全是被动挨打,毫无招架之力。无奈之下,吕维祺只得下令退兵,谁知却很快就从撤退变成了溃逃,直至溃不成军东军的数万大军不过是临时聚合,能够撑到现在,全凭一股气势而已。一旦闻风而退,军心自然动摇,接下来便是土崩瓦解了。
一片混乱之中,吕维祺眼看着事不可为,居然径自丢下大军,带着少数亲信家丁,乘船逃往下游而去。紧接着,被抛弃的东军江北大营和丁家洲水寨,也相继溃逃或投降。
次日,芜湖县及整个太平府的地方官吏,相继前来请降,通往留都金陵的大门,就此轰然洞开。
西军在此次大战之中的死伤,总共还不到一千人,却足足抓获了两万战俘,并缴获粮秣六千余石。
至此,南京朝廷的全部野战兵马一朝尽丧,再无跟西军正面对垒之力。虽然后面还有南京城的坚固城壁,但江南的军心和民心已经是差不多垮了,纵然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城墙,也已是无济于事。
总之,面对麾下诸将的齐声道贺,血染征袍的卢象升虽然也是志得意满,以“光复南京的第一功臣”自居,但还是故作淡定地干咳几声,对诸将勉励说:“……诸君莫要懈怠!芜湖之役,我军虽已得胜!但后面还有大胜关的险隘!还有南京城的高墙固垒!须得待到进了南京城后,再于雨花台上与诸君痛饮庆功!”
对此,西军诸将自然是轰然应诺,一时间声震云霄,豪气十足。
南直隶,江北,无为州,襄安,俞家别院
这是一座用水泥和红砖垒砌起来的宅院,虽然没有那种雕梁画栋、描金嵌银的奢侈,也没有假山流水、竹林亭台的精致,但石灰粉的墙面和红色的顶瓦,依然使得这里显得颇为清爽大气。
“无为幼虎”俞国振坐在院中的一个石墩上,眼神留恋地打量着这方别院中的一切,抚摸着斑驳的墙面,看着一片片金色的落叶从院中的大树上打着旋儿落地,不由得满心惆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他穿越以来这些年生活起居的痕迹。就在这里,他逐渐认识了这个陌生的明末世界,摸索出了淡水珍珠养殖的生财之道,训练出了一支精悍的家丁亲卫,并且通过亲自带队剿杀山贼水匪,赢得了“无为幼虎”的少年英雄之名,甚至还在东林和复社的圈子里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在今天,他却要跟这方水土说再见了。而且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不会回到这座院子里。
正当俞国振一个人静静地体会着别离的伤感之际,一名心腹小厮却急匆匆地奔了进来,“……少爷!少爷!南边来消息了!留都朝廷的兵马在芜湖打了个大败仗!崇祯皇爷的讨逆军打进太平府了!”
“……哼,意料之中的事情,以江南文人那种只会空口大话,挑拨离间,做起事情来既无能又无耻的德行,在战场上能打得赢卢象升这等豪勇名将,才是老天爷瞎了眼呢!”
俞国振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我襄安俞家一族的搬迁事宜,目前准备得怎么样了?”
“……少爷,咱们家里的卫士和仆人丫鬟,还有愿意跟着少爷走的族人,都已经打点好行李,准备上路了。但还有很多族中长辈舍不得祖坟和宗祠,死活不肯搬迁。即使族长再怎么劝说,也是无用。”
那位小厮苦着脸答道,“……他们那几房的人都说……都说少爷您是杞人忧天,还说俞家在襄安扎根几百年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么可以背井离乡,死后都入不了祖坟……总之说得难听极了。”
“……杞人忧天?嘿嘿!他们以为这襄安还能继续太平多少日子?”俞国振顿时被气得乐了,“……张献忠的流寇还盘踞在庐州府城,凤阳驻扎着多尔衮的正白旗鞑子,闻香教的香坛都开到巢湖南岸啦!还有两位大明皇帝的十几万兵马,刚刚在南边的太平府大战了一场!过几天铁定就有溃兵要逃过来烧杀抢掠!生灵涂炭的乱世已经到了,这是谁都挡不住的!再不走的话,难道还要等死不成?”
“……既然如此,要不……少爷您再去劝劝?”那小厮试探着问道。
“……不必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既然人各有志,就随他们去吧!”
俞国振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长身而起,头也不回地往门外走去,“……走!咱们这就出去琼州了!”
然而,像俞国振这样能够预知未来大势的穿越者,固然可以忍痛壮士断腕,放弃老家的产业宅院,选择举族搬迁。但更多的江南世家大族,在即将来临的大难面前,却还要不顾一切地垂死挣扎……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南直隶,芜湖,长江之畔,丁家洲
滔滔江水拍打着被血水染红的堤岸,猎猎秋风吹散了多日萦绕不去的硝烟。 放眼望去,不计其数的两军尸,以及数百艘残破的战船残骸,正在江面上起起伏伏、载浮载沉,零星还有袅袅的余烟冒出。
一场双方动员兵马十余万众,战船逾千艘的大会战,刚刚在这里宣告结束。
但东西两军从开战到结束,总共仅仅历时不到四十八小时,就以东军丢盔弃甲而告终。
事实上,由于一路上都在各处分兵留守,扫荡地方的缘故,当进抵芜湖的时候,西军主帅卢象升手头不过五万余兵力。而驻防芜湖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麾下的东军却有七万之众。
粗看上去,此战貌似是西军以少攻多,风险颇大,但实际情形却完全是两码事。
西军的卢象升虽只提兵五万,其中的战兵却有两万多人,还有作为杀手锏的三千铁骑,只是在水师方面较弱而已。不过,此战乃是以上游伐下游,并非渡江南征,而且进军路线的沿途皆是江南富庶之地,大军所需的一切粮秣都可以就地征集,无需依靠船只从后方转运,因此水师的重要性并不那么显著。
而东军的吕维祺虽有七万之众,其中真正像样的战兵不过一万余人,骑兵更是只有寥寥数百,其余皆是临时征集来的乌合之众。除了长江水师稍强于西军之外,剩下的简直一无是处。
没办法,毕竟西军的行动是精心策划、蓄谋已久,而东军却是仓促应战、左支右绌。
更重要的是,对于西军来说,此战乃是“以正讨逆”,拥有大义名分上的绝对优势。
崇祯皇帝不管再怎么治国无方,毕竟也是毋庸置疑的皇明正统,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终究不是那么容易消磨掉的。虽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比如这江南东林党的士人们就多半都是嘴上忠义无双,胸中的忠心却一毫也无。但忠君爱国的话说得多了,不少人也就搞得连自己的信了。
毕竟东林党上下去年还在吹捧崇祯皇帝是“圣人再世”、“天降圣君”,如今却不但翻脸拥立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鲁王次子当什么“永和帝”,惹得天下朱明宗室骂声一片,迄今没有任何一个藩王愿意承认这位永和帝的皇位,眼下甚至还要跟崇祯皇帝这位“圣君”刀兵相见,怎么看都是丧心病狂,在做大逆不道的事情。
无论南京朝堂上的东林党大佬们如何舌灿莲花、颠倒黑白,硬是把前不久还在满口称赞的崇祯“圣君”给描述成十恶不赦的魔王再世,但是以古代的信息流通度,在底下还是有很多人的脑子怎么也转不过弯来。当然,就算脑子转不过弯来也不打紧,反正这年头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就是那么回事,当兵的军汉们只会更关心自己的口粮和饷银。只要给足了军饷,哪怕公开说要他们扯旗造反杀皇帝,也是一点都没问题。
但问题是,这执政南京的东林党,素来就最最看不起粗鄙武夫,平日里一文钱的犒赏都要肉疼万分,恨不得这些下贱兵卒整日喝西北风就能过活。哪里舍得让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于是,芜湖这七万东军之中,只有主帅兵部尚书吕维祺的一万多嫡系部队,能够领到五成到七成的军饷,然后再靠劫掠乡民补齐剩下的缺口。至于其余的杂牌军,则多半都是刚刚征集起来的壮丁,训练程度和战斗力都让人绝望,军械装备更是跟乞丐的打狗棒仿佛。还有一些地主缙绅的乡勇团练,论训练和战斗力倒是还不错,可惜就是不太听从军令。而传统的大明卫所兵就更是别提了,基本都早早地退化成了农奴,武器也普遍朽烂不堪,后勤更是一片混乱,甚至有不少军户连口粮都要自备,结果还没走出金陵地界,就已经有饿死的了。
所以,在抵达战场之后,吕维祺根本不敢把手下这帮乌合之众拉出来野战,只是让他们死守营垒不出。可由于西军是沿着长江两岸水6并进,所以东军也不得不在长江两岸同时立寨布防,进一步分散了兵力。
久经沙场的卢象升在稍作试探之后,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手的外强中干,并且从容布置了破敌方略先是假意以水师攻击东军的丁家洲水寨和江北大营,吸引吕维祺的注意力。然后集中全部的战兵和铁骑,对东军的江南大营起摧枯拉朽的总攻击,在短短两个时辰之内,就成功地把东军营寨烧成了一片火海。
惊闻南岸溃败之后,吕维祺赶忙提兵渡江来援,亲自披甲执盾、手握宝剑站在船甲板上督战,可惜为时已晚。仓促登岸的东军,先是被己方溃兵冲得阵脚大乱,随即又被卢象升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打了个对穿西军虽然也以在湖广招募的新兵为主,但好歹是有不少从北方战场一路转战带过来的老底子,此时被卢象升这个著名的勇将带领,对付江南这些只能欺负闹事农民的弱旅,自然是摧枯拉朽、无往而不利!
于是,在卢象升的犀利突击之下,吕维祺率领的南直隶兵马完全是被动挨打,毫无招架之力。无奈之下,吕维祺只得下令退兵,谁知却很快就从撤退变成了溃逃,直至溃不成军东军的数万大军不过是临时聚合,能够撑到现在,全凭一股气势而已。一旦闻风而退,军心自然动摇,接下来便是土崩瓦解了。
一片混乱之中,吕维祺眼看着事不可为,居然径自丢下大军,带着少数亲信家丁,乘船逃往下游而去。紧接着,被抛弃的东军江北大营和丁家洲水寨,也相继溃逃或投降。
次日,芜湖县及整个太平府的地方官吏,相继前来请降,通往留都金陵的大门,就此轰然洞开。
西军在此次大战之中的死伤,总共还不到一千人,却足足抓获了两万战俘,并缴获粮秣六千余石。
至此,南京朝廷的全部野战兵马一朝尽丧,再无跟西军正面对垒之力。虽然后面还有南京城的坚固城壁,但江南的军心和民心已经是差不多垮了,纵然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城墙,也已是无济于事。
总之,面对麾下诸将的齐声道贺,血染征袍的卢象升虽然也是志得意满,以“光复南京的第一功臣”自居,但还是故作淡定地干咳几声,对诸将勉励说:“……诸君莫要懈怠!芜湖之役,我军虽已得胜!但后面还有大胜关的险隘!还有南京城的高墙固垒!须得待到进了南京城后,再于雨花台上与诸君痛饮庆功!”
对此,西军诸将自然是轰然应诺,一时间声震云霄,豪气十足。
南直隶,江北,无为州,襄安,俞家别院
这是一座用水泥和红砖垒砌起来的宅院,虽然没有那种雕梁画栋、描金嵌银的奢侈,也没有假山流水、竹林亭台的精致,但石灰粉的墙面和红色的顶瓦,依然使得这里显得颇为清爽大气。
“无为幼虎”俞国振坐在院中的一个石墩上,眼神留恋地打量着这方别院中的一切,抚摸着斑驳的墙面,看着一片片金色的落叶从院中的大树上打着旋儿落地,不由得满心惆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他穿越以来这些年生活起居的痕迹。就在这里,他逐渐认识了这个陌生的明末世界,摸索出了淡水珍珠养殖的生财之道,训练出了一支精悍的家丁亲卫,并且通过亲自带队剿杀山贼水匪,赢得了“无为幼虎”的少年英雄之名,甚至还在东林和复社的圈子里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在今天,他却要跟这方水土说再见了。而且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不会回到这座院子里。
正当俞国振一个人静静地体会着别离的伤感之际,一名心腹小厮却急匆匆地奔了进来,“……少爷!少爷!南边来消息了!留都朝廷的兵马在芜湖打了个大败仗!崇祯皇爷的讨逆军打进太平府了!”
“……哼,意料之中的事情,以江南文人那种只会空口大话,挑拨离间,做起事情来既无能又无耻的德行,在战场上能打得赢卢象升这等豪勇名将,才是老天爷瞎了眼呢!”
俞国振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我襄安俞家一族的搬迁事宜,目前准备得怎么样了?”
“……少爷,咱们家里的卫士和仆人丫鬟,还有愿意跟着少爷走的族人,都已经打点好行李,准备上路了。但还有很多族中长辈舍不得祖坟和宗祠,死活不肯搬迁。即使族长再怎么劝说,也是无用。”
那位小厮苦着脸答道,“……他们那几房的人都说……都说少爷您是杞人忧天,还说俞家在襄安扎根几百年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么可以背井离乡,死后都入不了祖坟……总之说得难听极了。”
“……杞人忧天?嘿嘿!他们以为这襄安还能继续太平多少日子?”俞国振顿时被气得乐了,“……张献忠的流寇还盘踞在庐州府城,凤阳驻扎着多尔衮的正白旗鞑子,闻香教的香坛都开到巢湖南岸啦!还有两位大明皇帝的十几万兵马,刚刚在南边的太平府大战了一场!过几天铁定就有溃兵要逃过来烧杀抢掠!生灵涂炭的乱世已经到了,这是谁都挡不住的!再不走的话,难道还要等死不成?”
“……既然如此,要不……少爷您再去劝劝?”那小厮试探着问道。
“……不必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既然人各有志,就随他们去吧!”
俞国振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长身而起,头也不回地往门外走去,“……走!咱们这就出去琼州了!”
然而,像俞国振这样能够预知未来大势的穿越者,固然可以忍痛壮士断腕,放弃老家的产业宅院,选择举族搬迁。但更多的江南世家大族,在即将来临的大难面前,却还要不顾一切地垂死挣扎……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