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道》之一篇共三十有七章,《德》之一篇共四十又四篇,合在一起共计九九八十一,暗合天道最大之数。”李伯阳又说道,“鉴于天道之玄妙,在下今天就不必讲,我想先给大家讲解《德》中的四十事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李伯阳缓缓的讲诉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上等的德行就是不显露出来的德行,而下等的德行就是那种表面上的道德,上等的德行就是看似什么也不做,实际上却什么都做了,下等的德行就是故意去做所谓的‘德行’……”
一群人在下面听得十分的没意思,因为他们想要听的是道,而不是德。王天以前也研究过《道德经》,全篇都看过。经过他的研究,前面一片道篇,实际上只是开篇,而德之一篇才是精华所在。这些人不喜欢听德,是把珠玉当成瓦砾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李伯阳继续讲诉着。
王天听着仿佛明白了一些天道的道理,其中的一就是极致,天的极致就是清,地的极致就是宁,而神则是灵,谷则是充盈,而万物的极致就是‘生’。
“对于这一句我自己也不是太理解,因为这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自己都不能做到。下面的各位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与你一起研究。”李伯阳说道。李伯阳的一生菁华都在道德经上面,不过很多也是他臆想出来的。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圣人,但是他的修为还远远达不到极致。
王天仔细想了一下,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于‘术’的理解。天得一以清,也就是说天道的极致神通是清明。比如说他以前遇到的那位神秘的淘宝店主,他的神通之一‘虚无’就已经达到了清的境界。而地得意以宁,孔子虽然号称地圣,但是他的神通还远远达不到宁的境界。
万物得一以生,昔日上古蛇妖掌握了传承规则,就是这一句话的最好诠释。而王天记得妹妹的两大神通。其中之一就是:万物生。于另外一规则‘传承消弭’相对。
传承规则的规则技能:规则技能1,万物生:创造力:0-无穷大。特定条件下使用,999级后才能使用。
规则技能2,传承消弭:破坏力:0-无穷大。特定条件下使用,9999级后才能使用。
“我觉得你这一句是天道的总纲。一般人只要研究其中的一句就好了。”这时候王天站起来回答道。想要全部做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人类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很多的方面即使上古大妖要做到都很难,更何况是一个凡人?
“做到其中的一句?”李伯阳听了王天的话若有所思。这是天道的总纲,要做到一句都是异常的艰难,因为做到极致,就等同于掌握了规则。
王天虽然现在明白了这一句的道理,但是明白不一定代表自己能够做到。而且这是总纲。听听就好了,知道了总纲才知道这些规则的技能和神通。而李伯阳现在是天圣,他只需要去研究天得一以清这句就行了。至于何为清。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去研究和参悟。
李伯阳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讲诉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这一句一出,下面的人立刻来了精神。因为这一句之中。提及了道。
王天现在才知道,李伯阳所说的《德》篇。其实是《术》篇,其中大多数讲的是术。自己学的是流传了几千年的《道德经》,这种道德经已经被很多所谓的名家所解释,所标注。导致自己认为《德》里面讲的是德行,其实自己是被千人给误导了。
王天仔细的思考他这句话的意思,想了一会儿,他有了自己的领悟。这一句其实讲的是道和术之间的关系,大道三千其实是相互有关系的,不是存在的。比如说自己所领悟的杀戮之道,和往生之道。而‘弱者道之用’的意思就是说,领悟的‘道’所使用的神通,是一个逐渐累积和增强的过程。
至于最后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万物都是从“有”中而生,而“有”的来源又归结于“无”。“无”才是万物的本源。就像我们物理世界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前是无,能量总和为0。大爆炸后生成的各种基本粒子为正,表现在其质量及势能上;而万有引力的能量及(负)暗物质为负。虽然总能量仍然为0,但在表现形势上,却有了千千万万的物质。这便是有生于无。
这一句属于地系方面的大神通,所以地系最大的神通就是万物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李伯阳继续讲道。
“既然贤士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请问何谓一,何谓二,又何谓三?”这时候,那个头戴着王冠的巨大鹦鹉仰头向李伯阳问道。王天听小铃给他介绍过,这只鹦鹉就是多毛国的国君疾鹏大人。虽然疾鹏一开始听李伯阳说只讲德心里也有些不爽,但是听到他讲的德讲到了‘道’的方面,于是他就开始认真的倾听了。
尤其是听到这一句,他觉得十分的带感,所以开始大声询问。要是人类询问老师的话,一般会举手站起来。但是它只是一只鸟,站起来和坐着没什么区别。至于举手嘛,他刚才的确是扬起了一下自己的翅膀。
“是啊,什么是一,什么是二?这些又和我们修炼的方面有什么关系?”其余的很多人也开始问道。他们其实最想知道的是,听了这堂课是不是能够提升自己,找到修炼的捷径。
而王天听到了这句十分有名的话,他陷入了思考。后世认为道家消极无为,实在是太片面了。恐怕他们连《道德经》都没有读懂吧,李伯阳的这句话,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一就是混沌。”李伯阳解释道,“天地未来之时,每一个位面为混沌一片,这就是所谓的一。在混沌之中孕育大能,后来开天辟地成为阴阳二汽,其中清者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这就是所谓的‘二’,而三则是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也为人而存在……”
人位于三才之一,所以人也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主宰。
“原来如此。”一干人等纷纷点头。
“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不是就是说修炼之道,讲究的是负阴抱阳,要阴阳一体咯?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最大的神通是阴阳互合,可是我们修炼的只是一途,讲究三千大道只取一道。一道都难修,更何况是一起修?”有人不解的问道。
“我并不是说要一起修炼,只是说每一种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李伯阳回答说道。
“我们是多毛民,并非人类。那么我们的修炼之道又是为何?”疾鹏代替他的臣民开始问道。这里听讲的大多数是多毛国居民,他们都是鸟,属于妖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我非妖族,怎可指点你们修炼之道?”李伯阳回答道。他毕竟只是圣人,而不是创世之神,当然宇宙中根本没有创世之神存在。宇宙是因为规则而存在的,不是任何一个生灵能够创造出来的。能够指点妖族的修炼之道的大能,恐怕只有妖族中才有。比如说那些上古大妖,那些圣妖等等。
他的这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只不过是对妖族存在的理解而已。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解答了疾鹏的话,李伯阳又继续讲诉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天下最大的,鬼神不伤人,是因为这个人有道吗?”就在这时候,听众当中的一人人类站了起来说道。
“是的。”李伯阳回答道,“因为天下的道是想通的,如果一个人有道,那么此人则是鬼神不侵。”
王天回忆自己记忆中的《道德经》记得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那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历史上对这句话十分的推崇。不过李伯阳在这里却没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是他方便于《道德经》在人间流传,这才加上了这么一句的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李伯阳缓缓的讲诉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上等的德行就是不显露出来的德行,而下等的德行就是那种表面上的道德,上等的德行就是看似什么也不做,实际上却什么都做了,下等的德行就是故意去做所谓的‘德行’……”
一群人在下面听得十分的没意思,因为他们想要听的是道,而不是德。王天以前也研究过《道德经》,全篇都看过。经过他的研究,前面一片道篇,实际上只是开篇,而德之一篇才是精华所在。这些人不喜欢听德,是把珠玉当成瓦砾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李伯阳继续讲诉着。
王天听着仿佛明白了一些天道的道理,其中的一就是极致,天的极致就是清,地的极致就是宁,而神则是灵,谷则是充盈,而万物的极致就是‘生’。
“对于这一句我自己也不是太理解,因为这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自己都不能做到。下面的各位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与你一起研究。”李伯阳说道。李伯阳的一生菁华都在道德经上面,不过很多也是他臆想出来的。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圣人,但是他的修为还远远达不到极致。
王天仔细想了一下,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于‘术’的理解。天得一以清,也就是说天道的极致神通是清明。比如说他以前遇到的那位神秘的淘宝店主,他的神通之一‘虚无’就已经达到了清的境界。而地得意以宁,孔子虽然号称地圣,但是他的神通还远远达不到宁的境界。
万物得一以生,昔日上古蛇妖掌握了传承规则,就是这一句话的最好诠释。而王天记得妹妹的两大神通。其中之一就是:万物生。于另外一规则‘传承消弭’相对。
传承规则的规则技能:规则技能1,万物生:创造力:0-无穷大。特定条件下使用,999级后才能使用。
规则技能2,传承消弭:破坏力:0-无穷大。特定条件下使用,9999级后才能使用。
“我觉得你这一句是天道的总纲。一般人只要研究其中的一句就好了。”这时候王天站起来回答道。想要全部做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人类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很多的方面即使上古大妖要做到都很难,更何况是一个凡人?
“做到其中的一句?”李伯阳听了王天的话若有所思。这是天道的总纲,要做到一句都是异常的艰难,因为做到极致,就等同于掌握了规则。
王天虽然现在明白了这一句的道理,但是明白不一定代表自己能够做到。而且这是总纲。听听就好了,知道了总纲才知道这些规则的技能和神通。而李伯阳现在是天圣,他只需要去研究天得一以清这句就行了。至于何为清。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去研究和参悟。
李伯阳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讲诉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这一句一出,下面的人立刻来了精神。因为这一句之中。提及了道。
王天现在才知道,李伯阳所说的《德》篇。其实是《术》篇,其中大多数讲的是术。自己学的是流传了几千年的《道德经》,这种道德经已经被很多所谓的名家所解释,所标注。导致自己认为《德》里面讲的是德行,其实自己是被千人给误导了。
王天仔细的思考他这句话的意思,想了一会儿,他有了自己的领悟。这一句其实讲的是道和术之间的关系,大道三千其实是相互有关系的,不是存在的。比如说自己所领悟的杀戮之道,和往生之道。而‘弱者道之用’的意思就是说,领悟的‘道’所使用的神通,是一个逐渐累积和增强的过程。
至于最后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万物都是从“有”中而生,而“有”的来源又归结于“无”。“无”才是万物的本源。就像我们物理世界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前是无,能量总和为0。大爆炸后生成的各种基本粒子为正,表现在其质量及势能上;而万有引力的能量及(负)暗物质为负。虽然总能量仍然为0,但在表现形势上,却有了千千万万的物质。这便是有生于无。
这一句属于地系方面的大神通,所以地系最大的神通就是万物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李伯阳继续讲道。
“既然贤士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请问何谓一,何谓二,又何谓三?”这时候,那个头戴着王冠的巨大鹦鹉仰头向李伯阳问道。王天听小铃给他介绍过,这只鹦鹉就是多毛国的国君疾鹏大人。虽然疾鹏一开始听李伯阳说只讲德心里也有些不爽,但是听到他讲的德讲到了‘道’的方面,于是他就开始认真的倾听了。
尤其是听到这一句,他觉得十分的带感,所以开始大声询问。要是人类询问老师的话,一般会举手站起来。但是它只是一只鸟,站起来和坐着没什么区别。至于举手嘛,他刚才的确是扬起了一下自己的翅膀。
“是啊,什么是一,什么是二?这些又和我们修炼的方面有什么关系?”其余的很多人也开始问道。他们其实最想知道的是,听了这堂课是不是能够提升自己,找到修炼的捷径。
而王天听到了这句十分有名的话,他陷入了思考。后世认为道家消极无为,实在是太片面了。恐怕他们连《道德经》都没有读懂吧,李伯阳的这句话,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一就是混沌。”李伯阳解释道,“天地未来之时,每一个位面为混沌一片,这就是所谓的一。在混沌之中孕育大能,后来开天辟地成为阴阳二汽,其中清者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这就是所谓的‘二’,而三则是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也为人而存在……”
人位于三才之一,所以人也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主宰。
“原来如此。”一干人等纷纷点头。
“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不是就是说修炼之道,讲究的是负阴抱阳,要阴阳一体咯?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最大的神通是阴阳互合,可是我们修炼的只是一途,讲究三千大道只取一道。一道都难修,更何况是一起修?”有人不解的问道。
“我并不是说要一起修炼,只是说每一种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李伯阳回答说道。
“我们是多毛民,并非人类。那么我们的修炼之道又是为何?”疾鹏代替他的臣民开始问道。这里听讲的大多数是多毛国居民,他们都是鸟,属于妖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我非妖族,怎可指点你们修炼之道?”李伯阳回答道。他毕竟只是圣人,而不是创世之神,当然宇宙中根本没有创世之神存在。宇宙是因为规则而存在的,不是任何一个生灵能够创造出来的。能够指点妖族的修炼之道的大能,恐怕只有妖族中才有。比如说那些上古大妖,那些圣妖等等。
他的这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只不过是对妖族存在的理解而已。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解答了疾鹏的话,李伯阳又继续讲诉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天下最大的,鬼神不伤人,是因为这个人有道吗?”就在这时候,听众当中的一人人类站了起来说道。
“是的。”李伯阳回答道,“因为天下的道是想通的,如果一个人有道,那么此人则是鬼神不侵。”
王天回忆自己记忆中的《道德经》记得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那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历史上对这句话十分的推崇。不过李伯阳在这里却没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是他方便于《道德经》在人间流传,这才加上了这么一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