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9-15
阮籍是真的醉了,醉酒对于这位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当年司马昭评价阮籍“阮嗣宗至慎”,是说明阮籍是一个小心谨慎到极致的人物。为了不给司马氏党羽“构陷”自己的口实,任凭司马氏党羽百般纠缠,甚至司马昭亲自请来详谈,都是不漏半点话柄给对方。
当年阮籍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今呢?
把呼呼大睡的阮籍抬到床上,累的阮咸,刘昶和张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张华入许昌是打算以死进谏的,但阮咸和刘昶拦住了张华。二人知道张华的性子既然来到了许昌就绝对拦不住,二人也没打算拦,而是拉拢。
潘岳和王恺,杨骏,孙楚抱成一团,这是一个庞大的势力,背后是盘根错杂的关系。凭借张华一个人,就算是死十次,也是无济于事,难以撼动这股势力。刘昶和阮咸开宗明卷的问张华:“君欲死,欲成事?”
张华慨然道:“若可成事,死亦无妨。”
刘昶点了点头道:“死不可成,唯忍方可。”
倔强的张华还是妥协了,自己周游中原各地看到的景象和许昌城的繁华比起来差的太远。居住在许昌城中的晋公司马炎,就算如何睿智,生活在这般繁花似锦的城中,也是无法理解各地民不聊生的现实。想要扳倒潘岳,依靠的不是事实,而是权术。
朝中各大家族自顾自的捞取好处,糜烂金银,可也有一股清正之士试图力挽狂澜。潘岳不过是依靠谄谀上位的小人罢了,杨骏和王恺皆是财大气粗,和司马氏有着外戚的关系才得以猖獗,这样的人如何能把控得住朝政?一时得势,终究必然失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需要付出的便是忍耐。
这些道理张华懂得,但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儿。
杨骏等人在阮籍府上被漠视羞辱,一溜烟的便去晋公司马炎那里告上一状。沿途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不断的计议,这阮籍是个硬骨头,又有“劝进”之功勋,就算三人费尽了唇舌恐怕效果也是不如设想。
督办军粮之事指望不上阮籍,却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儿。
淮上兵将何止十万?日耗甚巨,庞大的开支让人头疼,却也是一个油头。放到清廉之士,能臣干吏手中必然是每日操劳,唯恐有丝毫偏差;放到贪官污吏,视财如命的官员手中,这事儿反倒是简单了。
阮籍喝醉了不怕,这不是还有咱们兄弟么?
对于阮籍的醉酒,司马炎果然是一笑了之:“阮嗣宗此举必然是不堪重任,有意而为,前往淮上督战之举刻不容缓,置办钱粮这种事情,换一个人选就是了。”
杨骏趁机道:“臣弟杨珧精于算计,可担此任!”
这杨家也是司马炎的亲家,杨珧也算是司马氏的外戚,督军和钱粮都由自己人掌握,司马炎想想也是安心,于是大手一挥,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杨骏兄弟等人欢天喜地的领兵去了,司马炎心情却不甚好。
整天都是潘岳,孙楚,杨骏,王恺这些人转来转去,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是觉得腻。朝中大臣无数,可口径出奇的统一,这么多的大臣竟然没有点别致的言论,而且建言也是过于少了。
自己架空了魏帝曹奂,群臣到现在虽然是应从自己,可还没一个明确的态度,潘岳这个人左右逢源,搞的自己很是开心,可善解人意这方面却又是不够火候,这心中话该找何人倾述一番呢?或者是……
朝中的老臣散的散,死的死,剩下的却是以何氏为首。这支何氏,乃是魏国太仆何夔一脉,而今的当家人乃是当朝的司徒何曾何颍考,以年岁观之已经七旬有余。司马炎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司徒大人才能懂得自己了,于是便命潘岳去请。
司徒乃是当朝三公之一,府邸之广犹似宫殿,栋宇之秀犹似皇宫,何曾年过七旬,可胃口是出奇的好。曹魏到了这个时代上层官僚都是攀富成风,家家户户无不显富于外,何氏也不例外。
当年都官从事刘享曾经上奏何曾“以铜钩纼车,莹牛蹄角”过于奢侈,可何曾不怪罪刘享,反倒是把他辟为自己的从属。刘享感恩之余更是竭力的劝谏,不想何曾此时反而换了一副脸孔,屡屡寻些过错棒责刘享,这般心胸气度,为朝中三公之列,焉能服众?
奈何朝中风气已成,非如此不得已高位,这不得不说是世风日下,朝廷悲哀。
潘岳急于见到何曾,因为阮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杨家兄弟各领重任,兴高采烈的走了,潘岳却是提心吊胆。自己虽然不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可这十年来和蜀汉的作战,就少有获胜的。这个时候与其去前线混点军功,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呆在许昌,留在陛下身边才是安稳的法子。
这话和道理自己是和杨氏兄弟,孙楚等人三番五次嘱咐的,还被众人称赞为完全之策!可眼下呢……阮籍稀里糊涂的一句话,躺在家里装死就把杨氏兄弟都送去了前线,不只是监军,更有筹备粮饷的责任。这倒是个好差事,不然杨骏兄弟三人也不用欢天喜地的领命而去,只是后果也是严重的。
朝中官吏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奢靡成风,这股风气自然蔓延到了魏国全境之内。司马炎对于这事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潘岳也曾经问过司马炎的意思——毕竟潘岳有了权,但却是穷苦出身,家底儿和这些朝中世家根本没得比,人家有钱也不用孝敬你潘岳……
司马炎的意思很是简单,大家都喜欢钱喜欢富贵,那孤就给大家富贵,只要大家终于司马氏,终于大魏国,这么点富贵,这么点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总比人人一贫如洗,心中各怀鬼胎要好得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道理却不是治国的道理,潘岳觉得出味道不对,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出症结所在——毕竟,潘岳只是文人,政治军事都是一个门外汉罢了。
晋公默许奢华,底下的臣子更是无度挥霍,随意的攫取民间财富。许昌内外豪族扎堆,满街不是奴仆就是富家,倒还能撑得住繁华样貌,可放眼全国便是另一番景色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休养生息的三年里得到休养的是官吏富户,而普通百姓越是劳作,越是贫穷,越是贫穷,越要劳作,三年时间民力早已疲惫,民怨早已沸腾!
人有了权势,胆子也就小了。当年潘岳看到不爽的人还敢冒死进谏,管你什么背景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要缠着你搞到底。正是这般“不怕死”的无赖精神,让潘岳渐渐有了名声,有了同党,有了今日的地位。
可现在的潘岳,想着钱,却是没有人送钱,想玩阴又丢了以往的胆气和魄力,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大把捞钱,自己看的眼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眼下的世态时局,潘岳有与大众不同的见解。
仗打输了有人背黑锅,可军需钱粮你要如何筹集!?这是死穴,阮籍宁可烂醉如泥也不去搞,不是阮籍没有才干,而是这事儿实在棘手……
以潘岳的观点来看,这事儿有风险,阮籍不厚道。
你装死,我也有办法整到你,因为有何曾。
来到何府之外,潘岳先是仰视了半晌,这何府之大,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铸造钱币用的铜,以及玉石金银都被用来做了府中的装饰,甚至小小的门环都是金子做的,这般的奢靡,潘岳看了许久,可每次都是看的心痒,恨不得一下子住到里面不再出来……
<a href="<a href=""><a href=" : < a>" target="_blank"></a></a>" target="_blank">"><a href="</a>" target="_blank"></a></a></a>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阮籍是真的醉了,醉酒对于这位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当年司马昭评价阮籍“阮嗣宗至慎”,是说明阮籍是一个小心谨慎到极致的人物。为了不给司马氏党羽“构陷”自己的口实,任凭司马氏党羽百般纠缠,甚至司马昭亲自请来详谈,都是不漏半点话柄给对方。
当年阮籍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今呢?
把呼呼大睡的阮籍抬到床上,累的阮咸,刘昶和张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张华入许昌是打算以死进谏的,但阮咸和刘昶拦住了张华。二人知道张华的性子既然来到了许昌就绝对拦不住,二人也没打算拦,而是拉拢。
潘岳和王恺,杨骏,孙楚抱成一团,这是一个庞大的势力,背后是盘根错杂的关系。凭借张华一个人,就算是死十次,也是无济于事,难以撼动这股势力。刘昶和阮咸开宗明卷的问张华:“君欲死,欲成事?”
张华慨然道:“若可成事,死亦无妨。”
刘昶点了点头道:“死不可成,唯忍方可。”
倔强的张华还是妥协了,自己周游中原各地看到的景象和许昌城的繁华比起来差的太远。居住在许昌城中的晋公司马炎,就算如何睿智,生活在这般繁花似锦的城中,也是无法理解各地民不聊生的现实。想要扳倒潘岳,依靠的不是事实,而是权术。
朝中各大家族自顾自的捞取好处,糜烂金银,可也有一股清正之士试图力挽狂澜。潘岳不过是依靠谄谀上位的小人罢了,杨骏和王恺皆是财大气粗,和司马氏有着外戚的关系才得以猖獗,这样的人如何能把控得住朝政?一时得势,终究必然失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需要付出的便是忍耐。
这些道理张华懂得,但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儿。
杨骏等人在阮籍府上被漠视羞辱,一溜烟的便去晋公司马炎那里告上一状。沿途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不断的计议,这阮籍是个硬骨头,又有“劝进”之功勋,就算三人费尽了唇舌恐怕效果也是不如设想。
督办军粮之事指望不上阮籍,却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儿。
淮上兵将何止十万?日耗甚巨,庞大的开支让人头疼,却也是一个油头。放到清廉之士,能臣干吏手中必然是每日操劳,唯恐有丝毫偏差;放到贪官污吏,视财如命的官员手中,这事儿反倒是简单了。
阮籍喝醉了不怕,这不是还有咱们兄弟么?
对于阮籍的醉酒,司马炎果然是一笑了之:“阮嗣宗此举必然是不堪重任,有意而为,前往淮上督战之举刻不容缓,置办钱粮这种事情,换一个人选就是了。”
杨骏趁机道:“臣弟杨珧精于算计,可担此任!”
这杨家也是司马炎的亲家,杨珧也算是司马氏的外戚,督军和钱粮都由自己人掌握,司马炎想想也是安心,于是大手一挥,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杨骏兄弟等人欢天喜地的领兵去了,司马炎心情却不甚好。
整天都是潘岳,孙楚,杨骏,王恺这些人转来转去,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是觉得腻。朝中大臣无数,可口径出奇的统一,这么多的大臣竟然没有点别致的言论,而且建言也是过于少了。
自己架空了魏帝曹奂,群臣到现在虽然是应从自己,可还没一个明确的态度,潘岳这个人左右逢源,搞的自己很是开心,可善解人意这方面却又是不够火候,这心中话该找何人倾述一番呢?或者是……
朝中的老臣散的散,死的死,剩下的却是以何氏为首。这支何氏,乃是魏国太仆何夔一脉,而今的当家人乃是当朝的司徒何曾何颍考,以年岁观之已经七旬有余。司马炎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司徒大人才能懂得自己了,于是便命潘岳去请。
司徒乃是当朝三公之一,府邸之广犹似宫殿,栋宇之秀犹似皇宫,何曾年过七旬,可胃口是出奇的好。曹魏到了这个时代上层官僚都是攀富成风,家家户户无不显富于外,何氏也不例外。
当年都官从事刘享曾经上奏何曾“以铜钩纼车,莹牛蹄角”过于奢侈,可何曾不怪罪刘享,反倒是把他辟为自己的从属。刘享感恩之余更是竭力的劝谏,不想何曾此时反而换了一副脸孔,屡屡寻些过错棒责刘享,这般心胸气度,为朝中三公之列,焉能服众?
奈何朝中风气已成,非如此不得已高位,这不得不说是世风日下,朝廷悲哀。
潘岳急于见到何曾,因为阮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杨家兄弟各领重任,兴高采烈的走了,潘岳却是提心吊胆。自己虽然不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可这十年来和蜀汉的作战,就少有获胜的。这个时候与其去前线混点军功,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呆在许昌,留在陛下身边才是安稳的法子。
这话和道理自己是和杨氏兄弟,孙楚等人三番五次嘱咐的,还被众人称赞为完全之策!可眼下呢……阮籍稀里糊涂的一句话,躺在家里装死就把杨氏兄弟都送去了前线,不只是监军,更有筹备粮饷的责任。这倒是个好差事,不然杨骏兄弟三人也不用欢天喜地的领命而去,只是后果也是严重的。
朝中官吏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奢靡成风,这股风气自然蔓延到了魏国全境之内。司马炎对于这事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潘岳也曾经问过司马炎的意思——毕竟潘岳有了权,但却是穷苦出身,家底儿和这些朝中世家根本没得比,人家有钱也不用孝敬你潘岳……
司马炎的意思很是简单,大家都喜欢钱喜欢富贵,那孤就给大家富贵,只要大家终于司马氏,终于大魏国,这么点富贵,这么点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总比人人一贫如洗,心中各怀鬼胎要好得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道理却不是治国的道理,潘岳觉得出味道不对,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出症结所在——毕竟,潘岳只是文人,政治军事都是一个门外汉罢了。
晋公默许奢华,底下的臣子更是无度挥霍,随意的攫取民间财富。许昌内外豪族扎堆,满街不是奴仆就是富家,倒还能撑得住繁华样貌,可放眼全国便是另一番景色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休养生息的三年里得到休养的是官吏富户,而普通百姓越是劳作,越是贫穷,越是贫穷,越要劳作,三年时间民力早已疲惫,民怨早已沸腾!
人有了权势,胆子也就小了。当年潘岳看到不爽的人还敢冒死进谏,管你什么背景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要缠着你搞到底。正是这般“不怕死”的无赖精神,让潘岳渐渐有了名声,有了同党,有了今日的地位。
可现在的潘岳,想着钱,却是没有人送钱,想玩阴又丢了以往的胆气和魄力,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大把捞钱,自己看的眼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眼下的世态时局,潘岳有与大众不同的见解。
仗打输了有人背黑锅,可军需钱粮你要如何筹集!?这是死穴,阮籍宁可烂醉如泥也不去搞,不是阮籍没有才干,而是这事儿实在棘手……
以潘岳的观点来看,这事儿有风险,阮籍不厚道。
你装死,我也有办法整到你,因为有何曾。
来到何府之外,潘岳先是仰视了半晌,这何府之大,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铸造钱币用的铜,以及玉石金银都被用来做了府中的装饰,甚至小小的门环都是金子做的,这般的奢靡,潘岳看了许久,可每次都是看的心痒,恨不得一下子住到里面不再出来……
<a href="<a href=""><a href=" : < a>" target="_blank"></a></a>" target="_blank">"><a href="</a>" target="_blank"></a></a></a>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