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艺术家从内心深处其实都是渴望社会安定祥和的,因为这样才会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赵佶也应该是最向往“温暖的夏日”的,但事实却是偏偏身处“寒冷的冬天”,冻得发抖的身体也只能栖息在顶风开放的腊梅的枝头。
但这并不妨碍他向往温暖的夏日那仅开一天的萱草!
难道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如果真是这样,这后面的题跋诗其实也可改为:倦禽憩枝头,梅粉弄轻柔;唯愿丹青伴,不愿做王侯。
张天元反复看了这幅宋徽宗的画作,毫无疑问是真迹,却被扔在一堆犹如废纸的东西里面,让人唏嘘。
他没有说话,只是随意挑选了几幅梅花图,跟宋徽宗的这幅画混在了一起。
准备待会儿等米特的表舅回来之后,将之拿下。
原本他还担心会被对方察觉出什么,谁知道米特的表舅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
他见张天元喜欢那些画,居然全部收集了起来,然后免费给了张天元,还说就当是大家交个朋友。
这家伙的心思,张天元是明白的。
无非就是想让他多买几件别的“值钱”的东西,所以才会如此慷慨。
再加上张天元又是米特介绍来的,他看起来也比较放心。
张天元自然是来者不拒了,虽然那些梅花图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但为了那副宋徽宗的佳作,他也就忍了。
收起了所有的画,装进了一个箱子里头,张天元这个时候才来得及去看米特的表舅拿出来的别的物件。
米特的表舅拿出来的东西,有一箱子是旧书,看起来装帧精美,都像是有些年月的东西。
但不经过仔细的辨认,很难确定真伪。
另外一件,竟然也是一幅国画,这倒是把张天元给搞糊涂了,你说这米特的表舅不懂国画吧,可是他怎么就能拿出来这么一幅画来给张天元看?
莫非是有什么高人给他指点过?
张天元心中想着,但是嘴上却并未多说什么。
反倒是柳怜笑着道:“没想到这位先生居然还是喜欢藏书的人啊,这自古以来,就靠着你们这些喜欢藏书的人,才让书籍代代相传,让我们现在的人得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
张天元暗暗笑了笑。
不过并未开腔。
他其实对柳怜这话并不怎么同意,只是有些话说出来,就不免有些不太适合了,因此他才没有开口。
这藏书世家,未必就不会毁书啊。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有一枚藏书印,印文这样写道:
“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旎。”
它有如家训,谆谆教导子孙:
祖先藏书不易,后辈切记读书、守书。
遗憾的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藏书家的子孙都听祖宗的话,他们中有一些人既不读书,亦不守书。
清代藏书家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中讲述了明代文人赵琦美的故事。
赵琦美一生以藏书闻名,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有珍本、孤本甚多。
可是,赵琦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把他的藏书全卖了。
为此,当时迷信的人们传说,埋葬赵琦美的武康山中白天能听见鬼哭声,那是赵琦美的灵魂伤心地呜咽。
除了卖书之外,还有藏书家后人用祖先的书抵债的。
清代“瞑琴山馆”主人刘桐藏书逾十万,可惜他的子孙不善守业,挥霍无度,债务缠身,也不喜欢读书,将藏书抵押给了债主。
“君家疏雨吾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于今说着‘瞑琴馆’,卅六年前一梦中。”
疏雨是刘桐的字,这首诗是刘桐的好友严可均针对“瞑琴山馆”传书无后写下的诗句,读到之人,会感到人世沧桑,书世沧桑,可一切又令人无可奈何。
说卖书也好、抵债也罢,那些藏书毕竟还留在世间,还有机会被有识之士发现,但前文提到的藏书家毛晋的子孙的行为,却给藏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晋死后,他的后代不能继承家风,据《汲古阁版本存亡考》中记载:
毛晋的一个孙子非常喜欢品茗,一次,购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却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发愁。
后来,看着他祖父留下的藏书刻版,大发奇想,用之煮茶,还说:“以此做薪煮茶,味当更佳!”
于是,他“按日劈烧之”,直到茶尽而版绝。
另有元朝一位叫庄蓼塘的藏书家,家中藏书万卷,且有大量手抄本,十分珍贵。
庄蓼塘去世后,子孙没把书当回事,致使书籍遗失甚多。
后来元朝政府要开修宋辽金史,派官员到处搜罗民间书籍,并许诺谁献上好书便授予官职。
朝廷知道庄家是江南藏书大家,特意派官员前去取书,没想到庄家怕藏书里有朝廷忌讳的文字,抢先把书全烧了。
这种毁坏文化典籍的做法,简直令人扼腕叹息。
清人纪晓岚比较想得开。
他认为,去世之后自己所收藏的书法绘画、珍本图书、古董珍玩能流传于他人手上,供行家们摩挲欣赏,并且有人讲到“这不就是当年纪晓岚收藏的东西吗”,也是一段佳话,又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
事实上,从古至今,不喜欢读书的人并不少见,面对自己读不懂、不愿读的书,可以将其转赠他人,或是卖给旧书店,让这些书继续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总比毁掉它们强得多!
眼前这位米特的表舅,还算不错了,终究是没有把书给烧了,而是打算卖给别人。
只要能得到慧眼识珠的人赏识,东西还是可以继续流传下去的,不至于会断绝。
只可惜张天元仔细审视了米特表舅的那些书,却都无奈摇了摇头。
这些书不错,很多都是民国时期的旧版书。
但说实话,张天元对这些东西兴趣不大,因为这些书虽然是旧版,但毕竟刊印比较多,所以存世量也比较大。
他的博物馆里就收藏了不少类似的东西。
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赵佶也应该是最向往“温暖的夏日”的,但事实却是偏偏身处“寒冷的冬天”,冻得发抖的身体也只能栖息在顶风开放的腊梅的枝头。
但这并不妨碍他向往温暖的夏日那仅开一天的萱草!
难道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如果真是这样,这后面的题跋诗其实也可改为:倦禽憩枝头,梅粉弄轻柔;唯愿丹青伴,不愿做王侯。
张天元反复看了这幅宋徽宗的画作,毫无疑问是真迹,却被扔在一堆犹如废纸的东西里面,让人唏嘘。
他没有说话,只是随意挑选了几幅梅花图,跟宋徽宗的这幅画混在了一起。
准备待会儿等米特的表舅回来之后,将之拿下。
原本他还担心会被对方察觉出什么,谁知道米特的表舅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
他见张天元喜欢那些画,居然全部收集了起来,然后免费给了张天元,还说就当是大家交个朋友。
这家伙的心思,张天元是明白的。
无非就是想让他多买几件别的“值钱”的东西,所以才会如此慷慨。
再加上张天元又是米特介绍来的,他看起来也比较放心。
张天元自然是来者不拒了,虽然那些梅花图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但为了那副宋徽宗的佳作,他也就忍了。
收起了所有的画,装进了一个箱子里头,张天元这个时候才来得及去看米特的表舅拿出来的别的物件。
米特的表舅拿出来的东西,有一箱子是旧书,看起来装帧精美,都像是有些年月的东西。
但不经过仔细的辨认,很难确定真伪。
另外一件,竟然也是一幅国画,这倒是把张天元给搞糊涂了,你说这米特的表舅不懂国画吧,可是他怎么就能拿出来这么一幅画来给张天元看?
莫非是有什么高人给他指点过?
张天元心中想着,但是嘴上却并未多说什么。
反倒是柳怜笑着道:“没想到这位先生居然还是喜欢藏书的人啊,这自古以来,就靠着你们这些喜欢藏书的人,才让书籍代代相传,让我们现在的人得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
张天元暗暗笑了笑。
不过并未开腔。
他其实对柳怜这话并不怎么同意,只是有些话说出来,就不免有些不太适合了,因此他才没有开口。
这藏书世家,未必就不会毁书啊。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有一枚藏书印,印文这样写道:
“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旎。”
它有如家训,谆谆教导子孙:
祖先藏书不易,后辈切记读书、守书。
遗憾的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藏书家的子孙都听祖宗的话,他们中有一些人既不读书,亦不守书。
清代藏书家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中讲述了明代文人赵琦美的故事。
赵琦美一生以藏书闻名,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有珍本、孤本甚多。
可是,赵琦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把他的藏书全卖了。
为此,当时迷信的人们传说,埋葬赵琦美的武康山中白天能听见鬼哭声,那是赵琦美的灵魂伤心地呜咽。
除了卖书之外,还有藏书家后人用祖先的书抵债的。
清代“瞑琴山馆”主人刘桐藏书逾十万,可惜他的子孙不善守业,挥霍无度,债务缠身,也不喜欢读书,将藏书抵押给了债主。
“君家疏雨吾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于今说着‘瞑琴馆’,卅六年前一梦中。”
疏雨是刘桐的字,这首诗是刘桐的好友严可均针对“瞑琴山馆”传书无后写下的诗句,读到之人,会感到人世沧桑,书世沧桑,可一切又令人无可奈何。
说卖书也好、抵债也罢,那些藏书毕竟还留在世间,还有机会被有识之士发现,但前文提到的藏书家毛晋的子孙的行为,却给藏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晋死后,他的后代不能继承家风,据《汲古阁版本存亡考》中记载:
毛晋的一个孙子非常喜欢品茗,一次,购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却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发愁。
后来,看着他祖父留下的藏书刻版,大发奇想,用之煮茶,还说:“以此做薪煮茶,味当更佳!”
于是,他“按日劈烧之”,直到茶尽而版绝。
另有元朝一位叫庄蓼塘的藏书家,家中藏书万卷,且有大量手抄本,十分珍贵。
庄蓼塘去世后,子孙没把书当回事,致使书籍遗失甚多。
后来元朝政府要开修宋辽金史,派官员到处搜罗民间书籍,并许诺谁献上好书便授予官职。
朝廷知道庄家是江南藏书大家,特意派官员前去取书,没想到庄家怕藏书里有朝廷忌讳的文字,抢先把书全烧了。
这种毁坏文化典籍的做法,简直令人扼腕叹息。
清人纪晓岚比较想得开。
他认为,去世之后自己所收藏的书法绘画、珍本图书、古董珍玩能流传于他人手上,供行家们摩挲欣赏,并且有人讲到“这不就是当年纪晓岚收藏的东西吗”,也是一段佳话,又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
事实上,从古至今,不喜欢读书的人并不少见,面对自己读不懂、不愿读的书,可以将其转赠他人,或是卖给旧书店,让这些书继续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总比毁掉它们强得多!
眼前这位米特的表舅,还算不错了,终究是没有把书给烧了,而是打算卖给别人。
只要能得到慧眼识珠的人赏识,东西还是可以继续流传下去的,不至于会断绝。
只可惜张天元仔细审视了米特表舅的那些书,却都无奈摇了摇头。
这些书不错,很多都是民国时期的旧版书。
但说实话,张天元对这些东西兴趣不大,因为这些书虽然是旧版,但毕竟刊印比较多,所以存世量也比较大。
他的博物馆里就收藏了不少类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