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五爷第二批竟然比上一批又多孵出五只,夏菊花对他的敬佩找不出别的方式表达,唯有默默的伸出大拇指:“五爷,你是这个。”
五爷更加得意,问:“牛队长呢,让他快点把鸡仔都拿走,我可得好好歇两天了。”
原来五爷第二批小鸡是替三队孵的,夏菊花觉得自己得批评五爷几句:“五爷,下回不管谁找你,你都不能再给他们孵小鸡了。累不累两说,太熬人了。”
五爷不当回事儿的摆手说:“要是别人找我,我当然不管闲事。可人家牛队长处处跟着平安庄走,要是连三队也不管,以后你再跟那几个生产队长说话,人还能听你的?”
“我都想好了,除了三队以后哪个生产队也不帮,好让他们知道,只有听你的,平安庄的人才能帮他们一把!”
一句话把夏菊花的眼圈都说红了:重活这一辈子,可以说给她帮助最大的就是五爷。不管是她在平安庄当生产队长也好,还是当了大队长也好,五爷出头帮着镇场子的时候不含糊,帮着出主意同样尽心尽力。
哪怕现在夏菊花在大队早已经站住了脚,五爷却仍怕别人不把她的话当回事儿,宁可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不咋好的身体,并不很熟悉的技术,熬着把小鸡孵了一批又一批,好让夏菊花提出的养鸡目标能够达成。
如果这还不能让夏菊花感动,那么世界上再没有啥事能让她感动了。重活这一回,正是有五爷、赵仙枝等等一心一意支持着她的人,才让夏菊花愿意比上辈子更积极的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过好。
成就从来都是相互的。
当然,好日子不是一天能过起来的,奔向好日子的路上离不开吃苦受累。平安庄的社员们为了好日子,能吃得了苦、出得下力,他们跟夏菊花一起挺过来了。
更重要的是过上好日子后,平安庄的社员们十分感恩,早已经把夏菊花当成了主心骨,不管她提出什么主间,都跟五爷一样无条件的支持她。所以别的生产队如何夏菊花可以不考虑,平安庄生产队的社员,夏菊花一个也不想落下。
哪怕里头包括了孙氏和刘四壮两口子,夏菊花也不会特意把他们剔除在外:她会不主动照顾他们,由着他们沾点所有平安庄社员的光,免得刘二壮太过为难——刘二壮为难,很可能让李大丫为难,夏菊花觉得得不偿失。
“得了,你要是没时间,我让七喜去找一下牛队长。”五爷看出夏菊花情绪有点波动,不想看她失态,自己主动岔开话题。
夏菊花轻轻抽了一下鼻子,脸上带出微笑:“五爷,你还没见过咱们的粉条厂吧,走,我带你去看看。牛队长也在那儿,正好亲自跟他说一声,让他回生产队的时候顺便把鸡仔带回去。”
五爷点了点头,跟夏菊花一起往大队部走,一路上关心了刘志全一家在省城的情况,又问了问刘志双啥时候搬到地区去。
说起刘志双来夏菊花是真犯愁:“那个混小子先说等小满出了月子,现在又说孩子太小怕路上折腾着,要等孩子长硬实点再搬。这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谁知道他啥时候搬。我都懒得理他了。”
对此五爷有他的理解:“志双那孩子是个有心的,怕你一个人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再说安安是小了点儿,去了地区小满得在家里带孩子,只有他一个人挣工资,三口人日子不大好过。”
“那也得先去报个到呀。”夏菊花早看出刘志双不想搬家:“人家地区供销社够可以了,人没报到就给分了单元房,好些参加工作多年的人都分不上呢。要是他再不去,供销社的领导也作难。”
五爷听了觉得有道理,叹口气说:“行,哪天我碰着了说说他。”
不管五爷说话刘志双听不听,多一个人劝着总好一点儿,夏菊花便欢喜的点头,接着跟五爷说着闲话,不知不觉便来到粉条厂。
粉条厂占地足有四亩,早已经垒好了一米八高的围墙,远远看去十分壮观,五爷一看就觉得气派:“真象个厂子的样,哪天挂牌子?”
夏菊花才发现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天大家讨论商标讨论的热火朝天,却忘记给粉条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不过现在厂房还没建完,马上起好后请人做牌子也不晚。
听说他们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记了,五爷不知道该说啥好:“你不是说上回酸辣粉的包装袋上,都已经印了生产厂家吗,上头印的是啥名?”
“就是平安庄粉条厂呀。”夏菊花没觉得有问题。
五爷便问:“头一批酸辣粉跟第二批酸辣粉包装不一样,人家部队首长都特意打电话过来问,这回要是生产厂家又换名字了,人家是不是还要问?老因为包装让人家操心,不合适。”
这种可能性不仅有,还很大。毕竟夏菊花隐隐猜测,部队首长所以如此重视酸辣粉,是为了不久的将来做准备——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有预兆的,领导们不会一点都没有觉察。我们这个民族更善于防患于未然,提前做些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所以她与五爷到粉条厂的头一件事,便是让常会计去找人做厂牌,名字就定为“平安庄粉条厂”。哪怕是在跟五爷互嘲斗嘴的李长顺,都没觉得夏菊花独断专行,所有人顺利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上次讨论没过几天,何必再讨论浪费时间。
夏菊花的紧迫感更重了,她顾不得那三个生产队长,是如何跟牛队长抢五爷孵出的第二批小鸡,也顾不得再劝刘志双早点去地区供销社报到,一心一意扑到了粉条厂建设上。
哪怕是在平安庄漏粉房往粉条厂搬设备的前一天,夏菊花都没让大家停工,而是边干边搬:已经开始绞好的红薯浆,仍留在漏粉房里晾干,该漏粉的社员也不能停,接着漏粉儿,直到把已经调好的浆全都漏完,才把盛粉团的铁盘搬到粉条厂那边去。
不是没有社员担心,这么连湿带干的搬到粉条厂去,平安庄生产队有点儿吃亏,将来帐怕是不好算。夏菊花听都没听,把手一挥说:“以后都是一个厂子了,算那么清楚,人家调试设备、建厂房你咋算?”啥时候了,还计较这点儿小钱。
说话的人本就是提一句,被夏菊花打断哪儿还敢再磨叨,乖乖去搬东西了。陈秋生看着越来越空的漏粉房,很文艺的对夏菊花说:“原来热热闹闹的地方,现在突然都搬走了,还真让人心里空落落的。咱们建漏粉房的情景,好象就在眼前一样。”
夏菊花看着陈秋生直摇头,如果现在漏粉房搬走就受不了,很快到来的包产到户,将把农村集体劳动变成过去式,陈秋生还不得更难受?
见她摇头,陈秋生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很快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没事,反正我也得到粉条厂上班,马上又跟大伙在一起了。”
陈秋生到粉条厂上班,是一开始商量办粉条厂的时候就说好的——最先漏粉的是平安庄生产队,最先制做酸辣粉的也是平安庄生产队,掌握调料制做的还是平安庄生产队,所以陈秋生负责粉条厂日常管理,大队和别的生产队干部一点异议也没有。
谁让夏菊花自己也看好陈秋生,觉得他是最可以信赖的人之一呢。
当然粉条厂的正厂长就是夏菊花,陈秋生是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会计则暂时由大队常会计兼任着,额外给他发一半的工资。
对于自己只拿别人一半的工资,常会计一点也没觉得自己吃亏,反而尽心尽力。因为他本身一天十个工分照常记着,等于是比别人每个月多出一份工资来。
要知道粉条厂普通工人(进了厂,以后就称工人吧),每个月的定额工资就是二十四块钱,一半也有十二块,不想拿的是傻子。
为啥给普通工人定下二十四块钱的工资,夏菊花等人也是计算过的:想让社员们愿意到粉条厂干活,就得让他们的收入比在生产队种地高。
除了平安庄生产队去年工分值是二毛六外,其他四个生产队每个工分值最高的只有一毛六,三十天算下来满工是四十八块钱。
可真拿到社员手里,至少得折半,因为大家得交口粮工分。再加上有个头疼脑热上不了工、家里有事儿上不了工、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还是个上不了工,所以一年到头能记满三百六十天工的普通社员很少,能记满三百天的都是凤毛麟角。
这也是为啥看着工分值不低,可其他生产队一般社员,一年能挣上一百块钱都不容易的原因所在。到粉条厂来上班,一年能挣二百多块钱,还是在厂房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大家不愿意来才怪呢。
城里工厂一个月十八块钱的学徒工资,有得是人抢着干。
当然平安庄社员的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不过夏菊花等人相信,平安庄的社员也同样愿意到粉条厂来上班。除了工作环境好以外,平安庄生产队社员的技术普遍要比其他生产队的人强,配合意识也早在漏粉房就养成了,所以他们来上班,岗位选择会更多,当上班组长的机会也更大。
班组长一个月的工资提升到了三十块钱。
而夏菊花已经提出了加班工资的概念——几次出门的经验,让夏菊花知道城里正式工人的工资,一个月不过二十八到三十六块钱,所以不会让平安庄粉条厂的工资超过他们——已经发现平安庄大队有些树大招风,粉条厂对外宣称的工资,当然不适合超过城里工人的工资。可是给工人发加班费,就没有啥问题。
夏菊花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平安庄粉条厂加班生产会成为常态,到时大家到手的加班费,实际收入将大大超过城里人的工资水平。
别人虽然不知道夏菊花的心思,可听到能有加班费,还是很快的接受了——农民自有他们的智慧,能增加收入的时候不拒绝,就是这智慧之中重要的一环。
粉条厂正式挂牌那天,齐小叔与公社张书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主任已经提升为公社书记)都到场了,平安庄大队的社员不管男女老少,能走得动的都早早来到了厂子门前,或远或近的看着被红布蒙着的厂牌,边指点着说话,边等着夏菊花宣布粉条厂成立。
平安庄小学的师生们,也被带来了,夏菊花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参与到平安庄的建设之中,让他们增加对平安庄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孩子们都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胸前飘着红领巾,每张小脸都绷着,对自己参与到这么重要的活动,个个严阵以待。
高年级的学生腰间还别了小鼓,这是刘力柱带着孩子们准备献给粉条厂的节目:运动前村子里有了喜事,总有人打起锣鼓扭起秧歌助兴,粉条厂挂牌生产,是全平安庄大队的喜事,刘力柱觉得应该热闹一下。
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指针已经指到了九点十分,夏菊花举起从大队部拿来的话筒,对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声宣布:“平安庄粉条厂,从今天开始正式生产啦。现在,请齐县长为我们揭牌。”
揭牌这个名词,很多在场的人都是头一次听说,可不耽误大家马上领会了含义,一双双热切的目光看向站在前排的齐小叔。
给一家大队办的厂子揭牌,对齐小叔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尽管他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做过无数次报告,面对社员们期盼的眼神,手还是微微有些出汗。
不过齐小叔走向厂牌的步子很稳重,没人能看出他暗暗攥紧的拳头里的汗意。走到厂牌前,齐小叔只用了五步,这五步对他的意义、对平安城大队的意义,大家今天还不知道,却很快都会知晓。
“张书记,夏大队长,一起吧。”站在红布前的齐小叔并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回头对张书记和夏菊花提出了邀请。夏菊花摇了摇头没动,张书记却走到与齐小叔并排的位置,两人相视笑了一下,齐小叔微微一用力,张书记配合着把拉着红布的手一垂,红布慢慢落下,白底黑字的平安庄粉条厂厂牌,映入大家的眼帘。
就在这时,刘力柱的手向上一摆,平安庄小学高年纪的同学们的腰鼓同时响起,低年纪的学生们随着鼓点跳起了秧歌。
欢庆的鼓点很有感染力,听的社员们一个个脚板痒痒。听到整齐鼓点的老头老太太,身子不由随着晃动起来,好热闹的身子已经摆得如风吹过的杨柳。
渐渐的,随着鼓点扭动的人越来越多,很快粉条厂门前成了秧歌的海洋。齐小叔和张书记看着热闹的人群,小声说:“以前搞运动,大家也一起扭秧歌,可都没有这股子精神劲。”
张书记抿嘴笑了:“平安庄现在的精气神,哪个大队也比不了。”
夏菊花并不想制止社员们难得的轻松快乐,又怕领导站在这里不自在,忙上前请两位领导进厂参观。厂子里的生产从八点就已经开始,哪怕外头如此热闹,也没人停下手里的工作。
看着高大的冷库,齐小叔非常感兴趣——他可记得原来夏菊花就打过冷库的主意,没想到真的让她建成了——拉着张主任就往冷库走。
“那个,两位领导,你们能穿上工作服吗?”夏菊花跟在他们身后弱弱的问。
齐小叔两人回头看到夏菊花不知从哪儿拿来的白大褂,有些莫明其妙:“进个冷库还用穿白大褂?”
夏菊花有些不好意思的向两位领导解释,只要进厂子的人员,都得穿上白大褂,因为粉条厂生产的是吃的东西,得从源头上就保证卫生。
两位领导又得到一次新鲜体验,穿上白大褂跟夏菊花看冷库里堆着的红薯,张书记有些好奇的问:“这还是去年的红薯吗,真能保存这么长时间?”
夏菊花点头做了解答:“是去年的红薯,不过不是咱们本地的,是部队从北边协调来的。”如果不是北边运来时冷库已经建好,怕是也储存不了这么长时间。
齐小叔便问:“这些红薯你们得生产多长时间?”
“如果机器全开,工人两班倒的话,有十来天就用完了。”夏菊花说到这儿皱了一下眉,不过想到林宏亮说部队会接着协调红薯,便没把自己关于红薯不能及时运到的忧虑说出口。
齐小叔与张书记都管过农业,所以能估摸出眼前的一堆红薯得有个三四万斤,听说十来天就能用完,就有些吃惊:“现在厂子的产能就能每天生产三四千斤?”
夏菊花有些骄傲的带两位领导来到了生产车间,放眼望去就是几十个人同时坐在大盆边上挑捡、清洗红薯的场面。夏菊花解释说:“想出好粉条,把红薯清洗干净十分重要。虽然薛技术员也试了洗红薯的机器,可都储存这么长时间了,难免有长斑的地方,我觉得还是人工挑捡保险。”
对此两位领导都很理解,随着夏菊花又来到绞浆车间。这里的人就比清洗的人少多了,只有十来个人的样子,运转的绞浆机却比以前在平安庄生产队见到的大了一倍不止。
出口也不再是敞开的铁槽,而是一个长长的管子,一头连接着绞浆机的出口,另一头直接注入接浆的大桶之中。大桶的底部五分之一的地方,有一个水龙头,打开可以把浆水放出来,几个人正来回搬运放好的浆水。
这样即避免红薯浆暴露在空气中,落入尘土之类,又可以控制接浆水的多少,避免换盆过程中浆水流到外面浪费。
“这个办法好,薛技术员用心了。”齐小叔连连称赞,问夏菊花:“薛技术员人呢?”
按理说今天是正式生产的头一天,薛技术员应该守在机器边上才对。三个人来了有一会儿,都没发现薛技术员的身影,夏菊花便领着两位领导往烘干车间走:“烘干车间里头加了新机器,说不定在那边。”
果不其然,薛技术员正在烘干机前给大家讲解操作要领,见夏菊花三人进来也只是点了点头,讲解的话连个停顿都没有。
三人也不打扰,听了一下便退了出来,夏菊花觉得有必要向两位领导说一下烘干车间的好处:“这个比漏粉房的先进多了。那边只是加热,这边的机器还增加了空气流通,让湿气能快速散发出去,天气潮也不会发霉,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能用。”
正是有了烘干车间效率的提高,出粉时间缩短,才能供得上漏粉车间的需求。
相对改变很大的前两个车间,漏粉车间还是半机器操作:调浆和往漏勺里倒浆都改用机器,可往出捞煮好的粉以及团粉,都还需要人力完成,所以漏粉车间也是全厂人最多的地方。
齐小叔看看围着大锅的一圈白大褂,只问了一句:“有啥防暑措施没有?”天可是一天比一天热了,要是中暑几个的话,就耽误生产了。
夏菊花便告诉两位领导,每天上下午,都会给漏粉车间工人煮绿豆汤,让大家喝了解暑——大热的天还围着冒着蒸汽的大锅往出捞粉条,又得穿着白大褂,的确很容易中暑。
齐小叔想了想说:“回头我让供销社联系一下,给漏粉车间装几台吊扇吧。”
夏菊花便眉开眼笑的感谢领导的关怀:“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真没想到安吊扇的事儿。”
是没想到还是为展现领导的英明留出小小漏洞,没有人深究。只要这一次挂牌是成功的,生产是顺利的,夏菊花便没有别的要求了。
也不对,她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派出牛队长和孙队长两人,到其他大队打听红薯的成长情况,以防部队协调的红薯不能及时运到,有当地早红薯进行补充,不能因为红薯供应不上耽误了生产。
五爷更加得意,问:“牛队长呢,让他快点把鸡仔都拿走,我可得好好歇两天了。”
原来五爷第二批小鸡是替三队孵的,夏菊花觉得自己得批评五爷几句:“五爷,下回不管谁找你,你都不能再给他们孵小鸡了。累不累两说,太熬人了。”
五爷不当回事儿的摆手说:“要是别人找我,我当然不管闲事。可人家牛队长处处跟着平安庄走,要是连三队也不管,以后你再跟那几个生产队长说话,人还能听你的?”
“我都想好了,除了三队以后哪个生产队也不帮,好让他们知道,只有听你的,平安庄的人才能帮他们一把!”
一句话把夏菊花的眼圈都说红了:重活这一辈子,可以说给她帮助最大的就是五爷。不管是她在平安庄当生产队长也好,还是当了大队长也好,五爷出头帮着镇场子的时候不含糊,帮着出主意同样尽心尽力。
哪怕现在夏菊花在大队早已经站住了脚,五爷却仍怕别人不把她的话当回事儿,宁可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不咋好的身体,并不很熟悉的技术,熬着把小鸡孵了一批又一批,好让夏菊花提出的养鸡目标能够达成。
如果这还不能让夏菊花感动,那么世界上再没有啥事能让她感动了。重活这一回,正是有五爷、赵仙枝等等一心一意支持着她的人,才让夏菊花愿意比上辈子更积极的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过好。
成就从来都是相互的。
当然,好日子不是一天能过起来的,奔向好日子的路上离不开吃苦受累。平安庄的社员们为了好日子,能吃得了苦、出得下力,他们跟夏菊花一起挺过来了。
更重要的是过上好日子后,平安庄的社员们十分感恩,早已经把夏菊花当成了主心骨,不管她提出什么主间,都跟五爷一样无条件的支持她。所以别的生产队如何夏菊花可以不考虑,平安庄生产队的社员,夏菊花一个也不想落下。
哪怕里头包括了孙氏和刘四壮两口子,夏菊花也不会特意把他们剔除在外:她会不主动照顾他们,由着他们沾点所有平安庄社员的光,免得刘二壮太过为难——刘二壮为难,很可能让李大丫为难,夏菊花觉得得不偿失。
“得了,你要是没时间,我让七喜去找一下牛队长。”五爷看出夏菊花情绪有点波动,不想看她失态,自己主动岔开话题。
夏菊花轻轻抽了一下鼻子,脸上带出微笑:“五爷,你还没见过咱们的粉条厂吧,走,我带你去看看。牛队长也在那儿,正好亲自跟他说一声,让他回生产队的时候顺便把鸡仔带回去。”
五爷点了点头,跟夏菊花一起往大队部走,一路上关心了刘志全一家在省城的情况,又问了问刘志双啥时候搬到地区去。
说起刘志双来夏菊花是真犯愁:“那个混小子先说等小满出了月子,现在又说孩子太小怕路上折腾着,要等孩子长硬实点再搬。这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谁知道他啥时候搬。我都懒得理他了。”
对此五爷有他的理解:“志双那孩子是个有心的,怕你一个人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再说安安是小了点儿,去了地区小满得在家里带孩子,只有他一个人挣工资,三口人日子不大好过。”
“那也得先去报个到呀。”夏菊花早看出刘志双不想搬家:“人家地区供销社够可以了,人没报到就给分了单元房,好些参加工作多年的人都分不上呢。要是他再不去,供销社的领导也作难。”
五爷听了觉得有道理,叹口气说:“行,哪天我碰着了说说他。”
不管五爷说话刘志双听不听,多一个人劝着总好一点儿,夏菊花便欢喜的点头,接着跟五爷说着闲话,不知不觉便来到粉条厂。
粉条厂占地足有四亩,早已经垒好了一米八高的围墙,远远看去十分壮观,五爷一看就觉得气派:“真象个厂子的样,哪天挂牌子?”
夏菊花才发现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天大家讨论商标讨论的热火朝天,却忘记给粉条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不过现在厂房还没建完,马上起好后请人做牌子也不晚。
听说他们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记了,五爷不知道该说啥好:“你不是说上回酸辣粉的包装袋上,都已经印了生产厂家吗,上头印的是啥名?”
“就是平安庄粉条厂呀。”夏菊花没觉得有问题。
五爷便问:“头一批酸辣粉跟第二批酸辣粉包装不一样,人家部队首长都特意打电话过来问,这回要是生产厂家又换名字了,人家是不是还要问?老因为包装让人家操心,不合适。”
这种可能性不仅有,还很大。毕竟夏菊花隐隐猜测,部队首长所以如此重视酸辣粉,是为了不久的将来做准备——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有预兆的,领导们不会一点都没有觉察。我们这个民族更善于防患于未然,提前做些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所以她与五爷到粉条厂的头一件事,便是让常会计去找人做厂牌,名字就定为“平安庄粉条厂”。哪怕是在跟五爷互嘲斗嘴的李长顺,都没觉得夏菊花独断专行,所有人顺利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上次讨论没过几天,何必再讨论浪费时间。
夏菊花的紧迫感更重了,她顾不得那三个生产队长,是如何跟牛队长抢五爷孵出的第二批小鸡,也顾不得再劝刘志双早点去地区供销社报到,一心一意扑到了粉条厂建设上。
哪怕是在平安庄漏粉房往粉条厂搬设备的前一天,夏菊花都没让大家停工,而是边干边搬:已经开始绞好的红薯浆,仍留在漏粉房里晾干,该漏粉的社员也不能停,接着漏粉儿,直到把已经调好的浆全都漏完,才把盛粉团的铁盘搬到粉条厂那边去。
不是没有社员担心,这么连湿带干的搬到粉条厂去,平安庄生产队有点儿吃亏,将来帐怕是不好算。夏菊花听都没听,把手一挥说:“以后都是一个厂子了,算那么清楚,人家调试设备、建厂房你咋算?”啥时候了,还计较这点儿小钱。
说话的人本就是提一句,被夏菊花打断哪儿还敢再磨叨,乖乖去搬东西了。陈秋生看着越来越空的漏粉房,很文艺的对夏菊花说:“原来热热闹闹的地方,现在突然都搬走了,还真让人心里空落落的。咱们建漏粉房的情景,好象就在眼前一样。”
夏菊花看着陈秋生直摇头,如果现在漏粉房搬走就受不了,很快到来的包产到户,将把农村集体劳动变成过去式,陈秋生还不得更难受?
见她摇头,陈秋生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很快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没事,反正我也得到粉条厂上班,马上又跟大伙在一起了。”
陈秋生到粉条厂上班,是一开始商量办粉条厂的时候就说好的——最先漏粉的是平安庄生产队,最先制做酸辣粉的也是平安庄生产队,掌握调料制做的还是平安庄生产队,所以陈秋生负责粉条厂日常管理,大队和别的生产队干部一点异议也没有。
谁让夏菊花自己也看好陈秋生,觉得他是最可以信赖的人之一呢。
当然粉条厂的正厂长就是夏菊花,陈秋生是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会计则暂时由大队常会计兼任着,额外给他发一半的工资。
对于自己只拿别人一半的工资,常会计一点也没觉得自己吃亏,反而尽心尽力。因为他本身一天十个工分照常记着,等于是比别人每个月多出一份工资来。
要知道粉条厂普通工人(进了厂,以后就称工人吧),每个月的定额工资就是二十四块钱,一半也有十二块,不想拿的是傻子。
为啥给普通工人定下二十四块钱的工资,夏菊花等人也是计算过的:想让社员们愿意到粉条厂干活,就得让他们的收入比在生产队种地高。
除了平安庄生产队去年工分值是二毛六外,其他四个生产队每个工分值最高的只有一毛六,三十天算下来满工是四十八块钱。
可真拿到社员手里,至少得折半,因为大家得交口粮工分。再加上有个头疼脑热上不了工、家里有事儿上不了工、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还是个上不了工,所以一年到头能记满三百六十天工的普通社员很少,能记满三百天的都是凤毛麟角。
这也是为啥看着工分值不低,可其他生产队一般社员,一年能挣上一百块钱都不容易的原因所在。到粉条厂来上班,一年能挣二百多块钱,还是在厂房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大家不愿意来才怪呢。
城里工厂一个月十八块钱的学徒工资,有得是人抢着干。
当然平安庄社员的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不过夏菊花等人相信,平安庄的社员也同样愿意到粉条厂来上班。除了工作环境好以外,平安庄生产队社员的技术普遍要比其他生产队的人强,配合意识也早在漏粉房就养成了,所以他们来上班,岗位选择会更多,当上班组长的机会也更大。
班组长一个月的工资提升到了三十块钱。
而夏菊花已经提出了加班工资的概念——几次出门的经验,让夏菊花知道城里正式工人的工资,一个月不过二十八到三十六块钱,所以不会让平安庄粉条厂的工资超过他们——已经发现平安庄大队有些树大招风,粉条厂对外宣称的工资,当然不适合超过城里工人的工资。可是给工人发加班费,就没有啥问题。
夏菊花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平安庄粉条厂加班生产会成为常态,到时大家到手的加班费,实际收入将大大超过城里人的工资水平。
别人虽然不知道夏菊花的心思,可听到能有加班费,还是很快的接受了——农民自有他们的智慧,能增加收入的时候不拒绝,就是这智慧之中重要的一环。
粉条厂正式挂牌那天,齐小叔与公社张书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主任已经提升为公社书记)都到场了,平安庄大队的社员不管男女老少,能走得动的都早早来到了厂子门前,或远或近的看着被红布蒙着的厂牌,边指点着说话,边等着夏菊花宣布粉条厂成立。
平安庄小学的师生们,也被带来了,夏菊花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参与到平安庄的建设之中,让他们增加对平安庄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孩子们都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胸前飘着红领巾,每张小脸都绷着,对自己参与到这么重要的活动,个个严阵以待。
高年级的学生腰间还别了小鼓,这是刘力柱带着孩子们准备献给粉条厂的节目:运动前村子里有了喜事,总有人打起锣鼓扭起秧歌助兴,粉条厂挂牌生产,是全平安庄大队的喜事,刘力柱觉得应该热闹一下。
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指针已经指到了九点十分,夏菊花举起从大队部拿来的话筒,对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声宣布:“平安庄粉条厂,从今天开始正式生产啦。现在,请齐县长为我们揭牌。”
揭牌这个名词,很多在场的人都是头一次听说,可不耽误大家马上领会了含义,一双双热切的目光看向站在前排的齐小叔。
给一家大队办的厂子揭牌,对齐小叔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尽管他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做过无数次报告,面对社员们期盼的眼神,手还是微微有些出汗。
不过齐小叔走向厂牌的步子很稳重,没人能看出他暗暗攥紧的拳头里的汗意。走到厂牌前,齐小叔只用了五步,这五步对他的意义、对平安城大队的意义,大家今天还不知道,却很快都会知晓。
“张书记,夏大队长,一起吧。”站在红布前的齐小叔并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回头对张书记和夏菊花提出了邀请。夏菊花摇了摇头没动,张书记却走到与齐小叔并排的位置,两人相视笑了一下,齐小叔微微一用力,张书记配合着把拉着红布的手一垂,红布慢慢落下,白底黑字的平安庄粉条厂厂牌,映入大家的眼帘。
就在这时,刘力柱的手向上一摆,平安庄小学高年纪的同学们的腰鼓同时响起,低年纪的学生们随着鼓点跳起了秧歌。
欢庆的鼓点很有感染力,听的社员们一个个脚板痒痒。听到整齐鼓点的老头老太太,身子不由随着晃动起来,好热闹的身子已经摆得如风吹过的杨柳。
渐渐的,随着鼓点扭动的人越来越多,很快粉条厂门前成了秧歌的海洋。齐小叔和张书记看着热闹的人群,小声说:“以前搞运动,大家也一起扭秧歌,可都没有这股子精神劲。”
张书记抿嘴笑了:“平安庄现在的精气神,哪个大队也比不了。”
夏菊花并不想制止社员们难得的轻松快乐,又怕领导站在这里不自在,忙上前请两位领导进厂参观。厂子里的生产从八点就已经开始,哪怕外头如此热闹,也没人停下手里的工作。
看着高大的冷库,齐小叔非常感兴趣——他可记得原来夏菊花就打过冷库的主意,没想到真的让她建成了——拉着张主任就往冷库走。
“那个,两位领导,你们能穿上工作服吗?”夏菊花跟在他们身后弱弱的问。
齐小叔两人回头看到夏菊花不知从哪儿拿来的白大褂,有些莫明其妙:“进个冷库还用穿白大褂?”
夏菊花有些不好意思的向两位领导解释,只要进厂子的人员,都得穿上白大褂,因为粉条厂生产的是吃的东西,得从源头上就保证卫生。
两位领导又得到一次新鲜体验,穿上白大褂跟夏菊花看冷库里堆着的红薯,张书记有些好奇的问:“这还是去年的红薯吗,真能保存这么长时间?”
夏菊花点头做了解答:“是去年的红薯,不过不是咱们本地的,是部队从北边协调来的。”如果不是北边运来时冷库已经建好,怕是也储存不了这么长时间。
齐小叔便问:“这些红薯你们得生产多长时间?”
“如果机器全开,工人两班倒的话,有十来天就用完了。”夏菊花说到这儿皱了一下眉,不过想到林宏亮说部队会接着协调红薯,便没把自己关于红薯不能及时运到的忧虑说出口。
齐小叔与张书记都管过农业,所以能估摸出眼前的一堆红薯得有个三四万斤,听说十来天就能用完,就有些吃惊:“现在厂子的产能就能每天生产三四千斤?”
夏菊花有些骄傲的带两位领导来到了生产车间,放眼望去就是几十个人同时坐在大盆边上挑捡、清洗红薯的场面。夏菊花解释说:“想出好粉条,把红薯清洗干净十分重要。虽然薛技术员也试了洗红薯的机器,可都储存这么长时间了,难免有长斑的地方,我觉得还是人工挑捡保险。”
对此两位领导都很理解,随着夏菊花又来到绞浆车间。这里的人就比清洗的人少多了,只有十来个人的样子,运转的绞浆机却比以前在平安庄生产队见到的大了一倍不止。
出口也不再是敞开的铁槽,而是一个长长的管子,一头连接着绞浆机的出口,另一头直接注入接浆的大桶之中。大桶的底部五分之一的地方,有一个水龙头,打开可以把浆水放出来,几个人正来回搬运放好的浆水。
这样即避免红薯浆暴露在空气中,落入尘土之类,又可以控制接浆水的多少,避免换盆过程中浆水流到外面浪费。
“这个办法好,薛技术员用心了。”齐小叔连连称赞,问夏菊花:“薛技术员人呢?”
按理说今天是正式生产的头一天,薛技术员应该守在机器边上才对。三个人来了有一会儿,都没发现薛技术员的身影,夏菊花便领着两位领导往烘干车间走:“烘干车间里头加了新机器,说不定在那边。”
果不其然,薛技术员正在烘干机前给大家讲解操作要领,见夏菊花三人进来也只是点了点头,讲解的话连个停顿都没有。
三人也不打扰,听了一下便退了出来,夏菊花觉得有必要向两位领导说一下烘干车间的好处:“这个比漏粉房的先进多了。那边只是加热,这边的机器还增加了空气流通,让湿气能快速散发出去,天气潮也不会发霉,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能用。”
正是有了烘干车间效率的提高,出粉时间缩短,才能供得上漏粉车间的需求。
相对改变很大的前两个车间,漏粉车间还是半机器操作:调浆和往漏勺里倒浆都改用机器,可往出捞煮好的粉以及团粉,都还需要人力完成,所以漏粉车间也是全厂人最多的地方。
齐小叔看看围着大锅的一圈白大褂,只问了一句:“有啥防暑措施没有?”天可是一天比一天热了,要是中暑几个的话,就耽误生产了。
夏菊花便告诉两位领导,每天上下午,都会给漏粉车间工人煮绿豆汤,让大家喝了解暑——大热的天还围着冒着蒸汽的大锅往出捞粉条,又得穿着白大褂,的确很容易中暑。
齐小叔想了想说:“回头我让供销社联系一下,给漏粉车间装几台吊扇吧。”
夏菊花便眉开眼笑的感谢领导的关怀:“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真没想到安吊扇的事儿。”
是没想到还是为展现领导的英明留出小小漏洞,没有人深究。只要这一次挂牌是成功的,生产是顺利的,夏菊花便没有别的要求了。
也不对,她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派出牛队长和孙队长两人,到其他大队打听红薯的成长情况,以防部队协调的红薯不能及时运到,有当地早红薯进行补充,不能因为红薯供应不上耽误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