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上的大家精神饱满的起来了,在许乐执意留下了五百块钱并要让他们帮忙了解一下周边的教育后,许乐带着人又上路了!
从早晨开了八个小时才到了阿热塘,晚上五点就到了,太阳还没有下山,许乐本来想着到羊八井,有点晚了,另外就是明天再到纳木错还要往回开,不好!
空气寒冷,飘着小雪花,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
许乐让大家办理好住宿,就都进了温泉池,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沐浴的地点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由于水温太高,需要先经过两个个露天水池的降温,许乐看着周围的雪山,感觉着漫天飞雪,感觉说不出的浪漫惬意。
许乐靠着泳池的石壁,头望着天,两边是两个让秀,阿钟站在后面没有下水,小白也在水里。想着一路的事情,现在才知道钱的重要性,以前他总觉得钱有啥意义,但是现在他挺佩服清凝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知识,但是一路走来他发现钱更重要,一定要改变这里,不仅仅是知识的投入,更多的是钱的支出,没有财力支持是不能达到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的,仰望着星空,他仿佛是睡着了一样,没有一丝白云,没有一丝尘埃。真是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了。这里是接近天庭的大浴池,这来自天上的圣水,可以一洗人世的污垢,洗去人世一切烦恼。眺望雪山天际,思接千载,让人感到离天是如此之近,人这时的心也是最静、最清。有什么洗浴能比这天浴,它不仅洗得人舒爽,也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
许乐觉得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洗刷自我,不断地更新自我,不断地向前赶路。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了一程又一程,心中总有诗和远方,总有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在等着,岂敢沉睡在温柔乡里有一丝的懈怠。
许乐的头脑更加清醒,精神更加振奋,前行的动力也就更加强劲,他想到了华夏的那些上古先民,想到了大禹,想到了尧舜,想到了黄帝,想到了青阳帝、昌意帝、颛顼、帝喾、鲧、后稷、伯益、商汤、盘庚、武丁、妇好、殷纣,想到了雍州、想到了西海、想到了黄河与长江、想到了西海湖好像有东西在等着自己一样,他不知道是谁留下的,但是他知道那个东西对自己有好处,但是他想着留给她!
他想到了马绽兰,也想到了索南还有扎巴,以及这一路上看到的儿童!
他想到了苏先生和齐先生他们殷切的希望,他想到了师兄们,想到了干娘、干爷爷和自己的父母还有小意,想到了清凝和她!
他知道自己没有懈怠的时间,唯有不断的在路上去寻找!
许乐在池子里完成了行功,回到了招待所,许乐打开了电脑,开始写起《尧舜杀鲧的禅让制悖论》!
大禹父亲鲧,受尧帝之命治水,方法欠妥,以堵为策,九年不成,被尧或舜杀死……,但是仅仅是治水无功这么简单嘛?
接触过华夏古代神话传说或者学过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人:鲧。说是古代洪水肆虐,天下怨咨。天子尧不得不召集四岳官员开会,大家一致推荐鲧去治理洪水。于是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鲧。鲧是谁呢?禹的爸爸。《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据尧说,鲧的品行不好,做事情老是独断专行。其实,鲧还是注意听取意见和建议的。他听猫头鹰和乌龟说,黄帝那里有一种宝贝叫做“息壤”,是可以随意增长的泥土,就像传说的“聚宝盆”一样。于是,鲧设法把“息壤”偷到手,用来壅堵(“堙、陻、障”三字同义)洪水。但是,九年没见成效。《山海经·海内经》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鱼字旁,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大鱼!那就是说鲧是生活在水边的人啊,这种人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治水呢?
后来,关于是谁杀死鲧的,就有了不同的说法:《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国语·周语下》:“舜之刑也亟鲧”说杀鲧的是舜。
许乐不断的写着“东西方的神话传说里边,都有远古人类遭遇大洪水的内容。好好的地球,忽然来了那么多洪水,是从哪儿来的?《书·大禹谟》:“洚水儆予。”洚水,洪水泛滥。儆予,也作警余。天地让洪水泛滥,是为了惩戒人类。
人类怎么啦?大约是不大听话,不肯服从天帝的意志。西方的传说说得更清楚。《旧约·创世纪》第六章说,上帝耶见人类罪恶深重,很后悔在地球上造出人类;便让洪水到处泛滥,想要毁灭天下。
原来,天帝的本意是要用洪水来毁灭人类。
尧和舜知道不知道?他们即使知道,也断不会把天地的恶毒的本意揭露于人间的。反正,鲧不得不死。杀死鲧,巩固了天帝的权威,也树立了尧舜他们自己的权威。他们杀鲧,能够拿得出来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偷了天帝的息壤。第二,擅自采用堙、障的办法来治水。第三,治水没有成功。至于品行不好,那无关紧要,所以记载含糊。既然“息壤”能够堙障洪水,那么,天帝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它拿出来,以拯救人类呢?如果鲧成功了的话,人们一定会追究天帝消灭人类的罪恶企图的。幸亏鲧没有成功。如果鲧不死,如果采取堙障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他会成功的。当然,鲧即使成功了,也是违背了天帝的本意。所以,他是非死不可的。
有人说:不对。鲧的儿子禹后来治水成功了,尧舜为什么不杀禹,舜还把帝位让给了禹,让他成了开创人类新纪元的第一人?这和天帝没有关系,但和尧、舜有很大关系。他们不会听任天帝毁灭人类的。要是人类没有了,他们的“帝位”岂不是也就没有基础了吗?他们是联系神话与历史的过渡环节,是联系天上与人间的中间层次。在他们之前,人类犹如蝼蚁,完全在大自然的操控之下;在他们之后,天帝退隐,尧舜代替了天帝,以人抗天,人类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尧舜要把人类引到哪里去?他们自己知道不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正反三台利益冲突的结果。
在华夏上古神话中,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方法不当,九年都没有把洪水治好而被杀,死后变成一头熊。大禹子承父志,用“疏”的方法,最终把洪水制服。最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这是一般人接受的神话版本,也相当于是官方版本。但是历史本来就迷雾重重,何况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神话!细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个版本里面其实有很多疑点。
鲧是被谁所杀?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不同说法。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同书《僖公三十三年》却载:“舜之罪也殛鲧。”同一本书都有两种说法。
多数史书都说杀鲧的是舜。《国语·晋语五》:“舜之刑也亟鲧。”。《尚书》、《史记》诸书也基本将此案的主判者认定是舜。鲧是被舜判罪而流放、杀害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鲧被谁所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被统治集团杀掉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鲧真的是因为治水无功而被杀?
很多史书一般都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获罪。如《国语·鲁语》说:“鲧障洪水而殛死。”《史记·五帝本纪》说,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认为鲧治水用“障”与“堙”(即堵与塞)的办法而不用疏导的方法导致失败。
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在鲧治水的时代,木、石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治洪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鲧用这些原始工具兢兢业业辛苦了九年,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治水还没有成功,顶多判个渎职罪,让他引咎称职就是了,肯定罪不至死。
第二,鲧的儿子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但是用时十三年,也超过了九年才成功,为什么舜没有在第九年的时候问禹的罪呢?这也说明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
许乐在写到这一点的时候,专门写了一句“是否是因为他进行疏导到现在的位置,那里荒无人烟,所以造成的伤害比较小呢”?
第三,鲧治水其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传达的信息是,鲧不但治水很卖力,而且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帝的神土来治水,因为冒犯了帝的权威而被杀。这里并没有说他治水没有效果。连屈原都在《天问》中为鲧鸣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眼看就要成功了,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由此可见,鲧根本不是因为治不了水而被杀的。他的死,应该另有原因。
那么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鲧曾经反对舜继天子之位。《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羽山。”意思是鲧违抗了帝命,所以被杀死在羽山。那鲧是怎么违抗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是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
这些史籍里都没有说鲧是因治水不力而获罪,而是因为不满尧把帝位传给舜而得罪了尧,从而被杀。另外,从鲧说自己“得地之道”的说法看,鲧作城,他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说不定那时他治水已经成功了,只是后来被杀后,统治集团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修改了历史。
第二个原因,鲧是舜的竞争对手。鲧除了是一个治水专家,其实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可能是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出身豪门,妥妥的“帝三代”。难怪他敢骂舜是“匹夫”了。
鲧根红苗正,有能力,还不服舜。舜能容他活下去吗?所以说,鲧是必死无疑,不论他治水有没有成功。何况,舜根本不会给他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还有治水不力这一条现成的罪状。
除了解决鲧之外,尧舜把他的死党共工、驩兜、三苗也一起解决了,并把他们几个定为“四凶”,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谓一劳永逸。《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由此可见,鲧的被杀,其实是统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或惩治异己分子而制造的正反三台冤案。鲧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冤大头”。
许乐写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想了想又接着写,从而好彻底揭开血腥的禅让。
那个时代,子承父业,父亲会把自己糊口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禹会治水,肯定是鲧传授的。
许乐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点,那就是各自的谱系到底代表了什么,他想到了颛顼和昌意!高阳帝有两个子嗣,鲧和穷蝉。鲧是大禹的父亲,更是高阳帝之子!高阳帝之后,应该是鲧或穷蝉即位,但实际即位的是高辛(帝喾),高辛之后帝尧!
为什么鲧或穷蝉没有继承帝位呢?《史记》上没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禅让!
如果是禅让,史书一定会大写特写的,可这事连个记录都没有,那原因就只可能是,正反三台斗争,或血腥夺权。
帝尧即位后,心里最不服气的恐怕就是鲧,对帝尧威胁最大的也是鲧。这是为什么鲧不听话的原因:鲧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当然,鲧还素有贤名,“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所以,尧不想用鲧来治水,一是因为鲧不听话,二是不想鲧因之而聚集自己的力量,毕竟治水需要调动万民之力,不给权力肯定是不行的。
舜杀鲧,一定是尧授意的,否则舜能随便杀人?
不想用鲧,因为鲧负命毁国,而不是不会治水;那么,杀鲧的理由,就决不应该是治水无功,而一定还是负命毁国的问题。
舜帝也是高阳帝这一支脉的,他杀了鲧,用了禹,不知他们是否用了苦肉计?
总之,尧“禅让”给了舜,但是舜自己的孩子或者后代太不争气了,尤其是大禹的功劳太大了,在治水的过程中收拢了一帮强有力的助手,所以最后舜不得不“禅让”给了禹。
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
当许乐写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突然响了起来,自己怎么一直都忘了这个事情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把整个的谱系梳理一遍啊,在这个谱系里面无论是真还是假多少都有一些秘密在隐藏着,突然他的头又开始疼了起来,小白拱了拱他才好一点,但是却忘了刚才所想起的事情!
他看了看吧文章,自己还纳闷呢,怎么会把高阳帝和高辛帝给拉了进来啊?
从早晨开了八个小时才到了阿热塘,晚上五点就到了,太阳还没有下山,许乐本来想着到羊八井,有点晚了,另外就是明天再到纳木错还要往回开,不好!
空气寒冷,飘着小雪花,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
许乐让大家办理好住宿,就都进了温泉池,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沐浴的地点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由于水温太高,需要先经过两个个露天水池的降温,许乐看着周围的雪山,感觉着漫天飞雪,感觉说不出的浪漫惬意。
许乐靠着泳池的石壁,头望着天,两边是两个让秀,阿钟站在后面没有下水,小白也在水里。想着一路的事情,现在才知道钱的重要性,以前他总觉得钱有啥意义,但是现在他挺佩服清凝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知识,但是一路走来他发现钱更重要,一定要改变这里,不仅仅是知识的投入,更多的是钱的支出,没有财力支持是不能达到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的,仰望着星空,他仿佛是睡着了一样,没有一丝白云,没有一丝尘埃。真是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了。这里是接近天庭的大浴池,这来自天上的圣水,可以一洗人世的污垢,洗去人世一切烦恼。眺望雪山天际,思接千载,让人感到离天是如此之近,人这时的心也是最静、最清。有什么洗浴能比这天浴,它不仅洗得人舒爽,也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
许乐觉得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洗刷自我,不断地更新自我,不断地向前赶路。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了一程又一程,心中总有诗和远方,总有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在等着,岂敢沉睡在温柔乡里有一丝的懈怠。
许乐的头脑更加清醒,精神更加振奋,前行的动力也就更加强劲,他想到了华夏的那些上古先民,想到了大禹,想到了尧舜,想到了黄帝,想到了青阳帝、昌意帝、颛顼、帝喾、鲧、后稷、伯益、商汤、盘庚、武丁、妇好、殷纣,想到了雍州、想到了西海、想到了黄河与长江、想到了西海湖好像有东西在等着自己一样,他不知道是谁留下的,但是他知道那个东西对自己有好处,但是他想着留给她!
他想到了马绽兰,也想到了索南还有扎巴,以及这一路上看到的儿童!
他想到了苏先生和齐先生他们殷切的希望,他想到了师兄们,想到了干娘、干爷爷和自己的父母还有小意,想到了清凝和她!
他知道自己没有懈怠的时间,唯有不断的在路上去寻找!
许乐在池子里完成了行功,回到了招待所,许乐打开了电脑,开始写起《尧舜杀鲧的禅让制悖论》!
大禹父亲鲧,受尧帝之命治水,方法欠妥,以堵为策,九年不成,被尧或舜杀死……,但是仅仅是治水无功这么简单嘛?
接触过华夏古代神话传说或者学过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人:鲧。说是古代洪水肆虐,天下怨咨。天子尧不得不召集四岳官员开会,大家一致推荐鲧去治理洪水。于是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鲧。鲧是谁呢?禹的爸爸。《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据尧说,鲧的品行不好,做事情老是独断专行。其实,鲧还是注意听取意见和建议的。他听猫头鹰和乌龟说,黄帝那里有一种宝贝叫做“息壤”,是可以随意增长的泥土,就像传说的“聚宝盆”一样。于是,鲧设法把“息壤”偷到手,用来壅堵(“堙、陻、障”三字同义)洪水。但是,九年没见成效。《山海经·海内经》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鱼字旁,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大鱼!那就是说鲧是生活在水边的人啊,这种人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治水呢?
后来,关于是谁杀死鲧的,就有了不同的说法:《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国语·周语下》:“舜之刑也亟鲧”说杀鲧的是舜。
许乐不断的写着“东西方的神话传说里边,都有远古人类遭遇大洪水的内容。好好的地球,忽然来了那么多洪水,是从哪儿来的?《书·大禹谟》:“洚水儆予。”洚水,洪水泛滥。儆予,也作警余。天地让洪水泛滥,是为了惩戒人类。
人类怎么啦?大约是不大听话,不肯服从天帝的意志。西方的传说说得更清楚。《旧约·创世纪》第六章说,上帝耶见人类罪恶深重,很后悔在地球上造出人类;便让洪水到处泛滥,想要毁灭天下。
原来,天帝的本意是要用洪水来毁灭人类。
尧和舜知道不知道?他们即使知道,也断不会把天地的恶毒的本意揭露于人间的。反正,鲧不得不死。杀死鲧,巩固了天帝的权威,也树立了尧舜他们自己的权威。他们杀鲧,能够拿得出来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偷了天帝的息壤。第二,擅自采用堙、障的办法来治水。第三,治水没有成功。至于品行不好,那无关紧要,所以记载含糊。既然“息壤”能够堙障洪水,那么,天帝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它拿出来,以拯救人类呢?如果鲧成功了的话,人们一定会追究天帝消灭人类的罪恶企图的。幸亏鲧没有成功。如果鲧不死,如果采取堙障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他会成功的。当然,鲧即使成功了,也是违背了天帝的本意。所以,他是非死不可的。
有人说:不对。鲧的儿子禹后来治水成功了,尧舜为什么不杀禹,舜还把帝位让给了禹,让他成了开创人类新纪元的第一人?这和天帝没有关系,但和尧、舜有很大关系。他们不会听任天帝毁灭人类的。要是人类没有了,他们的“帝位”岂不是也就没有基础了吗?他们是联系神话与历史的过渡环节,是联系天上与人间的中间层次。在他们之前,人类犹如蝼蚁,完全在大自然的操控之下;在他们之后,天帝退隐,尧舜代替了天帝,以人抗天,人类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尧舜要把人类引到哪里去?他们自己知道不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正反三台利益冲突的结果。
在华夏上古神话中,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方法不当,九年都没有把洪水治好而被杀,死后变成一头熊。大禹子承父志,用“疏”的方法,最终把洪水制服。最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这是一般人接受的神话版本,也相当于是官方版本。但是历史本来就迷雾重重,何况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神话!细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个版本里面其实有很多疑点。
鲧是被谁所杀?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不同说法。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同书《僖公三十三年》却载:“舜之罪也殛鲧。”同一本书都有两种说法。
多数史书都说杀鲧的是舜。《国语·晋语五》:“舜之刑也亟鲧。”。《尚书》、《史记》诸书也基本将此案的主判者认定是舜。鲧是被舜判罪而流放、杀害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鲧被谁所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被统治集团杀掉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鲧真的是因为治水无功而被杀?
很多史书一般都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获罪。如《国语·鲁语》说:“鲧障洪水而殛死。”《史记·五帝本纪》说,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认为鲧治水用“障”与“堙”(即堵与塞)的办法而不用疏导的方法导致失败。
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在鲧治水的时代,木、石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治洪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鲧用这些原始工具兢兢业业辛苦了九年,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治水还没有成功,顶多判个渎职罪,让他引咎称职就是了,肯定罪不至死。
第二,鲧的儿子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但是用时十三年,也超过了九年才成功,为什么舜没有在第九年的时候问禹的罪呢?这也说明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
许乐在写到这一点的时候,专门写了一句“是否是因为他进行疏导到现在的位置,那里荒无人烟,所以造成的伤害比较小呢”?
第三,鲧治水其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传达的信息是,鲧不但治水很卖力,而且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帝的神土来治水,因为冒犯了帝的权威而被杀。这里并没有说他治水没有效果。连屈原都在《天问》中为鲧鸣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眼看就要成功了,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由此可见,鲧根本不是因为治不了水而被杀的。他的死,应该另有原因。
那么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鲧曾经反对舜继天子之位。《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羽山。”意思是鲧违抗了帝命,所以被杀死在羽山。那鲧是怎么违抗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是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
这些史籍里都没有说鲧是因治水不力而获罪,而是因为不满尧把帝位传给舜而得罪了尧,从而被杀。另外,从鲧说自己“得地之道”的说法看,鲧作城,他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说不定那时他治水已经成功了,只是后来被杀后,统治集团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修改了历史。
第二个原因,鲧是舜的竞争对手。鲧除了是一个治水专家,其实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可能是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出身豪门,妥妥的“帝三代”。难怪他敢骂舜是“匹夫”了。
鲧根红苗正,有能力,还不服舜。舜能容他活下去吗?所以说,鲧是必死无疑,不论他治水有没有成功。何况,舜根本不会给他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还有治水不力这一条现成的罪状。
除了解决鲧之外,尧舜把他的死党共工、驩兜、三苗也一起解决了,并把他们几个定为“四凶”,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谓一劳永逸。《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由此可见,鲧的被杀,其实是统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或惩治异己分子而制造的正反三台冤案。鲧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冤大头”。
许乐写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想了想又接着写,从而好彻底揭开血腥的禅让。
那个时代,子承父业,父亲会把自己糊口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禹会治水,肯定是鲧传授的。
许乐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点,那就是各自的谱系到底代表了什么,他想到了颛顼和昌意!高阳帝有两个子嗣,鲧和穷蝉。鲧是大禹的父亲,更是高阳帝之子!高阳帝之后,应该是鲧或穷蝉即位,但实际即位的是高辛(帝喾),高辛之后帝尧!
为什么鲧或穷蝉没有继承帝位呢?《史记》上没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禅让!
如果是禅让,史书一定会大写特写的,可这事连个记录都没有,那原因就只可能是,正反三台斗争,或血腥夺权。
帝尧即位后,心里最不服气的恐怕就是鲧,对帝尧威胁最大的也是鲧。这是为什么鲧不听话的原因:鲧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当然,鲧还素有贤名,“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所以,尧不想用鲧来治水,一是因为鲧不听话,二是不想鲧因之而聚集自己的力量,毕竟治水需要调动万民之力,不给权力肯定是不行的。
舜杀鲧,一定是尧授意的,否则舜能随便杀人?
不想用鲧,因为鲧负命毁国,而不是不会治水;那么,杀鲧的理由,就决不应该是治水无功,而一定还是负命毁国的问题。
舜帝也是高阳帝这一支脉的,他杀了鲧,用了禹,不知他们是否用了苦肉计?
总之,尧“禅让”给了舜,但是舜自己的孩子或者后代太不争气了,尤其是大禹的功劳太大了,在治水的过程中收拢了一帮强有力的助手,所以最后舜不得不“禅让”给了禹。
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
当许乐写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突然响了起来,自己怎么一直都忘了这个事情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把整个的谱系梳理一遍啊,在这个谱系里面无论是真还是假多少都有一些秘密在隐藏着,突然他的头又开始疼了起来,小白拱了拱他才好一点,但是却忘了刚才所想起的事情!
他看了看吧文章,自己还纳闷呢,怎么会把高阳帝和高辛帝给拉了进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