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最早为大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一一三一年)的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
实际上就在晴川放点的方便,许乐也只是以为一座旅游景点而已,原来是现有禹王庙才有的晴川阁!
许乐看了看介绍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江汉三大名胜。位于荆汉省江汉市汉阳龟齐鲁麓禹功矶上,与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唯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许乐看着景区的介绍,整体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八五年重建,占地三八六平方米,高十七点五米。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顶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
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
二人走了进去,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禹碑亭。
亭内立有荆南观察史李振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
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三百八十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是江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一代木构建筑。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一一三一)年间创建,后成为江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
明天启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
许乐在晴川阁的南面看到了禹功矶的石牌坊,背面写着当初元太祖让记录大禹功德的故事,汉民族都忘记了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功劳,而少数民族都记着,这不禁令人可叹啊!
许乐摇着头!
想一想,大禹分九州,荆州即是其一,那应该是确实存在的,理论上讲从郑府到这里,再加上中间的贾湖以及盘龙城那就说明,大夏的疆域是实实在在能够到达这里的,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证明了,荆楚大地即是大汉主体,与三苗没有任何关系,其实当今的三苗更是炎黄后裔,只不过是一直都在延续着蚩尤的那种狂放!
这里是是长江汉水无比煊赫的衔接点,是黄帝、炎帝后人生息集居的中原地区,因而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活动区域。这里江流回旋,潮声激荡,千百年来,长江、汉水给予了江汉人民的恩泽和福祉笔墨难书,但每逢江水狂飙突进之时,长江汉水又以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谲布局,于须臾之间,将千里沃野变成无垠泽国。祖祖辈辈的江汉人民为了降服桀骜不驯、毁堤坝淹良田、祸患生灵的水患,长期以来以坚强不屈的意志与洪水进行了英勇搏斗;
为了将大禹作为江汉人民驯服洪水的精神图腾,永远牢记大禹曾驻足汉阳江边的龟山石矶上,观测水势,研究导河疏江的方略,终于消除了江汉地域的洪水灾害的功德,将石矶命名为禹功矶。
据史志记载,从南宋起,禹功矶上便有了大禹庙,有明一代天启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来独祭大禹的基础上,又增加后稷等十八位先贤遗像一同祭祀。
禹功矶是世世代代的江汉土著居民,对于这位古代英雄怀远祭祀的圣地。许乐要想着远古,仿佛回到数千年前满眼洪荒的历史岁月,进入恢宏浩荡的神话境界。回想着所看的那种粗犷、威武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群像,感受着那种原始的张力,好像叙说着一个千年流传、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演绎着我们的祖先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原始的理解、最具有创造性的艰辛业绩;歌颂着这位伟大的部落首领亲民爱民,率领华夏先民搏击自然的卓杰功勋。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早已成为四千多年前的历史,但大禹的功绩泽被后世,大禹精神却带着大地的平安,高扬风帆,不舍昼夜,奔腾入海,成为华夏民族精神永恒的美丽。
许乐看着那些介绍,想着大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鲧复生禹,他出生时的啼哭,破晓而惊天地,他的降生翻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从生命开始,大禹的肩头便背负着注定要书写历史的庄严使命,他要治水,要鏖战最跋扈的黄河。当然,他最终获胜了。但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成绩,而是治水十余年的辛酸历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身怀六甲,隔江痴痴挠盼,终于化为一坐顽强屹立的石头。据说有一次黄河泛滥,河面翻腾、汹涌,竟然出现巨龙。所有人六神无主,大禹却泰然自若,称自己是天神下凡而吓跑巨龙。
大禹是一位关心百姓的疾苦的部落首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的是破烂的衣服,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住的是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统率部落先民,劈开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就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植水稻。
大禹的功绩和勇敢使他成为皇帝。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豫州万县)为其封国。禹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
许乐看着那些图文介绍,内心中似乎领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他贪婪地捕捉着历史的身影,不愿错过任何的细节。然而,这些庞大的聚集不免给人压抑,冥冥之中的沉重让他惶恐,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空旷的平台,去吐纳,去消化,去彻悟,去向敻远深邃的寰宇叩问,进行自由而澄澈的思考。
于是许乐闭上双目,安静地倚立在石碑面前,就好像是在与大禹的灵魂对话,洞悉着灵魂的尊严,聆听着远古的回声,感受着逝去的伟大。他好像看见了真实的大禹!那个威武的大禹就在他面前,显得那么庄严,那么神圣。
他的眉宇间透露着坚定的决心,瞳仁里放射出无比的辉煌。
许乐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像尘间微粒,沧海一波;像三千若水中的一瓢,满目青木中的一株。大禹皇帝是一位普通人,也是一位与人民共同奋斗在前线的首领。他凭借着父母生出的血肉之躯,去遏制灾难,遏制最凶恶的黄河。大禹看着好像看着许乐,而许乐却不敢直视他。望着大禹的高大的身体,他努力地去对视他的眼睛,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分明听到了他那稍显悲壮的自语,他说我并不后悔失去妻子;他说黄河滔滔,我即便当上皇帝,也不能撒手任其放纵;他说我并不多么伟大,一切的功劳要记在人民的头上!
许乐清楚,在早期的上古人类,大洪水是世界性的故事,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是从人类与洪水斗争开始的,无论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
把这两个传说故事进行比较,便能发现:在面对同样的洪水之时,大禹总结了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九州大地西高东低,于是他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辞劳苦,披蓑戴笠,足迹遍布九州,勘察山川形势,使百川入海,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的局面,从此成为华夏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
而《圣经·创世纪》所记载的,则是人类面对洪水的另外一种处理方式:上帝嫌弃人类作恶太多,为了惩罚世人的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诺亚受到上帝的启示,赶在上帝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洪水退了以后,诺亚又放出一只鸽子打探故土的情况。不久鸽子衔着橄榄枝飞了回来,报告故土已经平安的消息。从此,方舟就成为某种救星的代名词,鸽子与橄榄枝也就成了和平安宁的象征。
这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诺亚方舟”的故事,强调的是上帝的神威和幸存者的侥幸,是在神的暗示下,建造方舟来逃脱滔天的洪水情节。虽然同样都有天帝用洪水惩罚下民的情节,但鲧、禹并不屈从于命运,也没有企图躲入什么“方舟”以避灾难,而是领导民众,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奋起与洪水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因此,与诺亚方舟不同的是,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更充满了自强不息的宏大气魄。
大禹是一种文化,大禹是一种精神。走进大禹世界,许乐感觉自己彻底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的敬仰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于夏启开国,建立华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之前,从盘古开天地算起,至“三皇五帝”最后一位帝王大禹的遥想,充满着神奇的力量,给华夏的上古历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大禹神话传说,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下,远古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探索的真实记录,也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执着精神的体现。这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超越自我,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大禹治水,究竟是一段豪迈奇伟的历史真实,还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神话”故事?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及其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治水理念和为部落、为部落联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华夏民族一贯倡导、赞颂的“为民”美德,这才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必须永远珍视的精神财富。
实际上就在晴川放点的方便,许乐也只是以为一座旅游景点而已,原来是现有禹王庙才有的晴川阁!
许乐看了看介绍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江汉三大名胜。位于荆汉省江汉市汉阳龟齐鲁麓禹功矶上,与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唯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许乐看着景区的介绍,整体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八五年重建,占地三八六平方米,高十七点五米。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顶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
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
二人走了进去,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禹碑亭。
亭内立有荆南观察史李振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
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三百八十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是江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一代木构建筑。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一一三一)年间创建,后成为江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
明天启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
许乐在晴川阁的南面看到了禹功矶的石牌坊,背面写着当初元太祖让记录大禹功德的故事,汉民族都忘记了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功劳,而少数民族都记着,这不禁令人可叹啊!
许乐摇着头!
想一想,大禹分九州,荆州即是其一,那应该是确实存在的,理论上讲从郑府到这里,再加上中间的贾湖以及盘龙城那就说明,大夏的疆域是实实在在能够到达这里的,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证明了,荆楚大地即是大汉主体,与三苗没有任何关系,其实当今的三苗更是炎黄后裔,只不过是一直都在延续着蚩尤的那种狂放!
这里是是长江汉水无比煊赫的衔接点,是黄帝、炎帝后人生息集居的中原地区,因而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活动区域。这里江流回旋,潮声激荡,千百年来,长江、汉水给予了江汉人民的恩泽和福祉笔墨难书,但每逢江水狂飙突进之时,长江汉水又以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谲布局,于须臾之间,将千里沃野变成无垠泽国。祖祖辈辈的江汉人民为了降服桀骜不驯、毁堤坝淹良田、祸患生灵的水患,长期以来以坚强不屈的意志与洪水进行了英勇搏斗;
为了将大禹作为江汉人民驯服洪水的精神图腾,永远牢记大禹曾驻足汉阳江边的龟山石矶上,观测水势,研究导河疏江的方略,终于消除了江汉地域的洪水灾害的功德,将石矶命名为禹功矶。
据史志记载,从南宋起,禹功矶上便有了大禹庙,有明一代天启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来独祭大禹的基础上,又增加后稷等十八位先贤遗像一同祭祀。
禹功矶是世世代代的江汉土著居民,对于这位古代英雄怀远祭祀的圣地。许乐要想着远古,仿佛回到数千年前满眼洪荒的历史岁月,进入恢宏浩荡的神话境界。回想着所看的那种粗犷、威武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群像,感受着那种原始的张力,好像叙说着一个千年流传、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演绎着我们的祖先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原始的理解、最具有创造性的艰辛业绩;歌颂着这位伟大的部落首领亲民爱民,率领华夏先民搏击自然的卓杰功勋。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早已成为四千多年前的历史,但大禹的功绩泽被后世,大禹精神却带着大地的平安,高扬风帆,不舍昼夜,奔腾入海,成为华夏民族精神永恒的美丽。
许乐看着那些介绍,想着大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鲧复生禹,他出生时的啼哭,破晓而惊天地,他的降生翻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从生命开始,大禹的肩头便背负着注定要书写历史的庄严使命,他要治水,要鏖战最跋扈的黄河。当然,他最终获胜了。但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成绩,而是治水十余年的辛酸历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身怀六甲,隔江痴痴挠盼,终于化为一坐顽强屹立的石头。据说有一次黄河泛滥,河面翻腾、汹涌,竟然出现巨龙。所有人六神无主,大禹却泰然自若,称自己是天神下凡而吓跑巨龙。
大禹是一位关心百姓的疾苦的部落首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的是破烂的衣服,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住的是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统率部落先民,劈开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就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植水稻。
大禹的功绩和勇敢使他成为皇帝。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豫州万县)为其封国。禹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
许乐看着那些图文介绍,内心中似乎领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他贪婪地捕捉着历史的身影,不愿错过任何的细节。然而,这些庞大的聚集不免给人压抑,冥冥之中的沉重让他惶恐,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空旷的平台,去吐纳,去消化,去彻悟,去向敻远深邃的寰宇叩问,进行自由而澄澈的思考。
于是许乐闭上双目,安静地倚立在石碑面前,就好像是在与大禹的灵魂对话,洞悉着灵魂的尊严,聆听着远古的回声,感受着逝去的伟大。他好像看见了真实的大禹!那个威武的大禹就在他面前,显得那么庄严,那么神圣。
他的眉宇间透露着坚定的决心,瞳仁里放射出无比的辉煌。
许乐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像尘间微粒,沧海一波;像三千若水中的一瓢,满目青木中的一株。大禹皇帝是一位普通人,也是一位与人民共同奋斗在前线的首领。他凭借着父母生出的血肉之躯,去遏制灾难,遏制最凶恶的黄河。大禹看着好像看着许乐,而许乐却不敢直视他。望着大禹的高大的身体,他努力地去对视他的眼睛,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分明听到了他那稍显悲壮的自语,他说我并不后悔失去妻子;他说黄河滔滔,我即便当上皇帝,也不能撒手任其放纵;他说我并不多么伟大,一切的功劳要记在人民的头上!
许乐清楚,在早期的上古人类,大洪水是世界性的故事,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是从人类与洪水斗争开始的,无论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
把这两个传说故事进行比较,便能发现:在面对同样的洪水之时,大禹总结了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九州大地西高东低,于是他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辞劳苦,披蓑戴笠,足迹遍布九州,勘察山川形势,使百川入海,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的局面,从此成为华夏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
而《圣经·创世纪》所记载的,则是人类面对洪水的另外一种处理方式:上帝嫌弃人类作恶太多,为了惩罚世人的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诺亚受到上帝的启示,赶在上帝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洪水退了以后,诺亚又放出一只鸽子打探故土的情况。不久鸽子衔着橄榄枝飞了回来,报告故土已经平安的消息。从此,方舟就成为某种救星的代名词,鸽子与橄榄枝也就成了和平安宁的象征。
这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诺亚方舟”的故事,强调的是上帝的神威和幸存者的侥幸,是在神的暗示下,建造方舟来逃脱滔天的洪水情节。虽然同样都有天帝用洪水惩罚下民的情节,但鲧、禹并不屈从于命运,也没有企图躲入什么“方舟”以避灾难,而是领导民众,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奋起与洪水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因此,与诺亚方舟不同的是,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更充满了自强不息的宏大气魄。
大禹是一种文化,大禹是一种精神。走进大禹世界,许乐感觉自己彻底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的敬仰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于夏启开国,建立华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之前,从盘古开天地算起,至“三皇五帝”最后一位帝王大禹的遥想,充满着神奇的力量,给华夏的上古历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大禹神话传说,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下,远古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探索的真实记录,也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执着精神的体现。这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超越自我,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大禹治水,究竟是一段豪迈奇伟的历史真实,还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神话”故事?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及其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治水理念和为部落、为部落联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华夏民族一贯倡导、赞颂的“为民”美德,这才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必须永远珍视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