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秦王没有出言喝止自己,蔡泽方才继续大胆说道:“赵国目前据有河西之地,对我大秦来说,较之攻取河东,取河西要容易许多。一者,上郡在我大秦手上,王上只需遣一偏将挥兵西进,再令上郡之兵南下,赵国首尾不能兼顾,河西必然易主。二者,河西地平,没有险阻,不像河东有河水为天堑。河西若是收复,上郡之民则倍增。我大秦东可去太原、上党与赵、韩争锋,南可略魏之河东,兵指洛阳。当然,一旦攻打河西便是得罪了赵国,韩国又素来忌惮我国,我大秦虽强也不能与天下为敌。臣建议拉拢魏国,不攻打河东,安心东进。如此,汾河以西入我大秦,皆在王上一念之间!太原既下,与韩国争雄于上党,得之,邯郸、新郑皆在覆巢之下,王上大业可期!”
蔡泽之言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兵败以来,秦国奉行的是亲赵以抗韩,连带着与韩国交好的魏国也成了秦国打压的对象。然则韩、魏两国封死了秦国南下、东进的道路,秦国困守关中,只能任由六国争雄而不得入。和武关、函谷关相比,河东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了。所以秦国自然而然地整天研究如何拿下魏国的河东,打开东进中原的突破口。谁也没想过,拉拢魏国打压赵国!
魏国可以被秦国拉拢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毕竟魏国和韩国的关系实在太好了。而且魏国跟韩国连横未久,魏国就借助韩国对赵国的压制,轻易地获取了赵国的三座城邑。恐怕魏国君臣正偷着乐吧!但仔细分析一下,离间魏国和韩国的关系未尝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魏国是扩张了不假,但相比韩国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谁也无法否认,韩国正在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而一个强大的韩国绝对不符合魏国的利益。要知道,北方的赵国已经强大如斯,东面的齐国也隐隐成了庞然大物,南面更是第一大国楚国。和其他国家相比,魏国才是绝对的四战之地。其中,河东更是一块飞地。魏国上下缺乏安全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强援,可燕国太弱,第一个被排除了,秦国自然而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不少人暗暗点头,但也有人很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丞相魏冉就是其中一个。
“若是与魏国连横,取西河之地,我大秦无疑和赵国为敌。若是韩国趁势拉拢赵国。抗衡我们大秦,何解?”
蔡泽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取西河之地必然与赵国交恶,韩国多半可以说服赵国,联合攻我大秦。但那个时候,汾河以西怕皆是我大秦之土,再不济,西河之地也归我大秦。我们完全可以沿河据守。敌久攻不破自然败退。况且按臣对韩国的估计,韩国非无大利不会强攻。韩、赵两国由太原攻上郡。得之,皆赵土。赵国即使分地给韩国,于韩国而言也是飞地。因此,于情于理,韩国不会全力攻打我们!韩国若想尽全力攻打我们,必然自武关或者汉中用兵。如此,便不会与赵国合兵一处,而是兵分两路攻我关中,我大秦到时也可凭借峣关等雄关坚守!以逸待劳,败韩正当其时!”
见蔡泽侃侃而谈。魏冉心里暗暗承认自己快要被说动了,但宦海浮沉数十载的魏冉实在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想法极其美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还是贴心提醒道:“魏国与我结盟,即是得罪韩、赵两国,两国若是发兵攻打大梁,我们大秦为之奈何?”
“当救!当急救之!”蔡泽回答得毫不犹豫,然后才慢条斯理地解释道:“大梁一旦被围,魏国必失抵抗之心,转而亲韩、赵两国,我大秦前功尽弃矣!不过,我们不需直接援救大梁,只需兵发新郑,韩国必然慌乱。韩国既惊,赵国必然惶恐。如此,大梁之危自解也!”
魏冉点了点头,显然赞同蔡泽的说法,却是有些担忧地说道:“可眼下函谷关在魏国手中,魏人深知函谷关的重要性,会允许我们借道吗?假途灭虢的道理魏国不会没人不知道!”
蔡泽摇了摇头,笑着回道:“大梁若是告危,魏国比我们大秦要着急地多!到时候,魏国自然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等击败韩国,我们先取三川,再下南阳,届时,汉中、巴蜀于韩国已是飞地。不出十年,我大秦复有席卷天下之势!”
秦王听了颇为意动,征求似地看向魏冉。群臣大都如秦王一般,受够了日复一日地骚扰河东而不得尺寸之地。赵国的阳奉阴违和明哲保身将秦国的最后一丝耐心已经磨掉了。秦国群臣只想着尽快地破局,哪怕为此得罪赵国。赵国?真要打起来,赵国绝不是秦国的三合之敌!这是属于秦国的骄傲。
魏冉默然无语,蔡泽的计策似乎是秦国眼下唯一的出路。然而,与韩国争雄,与赵国为敌,魏国的心意到底有多坚决呢?又能承受多久的压力?
念及于此,魏冉还是鼓足勇气说道:“王上!臣以为可以派遣一使者游说赵国,赵国若是同意出兵自太原南下协助我们三月内攻克河东,或者同意我们大秦借道太原,说明秦赵结盟尚可维持。毕竟河东在手,我们秦国的局面为之一振!函谷关早晚必然复归我们大秦!届时,东窥中原变局,待大势一乱,趁势取三川、颍川,吞周而逐鹿中原,如此也未尝不可!”
秦王想了想,还是没有弗了魏冉的心意,笑着打趣道:“那就依丞相之见!派遣使者游说赵国!赵国若是不答应的话……”
迎着秦王征询的目光,魏冉拜谢道:“若是赵国不肯,臣请命前往大梁游说魏王,必定令魏国答应连横之事!”
“好!”秦王腾地一声站了起来,大笑道:“诸位爱卿,今日不必早归。权且留在宫中用膳!”
“谢王上!”群臣深深作揖道。
两个月后,秦王的使者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咸阳城。作为对两国继续结盟的最后一次尝试,秦国不可谓不重视。秦国宗正带着最大的诚意,忍着夏日的酷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抵达数千里之外的邯郸,诚恳地表示想请赵国帮秦国拿下河东,以牵制越来越强大的韩国。
赵国的反应极为热情,但热情的身后却是淡淡的拒人于千里之外。负责接待的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表示赵王身子不佳,先带着秦国宗正游遍了邯郸附近的山山水水,趁着游兴正浓的时候,委婉地表示赵国损兵折将,拿不出兵马支援秦国。至于秦国提出的借道,为了不让赵国百姓产生不好的错觉。招致什么风言风语,自然而然地是最好作罢。赵国对于秦国,唯一可以贡献的就是些许的粮草和船只、箭矢,以及默默地加油祝福了。
在邯郸滞留了十天后,秦国宗正才见到赵王。秦国宗正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尝试,然而结果却是依然没有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赵王希望秦国主动攻打韩国,赵国则负责牵制韩国主力。原因嘛。自然是回报韩国的一箭之仇——中牟之恨被赵王引以为耻。
起初,赵王确实没觉得割地退兵是什么错。更遑论什么耻辱了。但如今邯郸不知道哪里冒出这么多的风言风语,百姓们虽然大都不识字,不明白城内大街小巷的“大字报”上宣传的是赵王的恶行——割让城邑是奇耻大辱,提拔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的凶手公子成、李兑更是不忠不孝,淫乱后宫这些子虚乌有的则是亡国之君所做的事。赵王自然恼羞成怒了。
身为当事人的公子成、李兑已然作古,徒留赵王成为千夫所指万人议论的对象。虽然所有的人都对赵王越发恭敬,但赵王总觉得他们在心里对自己指指点点。毕竟做了亏心事,如此隐秘的事情被人知晓,是个人都受不了。君王也是人,所以赵王不能免俗。有了如此重的心理暗示。赵王可谓喜怒无常。宫中已经有十多个内侍、宫女被杖毙。秦国这次向自己要兵,赵王自然不悦。上次邯郸之围,韩国为何有那么多的兵力可以调动?还不是秦国不给力,牵制不了韩军主力嘛!拿赵国子弟的血肉去为秦国卖命,赵王做不到!真要做了,还不知道有什么风言风语再次袭来!
战事刚休,民怨初起,以平原君为首的宗贵们自然想休养生息,用时间来冲淡所有不好的影响,对秦国提出的联合攻打河东的主意兴趣自然不大。贤若蔺相如的平民阶层出身的卿大夫们则是想着秦国和魏国死拼,巴不得两败俱伤,然后收渔翁之利。
赵国君臣却是不知道,秦国这次的试探是给赵国的最后一次机会,赵国若是同意,秦国此后十年将专心牵制韩国,争夺中原之地;赵国若是不应,秦国则掉过头,与赵国为敌。
也许是觉得秦国宗正的态度太客气,客气到要委曲求全,敷衍了秦国宗正一番后,所有的臣子们都忙着去抓邯郸城内的细作,向赵王表忠心。谁也没有意识到,秦国宗正一行的车马无比失望却坚决地西行,距离邯郸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得到了最终的答案,魏冉感慨了一句“时也!命也!”就辞别了秦王,一步不回头地往大梁而去!根本不需要隐藏行踪,也没有携带重金,魏冉只带着一名书童、一名驾车的车夫就出发了。
涉泾水,过栎阳,直至洛阴东面的潼关,一路颠簸,魏冉渐渐清楚了如何说服魏国。原本游说魏国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魏冉本可以推托,秦王在临行前也已经反复暗示过了。这次出使魏国不比往常,魏国若是意决,很有可能将出使魏国的魏冉缉拿入狱或者献给韩国以表忠心,魏冉甚至有性命之虞。
魏冉的身份决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筹码,当然,魏冉位高权重,也说明了秦国对魏国的重要。这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事成,自然是大功一件,但魏冉已经封无可封;事败。却是身首异处。但魏冉已经看开,秦王不负他,他又怎能负秦王呢!最坏不过是客死他乡,化为一捧黄土罢了。这一世,权势、美女、财富,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魏冉都享受过了。现在到了回报的时候。何况世事如梦,魏冉但求不愧于心即可。
潼关守将敬畏地看着一脸淡然的魏冉,露出了钦佩的神色,忍不住好奇说道:“丞相要东去大梁的话,不如沿着河水一路泛舟,既舒坦又安全。走陆路的话,耗时长久,一路颠簸不说,沿途还都是敌境。小人读过些许书。也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况且前面就是函谷关,魏国已经闭关多年,怕是不会为丞相开关。小人还是派些人护送丞相绕道吧!”
对于这个好心的守将,魏冉露出了一抹欣赏的神色,能够在身为丞相的自己面前侃侃而谈,还有理有据地想要说服自己,倒是一个妙人!有多久了,自己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到的声音。那些违背自己的。质疑自己的要么被贬谪罢用,要么被流放打压。自己的身边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所有的人都是战战兢兢地费力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不敢忤逆自己。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他们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去落实,从不去计较更多。哪怕自己是错的。
魏冉却是不知道,潼关守将乃是第一次见到他。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一概不清楚!如果是白起在这里,他自然是紧张地说不顺一句话。但魏冉现在的打扮就好比一个最普通的士子。还是最贫困的那种士子,不然为何一个侍卫都没有呢!魏冉的和蔼可亲给了潼关守将莫大的鼓励和勇气,是以他方能说出这一番话来。
“呵呵,这个你就不知道了。我正要去魏国,前面的函谷关就有魏军。不正好告知他们我过来了嘛。听到我这个秦国丞相来了,他们自然是如临大敌,不,应该是诚惶诚恐地派人将我护送到大梁呢!差遣魏军为我效劳,岂不是一件美事吗?!”魏冉笑着解释道。
稍微停顿了下,魏冉继续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关中了,关东这些年变化太大,趁着这个机会,刚好了解一下中原风土人情。如果一路泛舟,朝发函谷而暮到洛阳,这路上未免单调了些!至于担心陆路不安全,这天下朗朗乾坤的,我又没携带多少财帛,谁又会打我的主意呢!哈哈!速速为我开门吧!这函谷,我熟得很,不用派人护送。”
见魏冉说得轻巧却坚决,潼关守将也不敢怠慢,当即命人打开潼关大门,放其东去。无论如何,魏冉是大秦的丞相,又是代表秦王出使,忤逆他等于忤逆秦王,忤逆秦王就是死罪!魏冉虽然现在很好说话,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就会听从自己“合理”的建议!
满是敬畏地看着那辆渐渐远去的马车,潼关守将心里默默地为魏冉祈祷。此去千里,别君容易见君难,潼关守将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这般和蔼可亲、言语谦和的丞相。
城头上的大多数秦军皆是不知晓马车上坐着的是什么大人物。居然可以让一向严厉的潼关守将露出谦卑的目光,更打开关闭许久的城门,亲自送出三里之遥。他们只能疑惑的看着那辆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马车,思量着是哪家的贵人脑袋发热,居然不走水路走陆路,哪怕他们打扮地再人畜无害,也会被魏军乱箭射死或者收押为奴吧!河水(即黄河)在函谷的这一段水道虽然不能通行大船,但载十几个人的小船还是可以的。贵族的想法真的难以捉摸!
离开潼关后,魏冉一行三人就扎进了长达一百四十里的函谷。行进间,但闻黄河之水滔滔,但见峭壁林立,苍松劲柏。猿声哀嚎而畏高,空谷传响,不绝入耳。由于秦、魏两国正处于敌对状态,函谷两端的函谷关、潼关皆是处于封锁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前人烟鼎盛的函谷彻底成了鸟兽的天堂。行走在苍茫的函谷里,魏冉不觉得孤寂惆怅,反而觉得心绪很是宁静。这里没有朝堂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腹黑,没有你死我活的争执,有的只是纯粹的宁静,纯粹的祥和。唯一不便的就是需要自己取水,自己做饭,这些自然有书童、车夫代劳,但光是看,就让魏冉生出许多乐趣。朝堂的郁闷,对国势的担忧居然为之一空。
行不过两日,一座高大的城邑落在眼前!说是城邑,其实是抬举。其城窄不过容一辆马车通行,长却有二十里之长。上刻“函谷关”三字,苍穹有力,力透纸背。魏冉知道,自己的魏国之行,由此伊始!(未完待续……)
蔡泽之言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兵败以来,秦国奉行的是亲赵以抗韩,连带着与韩国交好的魏国也成了秦国打压的对象。然则韩、魏两国封死了秦国南下、东进的道路,秦国困守关中,只能任由六国争雄而不得入。和武关、函谷关相比,河东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了。所以秦国自然而然地整天研究如何拿下魏国的河东,打开东进中原的突破口。谁也没想过,拉拢魏国打压赵国!
魏国可以被秦国拉拢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毕竟魏国和韩国的关系实在太好了。而且魏国跟韩国连横未久,魏国就借助韩国对赵国的压制,轻易地获取了赵国的三座城邑。恐怕魏国君臣正偷着乐吧!但仔细分析一下,离间魏国和韩国的关系未尝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魏国是扩张了不假,但相比韩国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谁也无法否认,韩国正在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而一个强大的韩国绝对不符合魏国的利益。要知道,北方的赵国已经强大如斯,东面的齐国也隐隐成了庞然大物,南面更是第一大国楚国。和其他国家相比,魏国才是绝对的四战之地。其中,河东更是一块飞地。魏国上下缺乏安全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强援,可燕国太弱,第一个被排除了,秦国自然而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不少人暗暗点头,但也有人很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丞相魏冉就是其中一个。
“若是与魏国连横,取西河之地,我大秦无疑和赵国为敌。若是韩国趁势拉拢赵国。抗衡我们大秦,何解?”
蔡泽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取西河之地必然与赵国交恶,韩国多半可以说服赵国,联合攻我大秦。但那个时候,汾河以西怕皆是我大秦之土,再不济,西河之地也归我大秦。我们完全可以沿河据守。敌久攻不破自然败退。况且按臣对韩国的估计,韩国非无大利不会强攻。韩、赵两国由太原攻上郡。得之,皆赵土。赵国即使分地给韩国,于韩国而言也是飞地。因此,于情于理,韩国不会全力攻打我们!韩国若想尽全力攻打我们,必然自武关或者汉中用兵。如此,便不会与赵国合兵一处,而是兵分两路攻我关中,我大秦到时也可凭借峣关等雄关坚守!以逸待劳,败韩正当其时!”
见蔡泽侃侃而谈。魏冉心里暗暗承认自己快要被说动了,但宦海浮沉数十载的魏冉实在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想法极其美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还是贴心提醒道:“魏国与我结盟,即是得罪韩、赵两国,两国若是发兵攻打大梁,我们大秦为之奈何?”
“当救!当急救之!”蔡泽回答得毫不犹豫,然后才慢条斯理地解释道:“大梁一旦被围,魏国必失抵抗之心,转而亲韩、赵两国,我大秦前功尽弃矣!不过,我们不需直接援救大梁,只需兵发新郑,韩国必然慌乱。韩国既惊,赵国必然惶恐。如此,大梁之危自解也!”
魏冉点了点头,显然赞同蔡泽的说法,却是有些担忧地说道:“可眼下函谷关在魏国手中,魏人深知函谷关的重要性,会允许我们借道吗?假途灭虢的道理魏国不会没人不知道!”
蔡泽摇了摇头,笑着回道:“大梁若是告危,魏国比我们大秦要着急地多!到时候,魏国自然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等击败韩国,我们先取三川,再下南阳,届时,汉中、巴蜀于韩国已是飞地。不出十年,我大秦复有席卷天下之势!”
秦王听了颇为意动,征求似地看向魏冉。群臣大都如秦王一般,受够了日复一日地骚扰河东而不得尺寸之地。赵国的阳奉阴违和明哲保身将秦国的最后一丝耐心已经磨掉了。秦国群臣只想着尽快地破局,哪怕为此得罪赵国。赵国?真要打起来,赵国绝不是秦国的三合之敌!这是属于秦国的骄傲。
魏冉默然无语,蔡泽的计策似乎是秦国眼下唯一的出路。然而,与韩国争雄,与赵国为敌,魏国的心意到底有多坚决呢?又能承受多久的压力?
念及于此,魏冉还是鼓足勇气说道:“王上!臣以为可以派遣一使者游说赵国,赵国若是同意出兵自太原南下协助我们三月内攻克河东,或者同意我们大秦借道太原,说明秦赵结盟尚可维持。毕竟河东在手,我们秦国的局面为之一振!函谷关早晚必然复归我们大秦!届时,东窥中原变局,待大势一乱,趁势取三川、颍川,吞周而逐鹿中原,如此也未尝不可!”
秦王想了想,还是没有弗了魏冉的心意,笑着打趣道:“那就依丞相之见!派遣使者游说赵国!赵国若是不答应的话……”
迎着秦王征询的目光,魏冉拜谢道:“若是赵国不肯,臣请命前往大梁游说魏王,必定令魏国答应连横之事!”
“好!”秦王腾地一声站了起来,大笑道:“诸位爱卿,今日不必早归。权且留在宫中用膳!”
“谢王上!”群臣深深作揖道。
两个月后,秦王的使者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咸阳城。作为对两国继续结盟的最后一次尝试,秦国不可谓不重视。秦国宗正带着最大的诚意,忍着夏日的酷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抵达数千里之外的邯郸,诚恳地表示想请赵国帮秦国拿下河东,以牵制越来越强大的韩国。
赵国的反应极为热情,但热情的身后却是淡淡的拒人于千里之外。负责接待的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表示赵王身子不佳,先带着秦国宗正游遍了邯郸附近的山山水水,趁着游兴正浓的时候,委婉地表示赵国损兵折将,拿不出兵马支援秦国。至于秦国提出的借道,为了不让赵国百姓产生不好的错觉。招致什么风言风语,自然而然地是最好作罢。赵国对于秦国,唯一可以贡献的就是些许的粮草和船只、箭矢,以及默默地加油祝福了。
在邯郸滞留了十天后,秦国宗正才见到赵王。秦国宗正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尝试,然而结果却是依然没有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赵王希望秦国主动攻打韩国,赵国则负责牵制韩国主力。原因嘛。自然是回报韩国的一箭之仇——中牟之恨被赵王引以为耻。
起初,赵王确实没觉得割地退兵是什么错。更遑论什么耻辱了。但如今邯郸不知道哪里冒出这么多的风言风语,百姓们虽然大都不识字,不明白城内大街小巷的“大字报”上宣传的是赵王的恶行——割让城邑是奇耻大辱,提拔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的凶手公子成、李兑更是不忠不孝,淫乱后宫这些子虚乌有的则是亡国之君所做的事。赵王自然恼羞成怒了。
身为当事人的公子成、李兑已然作古,徒留赵王成为千夫所指万人议论的对象。虽然所有的人都对赵王越发恭敬,但赵王总觉得他们在心里对自己指指点点。毕竟做了亏心事,如此隐秘的事情被人知晓,是个人都受不了。君王也是人,所以赵王不能免俗。有了如此重的心理暗示。赵王可谓喜怒无常。宫中已经有十多个内侍、宫女被杖毙。秦国这次向自己要兵,赵王自然不悦。上次邯郸之围,韩国为何有那么多的兵力可以调动?还不是秦国不给力,牵制不了韩军主力嘛!拿赵国子弟的血肉去为秦国卖命,赵王做不到!真要做了,还不知道有什么风言风语再次袭来!
战事刚休,民怨初起,以平原君为首的宗贵们自然想休养生息,用时间来冲淡所有不好的影响,对秦国提出的联合攻打河东的主意兴趣自然不大。贤若蔺相如的平民阶层出身的卿大夫们则是想着秦国和魏国死拼,巴不得两败俱伤,然后收渔翁之利。
赵国君臣却是不知道,秦国这次的试探是给赵国的最后一次机会,赵国若是同意,秦国此后十年将专心牵制韩国,争夺中原之地;赵国若是不应,秦国则掉过头,与赵国为敌。
也许是觉得秦国宗正的态度太客气,客气到要委曲求全,敷衍了秦国宗正一番后,所有的臣子们都忙着去抓邯郸城内的细作,向赵王表忠心。谁也没有意识到,秦国宗正一行的车马无比失望却坚决地西行,距离邯郸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得到了最终的答案,魏冉感慨了一句“时也!命也!”就辞别了秦王,一步不回头地往大梁而去!根本不需要隐藏行踪,也没有携带重金,魏冉只带着一名书童、一名驾车的车夫就出发了。
涉泾水,过栎阳,直至洛阴东面的潼关,一路颠簸,魏冉渐渐清楚了如何说服魏国。原本游说魏国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魏冉本可以推托,秦王在临行前也已经反复暗示过了。这次出使魏国不比往常,魏国若是意决,很有可能将出使魏国的魏冉缉拿入狱或者献给韩国以表忠心,魏冉甚至有性命之虞。
魏冉的身份决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筹码,当然,魏冉位高权重,也说明了秦国对魏国的重要。这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事成,自然是大功一件,但魏冉已经封无可封;事败。却是身首异处。但魏冉已经看开,秦王不负他,他又怎能负秦王呢!最坏不过是客死他乡,化为一捧黄土罢了。这一世,权势、美女、财富,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魏冉都享受过了。现在到了回报的时候。何况世事如梦,魏冉但求不愧于心即可。
潼关守将敬畏地看着一脸淡然的魏冉,露出了钦佩的神色,忍不住好奇说道:“丞相要东去大梁的话,不如沿着河水一路泛舟,既舒坦又安全。走陆路的话,耗时长久,一路颠簸不说,沿途还都是敌境。小人读过些许书。也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况且前面就是函谷关,魏国已经闭关多年,怕是不会为丞相开关。小人还是派些人护送丞相绕道吧!”
对于这个好心的守将,魏冉露出了一抹欣赏的神色,能够在身为丞相的自己面前侃侃而谈,还有理有据地想要说服自己,倒是一个妙人!有多久了,自己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到的声音。那些违背自己的。质疑自己的要么被贬谪罢用,要么被流放打压。自己的身边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所有的人都是战战兢兢地费力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不敢忤逆自己。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他们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去落实,从不去计较更多。哪怕自己是错的。
魏冉却是不知道,潼关守将乃是第一次见到他。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一概不清楚!如果是白起在这里,他自然是紧张地说不顺一句话。但魏冉现在的打扮就好比一个最普通的士子。还是最贫困的那种士子,不然为何一个侍卫都没有呢!魏冉的和蔼可亲给了潼关守将莫大的鼓励和勇气,是以他方能说出这一番话来。
“呵呵,这个你就不知道了。我正要去魏国,前面的函谷关就有魏军。不正好告知他们我过来了嘛。听到我这个秦国丞相来了,他们自然是如临大敌,不,应该是诚惶诚恐地派人将我护送到大梁呢!差遣魏军为我效劳,岂不是一件美事吗?!”魏冉笑着解释道。
稍微停顿了下,魏冉继续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关中了,关东这些年变化太大,趁着这个机会,刚好了解一下中原风土人情。如果一路泛舟,朝发函谷而暮到洛阳,这路上未免单调了些!至于担心陆路不安全,这天下朗朗乾坤的,我又没携带多少财帛,谁又会打我的主意呢!哈哈!速速为我开门吧!这函谷,我熟得很,不用派人护送。”
见魏冉说得轻巧却坚决,潼关守将也不敢怠慢,当即命人打开潼关大门,放其东去。无论如何,魏冉是大秦的丞相,又是代表秦王出使,忤逆他等于忤逆秦王,忤逆秦王就是死罪!魏冉虽然现在很好说话,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就会听从自己“合理”的建议!
满是敬畏地看着那辆渐渐远去的马车,潼关守将心里默默地为魏冉祈祷。此去千里,别君容易见君难,潼关守将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这般和蔼可亲、言语谦和的丞相。
城头上的大多数秦军皆是不知晓马车上坐着的是什么大人物。居然可以让一向严厉的潼关守将露出谦卑的目光,更打开关闭许久的城门,亲自送出三里之遥。他们只能疑惑的看着那辆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马车,思量着是哪家的贵人脑袋发热,居然不走水路走陆路,哪怕他们打扮地再人畜无害,也会被魏军乱箭射死或者收押为奴吧!河水(即黄河)在函谷的这一段水道虽然不能通行大船,但载十几个人的小船还是可以的。贵族的想法真的难以捉摸!
离开潼关后,魏冉一行三人就扎进了长达一百四十里的函谷。行进间,但闻黄河之水滔滔,但见峭壁林立,苍松劲柏。猿声哀嚎而畏高,空谷传响,不绝入耳。由于秦、魏两国正处于敌对状态,函谷两端的函谷关、潼关皆是处于封锁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前人烟鼎盛的函谷彻底成了鸟兽的天堂。行走在苍茫的函谷里,魏冉不觉得孤寂惆怅,反而觉得心绪很是宁静。这里没有朝堂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腹黑,没有你死我活的争执,有的只是纯粹的宁静,纯粹的祥和。唯一不便的就是需要自己取水,自己做饭,这些自然有书童、车夫代劳,但光是看,就让魏冉生出许多乐趣。朝堂的郁闷,对国势的担忧居然为之一空。
行不过两日,一座高大的城邑落在眼前!说是城邑,其实是抬举。其城窄不过容一辆马车通行,长却有二十里之长。上刻“函谷关”三字,苍穹有力,力透纸背。魏冉知道,自己的魏国之行,由此伊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