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app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我是皇后,你们快来保护我。”没想到刚喊完,几个士兵冲过来,其中一个士兵大刀一挥,韦后闪避不及,人头落地,士兵拿着人头呈给李隆基。
这时军队开始大肆诛杀韦氏一党,安乐公主李裹儿这时还在画眉,被闯入的士兵砍死,武延秀(安乐公主夫婿)也被杀。其它韦氏家族及韦后亲信被杀的人,不计其数。万骑卫士打开玄武门。李隆基率随从从玄武门威风凛凛的走进宫内,不料有一个女子率宫女在宫内迎接。这名女子就是李显的妃子昭容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当初得到武则天的宠爱,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她转而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曾推荐其表兄(姨妈的儿子)王显当左拾遗,不料王显并不领情,还警告上官婉儿说,“武氏是一个注定要被灭亡的姓氏,今天捷妤(即上官婉儿,李显在位时封捷妤,后进为昭容)依附武三思。可能会带来灭族的大祸,请三思!”上官婉儿不听。后来太子李重茂政变时,诛杀武三思,并指明索取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感到恐惧,于是转而跟太平公主合作,并有意识的跟安乐公主对抗。李隆基发动政变后,上官婉儿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归为韦氏一党,而遭军队杀戮。于是用这种办法来引起李隆基注意,并拿出当初自己跟太平公主起草命相王辅政的诏书草稿,请李隆基过目,希望能澄清自己。免于一死,不料李隆基并不领情,因李隆基对上官婉儿平素结党干政等行为早有不满。对姑妈太平公主是因为政治需要才合作,对上官婉儿他可不会客气。所以上官婉儿当场就被拖到军旗下斩杀了。
隔天,李隆基向父亲李旦报告事情经过。并请他原谅没有事先告知。李旦搂着他儿子说,“国家没有破碎,得以复兴,都是你的功劳”表示他也认为李隆基干的好。李隆基向老爸报告完后继续其肃敌活动,凡韦氏所任命的官员,包挂韦氏家族及非韦氏家族的人,几乎全部杀光,而最好笑的是那位反对李旦辅政,还抬出叔嫂不可通礼大帽子的宗楚客,他老兄一听到状况不对,就用白巾把脸裹起来想蒙混出城门,不料可能是他实在是太有名了,臭名远扬,守门的人一下就把他认出来,还调侃他说,“这不是宗尚书吗?你想去哪儿啊?怎么像女人一样把头包起来呢?对了,有命令要我们把大人带回去,大人这就乖乖的跟我们走吧!“宗楚客就这样被逮走并被处死。而那位韦党中反水的崔日用,不知是否李隆基要测试其忠诚度,李隆基教给他一个差事,就是去韦曲(韦氏家族聚居处)把韦氏家族的人一网打尽,而崔日用对昔日的主子今日的敌人毫不手软,连怀中的婴儿都不放过,为了避免漏网之鱼,竟然连附近的杜曲的族人都杀了不少,真是够卑鄙的。
在大屠杀完成之后,李隆基父子已经真正掌握了政权,虽然要让李旦再当上皇帝还得有些扭扭捏捏,欲迎还拒的过程,但拥立相王为帝,此时已经不再是几个人的幻想与口号,而是雷打不动的事实了。
李旦无奈的平衡术
李旦终于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他发现,这次的宝座似乎没有比一次容易坐。
上次当皇帝,有很强的运气成份,因为李旦是老四,按现代术语来说,正牌夫人是老大,情妇是老二,外遇对象叫小三,那李旦这个排行比小三还要靠后的老四要当上皇帝岂不是比中福利采票头奖还难?但就像福利彩票的头奖会有人中一样,李旦还是当上皇帝了,为什么?
李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比他的几个哥哥听话,要知道,他妈妈武则天自己就想当皇帝,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女人当皇帝,就是后来也没有,所以她想当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一定非常的大。武则天在丈夫李治还在时,就已经掌握政权,但丈夫死了,她宁可先让儿子先当傀儡皇帝,也不敢自己一下子就登基为帝,就是因为反对势力还未剿灭干净,而且她也需要朝臣们适应这个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李旦的老哥们先后当了太子,但先后又从太子位置下来。这其中,老大李弘是得病死的(当然也有说是他妈毒死的)。老二李贤跟老妈作对,被武则天揪出来后被废了拘禁,后来还被流放,下场挺惨的。老三就是中宗李显,他原本比较听话,高宗李治死了还继位当上皇帝,因为讲过我把天下给自己岳父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傻话,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儿子在位,结果也被废。贬为庶人,这么一轮下来。李旦就当上皇帝了。不过实话说,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纯粹是傀儡。完全没有实权,因为他妈妈立他为帝纯粹是想过河拆桥,所以不旦一点权力没有,还时时受到猜忌与打击,还好李旦从小已经习惯母亲的高压手段,战战兢兢过了几年后,将皇位让给妈妈,后来又将皇嗣的位子让给哥哥(李显)。
第二次当皇帝,则主要是儿子(李隆基)跟妹妹(太平公主)的功劳。但也因此李旦没有自己的人马,权力的基础不够稳固。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李旦比较有人性,而且比较重视亲情,这跟李旦生长的环境有关,他自小受到母亲高压的对待,兄弟及皇族的亲戚很多人死于非命,自己的老婆(太子妃刘氏及德妃窦氏)被杀害且连尸首都找不到,武后当皇帝的时期。一大家子的人被软禁在皇宫,随时有生命危险,我想李旦的心中一定有很强烈要保护好自己亲人的念头与使命,所以对他来说。亲情会比权力更重要一些。
在政变后的政治情势上,李旦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力,但名义上他毕竟是帝国的统治者。所以他的想法还是会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这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妹妹跟儿子能和平相处,但他不知道。世界上最难分享的就是权力,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争夺的就是权力,李旦试图平衡,但这样的态度却造成更大的纷争,最后走到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原创连载更新10)
02太子之争攻防战
李旦第二次登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立誰当太子的问题。按传统,李成器是嫡长子,应该立他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立下大功,自己这个皇位还是靠他挣来的,不立他,不只说不过去,而且怕以后就没有人帮自己卖命了,所以李旦很苦恼,一下子无法作决定。
李成器了解父亲的苦恼,他心里想,自己的才能功劳都跟弟弟没得比,更何况弟弟在立此大功后声名、威望都远在自己之上,就算父皇立自己当太子,自己也坐不稳这个位子,还不如主动请辞,还可以卖个人情给弟弟,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跟弟弟从小一起丧母,互相扶持,感情深厚,也不忍在此时与他相争。
李成器主意已定,于是到皇宫去,面见李旦后,说:“听说皇上要立我为太子,我个人以为此事并不恰当,皇上认为我是长子,所以考虑立我为太子,但这是在国家太平时的作法。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而平王(李隆基)立下盖世大功,挽救国家免於倾覆,我认为这时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比较符合实际的需要。“除李成器外,刘幽求等跟李隆基一起起事的功臣也纷纷要求应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李旦原本也考虑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也从善如流,立李隆基为太子,虽然李隆基多次上疏请求让位给李成器,李旦都下诏不许。景云元年6月27日(公元710年),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在此同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开始大幅膨胀。太平公主的性格沉稳,决断力强,颇有几分乃母的味道,武则天在位时,很疼这个女儿,但太平公主深知其母亲的手段,所以除了推荐二张给其母亲当面首外,并不敢过份的招揽权势。李显在位时,韦后及安乐公主李裹儿对其也是忌惮三分,而这次诛杀韦氏,太平公主又出了大力,所以李旦对她十分尊重,每次进宫奏事,李旦都跟她谈论很久,宰相有事奏报,李旦常会问,“跟太平公主商量了没有?“然后又问,”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了吗?“可见其权势之盛!而她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王爵。
刚开始太平公主对太子李隆基不是太在意,认为李隆基当太子因为年轻,可能比较好控制,由此也可见李隆基“阿瞒“的称呼非浪得虚名。但不久后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李隆基不但英明果敢,还颇有心计,而朝中正直的大臣对他心仪的也不少。太平公主想李旦的性格较恬淡,因此如自己想长期掌握政权,需要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皇子当太子,而现在看起来李成器似乎比李隆基容易控制,于是开始动员手下发动谣言,说:”太子不是嫡子,不应该当太子。“没多久后,这样的言论就传遍了宫内外。太平公主暗自得意,想说自己的阴谋要得逞了,殊不知李旦早已考虑过这问题,现在既然已经解决问题了,又有这种声浪传出来,这让他感到很是不快,但李旦也不愿意深入追究,只是下诏书向外解释立太子的缘由并禁止再讨论此事,这样一来,谣言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太平公主眼见此计不成,才知道没有那么容易让李隆基下台。这时她开始改变战略,派人渗入李隆基的周遭,甚至李隆基的左右亲信,也有不少遭收买。太平公主把收集到的,对李隆基不利的消息,转报告给李旦,但因李隆基行事谨慎,所以还没有出太大的差错,但李隆基也感到苦恼,想要寻求突破之道,却一时没有好办法,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
不过耳语攻势久了还是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不久李旦就秘密召见太子少保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政府官员都纷纷表态表示要效忠东宫,是否有这回事?“韦安石回答说,”皇上哪里听来这样的亡国之言,太子英明仁孝,众人皆知。
皇上一旦疑心太子,则国家必定不安,我认为这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请皇上明察!“李旦急忙说:”我知道了,你不要多说。“这时太平公主刚好站在帘子后面,将两人对谈的内容听的一清二楚,心中大怒,就设法陷害韦安石,韦安石不久就被逮捕调察,幸赖太仆卿郭元振营救,才免于一死。(未完待续。。)
这时军队开始大肆诛杀韦氏一党,安乐公主李裹儿这时还在画眉,被闯入的士兵砍死,武延秀(安乐公主夫婿)也被杀。其它韦氏家族及韦后亲信被杀的人,不计其数。万骑卫士打开玄武门。李隆基率随从从玄武门威风凛凛的走进宫内,不料有一个女子率宫女在宫内迎接。这名女子就是李显的妃子昭容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当初得到武则天的宠爱,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她转而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曾推荐其表兄(姨妈的儿子)王显当左拾遗,不料王显并不领情,还警告上官婉儿说,“武氏是一个注定要被灭亡的姓氏,今天捷妤(即上官婉儿,李显在位时封捷妤,后进为昭容)依附武三思。可能会带来灭族的大祸,请三思!”上官婉儿不听。后来太子李重茂政变时,诛杀武三思,并指明索取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感到恐惧,于是转而跟太平公主合作,并有意识的跟安乐公主对抗。李隆基发动政变后,上官婉儿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归为韦氏一党,而遭军队杀戮。于是用这种办法来引起李隆基注意,并拿出当初自己跟太平公主起草命相王辅政的诏书草稿,请李隆基过目,希望能澄清自己。免于一死,不料李隆基并不领情,因李隆基对上官婉儿平素结党干政等行为早有不满。对姑妈太平公主是因为政治需要才合作,对上官婉儿他可不会客气。所以上官婉儿当场就被拖到军旗下斩杀了。
隔天,李隆基向父亲李旦报告事情经过。并请他原谅没有事先告知。李旦搂着他儿子说,“国家没有破碎,得以复兴,都是你的功劳”表示他也认为李隆基干的好。李隆基向老爸报告完后继续其肃敌活动,凡韦氏所任命的官员,包挂韦氏家族及非韦氏家族的人,几乎全部杀光,而最好笑的是那位反对李旦辅政,还抬出叔嫂不可通礼大帽子的宗楚客,他老兄一听到状况不对,就用白巾把脸裹起来想蒙混出城门,不料可能是他实在是太有名了,臭名远扬,守门的人一下就把他认出来,还调侃他说,“这不是宗尚书吗?你想去哪儿啊?怎么像女人一样把头包起来呢?对了,有命令要我们把大人带回去,大人这就乖乖的跟我们走吧!“宗楚客就这样被逮走并被处死。而那位韦党中反水的崔日用,不知是否李隆基要测试其忠诚度,李隆基教给他一个差事,就是去韦曲(韦氏家族聚居处)把韦氏家族的人一网打尽,而崔日用对昔日的主子今日的敌人毫不手软,连怀中的婴儿都不放过,为了避免漏网之鱼,竟然连附近的杜曲的族人都杀了不少,真是够卑鄙的。
在大屠杀完成之后,李隆基父子已经真正掌握了政权,虽然要让李旦再当上皇帝还得有些扭扭捏捏,欲迎还拒的过程,但拥立相王为帝,此时已经不再是几个人的幻想与口号,而是雷打不动的事实了。
李旦无奈的平衡术
李旦终于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他发现,这次的宝座似乎没有比一次容易坐。
上次当皇帝,有很强的运气成份,因为李旦是老四,按现代术语来说,正牌夫人是老大,情妇是老二,外遇对象叫小三,那李旦这个排行比小三还要靠后的老四要当上皇帝岂不是比中福利采票头奖还难?但就像福利彩票的头奖会有人中一样,李旦还是当上皇帝了,为什么?
李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比他的几个哥哥听话,要知道,他妈妈武则天自己就想当皇帝,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女人当皇帝,就是后来也没有,所以她想当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一定非常的大。武则天在丈夫李治还在时,就已经掌握政权,但丈夫死了,她宁可先让儿子先当傀儡皇帝,也不敢自己一下子就登基为帝,就是因为反对势力还未剿灭干净,而且她也需要朝臣们适应这个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李旦的老哥们先后当了太子,但先后又从太子位置下来。这其中,老大李弘是得病死的(当然也有说是他妈毒死的)。老二李贤跟老妈作对,被武则天揪出来后被废了拘禁,后来还被流放,下场挺惨的。老三就是中宗李显,他原本比较听话,高宗李治死了还继位当上皇帝,因为讲过我把天下给自己岳父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傻话,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儿子在位,结果也被废。贬为庶人,这么一轮下来。李旦就当上皇帝了。不过实话说,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纯粹是傀儡。完全没有实权,因为他妈妈立他为帝纯粹是想过河拆桥,所以不旦一点权力没有,还时时受到猜忌与打击,还好李旦从小已经习惯母亲的高压手段,战战兢兢过了几年后,将皇位让给妈妈,后来又将皇嗣的位子让给哥哥(李显)。
第二次当皇帝,则主要是儿子(李隆基)跟妹妹(太平公主)的功劳。但也因此李旦没有自己的人马,权力的基础不够稳固。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李旦比较有人性,而且比较重视亲情,这跟李旦生长的环境有关,他自小受到母亲高压的对待,兄弟及皇族的亲戚很多人死于非命,自己的老婆(太子妃刘氏及德妃窦氏)被杀害且连尸首都找不到,武后当皇帝的时期。一大家子的人被软禁在皇宫,随时有生命危险,我想李旦的心中一定有很强烈要保护好自己亲人的念头与使命,所以对他来说。亲情会比权力更重要一些。
在政变后的政治情势上,李旦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力,但名义上他毕竟是帝国的统治者。所以他的想法还是会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这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妹妹跟儿子能和平相处,但他不知道。世界上最难分享的就是权力,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争夺的就是权力,李旦试图平衡,但这样的态度却造成更大的纷争,最后走到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原创连载更新10)
02太子之争攻防战
李旦第二次登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立誰当太子的问题。按传统,李成器是嫡长子,应该立他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立下大功,自己这个皇位还是靠他挣来的,不立他,不只说不过去,而且怕以后就没有人帮自己卖命了,所以李旦很苦恼,一下子无法作决定。
李成器了解父亲的苦恼,他心里想,自己的才能功劳都跟弟弟没得比,更何况弟弟在立此大功后声名、威望都远在自己之上,就算父皇立自己当太子,自己也坐不稳这个位子,还不如主动请辞,还可以卖个人情给弟弟,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跟弟弟从小一起丧母,互相扶持,感情深厚,也不忍在此时与他相争。
李成器主意已定,于是到皇宫去,面见李旦后,说:“听说皇上要立我为太子,我个人以为此事并不恰当,皇上认为我是长子,所以考虑立我为太子,但这是在国家太平时的作法。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而平王(李隆基)立下盖世大功,挽救国家免於倾覆,我认为这时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比较符合实际的需要。“除李成器外,刘幽求等跟李隆基一起起事的功臣也纷纷要求应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李旦原本也考虑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也从善如流,立李隆基为太子,虽然李隆基多次上疏请求让位给李成器,李旦都下诏不许。景云元年6月27日(公元710年),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在此同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开始大幅膨胀。太平公主的性格沉稳,决断力强,颇有几分乃母的味道,武则天在位时,很疼这个女儿,但太平公主深知其母亲的手段,所以除了推荐二张给其母亲当面首外,并不敢过份的招揽权势。李显在位时,韦后及安乐公主李裹儿对其也是忌惮三分,而这次诛杀韦氏,太平公主又出了大力,所以李旦对她十分尊重,每次进宫奏事,李旦都跟她谈论很久,宰相有事奏报,李旦常会问,“跟太平公主商量了没有?“然后又问,”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了吗?“可见其权势之盛!而她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王爵。
刚开始太平公主对太子李隆基不是太在意,认为李隆基当太子因为年轻,可能比较好控制,由此也可见李隆基“阿瞒“的称呼非浪得虚名。但不久后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李隆基不但英明果敢,还颇有心计,而朝中正直的大臣对他心仪的也不少。太平公主想李旦的性格较恬淡,因此如自己想长期掌握政权,需要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皇子当太子,而现在看起来李成器似乎比李隆基容易控制,于是开始动员手下发动谣言,说:”太子不是嫡子,不应该当太子。“没多久后,这样的言论就传遍了宫内外。太平公主暗自得意,想说自己的阴谋要得逞了,殊不知李旦早已考虑过这问题,现在既然已经解决问题了,又有这种声浪传出来,这让他感到很是不快,但李旦也不愿意深入追究,只是下诏书向外解释立太子的缘由并禁止再讨论此事,这样一来,谣言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太平公主眼见此计不成,才知道没有那么容易让李隆基下台。这时她开始改变战略,派人渗入李隆基的周遭,甚至李隆基的左右亲信,也有不少遭收买。太平公主把收集到的,对李隆基不利的消息,转报告给李旦,但因李隆基行事谨慎,所以还没有出太大的差错,但李隆基也感到苦恼,想要寻求突破之道,却一时没有好办法,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
不过耳语攻势久了还是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不久李旦就秘密召见太子少保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政府官员都纷纷表态表示要效忠东宫,是否有这回事?“韦安石回答说,”皇上哪里听来这样的亡国之言,太子英明仁孝,众人皆知。
皇上一旦疑心太子,则国家必定不安,我认为这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请皇上明察!“李旦急忙说:”我知道了,你不要多说。“这时太平公主刚好站在帘子后面,将两人对谈的内容听的一清二楚,心中大怒,就设法陷害韦安石,韦安石不久就被逮捕调察,幸赖太仆卿郭元振营救,才免于一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