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旦宴结束,官员的新年假期亦是正式开启。
林府显得十分热闹和拥挤,除了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些临近京城的地方官员亦是纷纷造访,另外还有一大帮同科和门生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官员进京叙职往往掐着春节到达。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能够在更多官员面前露脸,亦是可以冠冕堂皇地送上厚礼。
林晧然对于上门的官员自然是热情招待,对到京叙职的广东原旧属亦是选择接见,故而应酬到深夜。
随着党羽门生纷纷散去,林晧然这才得到片刻的清静。虽然今天已经去了好几趟茅房,但送走最后一位人后,他第一件事还是到茅房小解。
“老爷,这是今天所有登门官员的礼册!”林福侯在院子中,捧着一个厚厚的册子恭敬地呈给林晧然道。
林晧然经过刚刚的舒爽,整个人的心情亦是不错,便是伸手接过了礼册。
他不愿意像严嵩做一个糊涂的贪官,亦不想像徐阶假装什么情况都不知晓,每逢重要的节日都有查看礼册的习惯。
以他如今的身家,自然不可能是急于查看今日有多少财物进账,而是想知道底下的官员送了多少孝敬银,其中哪些官员出手最阔绰。
林晧然借着头上灯笼洒下的弱光翻看几页后,却是突然做出决定道:“你将库房打开,我要好好地瞧一瞧!”
“是!”林金元一直随身携带着库房的钥匙,当即便向林晧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打算引着林晧然前往。
库房门前有四名来自长林氏的族人日夜守卫,四个年轻人见到林金元和林晧然同时出现,当即便是匆匆取来提手灯笼供他们使用。
林晧然对钱财早已经失去了兴趣,显得平静地看着眼前一排排摆放各种古董字画的架子,又是扭头望向右边那十几口大箱子,这房子里的财物已然是他这些年的“合法所得”。
纵观历朝历代,明朝官员的俸禄可以说是“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大明的年俸确实低的可怜,像举人天花板的正七品知县,其年俸标准只有九十石。哪怕林晧然已经爬到最高级别的从一品,年俸标准亦不过是八百八十八石。
这还仅仅是理论上的年俸,而明朝官员实际到手的年俸还会更低。
自靖难之役后,明朝前期累积的粮食在内战中消耗一空,到了朱棣登基之后,官员的年俸不再全部发放实物米粮,却是变成了本色和折色两部分。
本色俸禄通常发放米粮或白银。“折色”是把俸禄折换成别的东西,而“折色俸”是以折钞为主,同时还会折胡椒、苏木、布帛等实物。
以隆庆朝廷正七品官员为例,岁该给俸九十石米。只是实际发放本色俸共计五十四石,其中:米十二石,十五石米折银,七石米折绢;折色俸共计三十六石,其中:十八石折布,十八石折钞。
原本年俸就已经是历朝最低,结果其中两成还用坑人的大明宝钞来取代,折色的绢、布通常没有什么大用。
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工资体系本就已经先天不足,结果朱棣抛出“折色”后,大明官员可谓是雪上加霜。
对此,顾炎武对明朝官员的工资体系抛出论调:“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他认为明代贪污之风盛行,是因为俸禄不足以养家所致。
虽然这个论调存在问题,起码高薪养廉亦不见得可取,但明朝官俸既低还缩水,确实是一个致贪的重要因素。
只是单从这种工资体系便判定明朝官员很穷,那可能就过于武断了。
地方官员早前之所以拥护严嵩和徐阶这两任首辅,除了严嵩和徐阶都深得嘉靖恩宠外,便是严嵩和徐阶都极力向百姓加征加派。
这些加征加派都是向百姓直接征收白银,由于百姓交上来都是碎银,故而地方衙门需要将碎银炼制成银锭。
由于碎银难免存在杂质,故而地方衙门在规定的税银外,还会向百姓再多征收一些火耗银,以此弥补经火熔铸成银锭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
正所谓肥肉过手沾满油,因为损耗的数目谁都说不准,很多官员直接加征两到三成的火耗银,实际节余的火耗银便直接进了官员的腰包。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一个中等县的火耗银收入便可以达到2700两,若是在富庶的江南则是更高,甚至能翻上几倍。
跟着还要各种缩水的九十石米官俸相比,这火耗银无疑是极度诱人,已然是地方官员的最大的灰色收入来源。
最为巧妙的是,这火耗银根本无账可查。毕竟百姓上交碎银的品质不一,哪怕是十足的纯银,他们亦可以说成是八成的杂银,多出来的火耗银自然进了自己的口袋。
有鉴于此,地方官员哪怕没有跟地方豪绅狼狈为奸,单是火耗银这一项便能让他们吃得满嘴是油。
只是京城的官员一直都饿着肚子,对地方官员的这种弯弯肠子早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已然是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从火耗银上捞得好处的官员通常不敢吃独食,不仅分一点给衙门中的属官,亦得拿出大部分的银两向上面打点。
每逢入京叙职之时,各种“冰儆”和“炭儆”按着品阶逐一奉上,而他们往往能够换到肥差或提拔。
大明自然亦存在甘于清贫的地方官员,像海瑞守着富得流油的淳安却一年到头都吃不着几回肉,但这种没有向上面打点的官员往往只能永远呆在“基层”。
正是如此,地方官员依靠的是“火耗银”等灰色收入,京城官员却是依靠着地方官员的“冰儆”和“炭儆”,而林晧然这种级别的官员则会在重要的节日合情合理地收取京城官员的“年礼”,已然同样是身处于“江湖”中。
对此,清廉的张璁曾经说过:“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
林府显得十分热闹和拥挤,除了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些临近京城的地方官员亦是纷纷造访,另外还有一大帮同科和门生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官员进京叙职往往掐着春节到达。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能够在更多官员面前露脸,亦是可以冠冕堂皇地送上厚礼。
林晧然对于上门的官员自然是热情招待,对到京叙职的广东原旧属亦是选择接见,故而应酬到深夜。
随着党羽门生纷纷散去,林晧然这才得到片刻的清静。虽然今天已经去了好几趟茅房,但送走最后一位人后,他第一件事还是到茅房小解。
“老爷,这是今天所有登门官员的礼册!”林福侯在院子中,捧着一个厚厚的册子恭敬地呈给林晧然道。
林晧然经过刚刚的舒爽,整个人的心情亦是不错,便是伸手接过了礼册。
他不愿意像严嵩做一个糊涂的贪官,亦不想像徐阶假装什么情况都不知晓,每逢重要的节日都有查看礼册的习惯。
以他如今的身家,自然不可能是急于查看今日有多少财物进账,而是想知道底下的官员送了多少孝敬银,其中哪些官员出手最阔绰。
林晧然借着头上灯笼洒下的弱光翻看几页后,却是突然做出决定道:“你将库房打开,我要好好地瞧一瞧!”
“是!”林金元一直随身携带着库房的钥匙,当即便向林晧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打算引着林晧然前往。
库房门前有四名来自长林氏的族人日夜守卫,四个年轻人见到林金元和林晧然同时出现,当即便是匆匆取来提手灯笼供他们使用。
林晧然对钱财早已经失去了兴趣,显得平静地看着眼前一排排摆放各种古董字画的架子,又是扭头望向右边那十几口大箱子,这房子里的财物已然是他这些年的“合法所得”。
纵观历朝历代,明朝官员的俸禄可以说是“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大明的年俸确实低的可怜,像举人天花板的正七品知县,其年俸标准只有九十石。哪怕林晧然已经爬到最高级别的从一品,年俸标准亦不过是八百八十八石。
这还仅仅是理论上的年俸,而明朝官员实际到手的年俸还会更低。
自靖难之役后,明朝前期累积的粮食在内战中消耗一空,到了朱棣登基之后,官员的年俸不再全部发放实物米粮,却是变成了本色和折色两部分。
本色俸禄通常发放米粮或白银。“折色”是把俸禄折换成别的东西,而“折色俸”是以折钞为主,同时还会折胡椒、苏木、布帛等实物。
以隆庆朝廷正七品官员为例,岁该给俸九十石米。只是实际发放本色俸共计五十四石,其中:米十二石,十五石米折银,七石米折绢;折色俸共计三十六石,其中:十八石折布,十八石折钞。
原本年俸就已经是历朝最低,结果其中两成还用坑人的大明宝钞来取代,折色的绢、布通常没有什么大用。
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工资体系本就已经先天不足,结果朱棣抛出“折色”后,大明官员可谓是雪上加霜。
对此,顾炎武对明朝官员的工资体系抛出论调:“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他认为明代贪污之风盛行,是因为俸禄不足以养家所致。
虽然这个论调存在问题,起码高薪养廉亦不见得可取,但明朝官俸既低还缩水,确实是一个致贪的重要因素。
只是单从这种工资体系便判定明朝官员很穷,那可能就过于武断了。
地方官员早前之所以拥护严嵩和徐阶这两任首辅,除了严嵩和徐阶都深得嘉靖恩宠外,便是严嵩和徐阶都极力向百姓加征加派。
这些加征加派都是向百姓直接征收白银,由于百姓交上来都是碎银,故而地方衙门需要将碎银炼制成银锭。
由于碎银难免存在杂质,故而地方衙门在规定的税银外,还会向百姓再多征收一些火耗银,以此弥补经火熔铸成银锭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
正所谓肥肉过手沾满油,因为损耗的数目谁都说不准,很多官员直接加征两到三成的火耗银,实际节余的火耗银便直接进了官员的腰包。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一个中等县的火耗银收入便可以达到2700两,若是在富庶的江南则是更高,甚至能翻上几倍。
跟着还要各种缩水的九十石米官俸相比,这火耗银无疑是极度诱人,已然是地方官员的最大的灰色收入来源。
最为巧妙的是,这火耗银根本无账可查。毕竟百姓上交碎银的品质不一,哪怕是十足的纯银,他们亦可以说成是八成的杂银,多出来的火耗银自然进了自己的口袋。
有鉴于此,地方官员哪怕没有跟地方豪绅狼狈为奸,单是火耗银这一项便能让他们吃得满嘴是油。
只是京城的官员一直都饿着肚子,对地方官员的这种弯弯肠子早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已然是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从火耗银上捞得好处的官员通常不敢吃独食,不仅分一点给衙门中的属官,亦得拿出大部分的银两向上面打点。
每逢入京叙职之时,各种“冰儆”和“炭儆”按着品阶逐一奉上,而他们往往能够换到肥差或提拔。
大明自然亦存在甘于清贫的地方官员,像海瑞守着富得流油的淳安却一年到头都吃不着几回肉,但这种没有向上面打点的官员往往只能永远呆在“基层”。
正是如此,地方官员依靠的是“火耗银”等灰色收入,京城官员却是依靠着地方官员的“冰儆”和“炭儆”,而林晧然这种级别的官员则会在重要的节日合情合理地收取京城官员的“年礼”,已然同样是身处于“江湖”中。
对此,清廉的张璁曾经说过:“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