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入伙的正日子,天刚亮老赵家就忙活开了,烧水杀鸡、去杏花村把定好的猪肉拉回来、清洗从邻居家借回来的碗碟……
早食过后,族亲邻居家的大婶子、小媳妇们也来帮忙,厨艺好的帮忙做菜,厨艺一般的帮忙择菜,一边忙碌着一边说闲话,整个院子都充满了嘻嘻哈哈的笑声。
乡下人家办酒,一般都会选择秋后后到过年这段时间,一来避开春耕秋收,亲戚们都闲着;二来天气凉了剩菜耐放,吃不完的也不会浪费。
赵家以散财的心态办入伙酒,把能请的亲戚都请了。
亲戚们也不会空手来,大多会带礼物。
这礼物也很实在,不是什么红包,而是挑一担粮。
乡亲们行走在乡间小道,看到相熟的也挑着一担粮,箩筐上还贴着红纸,一打招呼就知道,这是去老赵家喝入伙酒了,也攀谈着一处走~~
赵老汉和赵大郎就在门口,看到有亲戚来了就迎进去。
亲戚家的小孩子在新宅子里里外外的看,嘻嘻哈哈的追逐,大人们则对后院的牲畜更感兴趣。
看过之后都表示,赵家这是真的发家了!
赵老汉被众人恭维得喜笑颜开,散财的心情都好了一些。
这新宅子虽建好了,家具一时还不齐全。用赵老汉的话来说就是,慢慢置办,不着急。
如今先布置好的,就是四郎和七郎的屋子。
四郎是紧赶着要成亲的人,得有新屋子。七郎是大功臣,他的屋子也按他自己的想法,用书架隔出里外两间。
新打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书本、笔墨纸砚。
亲戚们看了又赞道:“这是读书人家了!”
张氏的母亲拉着周氏的手说:“你们老赵家这是起来了,新房子和牛都有了。这老七的屋子,看着可真叫人羡慕。但俗话说‘长子顶门立户,长孙光宗耀祖’,我外孙阿仁过了年都九岁了,也该去读书了。”
女婿说让阿仁去放牛?那要家里穷得读不起书,放牛是好出路。
可现在家里有钱了,没道理更小的幺叔能读书,长孙不让读书的。
别看她是乡下人,也知道读书是好事。要不是好事,那些贵人为什么都读呢?
孙家的也说:“我外孙阿义也七岁的,我也跟他娘说,能读书还是读书的好。他幺叔就是读了书,才长了本事,帮家里挣了大钱呢!”
不管阿义乐不乐意读书,反正阿仁要读,阿义绝不能落后~~
周氏听了两个亲家母的话,笑呵呵地说:“是这个理!我们也准备好了,开春就让几个孩子读书,阿仁、阿义和阿琴都去!等小阿棋大一点,也去!”
亲家们一听,觉得很公平,都赞周氏处事公道。
亲戚们又说:“你们家孩子的名字,就像读书人家。”
周氏笑道:“当初请先生起的名字,男孩儿是‘仁义礼智信’,女孩儿是‘琴棋书画’。”
寻常庄户孩子,叫狗蛋铁柱也就是了,哪里有这些讲究?
乡亲们都赞赵老汉想得长远,知道自家会发家。
赵老汉被众人奉承着,觉得一辈子最风光就是这天了!
“阿琴要好好读书,乡下女娃儿能读书的可不多!”张家外婆高兴地揉搓了一把外孙女。
她家外孙女也读书,将来说不准能嫁到城里去!
阿琴脆生生地说:“外婆放心!幺叔说我读书比哥哥还厉害呢!”
七郎的舅舅一家也都来了,大舅母听到这话就不乐意……她的女儿就是叫“花儿”、“朵儿”的,怎么?看不起她没读过书?
什么“琴棋书画”?
女娃娃有个名字就得了,嫁出去还是“张家的”、“李家的”,谁管你叫什么名字!
她撇着嘴不高兴地说:“乡下女娃娃读什么书?以为是士族的女公子呢?有这个闲钱,不如给我家宝儿开个铺子。”
赵琴仰着头说:“钱是幺叔出的!只听过叔叔供侄子侄女读书的,没听过表弟要供表哥开铺子的!”
“牙尖嘴利!”大舅母瞪了小赵琴一眼。
张家的立刻不乐意了,护着小外孙女,也回起了嘴……这七嘴八舌的,热闹到了十分。
七郎迎着自己的人进来,就听到院子里叽叽喳喳的吵闹声。
罗先生脚步顿了顿,捋须笑道:“真是兴旺之家。”
在乡下人眼中,罗先生和刘家大郎君可都是贵,赵老汉和村长大牛等人都迎了出来,热情地说:“罗先生和大郎君快请里面坐。”
大舅母和亲戚们看到穿着狐裘、粉雕玉琢的董月明,声音也不觉地小了……乖乖,这就是士族女公子,那通身的气派,让她们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七郎领着自己的人进堂屋,跟长辈们问好,向她们介绍:“这是我师姐董月明。”
董月明上前,乖巧地笑着给长辈们行礼。
周氏对其他人说:“这孩子不愧是大户人家的,比我家七郎懂事多了。我常说,多亏她带着七郎,让我们七郎也长进了不少。”
她说的是气话,但亲戚们却都深以为然……纷纷附和了起来,外界都传说,赵家跟刘家、董家合伙做买卖挣了不少钱呢!
瞧瞧,人家七郎小小年纪,就会巴结贵人了。
这么想着,也有人给自家孩子使眼色,让他们去跟董月明说话。
赵仁、赵义也收到自己外婆的眼色,可外婆使劲冲他们眨眼睛是啥意思?眼睛里进沙子了?
人们到齐了,也就要开席了。
乡下办酒,肉越多,就越能代表主人家的诚意。
有一头猪打底,又杀了好些鸡,和萝卜、干菜之类的一起炖,每一道菜都几乎和肉沾边。
甚至老赵家装菜都不是用碗和盘子,而是用大盆!
这一大盆冒着热气、带着浓香的肉菜端上来,在这冬日里,可真让人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
亲家们、罗先生都是贵,坐在第一桌,由赵老汉陪着。
张氏的父亲看着满座的肉菜,赞叹:“亲家这么大方,实在看不出来了!”
孙氏和林氏的父亲也齐齐应和。
赵老汉乐呵呵地笑着,半晌又觉得这话有问题,亲家这是夸他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但赵老汉还是很高兴!他也算在亲家面前扬眉吐气了。这一顿饭吃得,可谓痛并快乐着。
要说这一顿饭吃得最心疼的却不是赵老汉,而是周家大舅母……
让女娃娃去读书就算了,还这样大盆大盆的吃肉!老赵家吃掉的,就是她家宝儿的铺子啊!
心里琢磨着赵家的五百贯还剩多少,大舅母的脸色就不好看,大口大口地吃肉,要把损失的吃回来。
也有人问赵老汉,你家这又是盖房子、又是买牲畜,又是大摆席面的,家里还有钱吗?
赵老汉一脸沉重。
别问,问就是花完了。
至于到底还有没有?你猜?
反正七郎手里的钱,他这个当爹的都掏不出来。
早食过后,族亲邻居家的大婶子、小媳妇们也来帮忙,厨艺好的帮忙做菜,厨艺一般的帮忙择菜,一边忙碌着一边说闲话,整个院子都充满了嘻嘻哈哈的笑声。
乡下人家办酒,一般都会选择秋后后到过年这段时间,一来避开春耕秋收,亲戚们都闲着;二来天气凉了剩菜耐放,吃不完的也不会浪费。
赵家以散财的心态办入伙酒,把能请的亲戚都请了。
亲戚们也不会空手来,大多会带礼物。
这礼物也很实在,不是什么红包,而是挑一担粮。
乡亲们行走在乡间小道,看到相熟的也挑着一担粮,箩筐上还贴着红纸,一打招呼就知道,这是去老赵家喝入伙酒了,也攀谈着一处走~~
赵老汉和赵大郎就在门口,看到有亲戚来了就迎进去。
亲戚家的小孩子在新宅子里里外外的看,嘻嘻哈哈的追逐,大人们则对后院的牲畜更感兴趣。
看过之后都表示,赵家这是真的发家了!
赵老汉被众人恭维得喜笑颜开,散财的心情都好了一些。
这新宅子虽建好了,家具一时还不齐全。用赵老汉的话来说就是,慢慢置办,不着急。
如今先布置好的,就是四郎和七郎的屋子。
四郎是紧赶着要成亲的人,得有新屋子。七郎是大功臣,他的屋子也按他自己的想法,用书架隔出里外两间。
新打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书本、笔墨纸砚。
亲戚们看了又赞道:“这是读书人家了!”
张氏的母亲拉着周氏的手说:“你们老赵家这是起来了,新房子和牛都有了。这老七的屋子,看着可真叫人羡慕。但俗话说‘长子顶门立户,长孙光宗耀祖’,我外孙阿仁过了年都九岁了,也该去读书了。”
女婿说让阿仁去放牛?那要家里穷得读不起书,放牛是好出路。
可现在家里有钱了,没道理更小的幺叔能读书,长孙不让读书的。
别看她是乡下人,也知道读书是好事。要不是好事,那些贵人为什么都读呢?
孙家的也说:“我外孙阿义也七岁的,我也跟他娘说,能读书还是读书的好。他幺叔就是读了书,才长了本事,帮家里挣了大钱呢!”
不管阿义乐不乐意读书,反正阿仁要读,阿义绝不能落后~~
周氏听了两个亲家母的话,笑呵呵地说:“是这个理!我们也准备好了,开春就让几个孩子读书,阿仁、阿义和阿琴都去!等小阿棋大一点,也去!”
亲家们一听,觉得很公平,都赞周氏处事公道。
亲戚们又说:“你们家孩子的名字,就像读书人家。”
周氏笑道:“当初请先生起的名字,男孩儿是‘仁义礼智信’,女孩儿是‘琴棋书画’。”
寻常庄户孩子,叫狗蛋铁柱也就是了,哪里有这些讲究?
乡亲们都赞赵老汉想得长远,知道自家会发家。
赵老汉被众人奉承着,觉得一辈子最风光就是这天了!
“阿琴要好好读书,乡下女娃儿能读书的可不多!”张家外婆高兴地揉搓了一把外孙女。
她家外孙女也读书,将来说不准能嫁到城里去!
阿琴脆生生地说:“外婆放心!幺叔说我读书比哥哥还厉害呢!”
七郎的舅舅一家也都来了,大舅母听到这话就不乐意……她的女儿就是叫“花儿”、“朵儿”的,怎么?看不起她没读过书?
什么“琴棋书画”?
女娃娃有个名字就得了,嫁出去还是“张家的”、“李家的”,谁管你叫什么名字!
她撇着嘴不高兴地说:“乡下女娃娃读什么书?以为是士族的女公子呢?有这个闲钱,不如给我家宝儿开个铺子。”
赵琴仰着头说:“钱是幺叔出的!只听过叔叔供侄子侄女读书的,没听过表弟要供表哥开铺子的!”
“牙尖嘴利!”大舅母瞪了小赵琴一眼。
张家的立刻不乐意了,护着小外孙女,也回起了嘴……这七嘴八舌的,热闹到了十分。
七郎迎着自己的人进来,就听到院子里叽叽喳喳的吵闹声。
罗先生脚步顿了顿,捋须笑道:“真是兴旺之家。”
在乡下人眼中,罗先生和刘家大郎君可都是贵,赵老汉和村长大牛等人都迎了出来,热情地说:“罗先生和大郎君快请里面坐。”
大舅母和亲戚们看到穿着狐裘、粉雕玉琢的董月明,声音也不觉地小了……乖乖,这就是士族女公子,那通身的气派,让她们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七郎领着自己的人进堂屋,跟长辈们问好,向她们介绍:“这是我师姐董月明。”
董月明上前,乖巧地笑着给长辈们行礼。
周氏对其他人说:“这孩子不愧是大户人家的,比我家七郎懂事多了。我常说,多亏她带着七郎,让我们七郎也长进了不少。”
她说的是气话,但亲戚们却都深以为然……纷纷附和了起来,外界都传说,赵家跟刘家、董家合伙做买卖挣了不少钱呢!
瞧瞧,人家七郎小小年纪,就会巴结贵人了。
这么想着,也有人给自家孩子使眼色,让他们去跟董月明说话。
赵仁、赵义也收到自己外婆的眼色,可外婆使劲冲他们眨眼睛是啥意思?眼睛里进沙子了?
人们到齐了,也就要开席了。
乡下办酒,肉越多,就越能代表主人家的诚意。
有一头猪打底,又杀了好些鸡,和萝卜、干菜之类的一起炖,每一道菜都几乎和肉沾边。
甚至老赵家装菜都不是用碗和盘子,而是用大盆!
这一大盆冒着热气、带着浓香的肉菜端上来,在这冬日里,可真让人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
亲家们、罗先生都是贵,坐在第一桌,由赵老汉陪着。
张氏的父亲看着满座的肉菜,赞叹:“亲家这么大方,实在看不出来了!”
孙氏和林氏的父亲也齐齐应和。
赵老汉乐呵呵地笑着,半晌又觉得这话有问题,亲家这是夸他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但赵老汉还是很高兴!他也算在亲家面前扬眉吐气了。这一顿饭吃得,可谓痛并快乐着。
要说这一顿饭吃得最心疼的却不是赵老汉,而是周家大舅母……
让女娃娃去读书就算了,还这样大盆大盆的吃肉!老赵家吃掉的,就是她家宝儿的铺子啊!
心里琢磨着赵家的五百贯还剩多少,大舅母的脸色就不好看,大口大口地吃肉,要把损失的吃回来。
也有人问赵老汉,你家这又是盖房子、又是买牲畜,又是大摆席面的,家里还有钱吗?
赵老汉一脸沉重。
别问,问就是花完了。
至于到底还有没有?你猜?
反正七郎手里的钱,他这个当爹的都掏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