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俊长叹一声,站起身开回走了几步,这才说道:“万舆兄,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想说的,我怕万舆兄太过激动,本来我还想私下里好好的调查一番,拿到证据之后再说,我的想法也仅仅是一个猜测。
现在万舆兄既然也注意到了,那我就把将自己的猜测和万舆兄交流一番。
这件事情我也早就注意到了,的确按照黄册之上的记录这几个干旱十分严重的县移民出去的人口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然而当地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件事情我和长卿也商谈过,最终我们两人的出的结论应该是藏匿的人口太多了。”
“什么!”,郭允厚失声道。藏匿人口?这若是真的话,那些县藏匿的人口恐怕是当地人口的一半了,也就是说登记在黄册上的人口只有真实情况的一半。
这…,怎会如此,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藏匿如此多的人口?
“郑大人,这种事情可不是开玩笑,谁能有这么大本事藏匿能够藏匿上万的人口,这恐怕不太可能吧。”,郭允厚严肃的问道,紧紧盯着郑三俊。
“自然不是开玩笑,这不是很容易吗,每户藏匿一两个人,上万人不就出来了吗?再加上哪些大户人家,这样的藏匿规模完全是有可能的。”
“可这些人在这里敢藏匿,天下岂不都是这样,那大明的人口岂不是要接近一亿了!”
郭允厚久久失神,怎会如此啊!朝廷连大明有多少人口都不清楚了吗?不过还真是,他想起了自己家乡的那些大地主们,他们的家中藏匿的人口至少超过百人。
这样的话每年这数千万人少交了多少银子啊!怪不得,怪不得,我大明每年的税收如此之少,怪不得朝廷打场仗竟然如此艰难。
良久后,郭允厚才回过神来,此时他的脸上一脸沉重,“不知郑大人准备怎么办?此事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啊,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若是皇上得知大明若真的藏匿人口数千万必然会大发雷霆,要求查清全国人口。
可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藏匿如此巨大的人口,这上上下下究竟有多少人这样做了。
一不小心就是可能动摇大明根基的动乱啊!”
“哎!用章兄所言甚是啊,这里面牵扯实在是太大了,事情很不好办啊,而且这些还仅仅是我等的猜测,没有真凭实据啊。
据我所知里面很多百姓恐怕都是自愿的,他们只不过是想逃脱每年的那一点儿人头税罢了!”
听到这话的郭允厚有些沉默,是人头税将他们给逼迫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既然如此,不如趁着我等三人都在陕西,找其中的一个县城仔仔细细的统计一番,看看具体数据到底如何,我等现在还可以借助移民的由头行事,不至于引起他人的怀疑。
之后我等得到真实结果后再做考虑,若这些都是真的,我等再做决定。
不知用章兄觉得如何?”
郑三俊有些意动,但心中仍然有所顾忌,他思索良久,略带迟疑的说道:“这个方法不错,可以先调查一下,之后的咱们再议,毕竟这件事牵扯实在是太大了,一切都要小心谨慎。”
“好,既然如此,我等就联系一下温大人,咱们一同将此调查清楚。”,郭允厚有些兴奋,现在皇帝想要变革,想要大明强盛。既然想要崇祯中兴,总不能朝廷连大明的人口数量都搞不清楚吧。
“好,明日我亲自去一趟河套,和温大人商议一番,相信他定然会支持的。
不过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大计、吏员整顿之事,温大人那里也是移民之事,尤其是万舆兄的事情,事关大明的税收,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万万不可耽搁。
大家都会很忙,因此,我等还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万万不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第二日,交代一些事情后,郑三俊就直奔陕北而去,对于他来说,陕西的一些事情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只需要手下人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了,他这次顺路还要去一趟延绥镇,见一见满桂,之后就是去找温体仁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到了哪里?
对于黄册之上可能只有大明的十之六七的百姓,郑三俊也是十分震惊的,可是他比郭允厚对地方上的一些人了解的很清楚,他可从来没有过怀疑,甚至他都感觉这十之六七恐怕还说多了,藏匿的人口恐怕不止如此啊!
地方上的那些佃户据他所知多数都在黄册上没有登记,那他们为什么没有登记,也很简单,一方面是人头税,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地主的阻挠了。
这些在大明连身份都没有的人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给他们种地了,甚至是世世代代做他们家的佃户。
现在若真的想一举将这些人给统计出来,先不说那些士绅的抵制,光是老百姓自己也不愿意站出来啊!站出来又没有好处,还要交税,一家几口人的人头税可是一大笔数目啊,本来就吃不饱饭的家怎能承受这样的税赋?
就算朝廷强制性的统计他们的人数,之后他们不会在逃吗?不会再次将自己藏匿起来吗?自己都没有银子来吃饭了,他们会老老实实等着朝廷来收税?这是不可能的,逼急了他们说不定就揭竿而起了。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银子的问题,那种藏起来的人没有银子来缴税,要么让百姓有银子,要么不收税,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统计到所有的人。
让百姓有银子,这可能吗?反正他郑三俊绝对是没有这个本事,就算是盛世,老百姓们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至于人头税,想到这个,郑三俊都直摇头,这个税收已经实行了几千年了。
若是听到减轻或者取消人头税,郭允厚还会支持,别开玩笑了,他可是把国库里的那点儿银子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算了,不想这些了,把结果调查出来,让皇帝看看吧,希望皇上也能有一些想法吧,不然的话,这件事情还是再放一放吧。
现在万舆兄既然也注意到了,那我就把将自己的猜测和万舆兄交流一番。
这件事情我也早就注意到了,的确按照黄册之上的记录这几个干旱十分严重的县移民出去的人口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然而当地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件事情我和长卿也商谈过,最终我们两人的出的结论应该是藏匿的人口太多了。”
“什么!”,郭允厚失声道。藏匿人口?这若是真的话,那些县藏匿的人口恐怕是当地人口的一半了,也就是说登记在黄册上的人口只有真实情况的一半。
这…,怎会如此,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藏匿如此多的人口?
“郑大人,这种事情可不是开玩笑,谁能有这么大本事藏匿能够藏匿上万的人口,这恐怕不太可能吧。”,郭允厚严肃的问道,紧紧盯着郑三俊。
“自然不是开玩笑,这不是很容易吗,每户藏匿一两个人,上万人不就出来了吗?再加上哪些大户人家,这样的藏匿规模完全是有可能的。”
“可这些人在这里敢藏匿,天下岂不都是这样,那大明的人口岂不是要接近一亿了!”
郭允厚久久失神,怎会如此啊!朝廷连大明有多少人口都不清楚了吗?不过还真是,他想起了自己家乡的那些大地主们,他们的家中藏匿的人口至少超过百人。
这样的话每年这数千万人少交了多少银子啊!怪不得,怪不得,我大明每年的税收如此之少,怪不得朝廷打场仗竟然如此艰难。
良久后,郭允厚才回过神来,此时他的脸上一脸沉重,“不知郑大人准备怎么办?此事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啊,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若是皇上得知大明若真的藏匿人口数千万必然会大发雷霆,要求查清全国人口。
可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藏匿如此巨大的人口,这上上下下究竟有多少人这样做了。
一不小心就是可能动摇大明根基的动乱啊!”
“哎!用章兄所言甚是啊,这里面牵扯实在是太大了,事情很不好办啊,而且这些还仅仅是我等的猜测,没有真凭实据啊。
据我所知里面很多百姓恐怕都是自愿的,他们只不过是想逃脱每年的那一点儿人头税罢了!”
听到这话的郭允厚有些沉默,是人头税将他们给逼迫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既然如此,不如趁着我等三人都在陕西,找其中的一个县城仔仔细细的统计一番,看看具体数据到底如何,我等现在还可以借助移民的由头行事,不至于引起他人的怀疑。
之后我等得到真实结果后再做考虑,若这些都是真的,我等再做决定。
不知用章兄觉得如何?”
郑三俊有些意动,但心中仍然有所顾忌,他思索良久,略带迟疑的说道:“这个方法不错,可以先调查一下,之后的咱们再议,毕竟这件事牵扯实在是太大了,一切都要小心谨慎。”
“好,既然如此,我等就联系一下温大人,咱们一同将此调查清楚。”,郭允厚有些兴奋,现在皇帝想要变革,想要大明强盛。既然想要崇祯中兴,总不能朝廷连大明的人口数量都搞不清楚吧。
“好,明日我亲自去一趟河套,和温大人商议一番,相信他定然会支持的。
不过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大计、吏员整顿之事,温大人那里也是移民之事,尤其是万舆兄的事情,事关大明的税收,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万万不可耽搁。
大家都会很忙,因此,我等还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万万不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第二日,交代一些事情后,郑三俊就直奔陕北而去,对于他来说,陕西的一些事情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只需要手下人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了,他这次顺路还要去一趟延绥镇,见一见满桂,之后就是去找温体仁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到了哪里?
对于黄册之上可能只有大明的十之六七的百姓,郑三俊也是十分震惊的,可是他比郭允厚对地方上的一些人了解的很清楚,他可从来没有过怀疑,甚至他都感觉这十之六七恐怕还说多了,藏匿的人口恐怕不止如此啊!
地方上的那些佃户据他所知多数都在黄册上没有登记,那他们为什么没有登记,也很简单,一方面是人头税,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地主的阻挠了。
这些在大明连身份都没有的人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给他们种地了,甚至是世世代代做他们家的佃户。
现在若真的想一举将这些人给统计出来,先不说那些士绅的抵制,光是老百姓自己也不愿意站出来啊!站出来又没有好处,还要交税,一家几口人的人头税可是一大笔数目啊,本来就吃不饱饭的家怎能承受这样的税赋?
就算朝廷强制性的统计他们的人数,之后他们不会在逃吗?不会再次将自己藏匿起来吗?自己都没有银子来吃饭了,他们会老老实实等着朝廷来收税?这是不可能的,逼急了他们说不定就揭竿而起了。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银子的问题,那种藏起来的人没有银子来缴税,要么让百姓有银子,要么不收税,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统计到所有的人。
让百姓有银子,这可能吗?反正他郑三俊绝对是没有这个本事,就算是盛世,老百姓们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至于人头税,想到这个,郑三俊都直摇头,这个税收已经实行了几千年了。
若是听到减轻或者取消人头税,郭允厚还会支持,别开玩笑了,他可是把国库里的那点儿银子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算了,不想这些了,把结果调查出来,让皇帝看看吧,希望皇上也能有一些想法吧,不然的话,这件事情还是再放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