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成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大规模的削弱勋贵们对于五军都督府的把控,经过此次处理,这里还能留下的勋贵定然不多。
这些勋贵们几乎都没剩下多少有用的能力了,就在这里简直就是拖后腿,毫无用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军事参谋或者指挥,相信经过李邦华的一番考核,真正能够合格的剩下不了几个。
若是一次全部将勋贵们从五军都督府全部清除,造成的影响实在是不太好,不了解真相的恐怕还以为朕要对大明的功臣们卸磨杀驴了。
这对于爵位的含金量可是很大的打击,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能发生的。因此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朱由检已经很满意了。
经过此次整顿后的五军都督府真正能够留在在京城做事的也不过是孙承宗等数人罢了,这些人手对于真正的大事情还是做不了,真正能做的也就是为之后的朝廷,也就是为自己进行军事决策时建言献策罢了。
经过这样的处理相当于再次将一部分权力从兵部拿到朕的手里,总归是很不错的,至少朱由检是满意的。
以后五军都督府还是要进行新的、大规模的、彻底的整顿,到了那时才会出现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统领大明军队的机构。
朱由检相信经过接下来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的战斗,大明定然能够出现一批真正的将领,只有在战争中,在血与火中才能够锻炼出真正优秀的将领。
更重要得是借助勋贵们的压力将这几位文官都给拉到自己这边了,在公开场合他们已经表明自己的立场了,以后的变革就容易多了。
朱由检停下了脑中活跃的思考,看向被朱由检冲击不小的众人,等待着众人的回应。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兵部尚书李邦华,李邦华很明白,这一次朱由检的处理方式,他兵部并没有若是太大的权力,这完全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
况且自己已经站在皇上这一边,在这个皇上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他自然是要站出来的。
“皇上圣明!”,李邦华首先开口。
他的这一声符合惊醒了呆滞的众人。
勋贵们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他们冒着得罪文官的风险,和大明朝廷上最有权势的几位文官大肆争吵近一个时辰,却换来了这么个结果?
他们数十位勋贵,恐怕只有英国公张惟贤是最终的赢家,他们这些人对于通过李邦华的考核很没有信心,就算他们有人努力读书,熟读兵书,那也都是纸上谈兵罢了。李邦华若真是不想要他们,实在是太容易了。
更何况这李邦华还是文官,他们刚刚还将此人得罪的不轻。
那他们这样做有何益处?就连他们原本在五军都督府的官位都丢了,真是一地鸡毛。
英国公张惟贤本人倒是很庆幸,他也很快主动开口表示支持皇上地决定。
而其他勋贵见此更是对这位张老狐狸恨得牙痒痒,但也没有胆量反对朱由检的旨意,只能出声表示赞同。
对于他们的反应,朱由检很满意,他将目光转向仍然在纠结中的三位内阁大学士。
对于李国普和黄立极来说,此次文官的权力损失并不大,其中关键的祖制问题他们也已经做出了选择,现在的关键就是孙承宗的问题,将孙承宗调往五军都督府,着实是让他们很是惊讶,也难以接受。
孙承宗作为天启皇帝的帝师,再加上他对于辽东局势的力挽狂澜,辛辛苦苦构筑了宁锦防线,自身品行又极佳。这使得孙承宗在大明仕林享有很高的声望,很多读书人都对孙承宗十分尊敬。
现在若是让孙承宗去掉东阁大学士的职位,离开内阁,去五军都督府担任左都督,虽然这已经是武臣的最高品阶了,但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
这会给大明朝野带来多大的冲击啊!简直不可想象。
这次皇上的动作定然可以将武官的地位大幅度抬升,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这必将是事实,只是孙承宗的加入必然将加快这一进程。
他们二人这个时候也不好表示,两人看向孙承宗,等待着他的决定。
孙承宗此时的心情相当的纠结,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于皇上的这个决定在他看来是完美的,如果不是他掺和其中的话。
他对于大明的文武都极为了解,他很清楚地方上武官的地位实在是太过低下,这样的情况对于大明军队战斗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皇上的做法对于大明军队自然是极其有利的。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竟然要将他调过去担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还要除去内阁大学士的官位,这让他很是纠结。去了五军都督府自己就从文官转为武官了,对自己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之后的仕途。
原本他还想着这一辈子说不定还能做一次内阁首辅,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对大明挥斥方遒,改革弊端。现在看来恐怕是有些困难了,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他实在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旦成为了武官,自己那些门生故吏日子就难过了。至于他自己,些许流言蜚语他可不怕。
他来到五军都督府,辽东的一那大批武官天然就会站在他这一边,恐怕在很短的时间内皇上就能将全国的绝大多数精锐军队的管理全部都放在五军都督府。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
更新最快..()/ ../
这些勋贵们几乎都没剩下多少有用的能力了,就在这里简直就是拖后腿,毫无用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军事参谋或者指挥,相信经过李邦华的一番考核,真正能够合格的剩下不了几个。
若是一次全部将勋贵们从五军都督府全部清除,造成的影响实在是不太好,不了解真相的恐怕还以为朕要对大明的功臣们卸磨杀驴了。
这对于爵位的含金量可是很大的打击,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能发生的。因此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朱由检已经很满意了。
经过此次整顿后的五军都督府真正能够留在在京城做事的也不过是孙承宗等数人罢了,这些人手对于真正的大事情还是做不了,真正能做的也就是为之后的朝廷,也就是为自己进行军事决策时建言献策罢了。
经过这样的处理相当于再次将一部分权力从兵部拿到朕的手里,总归是很不错的,至少朱由检是满意的。
以后五军都督府还是要进行新的、大规模的、彻底的整顿,到了那时才会出现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统领大明军队的机构。
朱由检相信经过接下来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的战斗,大明定然能够出现一批真正的将领,只有在战争中,在血与火中才能够锻炼出真正优秀的将领。
更重要得是借助勋贵们的压力将这几位文官都给拉到自己这边了,在公开场合他们已经表明自己的立场了,以后的变革就容易多了。
朱由检停下了脑中活跃的思考,看向被朱由检冲击不小的众人,等待着众人的回应。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兵部尚书李邦华,李邦华很明白,这一次朱由检的处理方式,他兵部并没有若是太大的权力,这完全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
况且自己已经站在皇上这一边,在这个皇上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他自然是要站出来的。
“皇上圣明!”,李邦华首先开口。
他的这一声符合惊醒了呆滞的众人。
勋贵们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他们冒着得罪文官的风险,和大明朝廷上最有权势的几位文官大肆争吵近一个时辰,却换来了这么个结果?
他们数十位勋贵,恐怕只有英国公张惟贤是最终的赢家,他们这些人对于通过李邦华的考核很没有信心,就算他们有人努力读书,熟读兵书,那也都是纸上谈兵罢了。李邦华若真是不想要他们,实在是太容易了。
更何况这李邦华还是文官,他们刚刚还将此人得罪的不轻。
那他们这样做有何益处?就连他们原本在五军都督府的官位都丢了,真是一地鸡毛。
英国公张惟贤本人倒是很庆幸,他也很快主动开口表示支持皇上地决定。
而其他勋贵见此更是对这位张老狐狸恨得牙痒痒,但也没有胆量反对朱由检的旨意,只能出声表示赞同。
对于他们的反应,朱由检很满意,他将目光转向仍然在纠结中的三位内阁大学士。
对于李国普和黄立极来说,此次文官的权力损失并不大,其中关键的祖制问题他们也已经做出了选择,现在的关键就是孙承宗的问题,将孙承宗调往五军都督府,着实是让他们很是惊讶,也难以接受。
孙承宗作为天启皇帝的帝师,再加上他对于辽东局势的力挽狂澜,辛辛苦苦构筑了宁锦防线,自身品行又极佳。这使得孙承宗在大明仕林享有很高的声望,很多读书人都对孙承宗十分尊敬。
现在若是让孙承宗去掉东阁大学士的职位,离开内阁,去五军都督府担任左都督,虽然这已经是武臣的最高品阶了,但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
这会给大明朝野带来多大的冲击啊!简直不可想象。
这次皇上的动作定然可以将武官的地位大幅度抬升,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这必将是事实,只是孙承宗的加入必然将加快这一进程。
他们二人这个时候也不好表示,两人看向孙承宗,等待着他的决定。
孙承宗此时的心情相当的纠结,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于皇上的这个决定在他看来是完美的,如果不是他掺和其中的话。
他对于大明的文武都极为了解,他很清楚地方上武官的地位实在是太过低下,这样的情况对于大明军队战斗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皇上的做法对于大明军队自然是极其有利的。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竟然要将他调过去担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还要除去内阁大学士的官位,这让他很是纠结。去了五军都督府自己就从文官转为武官了,对自己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之后的仕途。
原本他还想着这一辈子说不定还能做一次内阁首辅,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对大明挥斥方遒,改革弊端。现在看来恐怕是有些困难了,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他实在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旦成为了武官,自己那些门生故吏日子就难过了。至于他自己,些许流言蜚语他可不怕。
他来到五军都督府,辽东的一那大批武官天然就会站在他这一边,恐怕在很短的时间内皇上就能将全国的绝大多数精锐军队的管理全部都放在五军都督府。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
更新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