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十分修正,提前订阅的小伙伴可重新加载修正错乱内容
督生死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折叠编辑本段阴阳二蹻篇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中有阴蹻、阳蹻之脉,可得闻乎?」
岐伯曰:「《内经》言之矣。」
司马曰:「《内经》之言,治之未验,或有未全欤?」
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于阳。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于目下鸠,属于目眦之精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蹻脉而上行。此阴蹻之脉也。阳蹻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郗于、跗阳,与足少阳会于居胶,又与手阳明会于肩腢、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胹俞,与足阳明会于地仓、巨胶,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会足少阴肾经之阴蹻下行。此阳蹻之脉也。然而阳蹻之起止,阳始于膀胱,而止于肾;阴始于肾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蹻起于然骨,女之阴蹻始于阴股。男之阳蹻脉起于申脉,女之阳蹻起于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蹻之病不至阴缓阳急,阴蹻之脉不至阳缓阴急,何不验乎?」
司马公曰:「今而后阴阳二蹻之脉昭然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二蹻之脉分诸男女,与内经微别,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过。」
折叠编辑本段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
岐伯曰:「腑名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
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大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虽属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脑与胞也。脑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凡。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广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劳形、毋摇精、毋思虑营营,非不泄之谓乎?」
奢龙曰:「命之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脑、髓、骨、脉、胆与胞,非脏也。非脏而以脏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诸藏乎?」
折叠编辑本段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
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闾。」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
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
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画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人有三关,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实在先天,不在后天也。篇中讲后天者,返死而生,非爱生恶死也。人能长守先天,何恶先天之能死乎!」
折叠编辑本段呼吸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肾也。何有时呼出不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请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阳气之出也。吸入者,阴气之入也。故呼应天,而吸应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而言之也。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长,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天之气下降者,即天之气呼出也;地之气上升者,即地之气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阳气也,而肾肝阴气,辄随阳气而吸入;肾肝阴气也,而心肺阳气,辄随阴而俱入矣。所以阴阳之气,虽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岐也。」
雷公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参天地也。」
折叠编辑本段善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天师详载《四时调神大论》中。然谓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
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
岐伯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于预也,何邪能干乎?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它异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阴阳之法,止调心肾乎?」
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阴养阳之法也。」
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预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之时也。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补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补于攻之内,正善于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
天老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
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顺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不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也,炼气而勿为物所诱也,保精而勿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生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于顺乎!于顺处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
折叠编辑本段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督生死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折叠编辑本段阴阳二蹻篇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中有阴蹻、阳蹻之脉,可得闻乎?」
岐伯曰:「《内经》言之矣。」
司马曰:「《内经》之言,治之未验,或有未全欤?」
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于阳。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于目下鸠,属于目眦之精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蹻脉而上行。此阴蹻之脉也。阳蹻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郗于、跗阳,与足少阳会于居胶,又与手阳明会于肩腢、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胹俞,与足阳明会于地仓、巨胶,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会足少阴肾经之阴蹻下行。此阳蹻之脉也。然而阳蹻之起止,阳始于膀胱,而止于肾;阴始于肾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蹻起于然骨,女之阴蹻始于阴股。男之阳蹻脉起于申脉,女之阳蹻起于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蹻之病不至阴缓阳急,阴蹻之脉不至阳缓阴急,何不验乎?」
司马公曰:「今而后阴阳二蹻之脉昭然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二蹻之脉分诸男女,与内经微别,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过。」
折叠编辑本段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
岐伯曰:「腑名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
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大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虽属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脑与胞也。脑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凡。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广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劳形、毋摇精、毋思虑营营,非不泄之谓乎?」
奢龙曰:「命之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脑、髓、骨、脉、胆与胞,非脏也。非脏而以脏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诸藏乎?」
折叠编辑本段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
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闾。」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
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
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画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人有三关,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实在先天,不在后天也。篇中讲后天者,返死而生,非爱生恶死也。人能长守先天,何恶先天之能死乎!」
折叠编辑本段呼吸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肾也。何有时呼出不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请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阳气之出也。吸入者,阴气之入也。故呼应天,而吸应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而言之也。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长,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天之气下降者,即天之气呼出也;地之气上升者,即地之气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阳气也,而肾肝阴气,辄随阳气而吸入;肾肝阴气也,而心肺阳气,辄随阴而俱入矣。所以阴阳之气,虽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岐也。」
雷公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参天地也。」
折叠编辑本段善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天师详载《四时调神大论》中。然谓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
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
岐伯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于预也,何邪能干乎?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它异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阴阳之法,止调心肾乎?」
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阴养阳之法也。」
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预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之时也。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补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补于攻之内,正善于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
天老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
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顺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不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也,炼气而勿为物所诱也,保精而勿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生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于顺乎!于顺处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
折叠编辑本段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