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管事笑了笑,当然不会把这种事当真。
不过王用汲在倭国做了这么多的事,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李管事也不得不感叹,这位王大人非同凡响。
两人都知道对方是干事的人,也都是皇帝的心腹,相处起来自然就好了很多。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大小事宜,便各自忙碌去了。
与此同时,京城。
自从张学颜去世后,京城便再一次恢复了平静,朝廷上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发生,让很多人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皇宫中。
朱翊钧看了一眼手中的奏疏,随手放在桌子上,揉了揉脸。
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朱翊钧转过头问旁边的陈矩:“今天是不是已经没有了?”
陈矩连忙躬着身子说道:“回陛下,没有了。”
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说道:“今天就这样吧。”说完,站起身子活动了一下筋骨。
这段时间,朱翊钧很忙,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到批阅奏疏上面来了。不得不说,当皇帝并不是个清闲的存在,反而还是一个很劳累的工作。
正当朱翊钧准备去湖边休闲一下旳时候,外面当值的太监进来了,“陛下,张阁老和申阁老来了。”
两位内阁大学士一起进宫,显然是有事。
朱翊钧对陈矩说道:“把他们带到后面来。”说完,就朝着后面走去。
自己在大殿里忙了一天,劳累不说,在这个地方已经待腻了,需要换一个环境,不想再在这里做事了。
时间不长,张居正和申时行就被带到了湖边,看到皇帝正躺在摇椅上吹着和煦的风,十分享受。
两人来到皇帝的面前恭敬的行礼道:“参见陛下。”
朱翊钧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免礼。”
等到张居正两人站直身子,朱翊钧这才说道:“陈矩,搬两把椅子过来。”同时对两人说道:“两位爱卿,坐下说。”
“谢陛下。”张居正两人答应了一声,这才坐了下来。
等到他们坐下,朱翊钧想了想,这才说道:“宫殿里实在是太沉闷了,朕在那里看了一上午的奏疏,心里有些憋闷,这才让两位爱卿到这里来。”
申时行这个时候在旁边说道:““陛下要保重龙体。”
“朕还年轻,没什么大事。”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倒是两位爱卿,还要好好照顾自己。朕还离不开两位爱卿,大明的江山社稷也离不开两位爱卿。”
张居正两人连忙恭敬的说道:“谢陛下!”
实际上,张居正两人对皇帝的话颇不以为然。
年轻可不是什么资本,皇帝年纪轻轻就没了的也不是什么太让人稀奇的事。
就不说别人,单单说你父亲,当年先皇是怎么没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先皇的年纪也不大,可是就那么没了。
现在朝廷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大明中兴也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谁都可以有事,但皇帝不能有事。
这个时候,朱翊钧目光看向张居正,笑着说道:“先生今天的气色看起来可比前几天好不少。”
“这还要多谢陛下,”张居正笑着说道:“这些日子宫里的太医经常过去帮臣调理,又送了一些丹药过去,臣吃了之后就好多了。”
“如此最好不过了。”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
扯了几句闲话,朱翊钧就把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看着两人笑着问道:“不知两位爱卿今天过来,可是有什么大事吗?”
“回陛下,关于废奴的事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张居正想了想说道:“现在就可以实施了,主持这件事的人我们也已经定好了。”
“定了谁?”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个人叫沈一贯,”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是浙江人,隆庆二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闻言,朱翊钧略微有些发愣。
倒不是因为这个名字不熟悉,而是这個名字自己太熟悉了。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今的朝堂上,的确没那么大名气。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在翰林院,也做到比较高的位置上了,但也就仅此而已。
沈一贯怎么走通张居正的路子,自己不知道,这个人出名也不是因为这些。
沈一贯之所以被自己记住,是因为他是浙党的创始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权力大为衰弱,臣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万历中后期,朝堂上开始出现党争的情况,大家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就开始抱团。
沈一贯是一个浙江人,他纠集了在京城的所有浙江籍的官员组成了浙党。
随后其他地方的人也是有样学样有,山东人组成了齐党,陕西人组成了秦党;其中还有大名鼎鼎的江南人士组成的东林党。
然后大家开始你争我夺的开启了大明万历年间一直到大明末年的党争。
沈一贯这个人能力是有的,现在用他也没什么大不了。
至于党争,朱翊钧没放在心上。自己还有很多年好活,想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这样的乡党简直不可能,自己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机会。
朱翊钧说道:“先生觉得合适那就合适,这件事就按先生说的办吧。”
一边的申时行听了这话,看向张居正的时候脸上充满了羡慕之色。
读书的时候就有一句俗话叫做“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你学了什么东西,自然要报效国家、报效帝王。可是当了官之后才明白,能得到一个赏识你的上司都不容易,何况得到皇帝的赏识?
张居正这已经不是得到皇帝的赏识了,当今陛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说什么听什么的地步。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既然陛下如此说,那这件事交给他来做吧。具体怎么做,臣回去和他商量一下,再上报陛下。”
“不用了,先生看着办吧。”朱翊钧笑着摆了摆手,脸上充满了信任,随意的说道:“朕相信先生。”
不过王用汲在倭国做了这么多的事,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李管事也不得不感叹,这位王大人非同凡响。
两人都知道对方是干事的人,也都是皇帝的心腹,相处起来自然就好了很多。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大小事宜,便各自忙碌去了。
与此同时,京城。
自从张学颜去世后,京城便再一次恢复了平静,朝廷上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发生,让很多人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皇宫中。
朱翊钧看了一眼手中的奏疏,随手放在桌子上,揉了揉脸。
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朱翊钧转过头问旁边的陈矩:“今天是不是已经没有了?”
陈矩连忙躬着身子说道:“回陛下,没有了。”
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说道:“今天就这样吧。”说完,站起身子活动了一下筋骨。
这段时间,朱翊钧很忙,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到批阅奏疏上面来了。不得不说,当皇帝并不是个清闲的存在,反而还是一个很劳累的工作。
正当朱翊钧准备去湖边休闲一下旳时候,外面当值的太监进来了,“陛下,张阁老和申阁老来了。”
两位内阁大学士一起进宫,显然是有事。
朱翊钧对陈矩说道:“把他们带到后面来。”说完,就朝着后面走去。
自己在大殿里忙了一天,劳累不说,在这个地方已经待腻了,需要换一个环境,不想再在这里做事了。
时间不长,张居正和申时行就被带到了湖边,看到皇帝正躺在摇椅上吹着和煦的风,十分享受。
两人来到皇帝的面前恭敬的行礼道:“参见陛下。”
朱翊钧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免礼。”
等到张居正两人站直身子,朱翊钧这才说道:“陈矩,搬两把椅子过来。”同时对两人说道:“两位爱卿,坐下说。”
“谢陛下。”张居正两人答应了一声,这才坐了下来。
等到他们坐下,朱翊钧想了想,这才说道:“宫殿里实在是太沉闷了,朕在那里看了一上午的奏疏,心里有些憋闷,这才让两位爱卿到这里来。”
申时行这个时候在旁边说道:““陛下要保重龙体。”
“朕还年轻,没什么大事。”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倒是两位爱卿,还要好好照顾自己。朕还离不开两位爱卿,大明的江山社稷也离不开两位爱卿。”
张居正两人连忙恭敬的说道:“谢陛下!”
实际上,张居正两人对皇帝的话颇不以为然。
年轻可不是什么资本,皇帝年纪轻轻就没了的也不是什么太让人稀奇的事。
就不说别人,单单说你父亲,当年先皇是怎么没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先皇的年纪也不大,可是就那么没了。
现在朝廷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大明中兴也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谁都可以有事,但皇帝不能有事。
这个时候,朱翊钧目光看向张居正,笑着说道:“先生今天的气色看起来可比前几天好不少。”
“这还要多谢陛下,”张居正笑着说道:“这些日子宫里的太医经常过去帮臣调理,又送了一些丹药过去,臣吃了之后就好多了。”
“如此最好不过了。”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
扯了几句闲话,朱翊钧就把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看着两人笑着问道:“不知两位爱卿今天过来,可是有什么大事吗?”
“回陛下,关于废奴的事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张居正想了想说道:“现在就可以实施了,主持这件事的人我们也已经定好了。”
“定了谁?”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个人叫沈一贯,”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是浙江人,隆庆二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闻言,朱翊钧略微有些发愣。
倒不是因为这个名字不熟悉,而是这個名字自己太熟悉了。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今的朝堂上,的确没那么大名气。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在翰林院,也做到比较高的位置上了,但也就仅此而已。
沈一贯怎么走通张居正的路子,自己不知道,这个人出名也不是因为这些。
沈一贯之所以被自己记住,是因为他是浙党的创始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权力大为衰弱,臣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万历中后期,朝堂上开始出现党争的情况,大家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就开始抱团。
沈一贯是一个浙江人,他纠集了在京城的所有浙江籍的官员组成了浙党。
随后其他地方的人也是有样学样有,山东人组成了齐党,陕西人组成了秦党;其中还有大名鼎鼎的江南人士组成的东林党。
然后大家开始你争我夺的开启了大明万历年间一直到大明末年的党争。
沈一贯这个人能力是有的,现在用他也没什么大不了。
至于党争,朱翊钧没放在心上。自己还有很多年好活,想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这样的乡党简直不可能,自己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机会。
朱翊钧说道:“先生觉得合适那就合适,这件事就按先生说的办吧。”
一边的申时行听了这话,看向张居正的时候脸上充满了羡慕之色。
读书的时候就有一句俗话叫做“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你学了什么东西,自然要报效国家、报效帝王。可是当了官之后才明白,能得到一个赏识你的上司都不容易,何况得到皇帝的赏识?
张居正这已经不是得到皇帝的赏识了,当今陛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说什么听什么的地步。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既然陛下如此说,那这件事交给他来做吧。具体怎么做,臣回去和他商量一下,再上报陛下。”
“不用了,先生看着办吧。”朱翊钧笑着摆了摆手,脸上充满了信任,随意的说道:“朕相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