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庭筠的这句话出来之后,现场瞬间就安静了下来,良久没有人说话。大家都看到了那些东林党是什么样的下场。
李之藻在一边尴尬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有些迟疑的说道:“我们这个,应该不算吧?”
没有人开口,大家他看他,他看看他。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沈庭筠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结党营私这种事情不是说自己这些人说算或者不算的事情,而是朝廷中有没有人看你不顺眼要搞你的问题,更是陛下怎么看你的问题。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迟疑了,最后把目光全都集中到了徐光启的身上。
在场所有人里,徐光启是大佬,是内阁次辅,最先得到陛下的重用,现在也是陛下非常看重的人。
所以大家都想知道徐光启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见到大家的目光都望过来,徐光启喝了一口茶,放下手中的茶杯,笑了笑说道:“陛下让我去户部,还让我自己挑选人手,你们觉得呢?”
几个人还是有一些迟疑,不过都不是笨的,倒也是明白了徐光启话里面的意思。
我挑你们这就是陛下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这么干,反而就不合适了;如果陛下真的担心,那么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干。
“我回头进宫一趟。”徐光启似是为了宽慰众人,笑着说道。
众人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徐光启的说法。
这件事情必然是要顾及的,不然反而会弄巧成拙。先问一问陛下的意思,也是好的。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看着陈洪递上来的名单,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此事不用去管,随他们去吧!”
自己重用徐光启,还放权给他们,目的不就是这个?
现在还不是压制和削弱徐光启他们的时候,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扶持他们。
徐光启他们还很弱小,虽然人数也不少,但距离自己想要的程度还差得远呢。至少这些人不迷信孔孟之道。他们相信自然科学,这对自己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让徐光启这些人掌握权力,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至于一些其他的问题可以放到一边,等到自己的目的达成了,那么该收拾的还是要收拾,但是不是现在。
伸手将旁边的一份题本拿出来,朱由校的目光就比较严肃了。这个题本才是自己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本题本是徐光启上来的,而且是私密上来的,就是刚刚徐光启见朱由校的时候亲自交给他的。
这题本里面的内容才是大问题,其他的事情朱由校不在乎。
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但是你自己上了高位之后,提拔的肯定都是自己的人。这一点无论怎么弄都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这个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即便是出于公心,想把事情做成也要提拔得力的人手,最重要是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手,其他的人肯定不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人会提拔一个反对派的人上来。姑且不说这个反派做不做事情,整天在自己这捣乱,就受不了。
将题本再一次看了一遍,朱由校的脸上蓦地严肃了起来。
这一份题本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徐光启在向自己这个皇帝推销天主教,说白了就是在传教。
当然了,徐光启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传教,而是他觉得这样可以救大明。
在这一份题本里面,徐光启详细的剖析了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对自己这个皇帝坦诚相待。
徐光启说自个儿“空有愿治之心,恨无必治之术”。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天主教,在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耶稣会“所传天学之事,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
于是他向皇帝敬献了三条治国良策:
其一,让传教士把西学的书翻译出来,然后请天下的儒生来研究。如果这些书是旁门左道,自己甘愿受罚;
其二,让传教士和中国寺院的大师、道观的天师们论战,如果传教士“言无可采,理屈词穷”,立即将他们赶走,自己也情愿受罚;
其三,在信天主教的地方作一个调查,三年中看犯罪的人里有没有教徒,这样就可知天主教究竟是好是坏。
看了这一份题本之后,朱由校既放下题本,轻轻叹了一口气,觉得欣慰,又觉得悲哀。
自己感到欣慰是因为徐光启他看到了大明现在思想的混乱。
事实上知识分子一直在求变,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是一种需要全新思想指导的社会,但是这种思想却迟迟没有出现。
即便这种思想出现了,比如泰州学派的限制君权,以民权代替君权,这是很进步的思想,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
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士大夫把持的国家,它是行不通的。也可以说这种思想太超前了,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直接就被掐灭在了萌芽里面。
原本旧有的思想体系,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大明需要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去指导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进步的趋势,在朱由校看来这是好事情。
大明朝灭亡了以后,清朝统一了天下,那真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退步了。
在这种认识下,徐光启这样的实干之人,他希望找到一条救国图存的道路,于是徐光启把目光投向了耶稣会。通过一些了解之后,徐光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朱由校是后世来的,完全知道这些玩意是怎么回事。传教士嘴上说的漂亮,背后的龌龊事情更多,当时西方的问题绝不比中国少。
但徐光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无法去欧洲实地考察,所以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成了他心中的乌托邦。
这就是你不能听人说,你要听人做。
朱由校觉得自己要扭转这种趋势,徐光启等人是他要培养的革新一派,这种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
学天主教是不行的,那帮家伙整天想着建立****的国家。大明不允许比自己更牛逼的人存在,况且教会在欧洲现在都已经是颓势了,想到自己这里来寻求辉煌?
朱由校只能送给他们一个字,那就是,滚。
你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学一些。但是你们的思想就不要了。
如果说谁知道今后的思想世界是什么样的,谁知道这个国家应该走向何方,朱由校觉得自己最合适。
在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的行礼之后,在理论程度上,朱由校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手;至于实际操作上,朱由校从来没想过自己去操作,自己是皇帝,自己为什么要操作?
“皇爷,徐阁老求见。”陈洪来到了朱由校的身边,开口说道。
这是心灵感应吗?自己在琢磨着徐光启的事情,他这个人就来了。
不过来了也正好,自己正好可以和徐光启商量一下。
于是朱由校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很快徐光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朱由校之后,开口说道:“臣徐光启,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吧。朱由校开口说道,随后对一边的陈洪吩咐道:“赐坐。”
等到徐光启坐下之后。朱由校这才开口说道:“不知道爱卿此来所谓何事?”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微笑地看着徐光启。
虽然徐光启有很多不足,但这真的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了。无论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对于祖宗之法的见解,这个人都有独到之处。
徐光启缺的只是一扇门。只要自己把这扇门给他推开了,他就能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还得让徐光启再憋一憋,到时候他会有更深的感悟。
“启禀陛下,臣今日来求见陛下,是为了户部的事情。”徐光启开口说道。
这个朱由校倒真的没想到,这怎么来这里的?
刚刚陈洪还和自己说他们在聚会,还给自己弄来了一份名单,自己都没放在心上。那你们商量好了就报上来吧,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爱卿但讲无妨,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以对朕说。”朱由校开口说道。
徐光启连忙说道:“不是户部那边出了问题,而是臣这边出了问题。陛下让臣去选户部的人手,但是臣见识有限,交友也并不广泛,所以只能是从臣所熟识的人始终去选择。如此一来,臣选择的必然是和臣亲近的人,恐有结党营私之嫌,是以臣以为此策有不妥。”
“大明朝这么多大,朝廷上下官员这么多,臣以为当广选贤才,尽可能的选择天下的仁人志士为朝廷所用,如此方能做大事。臣请陛下,遴选户部官员,平息非议,同时也为国选材。”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心情有些怪。
这怎么看,徐光启这都算是以退为进,怎么看都是在试探自己。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应付,他们这是不放心罢了。
于是朱由校笑着说道:“爱卿此言差矣,先前曾经说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朕既然把这个事情交给了爱卿,那爱卿就放心大胆的去做。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朕既然对爱卿放心,那爱卿也要对朕放心。所谓君臣不相疑,既是为君之道,也是为臣之道,所以爱卿不必有顾虑,可放手去做。”
徐光启心中感动,连忙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
“如果爱卿没有什么事情,那就去忙吧!朕等着爱卿的好消息。”朱由校笑着说道。
李之藻在一边尴尬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有些迟疑的说道:“我们这个,应该不算吧?”
没有人开口,大家他看他,他看看他。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沈庭筠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结党营私这种事情不是说自己这些人说算或者不算的事情,而是朝廷中有没有人看你不顺眼要搞你的问题,更是陛下怎么看你的问题。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迟疑了,最后把目光全都集中到了徐光启的身上。
在场所有人里,徐光启是大佬,是内阁次辅,最先得到陛下的重用,现在也是陛下非常看重的人。
所以大家都想知道徐光启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见到大家的目光都望过来,徐光启喝了一口茶,放下手中的茶杯,笑了笑说道:“陛下让我去户部,还让我自己挑选人手,你们觉得呢?”
几个人还是有一些迟疑,不过都不是笨的,倒也是明白了徐光启话里面的意思。
我挑你们这就是陛下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这么干,反而就不合适了;如果陛下真的担心,那么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干。
“我回头进宫一趟。”徐光启似是为了宽慰众人,笑着说道。
众人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徐光启的说法。
这件事情必然是要顾及的,不然反而会弄巧成拙。先问一问陛下的意思,也是好的。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看着陈洪递上来的名单,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此事不用去管,随他们去吧!”
自己重用徐光启,还放权给他们,目的不就是这个?
现在还不是压制和削弱徐光启他们的时候,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扶持他们。
徐光启他们还很弱小,虽然人数也不少,但距离自己想要的程度还差得远呢。至少这些人不迷信孔孟之道。他们相信自然科学,这对自己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让徐光启这些人掌握权力,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至于一些其他的问题可以放到一边,等到自己的目的达成了,那么该收拾的还是要收拾,但是不是现在。
伸手将旁边的一份题本拿出来,朱由校的目光就比较严肃了。这个题本才是自己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本题本是徐光启上来的,而且是私密上来的,就是刚刚徐光启见朱由校的时候亲自交给他的。
这题本里面的内容才是大问题,其他的事情朱由校不在乎。
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但是你自己上了高位之后,提拔的肯定都是自己的人。这一点无论怎么弄都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这个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即便是出于公心,想把事情做成也要提拔得力的人手,最重要是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手,其他的人肯定不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人会提拔一个反对派的人上来。姑且不说这个反派做不做事情,整天在自己这捣乱,就受不了。
将题本再一次看了一遍,朱由校的脸上蓦地严肃了起来。
这一份题本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徐光启在向自己这个皇帝推销天主教,说白了就是在传教。
当然了,徐光启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传教,而是他觉得这样可以救大明。
在这一份题本里面,徐光启详细的剖析了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对自己这个皇帝坦诚相待。
徐光启说自个儿“空有愿治之心,恨无必治之术”。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天主教,在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耶稣会“所传天学之事,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
于是他向皇帝敬献了三条治国良策:
其一,让传教士把西学的书翻译出来,然后请天下的儒生来研究。如果这些书是旁门左道,自己甘愿受罚;
其二,让传教士和中国寺院的大师、道观的天师们论战,如果传教士“言无可采,理屈词穷”,立即将他们赶走,自己也情愿受罚;
其三,在信天主教的地方作一个调查,三年中看犯罪的人里有没有教徒,这样就可知天主教究竟是好是坏。
看了这一份题本之后,朱由校既放下题本,轻轻叹了一口气,觉得欣慰,又觉得悲哀。
自己感到欣慰是因为徐光启他看到了大明现在思想的混乱。
事实上知识分子一直在求变,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是一种需要全新思想指导的社会,但是这种思想却迟迟没有出现。
即便这种思想出现了,比如泰州学派的限制君权,以民权代替君权,这是很进步的思想,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
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士大夫把持的国家,它是行不通的。也可以说这种思想太超前了,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直接就被掐灭在了萌芽里面。
原本旧有的思想体系,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大明需要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去指导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进步的趋势,在朱由校看来这是好事情。
大明朝灭亡了以后,清朝统一了天下,那真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退步了。
在这种认识下,徐光启这样的实干之人,他希望找到一条救国图存的道路,于是徐光启把目光投向了耶稣会。通过一些了解之后,徐光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朱由校是后世来的,完全知道这些玩意是怎么回事。传教士嘴上说的漂亮,背后的龌龊事情更多,当时西方的问题绝不比中国少。
但徐光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无法去欧洲实地考察,所以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成了他心中的乌托邦。
这就是你不能听人说,你要听人做。
朱由校觉得自己要扭转这种趋势,徐光启等人是他要培养的革新一派,这种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
学天主教是不行的,那帮家伙整天想着建立****的国家。大明不允许比自己更牛逼的人存在,况且教会在欧洲现在都已经是颓势了,想到自己这里来寻求辉煌?
朱由校只能送给他们一个字,那就是,滚。
你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学一些。但是你们的思想就不要了。
如果说谁知道今后的思想世界是什么样的,谁知道这个国家应该走向何方,朱由校觉得自己最合适。
在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的行礼之后,在理论程度上,朱由校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手;至于实际操作上,朱由校从来没想过自己去操作,自己是皇帝,自己为什么要操作?
“皇爷,徐阁老求见。”陈洪来到了朱由校的身边,开口说道。
这是心灵感应吗?自己在琢磨着徐光启的事情,他这个人就来了。
不过来了也正好,自己正好可以和徐光启商量一下。
于是朱由校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很快徐光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朱由校之后,开口说道:“臣徐光启,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吧。朱由校开口说道,随后对一边的陈洪吩咐道:“赐坐。”
等到徐光启坐下之后。朱由校这才开口说道:“不知道爱卿此来所谓何事?”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微笑地看着徐光启。
虽然徐光启有很多不足,但这真的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了。无论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对于祖宗之法的见解,这个人都有独到之处。
徐光启缺的只是一扇门。只要自己把这扇门给他推开了,他就能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还得让徐光启再憋一憋,到时候他会有更深的感悟。
“启禀陛下,臣今日来求见陛下,是为了户部的事情。”徐光启开口说道。
这个朱由校倒真的没想到,这怎么来这里的?
刚刚陈洪还和自己说他们在聚会,还给自己弄来了一份名单,自己都没放在心上。那你们商量好了就报上来吧,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爱卿但讲无妨,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以对朕说。”朱由校开口说道。
徐光启连忙说道:“不是户部那边出了问题,而是臣这边出了问题。陛下让臣去选户部的人手,但是臣见识有限,交友也并不广泛,所以只能是从臣所熟识的人始终去选择。如此一来,臣选择的必然是和臣亲近的人,恐有结党营私之嫌,是以臣以为此策有不妥。”
“大明朝这么多大,朝廷上下官员这么多,臣以为当广选贤才,尽可能的选择天下的仁人志士为朝廷所用,如此方能做大事。臣请陛下,遴选户部官员,平息非议,同时也为国选材。”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心情有些怪。
这怎么看,徐光启这都算是以退为进,怎么看都是在试探自己。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应付,他们这是不放心罢了。
于是朱由校笑着说道:“爱卿此言差矣,先前曾经说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朕既然把这个事情交给了爱卿,那爱卿就放心大胆的去做。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朕既然对爱卿放心,那爱卿也要对朕放心。所谓君臣不相疑,既是为君之道,也是为臣之道,所以爱卿不必有顾虑,可放手去做。”
徐光启心中感动,连忙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
“如果爱卿没有什么事情,那就去忙吧!朕等着爱卿的好消息。”朱由校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