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明的失落,杨云心中还是能够充分的理解的。领兵多年,打了无数次胜仗,这一块居然中了这名不经传的于鲜的计策,差点全军覆没,这让心高气傲的杨明如何不难受呢?
不过,杨明此次虽然败了,但是他攻入楚国内部,也还是有收获的。因为他抓住了自己的大哥,前大涪太子杨越。
此时的杨越,在楚国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无论是于鲜还是楚王都没有派人保护他。在这种情况下,他被大涪军队抓住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涪军队在扶风城休整了几日,于鲜也没有派人前来攻城。这情况也比较正常,目前他的兵力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凭这点优势,想要攻下由杨明亲自镇守的城池,那是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而杨明也选择了守城不出,这一次损失了这么多人,士兵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此时出战,对大涪军队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两军统帅达成了一种默契,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都约束自己手下的士兵,没有发生任何摩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五六天,在这五六天里,杨云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身体恢复的很快,已经可以借助侍卫的搀扶,在营帐外进行短暂的行走了。
在第六天的时候,杨云忽然发布命令,所有士兵做好准备,放弃扶风城,大军撤回大涪境内。
对于杨明的这一决定,杨云并不觉得奇怪。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和巨远光、郭龙等人商议过,此时的扶风城,就像一座孤岛,后方补给很不方便。大涪军队要想驻守,这座城池,必须一直保持充足的兵力才行。
这样的话,会造成物资巨大的损耗,在这种情况下,死守着一座孤城,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久历战事的杨明,肯定会选择撤兵。大涪军队撤出扶风城之时,楚军大元帅于鲜,不仅没有阻拦。还让手下士兵让出一条通道,放大涪士兵通过旬阳关回到大涪境内。
于鲜这样的选择也在大家意料之中,因为这仗打到现在,双方损失都比较严重,士兵士气十分低落,厌战的情绪,已经在两国士兵中不断滋生,这个时候挑起战事对双方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涪军队通过旬阳关,很快回戈兰城,在戈兰城也没有呆几天,队伍补充完粮草之后。杨明下令,各领军将领带着自己的本部,撤回自己原驻地。
带着手下离开戈兰城,回头看看这高高的城墙,杨云的心中沉甸甸的。这一次自己从吴县带出了三千能征善战的士兵,经历了这一次次战斗之后,有两千多士兵,埋骨在这两国边境之上。
在来战场之前,杨云便知道,既然打仗,肯定是要死人的。可是,真正看着这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手下兄弟们,再也回不去的时候,杨云的心中还是异常难受。
在离开的前夜,赵虎悄悄地找到了杨云,告诉了杨云一个消息,这消息让杨
云感到十万遗憾。
赵虎告诉杨云,当日杨明死守扶风的时候,其实杨明的部队早在一天之前就回到了楚江西岸。
但是,返回的杨明,并没有第一时间指挥大军回援扶风城,而是借着大军修整为名,在扶风城外几十里的地方休息了一日。
但作为杨明最信任的手下之一,赵虎得知杨明的真实意图。杨明希望,在不丢失涪风城的基础上,想要最大程度,折损杨云手下的士卒,最好是杨云能够死在守城战事中。
和巨远光等人分析了赵虎的话,认为赵虎说的事情,真实性很强。因为,一直公开表明对皇位有想法的杨明, 对于这位在涪皇心中和朝中大臣中分量越来越重的十三皇子。产生忌惮之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更何况这一次大涪军队没有被全歼,很大程度得力于,杨云带着两万大涪土兵,拼死守住了扶风城。
虽然这件事情,在情理之中。但是杨云的心中,仍然觉得沉甸甸的。
在朝中众皇子都对自己冷漠的情况下,杨云一直希望,有一段真正的兄弟情谊。但现在看来,这皇家子弟,在皇位这巨大的诱惑之前,亲情的确是一种奢望。
其实在这之前,杨云也收到过消息,说是在几年前,太子杨越府外袭击杨云的人,其实并不是太子的人,而是杨明的手下。
只不过那一次杨明,并不是真正的要去自己的性命,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嫁祸太子杨越。
在回吴县的过程中,整个队伍没有了出征时的昂扬气势,大家的情绪都显得比较低落,显然都为一些兄弟的逝去而伤感。
队伍回到吴县,许多老百姓前来迎接,但今日的场面和当日送别亲人上战场的场面,就大不相同了。
安全回家的将士,全家人欢天喜地,而那两千多永远不能再回家的将士们,亲人们伤心的场面让杨云心情沉重。
这个时代的战争,战场上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老百姓在送亲人上战场的时候,都已做好了,他们牺牲的准备。
所以这些失去亲人的吴县老百姓,心中虽然充满伤感,并没有责怪杨云的意思。但看着这两千多。离开时,还十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埋骨于战场之上,杨云的心中充满愧疚。
池丽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她见自己丈夫的神情,就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陪着丈夫坐在马车里,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依靠在丈夫的怀中,用自己的温柔扶贫丈夫心中的伤感。
回到县衙之中,在给丈夫沐浴更衣的时候,池丽看着杨云身上深深地张伤口,不由得泪水长流。
这一夜,夫妻俩几乎整夜未眠。虽然已经从战报中知道此次战事的经过,但亲自听到丈夫,将其这一次在战场上发生的种种故事,她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她为将士们取得的一次次胜利,感到欢欣鼓舞。将士们为了保护城池,哪怕是身上伤痕累累,
甚至尸横遍野,也没有愿人愿意退后一步,让池丽对于这一群普通的将士,感到万分敬佩。
刚回到吴县的这一段时间,杨云和县衙的这一帮几乎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之中。对于这一次在战场上立功的将士,除朝廷给予的褒奖,县衙也拿出银两或者粮食进行奖励。
对于这一帮战死的吴县子弟,县衙第一时间把抚恤金送到他们的亲属手中,并且还给予了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
在吴县县城外,有一座不是很高的小山峰,山峰被河流环绕,景色十分美丽。
在这一座山峰的顶端之上,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雕刻着几个鲜明的大字,“吴县英雄纪念碑。”
这是在回吴县的路上,杨云就计划要做的这一件事情。许多将士,在这一次战事中牺牲,连尸骨都来不及送回家乡。
杨云便让人把他们的贴身物品,葬在这站这风景如画的山峰之上。让他们在这里安息,长眠于自己家乡的山水之中。
除此之外,杨云还让人在这座山峰之上,竖起了无数块的小石碑。碑上记载着这一次战事中牺牲的将士名字,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个人或者群体,还专门在石碑上记录了,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吴县的百姓永远记得他们。
这一段时间,吴县的一些茶寮之中。生意特别好,杨云亲自把这一次大战中感人的一些人和事记录下来,写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奇袭旬阳关》、《夺城阻击战》、《血战扶风城》……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老百姓们听得大呼过瘾,因为这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感到无比的崇敬。
一些在这次战事中失去亲人的无县老百姓,听到他们的亲人,在这次战斗中立下的功劳,和战场上那种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
这些故事在吴县老百姓中四处传播,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主动要求参军,也要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郭龙告诉杨云,这些在战场上经历生死的老兵,是军队中的宝贝。他们经历了生死已经变得无所畏惧。
同时,在无数场战斗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如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给敌人造成最大的创伤。
对于郭龙的提议,杨云觉得深以为然。他让县尉刘远将这些老兵们,分散编在军队里,让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伍长、什长、百夫长……
让他们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经验,在部队中学好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这一次的战事,杨云和手下的将士们,都深刻体验到战场上的残酷。
所以,在接下来部队的训练中,无论是各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都更加投入了,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只有让自己不断变强,才能在残酷的战斗中保住性命。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县城的县兵人数,很快增加了不少,同时,他们的战斗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不过,杨明此次虽然败了,但是他攻入楚国内部,也还是有收获的。因为他抓住了自己的大哥,前大涪太子杨越。
此时的杨越,在楚国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无论是于鲜还是楚王都没有派人保护他。在这种情况下,他被大涪军队抓住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涪军队在扶风城休整了几日,于鲜也没有派人前来攻城。这情况也比较正常,目前他的兵力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凭这点优势,想要攻下由杨明亲自镇守的城池,那是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而杨明也选择了守城不出,这一次损失了这么多人,士兵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此时出战,对大涪军队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两军统帅达成了一种默契,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都约束自己手下的士兵,没有发生任何摩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五六天,在这五六天里,杨云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身体恢复的很快,已经可以借助侍卫的搀扶,在营帐外进行短暂的行走了。
在第六天的时候,杨云忽然发布命令,所有士兵做好准备,放弃扶风城,大军撤回大涪境内。
对于杨明的这一决定,杨云并不觉得奇怪。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和巨远光、郭龙等人商议过,此时的扶风城,就像一座孤岛,后方补给很不方便。大涪军队要想驻守,这座城池,必须一直保持充足的兵力才行。
这样的话,会造成物资巨大的损耗,在这种情况下,死守着一座孤城,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久历战事的杨明,肯定会选择撤兵。大涪军队撤出扶风城之时,楚军大元帅于鲜,不仅没有阻拦。还让手下士兵让出一条通道,放大涪士兵通过旬阳关回到大涪境内。
于鲜这样的选择也在大家意料之中,因为这仗打到现在,双方损失都比较严重,士兵士气十分低落,厌战的情绪,已经在两国士兵中不断滋生,这个时候挑起战事对双方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涪军队通过旬阳关,很快回戈兰城,在戈兰城也没有呆几天,队伍补充完粮草之后。杨明下令,各领军将领带着自己的本部,撤回自己原驻地。
带着手下离开戈兰城,回头看看这高高的城墙,杨云的心中沉甸甸的。这一次自己从吴县带出了三千能征善战的士兵,经历了这一次次战斗之后,有两千多士兵,埋骨在这两国边境之上。
在来战场之前,杨云便知道,既然打仗,肯定是要死人的。可是,真正看着这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手下兄弟们,再也回不去的时候,杨云的心中还是异常难受。
在离开的前夜,赵虎悄悄地找到了杨云,告诉了杨云一个消息,这消息让杨
云感到十万遗憾。
赵虎告诉杨云,当日杨明死守扶风的时候,其实杨明的部队早在一天之前就回到了楚江西岸。
但是,返回的杨明,并没有第一时间指挥大军回援扶风城,而是借着大军修整为名,在扶风城外几十里的地方休息了一日。
但作为杨明最信任的手下之一,赵虎得知杨明的真实意图。杨明希望,在不丢失涪风城的基础上,想要最大程度,折损杨云手下的士卒,最好是杨云能够死在守城战事中。
和巨远光等人分析了赵虎的话,认为赵虎说的事情,真实性很强。因为,一直公开表明对皇位有想法的杨明, 对于这位在涪皇心中和朝中大臣中分量越来越重的十三皇子。产生忌惮之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更何况这一次大涪军队没有被全歼,很大程度得力于,杨云带着两万大涪土兵,拼死守住了扶风城。
虽然这件事情,在情理之中。但是杨云的心中,仍然觉得沉甸甸的。
在朝中众皇子都对自己冷漠的情况下,杨云一直希望,有一段真正的兄弟情谊。但现在看来,这皇家子弟,在皇位这巨大的诱惑之前,亲情的确是一种奢望。
其实在这之前,杨云也收到过消息,说是在几年前,太子杨越府外袭击杨云的人,其实并不是太子的人,而是杨明的手下。
只不过那一次杨明,并不是真正的要去自己的性命,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嫁祸太子杨越。
在回吴县的过程中,整个队伍没有了出征时的昂扬气势,大家的情绪都显得比较低落,显然都为一些兄弟的逝去而伤感。
队伍回到吴县,许多老百姓前来迎接,但今日的场面和当日送别亲人上战场的场面,就大不相同了。
安全回家的将士,全家人欢天喜地,而那两千多永远不能再回家的将士们,亲人们伤心的场面让杨云心情沉重。
这个时代的战争,战场上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老百姓在送亲人上战场的时候,都已做好了,他们牺牲的准备。
所以这些失去亲人的吴县老百姓,心中虽然充满伤感,并没有责怪杨云的意思。但看着这两千多。离开时,还十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埋骨于战场之上,杨云的心中充满愧疚。
池丽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她见自己丈夫的神情,就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陪着丈夫坐在马车里,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依靠在丈夫的怀中,用自己的温柔扶贫丈夫心中的伤感。
回到县衙之中,在给丈夫沐浴更衣的时候,池丽看着杨云身上深深地张伤口,不由得泪水长流。
这一夜,夫妻俩几乎整夜未眠。虽然已经从战报中知道此次战事的经过,但亲自听到丈夫,将其这一次在战场上发生的种种故事,她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她为将士们取得的一次次胜利,感到欢欣鼓舞。将士们为了保护城池,哪怕是身上伤痕累累,
甚至尸横遍野,也没有愿人愿意退后一步,让池丽对于这一群普通的将士,感到万分敬佩。
刚回到吴县的这一段时间,杨云和县衙的这一帮几乎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之中。对于这一次在战场上立功的将士,除朝廷给予的褒奖,县衙也拿出银两或者粮食进行奖励。
对于这一帮战死的吴县子弟,县衙第一时间把抚恤金送到他们的亲属手中,并且还给予了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
在吴县县城外,有一座不是很高的小山峰,山峰被河流环绕,景色十分美丽。
在这一座山峰的顶端之上,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雕刻着几个鲜明的大字,“吴县英雄纪念碑。”
这是在回吴县的路上,杨云就计划要做的这一件事情。许多将士,在这一次战事中牺牲,连尸骨都来不及送回家乡。
杨云便让人把他们的贴身物品,葬在这站这风景如画的山峰之上。让他们在这里安息,长眠于自己家乡的山水之中。
除此之外,杨云还让人在这座山峰之上,竖起了无数块的小石碑。碑上记载着这一次战事中牺牲的将士名字,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个人或者群体,还专门在石碑上记录了,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吴县的百姓永远记得他们。
这一段时间,吴县的一些茶寮之中。生意特别好,杨云亲自把这一次大战中感人的一些人和事记录下来,写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奇袭旬阳关》、《夺城阻击战》、《血战扶风城》……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老百姓们听得大呼过瘾,因为这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感到无比的崇敬。
一些在这次战事中失去亲人的无县老百姓,听到他们的亲人,在这次战斗中立下的功劳,和战场上那种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
这些故事在吴县老百姓中四处传播,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主动要求参军,也要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郭龙告诉杨云,这些在战场上经历生死的老兵,是军队中的宝贝。他们经历了生死已经变得无所畏惧。
同时,在无数场战斗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如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给敌人造成最大的创伤。
对于郭龙的提议,杨云觉得深以为然。他让县尉刘远将这些老兵们,分散编在军队里,让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伍长、什长、百夫长……
让他们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经验,在部队中学好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这一次的战事,杨云和手下的将士们,都深刻体验到战场上的残酷。
所以,在接下来部队的训练中,无论是各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都更加投入了,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只有让自己不断变强,才能在残酷的战斗中保住性命。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县城的县兵人数,很快增加了不少,同时,他们的战斗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