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的地方在卫公府的议事堂。虽然这里平日里也能容纳上百人,但毕竟不是朝堂大殿,而今日来的官吏又多,因此人山人海,堂外也站满了人。
这也是众人急着黄明远登基的一个原因。
不是天子,就没法使用天子的礼节和待遇,而黄明远本人素来不喜奢贵,又不愿僭越。因此每每行事,都受到约束,折损威仪。
这对于一心在意礼法的古代士大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才有了屡屡逼黄明远登基的做法。
黄明远进入堂中,众人各自安静下来,分立两侧。
黄明远望着众人,心情复杂,他一步一步登上上首的位置,往常走过无数次的这条道,今天竟然有些沉重。
黄明远做好,李子孝站了出来。
“卫公明鉴:天祸大隋,庄宗武皇帝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大将军卫公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今有先帝遗诏,万民归心。百工歌于朝,庶人颂乎野,亿兆抃踊,倾伫惟新。公宜允执厥和,仪刑典训,升圆丘而敬苍昊,御皇极而抚黔黎,副率土之心,恢无疆之祚,可不盛欤!”
以李子孝首相的身份,这时候劝进,基本上算是一个总结了。
传国玉玺也被提前拿了过来,有内侍端着,举到黄明远的面前。
黄明远接过传国玉玺,拿在手中,有如山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寥寥八个字,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
黄明远看向众人,沉默了一会,这才言道:“我十三岁出仕,二十四年来,一路噼荆斩刺,从无退缩。只是天下大任,自感不足,因此不敢承此重任。但你们相信我,百姓爱戴我,我也不敢退却。希望这个天子做的,能如你们所愿。”
眼看黄明远愿意为帝,众人纷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黄明远看着众人,心思复杂,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
登基是一个繁琐的事情,之间有很多的流程。不过杨隋代周不到四十年,杨广登基才过了十四年,很多礼官都活着,所以相应的流程,倒也没有多大的争议。
自汉亡以来,四百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皇帝,光是禅位之事就出现了十几次,所以华夏大地的礼官们或许别的礼制不懂,但提到登基、禅位,却是超出于任何时代的专业。
黄明远以左相苏威和礼部尚书崔弘寿专领此事,苏威不想出头,黄明远偏让他出这个头。
整个信都小朝廷要忙一段时间了。
而黄明远立刻又召集国家重臣,商议立国之事。
一个国家的建立,最基本的三件事,国号,国都,年号。
这在后世人看来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根本。在老夫子们那里,能够吵破天。
回到内堂,黄明远倒是随意了不少。
此时中下层的官员都走了,只留了一群三品及以上者着紫袍的人。现在人少,正好方便大家一起吵架。
“诸位贤良,社稷初建,新朝将立,国之名号,代表着一国之气象,诸位觉得,我新朝该立何字为号?”
虽然接受了百官拥戴,但并未登基,所以黄明远也并未摆出天子的谱。
当然黄明远的威仪,也从来不是靠“天子”两个字彰显的。
黄明远不说话,谁敢开口。
眼看要定国号,众人纷纷发言。
倒不是众人急于表现,而是众人各分派系,各自根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都希望国号能代表了自己的意义。
这么说吧,荀或反对曹操称“魏公”,到底是反对曹操称“公”还是称“魏”,就不好说了。
再说荀或真要是死忠于大汉,就不会辅左曹操,而是帮着汉献帝从曹操手中夺权了。
所以荀或反对曹操称“公”不是核心原因,而在于一个“魏”字。
魏的中心虽然先在河东,后来又在陈留,可是两汉之后,单提魏地,就是河北魏郡。而以荀或为首的河南颍川派系的根基在河南,与河北派系完全是政治对立面。称“魏”,不仅仅是一个魏字,意味着国家的根基将会从河南转到河北,这时河南世家所不能忍受的。
曹操要是换成“韩公”、“梁公”、“陈公”、“许公”,甚至是“颍川公”、“许昌公”,你看荀或他们愿不愿意。
所以国号取不好,大家都难受。
这时苏威最先站出来说道:“圣人在大隋之时,为武皇帝封为卫公,按照惯例,应以‘卫’为国号。”
以封号为国号是最大的传统,后世多为如此,包括杨坚、李渊等人,皆是用了爵位。甚至宇文化及建国号为“许”、王世充建国号为“郑”这种小国的国号。
对于苏威这些大隋老臣们来说,黄明远若是用了大隋的爵位,便是对大隋最大的承认,也意味着他们这些大隋旧臣的话语权将极大增加。
不过苏威的想法,众人如何不明白。
于是苏威刚说完, 邓议便言道:“‘卫’者,春秋之小国也,我新朝地拥万里,泽被苍生,用一‘小国’之名着实不妥,我看不若用‘丰’字。丰者,繁也,有茂盛之意。再者圣人起于丰州,正好相应和。”
“没错,邓尚书说得有理。”
不待邓议说完,便有几个丰州出身的老人相支持。
这是实力的角逐,互相之间,定是不能相让的。
对于这个场面,苏威并不担心。你丰州一派实力强怎么了,打嘴炮的功夫,他还没怕过谁呢。
而且苏威早有预算,听了邓议的话便言道:“昔者,关中有丰国,为周之方国,乃西戎之属,一个夷狄之号,岂可为国号。”
“卫国弱小,几度为夷狄攻破,且多荒淫无道之君,不是更为不可。”
有两位大老领头,底下人也挣得带劲,啥话都敢说。争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争,一定落于人后。
这也是众人急着黄明远登基的一个原因。
不是天子,就没法使用天子的礼节和待遇,而黄明远本人素来不喜奢贵,又不愿僭越。因此每每行事,都受到约束,折损威仪。
这对于一心在意礼法的古代士大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才有了屡屡逼黄明远登基的做法。
黄明远进入堂中,众人各自安静下来,分立两侧。
黄明远望着众人,心情复杂,他一步一步登上上首的位置,往常走过无数次的这条道,今天竟然有些沉重。
黄明远做好,李子孝站了出来。
“卫公明鉴:天祸大隋,庄宗武皇帝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大将军卫公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今有先帝遗诏,万民归心。百工歌于朝,庶人颂乎野,亿兆抃踊,倾伫惟新。公宜允执厥和,仪刑典训,升圆丘而敬苍昊,御皇极而抚黔黎,副率土之心,恢无疆之祚,可不盛欤!”
以李子孝首相的身份,这时候劝进,基本上算是一个总结了。
传国玉玺也被提前拿了过来,有内侍端着,举到黄明远的面前。
黄明远接过传国玉玺,拿在手中,有如山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寥寥八个字,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
黄明远看向众人,沉默了一会,这才言道:“我十三岁出仕,二十四年来,一路噼荆斩刺,从无退缩。只是天下大任,自感不足,因此不敢承此重任。但你们相信我,百姓爱戴我,我也不敢退却。希望这个天子做的,能如你们所愿。”
眼看黄明远愿意为帝,众人纷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黄明远看着众人,心思复杂,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
登基是一个繁琐的事情,之间有很多的流程。不过杨隋代周不到四十年,杨广登基才过了十四年,很多礼官都活着,所以相应的流程,倒也没有多大的争议。
自汉亡以来,四百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皇帝,光是禅位之事就出现了十几次,所以华夏大地的礼官们或许别的礼制不懂,但提到登基、禅位,却是超出于任何时代的专业。
黄明远以左相苏威和礼部尚书崔弘寿专领此事,苏威不想出头,黄明远偏让他出这个头。
整个信都小朝廷要忙一段时间了。
而黄明远立刻又召集国家重臣,商议立国之事。
一个国家的建立,最基本的三件事,国号,国都,年号。
这在后世人看来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根本。在老夫子们那里,能够吵破天。
回到内堂,黄明远倒是随意了不少。
此时中下层的官员都走了,只留了一群三品及以上者着紫袍的人。现在人少,正好方便大家一起吵架。
“诸位贤良,社稷初建,新朝将立,国之名号,代表着一国之气象,诸位觉得,我新朝该立何字为号?”
虽然接受了百官拥戴,但并未登基,所以黄明远也并未摆出天子的谱。
当然黄明远的威仪,也从来不是靠“天子”两个字彰显的。
黄明远不说话,谁敢开口。
眼看要定国号,众人纷纷发言。
倒不是众人急于表现,而是众人各分派系,各自根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都希望国号能代表了自己的意义。
这么说吧,荀或反对曹操称“魏公”,到底是反对曹操称“公”还是称“魏”,就不好说了。
再说荀或真要是死忠于大汉,就不会辅左曹操,而是帮着汉献帝从曹操手中夺权了。
所以荀或反对曹操称“公”不是核心原因,而在于一个“魏”字。
魏的中心虽然先在河东,后来又在陈留,可是两汉之后,单提魏地,就是河北魏郡。而以荀或为首的河南颍川派系的根基在河南,与河北派系完全是政治对立面。称“魏”,不仅仅是一个魏字,意味着国家的根基将会从河南转到河北,这时河南世家所不能忍受的。
曹操要是换成“韩公”、“梁公”、“陈公”、“许公”,甚至是“颍川公”、“许昌公”,你看荀或他们愿不愿意。
所以国号取不好,大家都难受。
这时苏威最先站出来说道:“圣人在大隋之时,为武皇帝封为卫公,按照惯例,应以‘卫’为国号。”
以封号为国号是最大的传统,后世多为如此,包括杨坚、李渊等人,皆是用了爵位。甚至宇文化及建国号为“许”、王世充建国号为“郑”这种小国的国号。
对于苏威这些大隋老臣们来说,黄明远若是用了大隋的爵位,便是对大隋最大的承认,也意味着他们这些大隋旧臣的话语权将极大增加。
不过苏威的想法,众人如何不明白。
于是苏威刚说完, 邓议便言道:“‘卫’者,春秋之小国也,我新朝地拥万里,泽被苍生,用一‘小国’之名着实不妥,我看不若用‘丰’字。丰者,繁也,有茂盛之意。再者圣人起于丰州,正好相应和。”
“没错,邓尚书说得有理。”
不待邓议说完,便有几个丰州出身的老人相支持。
这是实力的角逐,互相之间,定是不能相让的。
对于这个场面,苏威并不担心。你丰州一派实力强怎么了,打嘴炮的功夫,他还没怕过谁呢。
而且苏威早有预算,听了邓议的话便言道:“昔者,关中有丰国,为周之方国,乃西戎之属,一个夷狄之号,岂可为国号。”
“卫国弱小,几度为夷狄攻破,且多荒淫无道之君,不是更为不可。”
有两位大老领头,底下人也挣得带劲,啥话都敢说。争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争,一定落于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