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计山兵败,逃到钱塘的刘元进,几乎丢了胆魄。
此番北上,十多万大军丧尽,眼看着隋军就要兵临城下,什么皇图霸业,什么江山社稷,都成了一场空。那段时间,刘元进做梦都害怕隋军突然杀进来砍掉了他的脑袋。
幸好杨广帮了刘元进的忙。
从吐万绪被处置到欧彦接手其军,前后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看隋军未至,刘元进几人终于有时间来整顿一下残兵败将。
不过对于如何守住余杭这块最后的地盘,刘元进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种事过于专业,无论是盗匪出身的刘元进还是道士出身的诸葛殷都没有那个本事,只得交给专业人士朱燮。
因为朱燮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麾下大将侯文师也被刘元进调走,其本人已经不可能再对刘元进的统治形成威胁,因此刘元进对朱燮的戒备心放松了不少。虽然刘元进对朱燮还是提防,但也必须得用。他知道朱燮有真本事,是他目前唯一可用的人,便放权让朱燮施行,至少是名义上的。
朱燮此时也陷入了人生最低谷,丧了基业,失了好友陆凯,手中的子弟兵几乎损失殆尽。可现在再是悲伤,也只得强忍着这份伤痛。他不得不利用手中最后的力量,布置余杭郡的防务,企图力挽狂澜。
之前刘元进屡战屡败,其军都是溃散,到现在不少人又逃回余杭来。且刘元进的弟弟刘元安在刘元进北征之后,不断地抓壮丁充入军中,因此一个小小的余杭郡,虽数次兵败,但还能拿的出九万人马。当然这九万人马的战斗力就差了许多。计山一败,两家的精锐尽丧,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朱燮一面命人加固城墙,广征民夫,一面在钱塘县周围设置多个据点,相互呼应。除了镇守武康的王珉之所部,又任命李君范守余杭县,刘元安守石甑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岸宝石山),二人共同护卫钱塘西大门;至于刘黑龙、朱党两个前水师统帅,则镇守奉公棣。
九万人看着不少,但并不集中。王珉之麾下两万人;侯文师麾下四千人;李君范麾下一万三千人;刘元安麾下一万五千人;刘黑龙麾下九千人······实际上朱燮用于防御钱塘城的军队一共三万两千人。
对于这些军队,朱燮仍然觉得有些捉襟见肘。
而且朱燮并不觉得用王珉之守卫武康县是个好的选择,王珉之不是一个能容人之辈,他和侯文师搭档,肯定会有麻烦。侯文师为人谨慎,用他守城肯定比性格莽撞的王珉之更好。
但是他一个光杆司令,疏不间亲,每次提到王珉之,都被刘元进绕过去。刘元进还以为朱燮希望将侯文师调过来呢。
正当朱燮尽心尽力为了钱塘城的防御没日没夜的工作时,武康城失陷,王珉之战死的噩耗传来,给了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正当所有人还没有消耗完这个噩耗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封嵎山守将侯文师以全军降隋。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朱燮陷入到尴尬的地步。
武康城到底怎么失陷的众人并不太清楚,可是联系到投降的封嵎山,众人便纷纷认为是侯文师背叛了“大越”,投奔隋军,才坑死了王珉之。众人自是对侯文师咒骂不休,而作为侯文师的旧主,朱燮立刻便获得所有人怀疑的眼光。
在众人看来,侯文师投降了,作为其主的朱燮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朱燮作为守城主将,本来就属于空降兵,城中军队多是刘元进的属下,对朱燮是阳奉阴违。此时再增添了一份怀疑,众人更是恨不得将朱燮和侯文师绑在一起,每每看向朱燮的颜色,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恨,就差指着朱燮的鼻子骂叛徒了。
刘元进虽然没有明说此事跟朱燮有关,但他又如何不怀疑。在他看来,朱燮这种高门大族出身的人,天然就跟隋人是一路人,对他们跟本不是真心。他朱燮打隋人,不过是狗咬狗,一嘴毛,现在投降隋人,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只是城中还有朱燮的旧部,而刘元进对朱燮还处在半信半疑的阶段,不好直接处置朱燮。
但刘元进不动,别人却不会不动。矛盾从来就不是只凭压制就能平息的,很多时候没有立即爆发,只是因为在酝酿更大的冲突。
这日下午,朱燮刚到家门口,还没进门,便听闻右卫将军王节之求见。王节之是王珉之的弟弟,素与朱燮没什么过往。
不过一个三品将军求见,朱燮也不好拒绝,便亲自下马去见王节之。
朱燮也清楚这几日弥漫在军中的紧张气氛以及余杭军旧部对他的敌意,因此他对待众人越发折节,希望可以消弭双方的争端,一致对外。
朱燮来到王节之身前,正准备施礼,没想到王节之突然暴起发难,抽出佩刀向朱燮刺去。朱燮吃了一惊,那刀贴着朱燮的腰部刺过,差一点刺中。
朱燮本身也有些本事,王节之一击不中,朱燮上前一把按住王节之的手腕,将刀夺了过来。这时朱燮的亲卫也纷纷上前,将王节之给拿下。
对于这场突然起来的谋杀,朱燮满是愤怒,恨不得直接将王节之诛杀。
但现在众人正对他怀疑,他若是杀了王节之,余杭军对他的敌意怕是更重了,他和余杭军不得立刻打起来。为了大局,朱燮只得将王节之放了,他希望用王节之来向余杭军表面他的诚意。
王节之却是不领朱燮的情,骂骂咧咧地走了,满是对行刺失败的愤恨。在他的心中,他的兄长就是被朱燮害死的。
与此同时,城中传遍了朱燮被余杭军将领行刺的消息,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钱塘城里的局势更加复杂、沉重了。
而更令朱燮寒心的是,刘元进对于王节之的行为,只是口头上训斥了一番,却并未处置。虽然之后刘元进也招来朱燮劝慰了一番,但却已经无法温暖朱燮那颗冰凉的心。
此番北上,十多万大军丧尽,眼看着隋军就要兵临城下,什么皇图霸业,什么江山社稷,都成了一场空。那段时间,刘元进做梦都害怕隋军突然杀进来砍掉了他的脑袋。
幸好杨广帮了刘元进的忙。
从吐万绪被处置到欧彦接手其军,前后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看隋军未至,刘元进几人终于有时间来整顿一下残兵败将。
不过对于如何守住余杭这块最后的地盘,刘元进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种事过于专业,无论是盗匪出身的刘元进还是道士出身的诸葛殷都没有那个本事,只得交给专业人士朱燮。
因为朱燮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麾下大将侯文师也被刘元进调走,其本人已经不可能再对刘元进的统治形成威胁,因此刘元进对朱燮的戒备心放松了不少。虽然刘元进对朱燮还是提防,但也必须得用。他知道朱燮有真本事,是他目前唯一可用的人,便放权让朱燮施行,至少是名义上的。
朱燮此时也陷入了人生最低谷,丧了基业,失了好友陆凯,手中的子弟兵几乎损失殆尽。可现在再是悲伤,也只得强忍着这份伤痛。他不得不利用手中最后的力量,布置余杭郡的防务,企图力挽狂澜。
之前刘元进屡战屡败,其军都是溃散,到现在不少人又逃回余杭来。且刘元进的弟弟刘元安在刘元进北征之后,不断地抓壮丁充入军中,因此一个小小的余杭郡,虽数次兵败,但还能拿的出九万人马。当然这九万人马的战斗力就差了许多。计山一败,两家的精锐尽丧,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朱燮一面命人加固城墙,广征民夫,一面在钱塘县周围设置多个据点,相互呼应。除了镇守武康的王珉之所部,又任命李君范守余杭县,刘元安守石甑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岸宝石山),二人共同护卫钱塘西大门;至于刘黑龙、朱党两个前水师统帅,则镇守奉公棣。
九万人看着不少,但并不集中。王珉之麾下两万人;侯文师麾下四千人;李君范麾下一万三千人;刘元安麾下一万五千人;刘黑龙麾下九千人······实际上朱燮用于防御钱塘城的军队一共三万两千人。
对于这些军队,朱燮仍然觉得有些捉襟见肘。
而且朱燮并不觉得用王珉之守卫武康县是个好的选择,王珉之不是一个能容人之辈,他和侯文师搭档,肯定会有麻烦。侯文师为人谨慎,用他守城肯定比性格莽撞的王珉之更好。
但是他一个光杆司令,疏不间亲,每次提到王珉之,都被刘元进绕过去。刘元进还以为朱燮希望将侯文师调过来呢。
正当朱燮尽心尽力为了钱塘城的防御没日没夜的工作时,武康城失陷,王珉之战死的噩耗传来,给了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正当所有人还没有消耗完这个噩耗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封嵎山守将侯文师以全军降隋。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朱燮陷入到尴尬的地步。
武康城到底怎么失陷的众人并不太清楚,可是联系到投降的封嵎山,众人便纷纷认为是侯文师背叛了“大越”,投奔隋军,才坑死了王珉之。众人自是对侯文师咒骂不休,而作为侯文师的旧主,朱燮立刻便获得所有人怀疑的眼光。
在众人看来,侯文师投降了,作为其主的朱燮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朱燮作为守城主将,本来就属于空降兵,城中军队多是刘元进的属下,对朱燮是阳奉阴违。此时再增添了一份怀疑,众人更是恨不得将朱燮和侯文师绑在一起,每每看向朱燮的颜色,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恨,就差指着朱燮的鼻子骂叛徒了。
刘元进虽然没有明说此事跟朱燮有关,但他又如何不怀疑。在他看来,朱燮这种高门大族出身的人,天然就跟隋人是一路人,对他们跟本不是真心。他朱燮打隋人,不过是狗咬狗,一嘴毛,现在投降隋人,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只是城中还有朱燮的旧部,而刘元进对朱燮还处在半信半疑的阶段,不好直接处置朱燮。
但刘元进不动,别人却不会不动。矛盾从来就不是只凭压制就能平息的,很多时候没有立即爆发,只是因为在酝酿更大的冲突。
这日下午,朱燮刚到家门口,还没进门,便听闻右卫将军王节之求见。王节之是王珉之的弟弟,素与朱燮没什么过往。
不过一个三品将军求见,朱燮也不好拒绝,便亲自下马去见王节之。
朱燮也清楚这几日弥漫在军中的紧张气氛以及余杭军旧部对他的敌意,因此他对待众人越发折节,希望可以消弭双方的争端,一致对外。
朱燮来到王节之身前,正准备施礼,没想到王节之突然暴起发难,抽出佩刀向朱燮刺去。朱燮吃了一惊,那刀贴着朱燮的腰部刺过,差一点刺中。
朱燮本身也有些本事,王节之一击不中,朱燮上前一把按住王节之的手腕,将刀夺了过来。这时朱燮的亲卫也纷纷上前,将王节之给拿下。
对于这场突然起来的谋杀,朱燮满是愤怒,恨不得直接将王节之诛杀。
但现在众人正对他怀疑,他若是杀了王节之,余杭军对他的敌意怕是更重了,他和余杭军不得立刻打起来。为了大局,朱燮只得将王节之放了,他希望用王节之来向余杭军表面他的诚意。
王节之却是不领朱燮的情,骂骂咧咧地走了,满是对行刺失败的愤恨。在他的心中,他的兄长就是被朱燮害死的。
与此同时,城中传遍了朱燮被余杭军将领行刺的消息,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钱塘城里的局势更加复杂、沉重了。
而更令朱燮寒心的是,刘元进对于王节之的行为,只是口头上训斥了一番,却并未处置。虽然之后刘元进也招来朱燮劝慰了一番,但却已经无法温暖朱燮那颗冰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