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炽亲自带着弟弟长孙敞、侄子长孙安世等人到高家将高氏母子等人接了回去,给足了高颎的面子。
长孙炽很清楚,现在长孙家还算不错只是因为有他撑着家族的门面,但下面的子侄辈并无人可以撑得起门楣,因此等他兄弟几人去世之后,长孙家就没落了。现在黄家崛起,黄明远年轻,他如何能不让子孙牢牢地抱住黄家的大腿。当初弟弟写信给他说起与黄家的亲事,长孙炽还看不起黄家,觉得黄家不过一个关东寒门,且与黄明远结亲容易得罪李家、于家。但现在看来,还是弟弟高瞻远瞩,说不得未来长孙家要依靠的便是弟弟的小女儿了。
黄明远知晓高氏回家之后便没再过问,有自己的面子,长孙家但凡不傻也不会如何高氏母子。
黄明远倒是叮嘱儿子可与长孙无忌交好,其人可用。
至于高士廉,黄明远寻了一个由头将其调到了左武卫担任户曹参军事,也算入了黄明远的门下。
黄维扬说是没怎么看上长孙皇后,但其实对自己未来的妻子,还满是憧憬的。因此黄维扬数次偷偷跑到长孙家,打着见长孙无忌的名义去看长孙观音婢,还通过长孙无忌给未来的小妻子送些礼物,倒是小儿女心态十足。
黄明远虽然知道,但也不禁止,反而为他们遮掩。
少年时期朦朦胧胧的爱情最是纯真、美好,黄明远虽然给长子定下了妻子,却也希望儿子能够真心与未来的妻子相亲相爱,而不是像自己这般,虽然位高权重,但失去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再回来。
黄维扬常来往于长孙家,倒是与长孙无忌感情日密。
长孙无忌大维扬四岁,不过维扬素来老成,双方之间倒是志趣相投。而且维扬常在杨佶身边,身边玩伴的陈克敌、苏烈、段志玄等人又将其视为主人,因此无论是维扬对杨佶还是其他人对维扬,言行举止皆是有所约束,不得尽心。反倒和长孙无忌在一起轻松惬意,互为知己,颇有些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朝堂之上,杨广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便决定返回东都洛阳。
不知道杨广是不是跟长安犯冲,因此实在不喜欢长安的风景,黄明远感觉他跟逃一般离开了长安。
到了洛阳,杨广算是终于决定好好歇歇,平息一番此前在西巡的惊吓。这次西巡,让杨广受惊若甚。虽然杨广喜欢巡幸各地,可若是没有其它原因,杨广可是不愿意再前往河西再受罪了。
四月末,杨广下令:民间铁叉、搭钩、刀之类都属于违禁之物。
在黄明远看来,杨广已经发现了民间不断升腾的浪潮,企图能釜底抽薪,安定地方。但在黄明远看来,开始禁止铁器,已经是一个王朝民间问题大规模爆发的征兆。无论是前面的秦朝还是后面的元朝,都证明禁止使用铁器实际上连扬汤止沸都做不到,因为木质器具一样能杀人。
但杨广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禁了铁制用具,将老百姓关进了笼子里,那么普通百姓又如何再作乱呢?
六月份,裴蕴上书以民间户籍脱漏甚多,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年未至老,已免租赋(即诈老诈小,虚报年龄以躲过纳税年限),请求杨广重新检点人口。
裴蕴虽然奸猾,但确实是一各治世能臣。
他曾担任过多地刺史,深知这种情况,因此上书天子。在检点人口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的官员就被解职,分正里长皆远流配;另外又允许百姓互相告发,百姓检举得一丁者,令被检之家代输赋役。
隋朝因袭北魏施行均田制时所立的三长制。隋朝的三长,在畿内为保长、闾长和族正,畿外为保长、里正和党长。三长就是封建政权在检察户口时所依靠的农村中基层组织。
杨广大喜,乃令裴蕴加民部侍郎衔,专司阅实户口之事。
裴蕴也不负众望,这一年,通过检点人口,各郡总计增加了男丁二十万三千人,新归附的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人。至此,隋共有一百九十余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八百九十万余户。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是隋朝极盛时代。
杨广也对裴蕴的能力赞不绝口,览阅报告,对百官说道:“前代没有贤才,以致户口罔骗冒充,现在户口都确实了,全是由于有了裴蕴。”因此逐渐对裴蕴亲近信任,不久,就提升裴蕴为御史大夫,让他和裴矩、虞世基参与掌管机密。
前御史大夫张衡之前因为被人弹劾违反制度,被杨广贬为楼烦郡太守,空出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为裴蕴所补。
裴蕴之阿谀谄媚不弱于虞世基,是天子身边最得力的两条猎犬。
裴蕴善于观察以迎合皇帝细微的心思和意图。杨广要加罪的人,裴蕴就曲解法律以编造成罪状;杨广想要赦免的人,裴蕴就附和炀帝意思,从轻解释典章法律,因此就将人释放了。此后大大小小的刑狱之案,都交给裴蕴办理。刑部、大理寺都不敢与裴蕴争论,必定要秉承裴蕴的意图来衡量法律,然后才决断案件。裴蕴机智、善辩,说起话来口若悬河,犯人的罪过或轻或重,都凭裴蕴的一张嘴。他剖析、解释问题明达敏捷,当时的人都不能把他问住。因此那些不谄媚天子的,都被踢出了朝堂。
裴蕴虽非宰相,但与裴矩、虞世基三人共同参掌机密,形同宰相。
三人之中,裴矩为给事黄门侍郎掌门下省实权,虞世基为内史侍郎掌内史省实权,再加上掌握了御史台的裴蕴,三人靠着杨广的信重垄断了中枢权利,反倒成了大隋真正的宰相。而原本大隋真正的宰相黄明远、牛弘、宇文述、杨文思、元寿等人,虽然同被杨广信重,但反而渐渐失去了宰相的权利,只留下宰相的虚名。
至此,满朝之中,权利尽归于杨广,再无人能够制衡,杨广本人也成了汉武帝之后权利最大的天子。
长孙炽很清楚,现在长孙家还算不错只是因为有他撑着家族的门面,但下面的子侄辈并无人可以撑得起门楣,因此等他兄弟几人去世之后,长孙家就没落了。现在黄家崛起,黄明远年轻,他如何能不让子孙牢牢地抱住黄家的大腿。当初弟弟写信给他说起与黄家的亲事,长孙炽还看不起黄家,觉得黄家不过一个关东寒门,且与黄明远结亲容易得罪李家、于家。但现在看来,还是弟弟高瞻远瞩,说不得未来长孙家要依靠的便是弟弟的小女儿了。
黄明远知晓高氏回家之后便没再过问,有自己的面子,长孙家但凡不傻也不会如何高氏母子。
黄明远倒是叮嘱儿子可与长孙无忌交好,其人可用。
至于高士廉,黄明远寻了一个由头将其调到了左武卫担任户曹参军事,也算入了黄明远的门下。
黄维扬说是没怎么看上长孙皇后,但其实对自己未来的妻子,还满是憧憬的。因此黄维扬数次偷偷跑到长孙家,打着见长孙无忌的名义去看长孙观音婢,还通过长孙无忌给未来的小妻子送些礼物,倒是小儿女心态十足。
黄明远虽然知道,但也不禁止,反而为他们遮掩。
少年时期朦朦胧胧的爱情最是纯真、美好,黄明远虽然给长子定下了妻子,却也希望儿子能够真心与未来的妻子相亲相爱,而不是像自己这般,虽然位高权重,但失去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再回来。
黄维扬常来往于长孙家,倒是与长孙无忌感情日密。
长孙无忌大维扬四岁,不过维扬素来老成,双方之间倒是志趣相投。而且维扬常在杨佶身边,身边玩伴的陈克敌、苏烈、段志玄等人又将其视为主人,因此无论是维扬对杨佶还是其他人对维扬,言行举止皆是有所约束,不得尽心。反倒和长孙无忌在一起轻松惬意,互为知己,颇有些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朝堂之上,杨广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便决定返回东都洛阳。
不知道杨广是不是跟长安犯冲,因此实在不喜欢长安的风景,黄明远感觉他跟逃一般离开了长安。
到了洛阳,杨广算是终于决定好好歇歇,平息一番此前在西巡的惊吓。这次西巡,让杨广受惊若甚。虽然杨广喜欢巡幸各地,可若是没有其它原因,杨广可是不愿意再前往河西再受罪了。
四月末,杨广下令:民间铁叉、搭钩、刀之类都属于违禁之物。
在黄明远看来,杨广已经发现了民间不断升腾的浪潮,企图能釜底抽薪,安定地方。但在黄明远看来,开始禁止铁器,已经是一个王朝民间问题大规模爆发的征兆。无论是前面的秦朝还是后面的元朝,都证明禁止使用铁器实际上连扬汤止沸都做不到,因为木质器具一样能杀人。
但杨广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禁了铁制用具,将老百姓关进了笼子里,那么普通百姓又如何再作乱呢?
六月份,裴蕴上书以民间户籍脱漏甚多,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年未至老,已免租赋(即诈老诈小,虚报年龄以躲过纳税年限),请求杨广重新检点人口。
裴蕴虽然奸猾,但确实是一各治世能臣。
他曾担任过多地刺史,深知这种情况,因此上书天子。在检点人口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的官员就被解职,分正里长皆远流配;另外又允许百姓互相告发,百姓检举得一丁者,令被检之家代输赋役。
隋朝因袭北魏施行均田制时所立的三长制。隋朝的三长,在畿内为保长、闾长和族正,畿外为保长、里正和党长。三长就是封建政权在检察户口时所依靠的农村中基层组织。
杨广大喜,乃令裴蕴加民部侍郎衔,专司阅实户口之事。
裴蕴也不负众望,这一年,通过检点人口,各郡总计增加了男丁二十万三千人,新归附的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人。至此,隋共有一百九十余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八百九十万余户。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是隋朝极盛时代。
杨广也对裴蕴的能力赞不绝口,览阅报告,对百官说道:“前代没有贤才,以致户口罔骗冒充,现在户口都确实了,全是由于有了裴蕴。”因此逐渐对裴蕴亲近信任,不久,就提升裴蕴为御史大夫,让他和裴矩、虞世基参与掌管机密。
前御史大夫张衡之前因为被人弹劾违反制度,被杨广贬为楼烦郡太守,空出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为裴蕴所补。
裴蕴之阿谀谄媚不弱于虞世基,是天子身边最得力的两条猎犬。
裴蕴善于观察以迎合皇帝细微的心思和意图。杨广要加罪的人,裴蕴就曲解法律以编造成罪状;杨广想要赦免的人,裴蕴就附和炀帝意思,从轻解释典章法律,因此就将人释放了。此后大大小小的刑狱之案,都交给裴蕴办理。刑部、大理寺都不敢与裴蕴争论,必定要秉承裴蕴的意图来衡量法律,然后才决断案件。裴蕴机智、善辩,说起话来口若悬河,犯人的罪过或轻或重,都凭裴蕴的一张嘴。他剖析、解释问题明达敏捷,当时的人都不能把他问住。因此那些不谄媚天子的,都被踢出了朝堂。
裴蕴虽非宰相,但与裴矩、虞世基三人共同参掌机密,形同宰相。
三人之中,裴矩为给事黄门侍郎掌门下省实权,虞世基为内史侍郎掌内史省实权,再加上掌握了御史台的裴蕴,三人靠着杨广的信重垄断了中枢权利,反倒成了大隋真正的宰相。而原本大隋真正的宰相黄明远、牛弘、宇文述、杨文思、元寿等人,虽然同被杨广信重,但反而渐渐失去了宰相的权利,只留下宰相的虚名。
至此,满朝之中,权利尽归于杨广,再无人能够制衡,杨广本人也成了汉武帝之后权利最大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