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四章北风重工(7)
北风重工定型的步兵装甲车有三种。
一种是“勇士”多用途轮式装甲车,基本型为装甲运兵车,但是可进一步改装,演化成为带装甲的运输车、指挥车、通讯车、救护车及工兵扫雷车、工兵架桥车等多种型号,用途最为广泛;一种是“勇士”步兵战车,履带式,越野能力相对很强,装甲较多较厚,可搭载小口径反坦克炮、突击火炮、机关炮及重机枪,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及进攻能力。
除“狂蜂”自行机关炮外,其他自行火炮的作战室都是半敞开式的,现有的技术还难以做到装甲全覆盖,如果封闭厢体,这样内部的空间就不够使用。而步兵装甲车,由于武器装备轻型化,反而能留出较大的内部空间,所以无论多用途车还是步兵战车,采用的都是全封闭的厢体。
归根结底,步兵装甲车始终不是主力作战装备,更多辅助各类坦克和自行火炮进行交战。一般作战位置在坦克部队之后,由于敌军重火力或密集火力一般已被先行摧毁,所以在保证机动性的同时,装甲可以薄弱一些,作战室即便半敞开,危险性也不是很大。
“勇士”系列装甲车,其实也无需多说,采用的依旧是二战前的技术,因为有综合各国的优势,即便一直使用到二战也不会落伍。但陇东集团的军工专家,还自行研制了一款装甲车,模样甚为古怪,型号为“暴雨”。如果与“狂蜂”连在一起,就有狂风暴雨之意,虽然字有不同,但或许原本的意思就是这样。
“暴雨”装甲战车,采用的是履带式底盘,从外形看,和t-34坦克有些类似,但它的上半部却比t-34坦克宽大许多,相对也更高一些。
乘员的进出口开在侧面位置,但上部中间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圆形凸起部位。这其实是一个天窗,内有金属挡板,可从中间向两边滑开,贴住内顶掩入内舱,从而使战车顶部出现一个敞开口。如有需要,从这个开口可伸出一管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发动快速攻击。而战车周身前后固定位置,还同时安装了五挺重机枪,并可小范围调整射击调度。
“这是什么玩意?”吴安平也给闹蒙了。北风重工的所有定型准备,都曾提前汇报给他,但他很确定,其中并没有这个刺猬一样的大家伙。
张穆成忙上前解释道:“这是昨天晚上刚定型的,还没来得及上报。这款暴雨战车,乘员有十一人,一个驾驶员,六个武器操作手,三个装弹手,两种口径的弹药总计可携带一吨,速度最高四十五公里每小时,是几个专家闲暇自行设计的。”
吴安平道:“难怪比勇士装甲车还庞大,除了一挺机关炮和五挺重机枪,竟还要装十个人加一吨弹药,速度还能保持这样,它的装甲一定很薄弱吧?”
张穆成想了想道:“特别部位有加固,能达到二十毫米,但一般只有十毫米。由于使用狩猎者的坦克引擎,功率很大,这才能有这样的速度,如果是狼式坦克引擎,只能达到十五公里时速,事先做过实验。”
蒋百里、左纯庵、余大成、安柄朝围着“暴雨”装甲战车,互相争论其作战用途,但共同的看法是,这款战车的实用性很差,只适合对付步兵,或者更具体说,应该是只装备四十五毫米以下口径火炮的步兵。
吴安平摸着下巴,也在琢磨。他逐渐想起略有些印象的多炮塔坦克,和其号称“多炮塔神教”的众多拥趸,但那毕竟还属于火炮范畴,而“暴雨”战车几乎纯粹就是“多机枪自走怪兽”,只有二十毫米机关炮勉强还能称一个“炮”字。
左纯庵道:“我看只能用作移动重机枪火力点使用,而且不适合在战场一线部署,否则就是敌方炮兵的指示灯塔,不说一打一个准,但伤亡肯定很大,还不如不用。”
余大成的意见有些不一样:“我觉得对缺乏重型火力的敌军,使用这样的装备,或许比使用坦克及火炮,还要有威慑力。其实单从杀伤力来说,对付轻武器步兵集群,机枪比火炮更合适,尤其是在敌军没有很密集的情况下。”
“而且,如果能再去除两挺重机枪,将其位置改为活动口,或许还能带上火箭筒和狙击步枪,这不就是活动碉堡?防护力差是差,但一般巷战中,火炮的威力很难发挥,这时候‘暴雨’装甲战车,或许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吴安平一挥大手道:“还是生产几十辆,多试试吧,最起码比装甲汽车好用。”就此,“暴雨”装甲战车成为解放军的边缘装备,虽然列装数量很少,但还是有许多战士成为其拥趸,并亲切地称之为“机枪刺猬”。
在这个厂区流连一个小时,在张穆成的带领下,众人又再度驱车,赶往北风重工在长庆桥的最后一个厂区。这一厂区占地面积较小,而且不生产军事装备,但周边防卫却比第三个军工厂区更严密。
薛笃弼、刘治洲、赵元贞、刘宝濂这几个临时政府的要员,对此有些疑惑。吴安平知道蒋百里、左纯庵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为何要严密守卫这里,只是因为军人习性,才没向薛笃弼他们直接提出疑问,于是就解释道:“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密机床,代表着当今世界机械加工最高的水平和能力,关乎西北及中国工业的水平和层次的提升,重要性无以复加。”
机床是将材料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所以又被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
在一般的机器制造中,机床所担负的加工工作量占机器总制造工作量的四到六成,可见其有多重要。当然,哪一国都有机床,北风重工的机床数量再多,吴安平也不需要下令严加警备,关键原因在于,存放在这一厂区的系列机床,远比当今英美法德日等列强国家最先进的机床,性能还要先进。这些机床要是流失,损失之大远不是流失几项应用技术可比。
这些问题都太专业,吴安平虽然仔细了解过,但要解释的很明白就很费力,所以他只是将防卫的必要做过简要说明,就不再往下深谈。相比较,知道内情更多的张穆成,由于是机械专业出身,自然更是深有体会,赵元贞也明白一些,其他都是外行人,基本上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北风重工这一厂区,正式名称应该是“北风机床厂”。和其他三个厂区不同,北风机床厂内部,其实还分为两个部分,而且相距较远。一个部分是十几个制造车间,主要用来生产机床;而另一个部分则是由十几个专业研究所组成的机床研究院,研究如何提高机床性能,并负责设计最适合应用的新式机床。
以技术力量来说,西北高级技术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这个北风机床厂。车床制造车间,中级技工已算是水平最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同样比比皆是,而在研究院,操作工最差也是高级技工水平,其他基本都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如果将这些人放出去,足够再建两个不包括机床厂在内的北风重工。
有意思的是,从国籍上来说,这里无论技术工人,还是工程师以及科研人员,其实都是中国人。但你要看肤色、毛发、眼睛、语言,就会发现欧洲人占的比例,平均已达到四分之三,而且层次越高比例越大,两百多位最高级的科研人员中,只有十几个华人,而其中民国出身的本土华人,则只有两个。
如果有可能,吴安平是想全部都用华人的,但实际这时期就算赴欧美日留学的人成百上千,学习机械专业的却寥寥无几,其中学有所成的,更是扳着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那些原来的外籍华人不说,两个本土华人,其实一个只是国内机械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另一个则是有些文化的老技工,由于早期加入陇东集团,而且平时更注重学习,这才有机会进到这里。
要在这部门引进外国人,没有留居中国的决心,吴安平是坚决不收的。当然,一旦寻找到目标,为加强其决心,吴安平也是不吝提高其待遇,所以这里的无论华洋,在加入中国国籍,拿到吴安平私自印发的那个证件后,他们的待遇比在欧美原来的国家,其实还要高出两倍去。如果和他们失业后的收入水平比,那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得比。
当然,真正最高级的人才,就算经济环境再不好,也不太可能失业。这些欧洲人的水平其实在其原来国家,也只是居于中游,在这里享受的待遇,其实已经超出他们应得的待遇,这也是这些外国人入籍的一大原因。另外就是各国失业率都在攀升,大环境这样,有一张长期而且优厚的饭票,自然比整日汲汲于生计要强过太多。
不过,不能因为他们水平相对较低,就以为北风重工的机床水准比英美德的水准差,实际恰恰相反,这里的加工水平其实比当前任何国家都要高,一些高精密机床最起码五年内,除西北外,没一个国家能生产出来,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随着这些人能力的提升,一步步持续拉大,直到各国再没可能追赶上来。
原因很简单,西北这边机床性能的起始点实在太高,最起码超出时代三十年。
本世纪初,为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夹具和螺纹加工工具,坐标镗床和螺纹磨床相继被创出,同时为适应汽车和轴承等工业大量生产的需要,各国又研制出各种自动机床、仿形机床、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现在,后世系列主要机床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已基本演化完成,可以说,机床加工已进入精密化时期。
现在还没有随后,但历史已有随后。
随后,应该是液压和电器元件在机床和其他机械逐渐得到应用,然后电磁阀系统将用到各种机床的自动控制上。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数控机床和群控机床和自动线的出现,机床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自动化时期。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一九五一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管数控机床,此后便向晶体管、集成电路方向过渡。
吴安平最初引进西峰的机床,便是早期的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虽然是七十年代的老货,而且也不是当时最高级的产品,但性能却依旧能与早期的晶体管数控机床抗衡,相比这时代要先进至少四十到五十年。
虽然有详细的操作守则,但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要学会操作这样的机床,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吴安平特别挑选一些文化程度高,而且有机床操作经验的本土技工,百般试验及试制,才终于以这样的机床生产出了机械化机床。
初期制造的机械化机床,只能满足精度不高的加工要求,但随着对数控机床越来越熟练的操作,新产出的机械化机床性能已足以和当世最先进的机床抗衡。目前,由于电子方面的人才很少,吴安平并不打算仿制更先进的电子管、晶体管等数控机床,但在机械化机床方面,却一直要求精益求精,逐渐要将性能提到历史的最高点。
北风机床研究院内,都是最新生产的机械化机床,各种车床、镗床、铣床、钻床、刨床及简单的联动机床应有尽有。这些机床论性能,差不多就是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但是车床技术发展的脉络、性能提高方案及新型机床的设计构想,吴安平却提供的很多,这足够研究人员沿着必定正确的路线,向上不断攀升,就算没有足够聪明,相信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那批早期的集成电路机床,却没放在长庆桥工业区,刚开始是在西峰市区,后来便被吴安平连人带机床都安置到了子午岭的军事基地。现在还在原来的四号基地,在那个士官基地内,有一个单独的区域,专门用来安置这些人和划时代的设备。
而操控这些数控机床的,还是原来那批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学习再学习,试制再试制,要将机床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并为将来西北由机械化机床向电子数控机床进军,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他们的水平逐步提高,当西北最晚在明年大规模开始生产电子管,后年初步开始生产晶体管后,就可以试制电子管及晶体管机床了。
当然,电子管和晶体管相关控制系统,并不需要他们来设计和制造,这方面的技术和制造设备,同样将由吴安平直接从后世拿过来用。只是到时,他们必定会是最好的机床操作人员,也可以和机床研究院的人,一起参与对电子管及晶体管数控机床的研究和改进中。
似乎再搞研究没必要,但就算有更先进的机床,有合格的操作人员,只要不再从后世引进技术,这样的提升进程就会戛然而止,这自然不是吴安平希望看到的。使用可以先使用,制造可以先制造,但相关研究也要同步开展,相比其他国家,他们不但不缺各种先进理论,
还有对照研究的实物,这样再没有提高,那当真该一头撞死了。
吴安平他们没去机床研究院,而只是视察了加工车间。说实话,如果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许会更对研究院感兴趣,但包括吴安平在内,这些人其实只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那些研究工作再有意义,在他们眼里也是分外枯燥。
实际上,机床车间虽然在满负荷运转,机器轰隆隆震耳欲聋,但在这些人眼中,相比看到汽车、军车、坦克及自行火炮,还是显得很枯燥。这或许就是技术人员的悲哀,尤其是在这时代,就算最好的工程师,也只能围着一些人的指挥棒转动,而拿着指挥棒的人,很可能其实只是个棒槌。
不过,有几个车间还是吸引不少关注的目光。这些车间拥有许多大型设备,例如五米以上的立式车床、十米卧式车床、十米拉床、十米卧式外圆磨床、五米滚齿机、八米龙门铣床、平面磨床等。除此外,还有附属的各种各类工艺设备,如工、卡、量、刃、模具和各种各类专业加工机床。
薛笃弼和蒋百里等军政要员,之所以对这几个车间感兴趣,一来是这些大型机械加工设备,看上去实在惊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二来从各型机床上正在加工并逐渐成型的产品看,这明显就是各型坦克及自行火炮的配件或装甲。
“狩猎者坦克、雷神自走炮原来是在这里生产的?”左纯庵看得目瞪口呆道。
北风重工定型的步兵装甲车有三种。
一种是“勇士”多用途轮式装甲车,基本型为装甲运兵车,但是可进一步改装,演化成为带装甲的运输车、指挥车、通讯车、救护车及工兵扫雷车、工兵架桥车等多种型号,用途最为广泛;一种是“勇士”步兵战车,履带式,越野能力相对很强,装甲较多较厚,可搭载小口径反坦克炮、突击火炮、机关炮及重机枪,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及进攻能力。
除“狂蜂”自行机关炮外,其他自行火炮的作战室都是半敞开式的,现有的技术还难以做到装甲全覆盖,如果封闭厢体,这样内部的空间就不够使用。而步兵装甲车,由于武器装备轻型化,反而能留出较大的内部空间,所以无论多用途车还是步兵战车,采用的都是全封闭的厢体。
归根结底,步兵装甲车始终不是主力作战装备,更多辅助各类坦克和自行火炮进行交战。一般作战位置在坦克部队之后,由于敌军重火力或密集火力一般已被先行摧毁,所以在保证机动性的同时,装甲可以薄弱一些,作战室即便半敞开,危险性也不是很大。
“勇士”系列装甲车,其实也无需多说,采用的依旧是二战前的技术,因为有综合各国的优势,即便一直使用到二战也不会落伍。但陇东集团的军工专家,还自行研制了一款装甲车,模样甚为古怪,型号为“暴雨”。如果与“狂蜂”连在一起,就有狂风暴雨之意,虽然字有不同,但或许原本的意思就是这样。
“暴雨”装甲战车,采用的是履带式底盘,从外形看,和t-34坦克有些类似,但它的上半部却比t-34坦克宽大许多,相对也更高一些。
乘员的进出口开在侧面位置,但上部中间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圆形凸起部位。这其实是一个天窗,内有金属挡板,可从中间向两边滑开,贴住内顶掩入内舱,从而使战车顶部出现一个敞开口。如有需要,从这个开口可伸出一管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发动快速攻击。而战车周身前后固定位置,还同时安装了五挺重机枪,并可小范围调整射击调度。
“这是什么玩意?”吴安平也给闹蒙了。北风重工的所有定型准备,都曾提前汇报给他,但他很确定,其中并没有这个刺猬一样的大家伙。
张穆成忙上前解释道:“这是昨天晚上刚定型的,还没来得及上报。这款暴雨战车,乘员有十一人,一个驾驶员,六个武器操作手,三个装弹手,两种口径的弹药总计可携带一吨,速度最高四十五公里每小时,是几个专家闲暇自行设计的。”
吴安平道:“难怪比勇士装甲车还庞大,除了一挺机关炮和五挺重机枪,竟还要装十个人加一吨弹药,速度还能保持这样,它的装甲一定很薄弱吧?”
张穆成想了想道:“特别部位有加固,能达到二十毫米,但一般只有十毫米。由于使用狩猎者的坦克引擎,功率很大,这才能有这样的速度,如果是狼式坦克引擎,只能达到十五公里时速,事先做过实验。”
蒋百里、左纯庵、余大成、安柄朝围着“暴雨”装甲战车,互相争论其作战用途,但共同的看法是,这款战车的实用性很差,只适合对付步兵,或者更具体说,应该是只装备四十五毫米以下口径火炮的步兵。
吴安平摸着下巴,也在琢磨。他逐渐想起略有些印象的多炮塔坦克,和其号称“多炮塔神教”的众多拥趸,但那毕竟还属于火炮范畴,而“暴雨”战车几乎纯粹就是“多机枪自走怪兽”,只有二十毫米机关炮勉强还能称一个“炮”字。
左纯庵道:“我看只能用作移动重机枪火力点使用,而且不适合在战场一线部署,否则就是敌方炮兵的指示灯塔,不说一打一个准,但伤亡肯定很大,还不如不用。”
余大成的意见有些不一样:“我觉得对缺乏重型火力的敌军,使用这样的装备,或许比使用坦克及火炮,还要有威慑力。其实单从杀伤力来说,对付轻武器步兵集群,机枪比火炮更合适,尤其是在敌军没有很密集的情况下。”
“而且,如果能再去除两挺重机枪,将其位置改为活动口,或许还能带上火箭筒和狙击步枪,这不就是活动碉堡?防护力差是差,但一般巷战中,火炮的威力很难发挥,这时候‘暴雨’装甲战车,或许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吴安平一挥大手道:“还是生产几十辆,多试试吧,最起码比装甲汽车好用。”就此,“暴雨”装甲战车成为解放军的边缘装备,虽然列装数量很少,但还是有许多战士成为其拥趸,并亲切地称之为“机枪刺猬”。
在这个厂区流连一个小时,在张穆成的带领下,众人又再度驱车,赶往北风重工在长庆桥的最后一个厂区。这一厂区占地面积较小,而且不生产军事装备,但周边防卫却比第三个军工厂区更严密。
薛笃弼、刘治洲、赵元贞、刘宝濂这几个临时政府的要员,对此有些疑惑。吴安平知道蒋百里、左纯庵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为何要严密守卫这里,只是因为军人习性,才没向薛笃弼他们直接提出疑问,于是就解释道:“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密机床,代表着当今世界机械加工最高的水平和能力,关乎西北及中国工业的水平和层次的提升,重要性无以复加。”
机床是将材料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所以又被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
在一般的机器制造中,机床所担负的加工工作量占机器总制造工作量的四到六成,可见其有多重要。当然,哪一国都有机床,北风重工的机床数量再多,吴安平也不需要下令严加警备,关键原因在于,存放在这一厂区的系列机床,远比当今英美法德日等列强国家最先进的机床,性能还要先进。这些机床要是流失,损失之大远不是流失几项应用技术可比。
这些问题都太专业,吴安平虽然仔细了解过,但要解释的很明白就很费力,所以他只是将防卫的必要做过简要说明,就不再往下深谈。相比较,知道内情更多的张穆成,由于是机械专业出身,自然更是深有体会,赵元贞也明白一些,其他都是外行人,基本上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北风重工这一厂区,正式名称应该是“北风机床厂”。和其他三个厂区不同,北风机床厂内部,其实还分为两个部分,而且相距较远。一个部分是十几个制造车间,主要用来生产机床;而另一个部分则是由十几个专业研究所组成的机床研究院,研究如何提高机床性能,并负责设计最适合应用的新式机床。
以技术力量来说,西北高级技术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这个北风机床厂。车床制造车间,中级技工已算是水平最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同样比比皆是,而在研究院,操作工最差也是高级技工水平,其他基本都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如果将这些人放出去,足够再建两个不包括机床厂在内的北风重工。
有意思的是,从国籍上来说,这里无论技术工人,还是工程师以及科研人员,其实都是中国人。但你要看肤色、毛发、眼睛、语言,就会发现欧洲人占的比例,平均已达到四分之三,而且层次越高比例越大,两百多位最高级的科研人员中,只有十几个华人,而其中民国出身的本土华人,则只有两个。
如果有可能,吴安平是想全部都用华人的,但实际这时期就算赴欧美日留学的人成百上千,学习机械专业的却寥寥无几,其中学有所成的,更是扳着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那些原来的外籍华人不说,两个本土华人,其实一个只是国内机械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另一个则是有些文化的老技工,由于早期加入陇东集团,而且平时更注重学习,这才有机会进到这里。
要在这部门引进外国人,没有留居中国的决心,吴安平是坚决不收的。当然,一旦寻找到目标,为加强其决心,吴安平也是不吝提高其待遇,所以这里的无论华洋,在加入中国国籍,拿到吴安平私自印发的那个证件后,他们的待遇比在欧美原来的国家,其实还要高出两倍去。如果和他们失业后的收入水平比,那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得比。
当然,真正最高级的人才,就算经济环境再不好,也不太可能失业。这些欧洲人的水平其实在其原来国家,也只是居于中游,在这里享受的待遇,其实已经超出他们应得的待遇,这也是这些外国人入籍的一大原因。另外就是各国失业率都在攀升,大环境这样,有一张长期而且优厚的饭票,自然比整日汲汲于生计要强过太多。
不过,不能因为他们水平相对较低,就以为北风重工的机床水准比英美德的水准差,实际恰恰相反,这里的加工水平其实比当前任何国家都要高,一些高精密机床最起码五年内,除西北外,没一个国家能生产出来,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随着这些人能力的提升,一步步持续拉大,直到各国再没可能追赶上来。
原因很简单,西北这边机床性能的起始点实在太高,最起码超出时代三十年。
本世纪初,为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夹具和螺纹加工工具,坐标镗床和螺纹磨床相继被创出,同时为适应汽车和轴承等工业大量生产的需要,各国又研制出各种自动机床、仿形机床、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现在,后世系列主要机床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已基本演化完成,可以说,机床加工已进入精密化时期。
现在还没有随后,但历史已有随后。
随后,应该是液压和电器元件在机床和其他机械逐渐得到应用,然后电磁阀系统将用到各种机床的自动控制上。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数控机床和群控机床和自动线的出现,机床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自动化时期。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一九五一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管数控机床,此后便向晶体管、集成电路方向过渡。
吴安平最初引进西峰的机床,便是早期的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虽然是七十年代的老货,而且也不是当时最高级的产品,但性能却依旧能与早期的晶体管数控机床抗衡,相比这时代要先进至少四十到五十年。
虽然有详细的操作守则,但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要学会操作这样的机床,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吴安平特别挑选一些文化程度高,而且有机床操作经验的本土技工,百般试验及试制,才终于以这样的机床生产出了机械化机床。
初期制造的机械化机床,只能满足精度不高的加工要求,但随着对数控机床越来越熟练的操作,新产出的机械化机床性能已足以和当世最先进的机床抗衡。目前,由于电子方面的人才很少,吴安平并不打算仿制更先进的电子管、晶体管等数控机床,但在机械化机床方面,却一直要求精益求精,逐渐要将性能提到历史的最高点。
北风机床研究院内,都是最新生产的机械化机床,各种车床、镗床、铣床、钻床、刨床及简单的联动机床应有尽有。这些机床论性能,差不多就是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但是车床技术发展的脉络、性能提高方案及新型机床的设计构想,吴安平却提供的很多,这足够研究人员沿着必定正确的路线,向上不断攀升,就算没有足够聪明,相信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那批早期的集成电路机床,却没放在长庆桥工业区,刚开始是在西峰市区,后来便被吴安平连人带机床都安置到了子午岭的军事基地。现在还在原来的四号基地,在那个士官基地内,有一个单独的区域,专门用来安置这些人和划时代的设备。
而操控这些数控机床的,还是原来那批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学习再学习,试制再试制,要将机床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并为将来西北由机械化机床向电子数控机床进军,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他们的水平逐步提高,当西北最晚在明年大规模开始生产电子管,后年初步开始生产晶体管后,就可以试制电子管及晶体管机床了。
当然,电子管和晶体管相关控制系统,并不需要他们来设计和制造,这方面的技术和制造设备,同样将由吴安平直接从后世拿过来用。只是到时,他们必定会是最好的机床操作人员,也可以和机床研究院的人,一起参与对电子管及晶体管数控机床的研究和改进中。
似乎再搞研究没必要,但就算有更先进的机床,有合格的操作人员,只要不再从后世引进技术,这样的提升进程就会戛然而止,这自然不是吴安平希望看到的。使用可以先使用,制造可以先制造,但相关研究也要同步开展,相比其他国家,他们不但不缺各种先进理论,
还有对照研究的实物,这样再没有提高,那当真该一头撞死了。
吴安平他们没去机床研究院,而只是视察了加工车间。说实话,如果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许会更对研究院感兴趣,但包括吴安平在内,这些人其实只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那些研究工作再有意义,在他们眼里也是分外枯燥。
实际上,机床车间虽然在满负荷运转,机器轰隆隆震耳欲聋,但在这些人眼中,相比看到汽车、军车、坦克及自行火炮,还是显得很枯燥。这或许就是技术人员的悲哀,尤其是在这时代,就算最好的工程师,也只能围着一些人的指挥棒转动,而拿着指挥棒的人,很可能其实只是个棒槌。
不过,有几个车间还是吸引不少关注的目光。这些车间拥有许多大型设备,例如五米以上的立式车床、十米卧式车床、十米拉床、十米卧式外圆磨床、五米滚齿机、八米龙门铣床、平面磨床等。除此外,还有附属的各种各类工艺设备,如工、卡、量、刃、模具和各种各类专业加工机床。
薛笃弼和蒋百里等军政要员,之所以对这几个车间感兴趣,一来是这些大型机械加工设备,看上去实在惊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二来从各型机床上正在加工并逐渐成型的产品看,这明显就是各型坦克及自行火炮的配件或装甲。
“狩猎者坦克、雷神自走炮原来是在这里生产的?”左纯庵看得目瞪口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