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节 英国调停的目的-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评论
第四百七十一节 英国调停的目的-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评论-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笔趣阁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月票不少了,八十多票了。惯例,一百票加十更啊。
————————————
普鲁士国王提出的条件,让俄国无法接受。普鲁士国王不但要整个波兰,还希望得到芬兰。可沙皇连整个波兰都不想交出去,只能接受在波兰进行局部的领土调整,比如各方回到1895年瓜分波兰的时候,俄国甚至愿意做出更多让步,将沃利尼亚交给奥地利。至于芬兰,沙皇认为那就是一个笑话。
沙皇贪婪的有些不明智,这让英国感到非常无奈,英国人调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这些国家考虑,也不是对和平有多么热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平衡考虑。
俄国被继续虚弱,对欧洲大陆的平衡绝对不利。对英国来说,削弱俄国,意味着削弱阻挡中国西进欧洲的阻力。因此保持俄国的主要力量,是英国的目的。但俄国过于固执的话,会让不利于他们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如果再被消灭数十万軍队,对俄国来说,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过来。
另外,普鲁士过于强大,也不是英国愿意看到的。英国愿意看到一个小而强的普鲁士,这样的普鲁士会依赖英国,成为英国平衡大陆的重要棋子,而无法成为欧洲大陆的霸权。可一旦普鲁士变得过于庞大,将他们强的一面跟波兰大的一面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强大,对英国的依赖降低,会反过来成为欧洲新的霸权。
波兰的潜力是巨大的,人口一千多万,煤铁资源都还算丰富,而且已经有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而且波兰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弱小民族,因为波兰人并不弱,波兰主要死于政治,而不是波兰人的战斗力。相反,波兰骑兵在欧洲一向享誉盛名,波兰地区的士兵,也并不比其他地区的差。这次战争中,普鲁士组建的波兰軍队,是能够跟普鲁士主力一起并肩作战的。
波兰的地理特征,跟普鲁士也差不多,是跟北德意志连贯的波德平原,农业条件良好,如果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人口增长很快。整个波兰的面积,比北德意志更大,如果让德意志民族统治了这里,移民也好繁衍也罢,不出一代人,普鲁士就会拥有稳定欧洲霸权的实力。这是历史证明过了,当年腓特烈大帝占领人烟稀少的波兰西部,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让这里的人口从几十万增加到了一百多万,能提供三万多軍队。
保存俄国的主要力量,限制普鲁士的过分扩张,这是英国调停的目的。
可是普鲁士国王很贪婪,俄国沙皇更加贪婪,两国的条件差距太大。英国做了大量工作,英国能接受的,其实是普鲁士得到半个波兰,奥地利得到半个波兰,俄国放弃波兰大部分,将主要力量收缩回东欧平原,专心致志的阻挡中国。至于芬兰,英国也认为不应该给任何国家。
但英国的设想,双方都无法接受,都认为英国的方案跟自己的利益相差太大。
一群赌徒!
不输光最后一个铜板,总以为自己会翻盘,英国人这么觉得,而根据战场情况,英国觉得俄国会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所以英国的政策开始向俄国平衡,开始接受俄国的借款要求,同时掐断德意志联邦在伦敦的融资渠道。
英国的武器装备迅速通过俄国北方海域,进入俄国,接着快速武装俄国軍队。
俄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有了英国支持,俄国更加有恃无恐,他们内外配合,集中优势兵力,终于将北德意志联军从不列斯特驱逐出去,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解除了德意志联军对戈尔恰科夫的包围。
英国此时继续调停,他希望普鲁士能够以目前的局势悬崖勒马,接受获得部分波兰,然后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
普鲁士国王此时有些妥协的打算了,但俾斯麦坚决反对。之前在成功围困俄军之后,俾斯麦多次请求国王跟俄国谈判,并且希望国王能够接受一个有限的让步之后,跟俄国达成协议。可国王在顺境的时候,太过贪婪,如今遇到了困境,国王却又开始懦弱。
如果当时跟俄国达成协议,那会得到俄国的感激,现在跟俄国达成协议,只会让俄国认为是普鲁斯被逼于无奈之下的妥协,反而会看不起普鲁士。
而且普鲁士的盟友奥地利一直在坚持战斗,因为奥地利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并没有成为俄国重点打击的方向,在俄军突围的时候,奥军并没有遭到什么攻击。
如果普鲁士此时妥协,而奥地利却坚持到了最后,这会让普鲁士在跟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中全面落败。
相对于英国不支持普鲁士过于扩张,英国对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在俄国的扩张反倒相对容忍。按照英国的想法,他恨不能奥斯曼帝国重新取得俄国黑海沿岸领土,让奥地利占领了西乌克兰,将俄国彻底封闭成一个没有黑海出海口的国家。这样只能在陆地上跟中国争夺,不会将力量投放到海洋上了。而且奥地利的地缘,他们一旦强大,必然会跟中国在黑海地区争霸,成为英国对抗中国西进的另一个打手。
在俾斯麦的坚持下,外交大臣也支持俾斯麦的态度,国王艰难的做出了决定,继续进行战争。国王也不希望看到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袖,将霍亨索伦家族挤入二流,从腓特烈大帝时代奋斗的成果,完全丧失。
奥地利也积极鼓励德意志民族继续战斗,奥地利不但在英国筹集资金,也大量在维也纳发行内债,还通过一些渠道在新罗港融资,奥地利还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在英国拒绝出售武器的时候,他们从法国采购了大量武器装备。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南德大邦组成的联军,有三十万,波西米亚軍队十五万,匈牙利軍队十万,还有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地组建的斯拉夫軍队二十万,又武装了五万波兰軍队,总兵力已经达到八十五万。
其中奥地利等德意志民族联军,波西米亚軍队和波兰軍队,总计五十万軍队,可以作为主力作战,无论是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相对可靠。匈牙利軍队的战斗力也不弱,但战斗意志不行,为德意志民族卖命的怨念很大。斯拉夫軍队跟俄军的战斗也很不积极,而且他们无法跟匈牙利軍队合作,甚至有可能起摩擦。所以奥地利只能将匈牙利和斯拉夫軍队放在第二线,用来维护交通线。
有五十万主力部队也足够了,他们用二十万在北线布防,三十万迅速南下。
因为毛奇对俄军的调动,提供了一个歼灭南线俄军的机会。
————————————
普鲁士国王提出的条件,让俄国无法接受。普鲁士国王不但要整个波兰,还希望得到芬兰。可沙皇连整个波兰都不想交出去,只能接受在波兰进行局部的领土调整,比如各方回到1895年瓜分波兰的时候,俄国甚至愿意做出更多让步,将沃利尼亚交给奥地利。至于芬兰,沙皇认为那就是一个笑话。
沙皇贪婪的有些不明智,这让英国感到非常无奈,英国人调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这些国家考虑,也不是对和平有多么热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平衡考虑。
俄国被继续虚弱,对欧洲大陆的平衡绝对不利。对英国来说,削弱俄国,意味着削弱阻挡中国西进欧洲的阻力。因此保持俄国的主要力量,是英国的目的。但俄国过于固执的话,会让不利于他们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如果再被消灭数十万軍队,对俄国来说,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过来。
另外,普鲁士过于强大,也不是英国愿意看到的。英国愿意看到一个小而强的普鲁士,这样的普鲁士会依赖英国,成为英国平衡大陆的重要棋子,而无法成为欧洲大陆的霸权。可一旦普鲁士变得过于庞大,将他们强的一面跟波兰大的一面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强大,对英国的依赖降低,会反过来成为欧洲新的霸权。
波兰的潜力是巨大的,人口一千多万,煤铁资源都还算丰富,而且已经有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而且波兰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弱小民族,因为波兰人并不弱,波兰主要死于政治,而不是波兰人的战斗力。相反,波兰骑兵在欧洲一向享誉盛名,波兰地区的士兵,也并不比其他地区的差。这次战争中,普鲁士组建的波兰軍队,是能够跟普鲁士主力一起并肩作战的。
波兰的地理特征,跟普鲁士也差不多,是跟北德意志连贯的波德平原,农业条件良好,如果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人口增长很快。整个波兰的面积,比北德意志更大,如果让德意志民族统治了这里,移民也好繁衍也罢,不出一代人,普鲁士就会拥有稳定欧洲霸权的实力。这是历史证明过了,当年腓特烈大帝占领人烟稀少的波兰西部,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让这里的人口从几十万增加到了一百多万,能提供三万多軍队。
保存俄国的主要力量,限制普鲁士的过分扩张,这是英国调停的目的。
可是普鲁士国王很贪婪,俄国沙皇更加贪婪,两国的条件差距太大。英国做了大量工作,英国能接受的,其实是普鲁士得到半个波兰,奥地利得到半个波兰,俄国放弃波兰大部分,将主要力量收缩回东欧平原,专心致志的阻挡中国。至于芬兰,英国也认为不应该给任何国家。
但英国的设想,双方都无法接受,都认为英国的方案跟自己的利益相差太大。
一群赌徒!
不输光最后一个铜板,总以为自己会翻盘,英国人这么觉得,而根据战场情况,英国觉得俄国会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所以英国的政策开始向俄国平衡,开始接受俄国的借款要求,同时掐断德意志联邦在伦敦的融资渠道。
英国的武器装备迅速通过俄国北方海域,进入俄国,接着快速武装俄国軍队。
俄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有了英国支持,俄国更加有恃无恐,他们内外配合,集中优势兵力,终于将北德意志联军从不列斯特驱逐出去,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解除了德意志联军对戈尔恰科夫的包围。
英国此时继续调停,他希望普鲁士能够以目前的局势悬崖勒马,接受获得部分波兰,然后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
普鲁士国王此时有些妥协的打算了,但俾斯麦坚决反对。之前在成功围困俄军之后,俾斯麦多次请求国王跟俄国谈判,并且希望国王能够接受一个有限的让步之后,跟俄国达成协议。可国王在顺境的时候,太过贪婪,如今遇到了困境,国王却又开始懦弱。
如果当时跟俄国达成协议,那会得到俄国的感激,现在跟俄国达成协议,只会让俄国认为是普鲁斯被逼于无奈之下的妥协,反而会看不起普鲁士。
而且普鲁士的盟友奥地利一直在坚持战斗,因为奥地利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并没有成为俄国重点打击的方向,在俄军突围的时候,奥军并没有遭到什么攻击。
如果普鲁士此时妥协,而奥地利却坚持到了最后,这会让普鲁士在跟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中全面落败。
相对于英国不支持普鲁士过于扩张,英国对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在俄国的扩张反倒相对容忍。按照英国的想法,他恨不能奥斯曼帝国重新取得俄国黑海沿岸领土,让奥地利占领了西乌克兰,将俄国彻底封闭成一个没有黑海出海口的国家。这样只能在陆地上跟中国争夺,不会将力量投放到海洋上了。而且奥地利的地缘,他们一旦强大,必然会跟中国在黑海地区争霸,成为英国对抗中国西进的另一个打手。
在俾斯麦的坚持下,外交大臣也支持俾斯麦的态度,国王艰难的做出了决定,继续进行战争。国王也不希望看到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袖,将霍亨索伦家族挤入二流,从腓特烈大帝时代奋斗的成果,完全丧失。
奥地利也积极鼓励德意志民族继续战斗,奥地利不但在英国筹集资金,也大量在维也纳发行内债,还通过一些渠道在新罗港融资,奥地利还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在英国拒绝出售武器的时候,他们从法国采购了大量武器装备。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南德大邦组成的联军,有三十万,波西米亚軍队十五万,匈牙利軍队十万,还有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地组建的斯拉夫軍队二十万,又武装了五万波兰軍队,总兵力已经达到八十五万。
其中奥地利等德意志民族联军,波西米亚軍队和波兰軍队,总计五十万軍队,可以作为主力作战,无论是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相对可靠。匈牙利軍队的战斗力也不弱,但战斗意志不行,为德意志民族卖命的怨念很大。斯拉夫軍队跟俄军的战斗也很不积极,而且他们无法跟匈牙利軍队合作,甚至有可能起摩擦。所以奥地利只能将匈牙利和斯拉夫軍队放在第二线,用来维护交通线。
有五十万主力部队也足够了,他们用二十万在北线布防,三十万迅速南下。
因为毛奇对俄军的调动,提供了一个歼灭南线俄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