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金问题,周琅的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引入风险投资。

    跟引入合伙人相比,引入单纯的资金,并没有特别的计较。目前的合伙人之所以只有亨利皮特和谢清高两个人,就是因为周琅很清楚,后世的创业失败百分之九十的原因都是因为创始团队的问题。因此哪怕是亨利皮特这样背景显赫的人物,他也经过自己仔细的考察和甚重的考虑之后,才跟对方签署了合伙人协议。

    而对于亨利皮特热心介绍的其他几个朋友,周琅则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一直都没有松口允许对方加入。

    因为,既然合伙人中已经有了亨利皮特这样身份背景超强的人物,再引入其他类似合伙人的意义不大。

    所以周琅暂时不急于引入新的合伙人,而是开始寻找初始资金。目前的周琅能够利用的资金十分有限,加入合伙人之后,亨利皮特付出了两万英镑的投资,换取了百分之三十的原始股,亨利皮特对此是相当满意的,因为亨利皮特是用现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对比未来的中国东印度公司的潜力的。

    周琅对合伙人很大方,因为他其实并不太看重金钱本身。作为合伙人他给了亨利皮特百分之三十股份,他还给了谢清高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自己保留了百分之四十,让自己能够成为最大股东,同时他有信心让谢清高始终支持自己,这样就足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引入新的合伙人,股权势必进一步稀释,到时候他对公司的控制权就会降低,这正是他最大的顾虑。

    尽管没能让自己的朋友加入,但亨利皮特还是同意了周琅吸纳普通股东的建议,根据周琅的设计,他们将抛出百分之十的股份,吸纳十万英镑的投资,这意味着他们暂时对公司的估值高达一百万英镑,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更夸张的是两个同样疯狂的人都认为这个数字十分合理。

    目前在印度英国人的中国热高烧不退,投资人有时候极为盲目,加上有亨利皮特这种显赫家族的公子哥的背书,拉投资并不难。光是亨利皮特几个好朋友就有能力吃下这笔钱,要知道在印度的英国贵族子弟多如牛毛,他们都不需要家族的资金支持,自己掌握的金钱就足以让他们进行这笔投资。

    东印度公司现任总督康华利对东印度公司已经进行了十年的改革。康华利这个人,美国人十分熟悉,因为他正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军的副总司令,也是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约克镇战役中向美国人投降的指挥官。但他的战败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反而在不久后的1782年被提名出任印度总督,可惜的是美国跟英国的俘虏交换谈判出现了问题,康华利只能在美国继续做俘虏,而影响了他上任。

    康华利最终在 1786出任印度总督,他来印度是带着洗刷在美国失败的耻辱和改革东印度公司的特殊使命的,这两个使命目前他都完成的很好。战争中,他终于彻底击败了阻挡英国向印度内陆扩张的绊脚石迈索尔王国,割让了对方一半的国土,让迈索尔王国已经彻底失去了跟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抗的潜力。改革上,他一改东印度公司从占领孟加拉后就开始泛滥的私下贸易问题,他利用支持自己改革的小威廉皮特首相赋予的特殊权利(皮特法案),利用法案中,包括财政大臣、国务大臣和四名由国皇任命的枢密院顾问官组成的委员会管理印度的权力,康华利大力削弱了印度东印度公司官员对印度的直接控制。

    这等于断了很多东印度公司官员的财路,作为弥补,康华利给予了高薪回报。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官员,主要成分其实是那些在伦敦的大贵族和股东们给自己子弟谋取地位的一个方式,所以有大量类似亨利皮特这样的权贵子弟。康华利试图用高薪换取这些人放弃私下贸易,大幅度提高了职员的工资待遇,最低级的普通职员也可以拿到五百英镑的年薪,像周琅明年开始就能拿这个工资。

    官员的工资更高,中低层官员的薪水超过一千英镑,高级官员的薪水超过一万英镑也很寻常,因此只要工作上几年,就会有一笔不费的积蓄。

    康华利的改革,加强了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和印度的控制,保护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普通股东的利益,可损害了大量东印度公司官员的利益,而这些官员的背景却足以左右这家公司的生死。据统计在英国议会中常年有上百名议员,同时也是东印度公司股东。而康华利改革完成后,东印度公司股东在英国议会中的席位降低到了三十多人,之后不久英国政府就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

    周琅目前的投资人中,这种有一定的积蓄,却对改革中丢失权力十分不满的权贵子弟一抓一大把。按照亨利皮特的意见,他几个要好的朋友就能凑齐第一笔十万英镑的投资。但周琅坚持拉拢了十个股东,每个新股东限制认购一万英镑,占有公司百分之一的股权。

    增资很快完成,公司已经在加尔各答注册,同时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会议上周琅汇报了目前公司经营的进度,依然在创始阶段,但基本架构已经建立起来。股东大会同时还任命了各级管理人员,公司没有设立类似后世的总裁职位,但已经按照业务任命了两个总监,周琅负责中国业务,而亨利皮特则负责印度业务。另外还有总财务官由周琅兼任。谢清高为公司船队主管。

    公司的行政架构在股东大会上确定,实际业务的人员招募工作也进行的比较顺利,谢清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船长,并且在港口招募到了三十名船员,足够驾驶一条五百吨级商船出海贸易了。

    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谢清高没能找到船。这个问题是周琅一开始没预料到的事情,加尔各答是一座港口,可以直通大海。因此这里有众多造船厂,技术能力最高的当然是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可这里还有为数众多的印度私营造船厂,一大批印度人从维修西方商船积累技术到现在早就能生产西式商船了。

    就连广州的工匠都因为维护西方商船拥有一定程度的修建经验,更何况跟西方贸易长达几百年的印度了。这些印度私营造船厂制造大型军舰或许技术能力还不够,制造的商船质量也不及东印度公司的精良,尤其是在铸造火炮方面,几乎是技术空白。但周琅要求的也不是军舰,只是一艘带有一定武装力量的武装商船,这些印度造船厂完全可以满足。

    可是谢清高走遍了整个加尔各答的大小造船厂却找不到人愿意为他建造船只,谢清高很沮丧的在股东大会上将这个利空汇报了出来,好几个从小混迹勾心斗角的贵族圈,精灵似鬼的股东立马就反应过来,有人出了盘外招,而有能阻止整个加尔各答的造船厂不做生意的就只有一个组织,那就是东印度公司。

    这个坏消息周琅早就知道,作为合伙人的亨利皮特也知道,在创业初始阶段,周琅是很开诚布公的,合伙人的不和是大忌。但几人还是要在董事会上说一说,一来表明尊重股东们的权力,二来亨利皮特也有心再次展露自己的能力。

    他不动声色的看着十个新股东的神情,发现真有几个面露退意,很显然这些股东对东印度公司不满,但真让他们跟东印度公司决裂,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勇气的。

    沉默了片刻后,亨利皮特马上站出来大包大揽,当众承诺船的问题他会解决。

    没人怀疑亨利皮特的保证,尽管他才不过二十三岁,尽管他还只是东印度公司最低级的官员,但没人相信一个能将二十四岁的家族子弟推上英国首相职位的家族成员,会在东印度公司的低级职务上长期待着,所有人都明白,亨利皮特刚刚来到印度做低级官员,用不了多久就会升职,而且是不断升职,没人怀疑他会在一年之内爬上东印度公司高级官员之列。

    即便现在他还只是一个低级官员,恐怕就是印度总督康华利也得给他面子,那么他出面解决商船的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唯一要担心是东印度公司阻止中国东印度公司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如果大到连亨利皮特出面都无法解决的程度,那才是真的该考虑这个新公司的前景了。

    所以大多数股东纷纷露出了赞许,奉承只要有皮特勋爵出马,就不用担心了云云,事实上这只是他们开始考验新公司实力的一次考试。

    对亨利皮特来说,这则是他展示影响力的一次机会,一旦他成功搞定东印度公司,之后新公司将一帆风顺,再也不会有人怀疑,做大做强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董事会结束之后,亨利皮特立刻活动起来,他得先打听清楚到底是谁在阻挠他们公司的起航,此时他还信心满满能够摆平一切。

    周琅则有些不好的预感,之前的一切都太顺利了,没想到最后跳出来一个大老虎,让他措手不及。如果东印度公司真心要阻挠他开创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计划,这个商业计划真的就只能胎死腹中,因为至少在印度,东印度公司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让自己买不到船,恐怕只是东印度公司随便出手而已。东印度公司自己的造船厂且不说,就算那些印度造船厂,也都是主要靠着东印度公司来为生的,犯不着为了一个小客户断了财路。因此东印度公司只要打声招呼,就没人敢卖船给周琅的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阻挠虽然意外,但却也在情理之中,周琅成立中国东印度公司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都已经注册了。而在公开的计划书中,确实有一部分业务是跟东印度公司存在竞争的。可这种竞争在印度的许多英国散商也在做,比如后来著名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的创始人们,现在可都是这种散商。

    不一样的是,这些散商必须获得东印度公司的许可才能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贸易,他们的货运是委托东印度公司运输,他们的自己汇兑是通过东印度公司,可以说他们是受制于东印度公司的。而散商们的抗争,早就在伦敦议会进行过很多次了,很多人都试图打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可因为国际大环境影响,从七年战争到美国独立战争,现在法国又大革命了,英国根本抽不开身直接投入海外扩展,只能依靠东印度公司,因此只能继续给予东印度公司垄断权。

    现在周琅则通过另一种方式打破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理论上来讲,周琅建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中国东印度公司,跟英国没有任何关系,不受英国国王和议会的特许权制约,虽然还没有完成像荷兰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等公司那样的国家许可,可给了大家一个巨大的想象力,因为周琅一直在宣传公司的宗旨就是争取中国皇帝的贸易许可。

    不管成或者不成,一个以中国和印度之间贸易为计划主业的公司,都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冲击。可之前周琅并没有想到东印度公司竟然会出盘外招,因为这种竞争荷兰人也在做,瑞典人也在做,丹麦人也在做,就连新生的美国都有这样的机构跟英国东印度公司竞争。

    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存在的巨大难题并不是过度的竞争,主要还是无法从中国购买到足够的商品,一来是清政府对贸易的不热衷,二来是广州官府的各种压榨,导致西方人很不适应,致使贸易额始终增长不上来。

    所以之前周琅一直认为自己公司的业务是对东印度公司的一个补充,而不是竞争,就好像东印度公司支持那些散商一样,目的是为了将中国货物更多的带到印度来,最后运回欧洲。荷兰人则积极鼓励中国商人将货物贩运到荷兰殖民地巴达维亚,甚至有时候会采取劫持的手段将过路商船拦截到巴达维亚交易,著名的哥德堡号商船就曾被荷兰人拦截到巴达维亚多达半年时间,就是因为荷兰人自己无法从中国采购到足够的商品。因此周琅一开始甚至动过寻求东印度公司支持的想法,但一来担心东印度公司这个巨无霸会吞并自己公司的自主权,二来担心会沦为那些被东印度公司控制的散商的地步,所以最后才选择了亨利皮特这些野心勃勃的年轻权贵作为合伙人和投资人。

    但现在东印度公司确实出手了,这让周琅意外的同时,还不由有些小小的得意,这至少在一定程度说明,东印度公司为自己的动作感到了一丝紧张,哪怕是一点点,也说明自己的分量了。

    但至于真正的原因,靠猜是猜不出来的,一切就看亨利皮特的政治能量,这正是引入这个有足够影响力的合伙人的好处,可以帮你解决一些商业外的问题。可是很快亨利皮特就传来了很不乐观的消息,因为亨利皮特顺利摸清楚了阻碍来自东印度公司最高层,也就是印度总督康华利在阻挡他们。

    这就麻烦了,买不到船只是一个小问题,有的是方法解决。大问题是,如果康华利这个印度总督真的有心阻挠,就算你有船也不可能从印度的港口起航!因为此时的康华利的权力大到无法想像,英国政府和小威廉皮特首相为了根治东印度公司的官僚和腐敗,真的是下了太大的决心,给了康华利几乎绝对的权力。

    英国分别在1783和1786两年先后两次出台针对东印度公司的法案,除了设置管理委员会,让政府官员和议会来控制这个机构之外,就在康华利到来前,还专门出台了1786年法案,1786年法案大大增加了总督的权力,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总督可以不顾委员会多数意见而自己负责做出决定,还规定总督和军队司令可以由同一个人担任。

    也就是说只要康华利想,他可以在东印度公司内做任何事情,有法案做保证,别说亨利皮特无法影响到他,就是首相威廉皮特都无法干预,所以康华利现在在阻挠周琅的计划,除了让康华利放行外,周琅没有其他办法。

    可是康华利想要什么呢?

    亨利皮特说:“他要入股!”

    康华利不是本人要入股,他正在大力禁止公司职员的私人贸易,自己当然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带这个头。

    康华利也不是这种人,他是贵族家庭出身。他不像之前的家道中落的孟加拉总督克莱武,从底层重新爬上来,一身诸如吸食鴉片的恶习;也不像前任印度总督黑廷斯,自幼被父亲遗弃由叔父养大,不幸的童年造成不健康的性格,最后在印度疯狂的敛财,因贪腐被罢免,回国后被以腐敗罪名弹劾。

    康华利的一切都很完美,出生于伦敦高档社区,父亲是勋爵,母亲是内阁忠臣子爵家的千金,自己家族是名门望族,家族多个成员是议会议员,两个叔父一个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一个是直布罗陀的总督。他自幼就读于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接受的是严格的英国贵族精英教育。

    这种人是典型的英国统治阶层的一员,他的世界观是跟国家统治利益十分一致的,是最有改革意愿的。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改革的能力和资源,即便在美国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他可以从容接受投降之后还能十分轻易获得重头再来的机会,这个世界对他是宽容的,因此他对这个世界也显得更有信心。

    所以他才信心满满的来印度进行改革,他的教育背景以及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性格严谨和自律,又有极强的执行力和强硬的决断力。于是他以一个极为勤奋的公职人员形象,背负英国政府交给的使命之后,来到印度辛勤工作,他在给他儿子写的心中表示,他一天处理的公务,比儿子在学校一年的作业还要繁重。

    这样的人不可能为自己谋私利,他说的入股是代表东印度公司入股。

    康华利的要求让周琅生出了巨大的危机感,跟东印度公司合作自然事半功倍,可同时也有可能被这个公司控制,就好像无数孟加拉王公一样,周琅可不想成为一个领取东印度公司年金的高级经理人。

    周琅很郑重的表示道:“我要跟康华利谈判!”

    亨利皮特受挫感也很沉重,他点点头:“我会替你转达。”

章节目录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节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有声,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笔趣阁并收藏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