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兵,我是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矮子。肖志华仔细看着地图,很想展示一下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没系统学过军事就不要逞能,真以为打仗是图上作业啊!其实,他还是很嫉妒某些穿越前辈的特殊才能的,你瞅瞅,甭管人家穿越前是什么职业,哪怕只是个初中生或者民工,也能纸上谈兵,在地图上圈圈点点,就让各位名将心悦诚服,甘当小弟,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可俺咋就不行呢,到底差哪了?
算了,也别对着地图呆了,反正战略方向自己已经定下来,就让这几个士官生忙活吧!肖志华很严肃地站起来,转身走出了指挥室,来到自己的小房间,先将军政府布的外交原则看了一遍,苦笑着放在了桌案上。
“……保护所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之各国人民、财产;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借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外人有加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视之;外人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争用之物品者,一律搜获没收。”
这些外交原则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含糊带过,比如不平等条约和赔款问题,但是确实正如历史书上所评价的一样,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可肖志华也觉得很冤枉,这个时候明确反帝,那不是给列强提供干涉的理由吗?难道真要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气概,相信群众,动群众,推dao英、美、法、德、日、俄等纸老虎……算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形势比人强,咱别理那些后世闲得无聊的御用文人。
虽然肖志华现在主管军事,但在复兴会中,长时间以来的正确决策已经奠定了他坚实的地位,而且,联合银行握在手中,江浙财团和一些粤闽巨商已经通过利益这条锁链牢牢和他捆在了一起。而且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也需要一个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倾斜,以便与享有很多经济特权的外国企业竞争求展。所以,他们在看明白形势后,给予革命军积极支持,提供大量资金援助是可以确定的。而且随着中华革命军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军事资源,共同的意愿以及两者间较良好的私人关系,这种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而这一切,光是拥有广东还不够说服力,云南、湖北、江浙这些复兴会势力占优的省份必须牢牢控制在手,广西则可靠武力夺取过来。至于其它南方各省,虽然复兴会很强大,可也没有一举全部吞下的实力,只有看形势展而定。共进会、奋进会等组织虽然比较弱小,但在某一省、一地占据优势也并不是很稀奇的事情。还有在国内闹腾得挺欢实的立宪派,他们的势力在清末展也是很快的,对地方的影响力也不可轻视。
历史因为肖志华的动作已经乱套了,复兴会早期是将未来的华兴会、光复会整合起来,吸收了一批精英人物,然后,依靠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完善的革命理论,展极其迅。但要想将所有的革命团体全部吸纳,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虽然肖志华这样想过,也努力过。但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不能奢望所有人都理解支持他的革命理论。
复兴会的强势崛起和迅猛展,挤占了历史上同盟会的位置,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曾提出大联合的意向,复兴会当时也未表反对,于是便有了肖志华、宋教仁、黄兴、陶成章等复兴会脑与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的东京秘密会谈。
然而,此次会谈的结果却与历史上兴中会兼并华兴会、光复会大不相同,复兴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强大许多,再加上已经有了相对较完备的理论指导,主客换位,孙中山先生刚刚提出的三民主义雏形自然落了下风。
最后,复兴会与兴中会联合一事告吹,兴中会将日本横滨作根据地,联合了几个小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至于双方分道扬镳的原因,双方都未做公开答复,而据后世解密的复兴会档案记载:会谈后,肖志华委员的话起了关键作用,他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得到了几名复兴会头脑的同意,那就是固执偏激,多的是漏*点,少的是智略,但目光却缺乏一个革命领袖应有的穿透力。孙中山先生的人品勿庸置疑,但在会谈中,这种人品优越感和其自认为主义的正确有转化成救世主意识的极大可能。是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个真心想把中国民众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人。但他将革命随随便便地交付给了尚且还空洞抽象的主义,而且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理直气壮,踌躇满志……
革命先行者,毛zd的定义是准确的,肖志华可以尊敬他,却绝不能服从他,因为他知道,那条被描绘得一片光明的救国救民之路是走不通的。
现在,各方的博弈才刚刚开始,纷繁复杂的局面马上就要展现在面前。肖志华的目光转到了桌上的一张外文报纸上,上面刊登着“孙逸仙博士从美启程归国”的消息。
由于复兴会的强势,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于历史上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孙中山的影响力也比历史上逊色许多。而且,到目前为止,同盟会还没在哪个省起事,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他回来干什么?
肖志华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儿,还是有些不得要领,不禁轻轻叹了口气。情报工作还要加强啊,关键是专业人士太少,面撒得挺大,情报搜集和分析却有些混乱,有时来一堆,得他费心去分析判断。
上海,肖志华心中突然浮起一丝警觉,难道是陈其美…………
算了,也别对着地图呆了,反正战略方向自己已经定下来,就让这几个士官生忙活吧!肖志华很严肃地站起来,转身走出了指挥室,来到自己的小房间,先将军政府布的外交原则看了一遍,苦笑着放在了桌案上。
“……保护所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之各国人民、财产;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借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外人有加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视之;外人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争用之物品者,一律搜获没收。”
这些外交原则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含糊带过,比如不平等条约和赔款问题,但是确实正如历史书上所评价的一样,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可肖志华也觉得很冤枉,这个时候明确反帝,那不是给列强提供干涉的理由吗?难道真要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气概,相信群众,动群众,推dao英、美、法、德、日、俄等纸老虎……算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形势比人强,咱别理那些后世闲得无聊的御用文人。
虽然肖志华现在主管军事,但在复兴会中,长时间以来的正确决策已经奠定了他坚实的地位,而且,联合银行握在手中,江浙财团和一些粤闽巨商已经通过利益这条锁链牢牢和他捆在了一起。而且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也需要一个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倾斜,以便与享有很多经济特权的外国企业竞争求展。所以,他们在看明白形势后,给予革命军积极支持,提供大量资金援助是可以确定的。而且随着中华革命军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军事资源,共同的意愿以及两者间较良好的私人关系,这种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而这一切,光是拥有广东还不够说服力,云南、湖北、江浙这些复兴会势力占优的省份必须牢牢控制在手,广西则可靠武力夺取过来。至于其它南方各省,虽然复兴会很强大,可也没有一举全部吞下的实力,只有看形势展而定。共进会、奋进会等组织虽然比较弱小,但在某一省、一地占据优势也并不是很稀奇的事情。还有在国内闹腾得挺欢实的立宪派,他们的势力在清末展也是很快的,对地方的影响力也不可轻视。
历史因为肖志华的动作已经乱套了,复兴会早期是将未来的华兴会、光复会整合起来,吸收了一批精英人物,然后,依靠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完善的革命理论,展极其迅。但要想将所有的革命团体全部吸纳,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虽然肖志华这样想过,也努力过。但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不能奢望所有人都理解支持他的革命理论。
复兴会的强势崛起和迅猛展,挤占了历史上同盟会的位置,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曾提出大联合的意向,复兴会当时也未表反对,于是便有了肖志华、宋教仁、黄兴、陶成章等复兴会脑与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的东京秘密会谈。
然而,此次会谈的结果却与历史上兴中会兼并华兴会、光复会大不相同,复兴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强大许多,再加上已经有了相对较完备的理论指导,主客换位,孙中山先生刚刚提出的三民主义雏形自然落了下风。
最后,复兴会与兴中会联合一事告吹,兴中会将日本横滨作根据地,联合了几个小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至于双方分道扬镳的原因,双方都未做公开答复,而据后世解密的复兴会档案记载:会谈后,肖志华委员的话起了关键作用,他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得到了几名复兴会头脑的同意,那就是固执偏激,多的是漏*点,少的是智略,但目光却缺乏一个革命领袖应有的穿透力。孙中山先生的人品勿庸置疑,但在会谈中,这种人品优越感和其自认为主义的正确有转化成救世主意识的极大可能。是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个真心想把中国民众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人。但他将革命随随便便地交付给了尚且还空洞抽象的主义,而且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理直气壮,踌躇满志……
革命先行者,毛zd的定义是准确的,肖志华可以尊敬他,却绝不能服从他,因为他知道,那条被描绘得一片光明的救国救民之路是走不通的。
现在,各方的博弈才刚刚开始,纷繁复杂的局面马上就要展现在面前。肖志华的目光转到了桌上的一张外文报纸上,上面刊登着“孙逸仙博士从美启程归国”的消息。
由于复兴会的强势,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于历史上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孙中山的影响力也比历史上逊色许多。而且,到目前为止,同盟会还没在哪个省起事,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他回来干什么?
肖志华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儿,还是有些不得要领,不禁轻轻叹了口气。情报工作还要加强啊,关键是专业人士太少,面撒得挺大,情报搜集和分析却有些混乱,有时来一堆,得他费心去分析判断。
上海,肖志华心中突然浮起一丝警觉,难道是陈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