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林秀轩返回猎犬战车与马强汇合,现在他得给这股胆大妄为的日军上一课了。凭借微弱的发动机声音,以及日军正在排开防御阵势的短时间混乱,他将这辆单薄的6轮战车,开到了距离一字排开的日军坦克侧后400米。
他的战车没有像样的火控,更别提夜视仪了,所以他只能先把火炮契式炮闩拉开,将头戴夜视仪物镜伸进去,直接通过炮口的视野观察并调炮。当然时分困难,不能指望找到指挥车。于是随便瞄准一辆,炮塔上马强进行激光测距,已经简单弹道计算,提供高低射界调整数据。
当然瞄准的敌坦克侧后击穿还是很有把握的。炮声中,一枚37毫米炮炮弹,直飞过去,贯穿一辆敌人坦克炮塔。与此同时,马强倒车,将坦克后撤到掩体后。
如果不是被击中的坦克渐渐燃烧起来,列队的日本坦克还得迟疑好一会儿,才会意识到受到了攻击。37毫米炮的炮声和火光并不大,由其还在后方,日本人很难透过嘈杂的发动机声,难分方位。热海意识到,白天的巨大成功后,各种怪事都在夜晚降临了。
林秀轩可以快速展开第二轮射击了,那辆燃烧的坦克,将它周围的几辆坦克映衬出来,这让他的观察和瞄准不必大费周章。再次摧毁敌人坦克。当然这次,敌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后方,不少坦克看到了火光,然后向着这里胡乱射击。不过猎犬再次及时后退了。
林秀轩可以通过电台听到敌人的惊慌,有几名车长开始在电台里追问谁看到了目标,但是都说没看清。不过很快有人命令,各小队小队长,向后方发射照明弹。
林秀轩知道得见好就收了,于是命令马强继续向后倒车,1分钟后,敌人开始发射照明弹,这些东西不但容易暴露出侦察车,还容易破坏夜视仪观察,对微光和热像都有暂时致盲的作用,他得先退却到一公里外,等待空降兵到来。
从西北赶来的美军b24轰炸机,正使用早期雷达轰炸指挥仪,搜索着空降区。依靠这种设备实施夜间轰炸不靠谱,但是寻找一座桥梁,以及附近一片几百公顷的空地还是可行的,尤其从泰北起飞距离目的地很近,导航上不容易累积误差。
天空中云层较低,使得飞行员无法从很远距离,看到日本人在地上点燃的火。不过,雷达已经确定了大致位置,空投指令由轰炸机下达。运输机则实施较为稳妥的中等高度空投。
与此同时,从东北方向赶来的日本运输机群,则在只能降低高度,苦苦搜索地面的火光信号。日军依赖越南北方和东南方向的导航台飞行,只能定位大致方向。由于行动仓促,也不可能太顾及气象情报,所以出发前才知道目标区云层较低,自然也没有太好的应对策略了。唯一的办法是将空降部分分为两部分,另一部分等到天亮时再扔,另一部分就先派出去碰碰运气。这使得第一批空投日军规模上,只是略大于鸿翔部队。
为了应付低空云层,百式运输机只能低空飞行,以寻找地面火光,这势必减少目视搜索的广度,如果他们飞的足够高,能见度良好的话,可能会看到隔着河的两处光亮,但是低空飞行使得运输机最先看到了,张排长在地面放的火,火光就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与约定的形状一致,三堆火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日军运输机内,提示空投的刺耳警报响起,士兵们一个接着一个从飞机上跳下,其中一些士兵落下时,看到了远处此起彼伏的光芒,那是热海的车长们在发射照明弹,光芒映衬下,分明那座桥还在很远的地方。当然空中降落下的人,暂时也分不清南北,只觉得至少距离不对头,那座桥离得太远了。
躲在暗处的张排长,通过电台向林秀轩报告了,头上机群靠近,到看到敌人伞兵落下的整个过程。由于地面上有三堆火,所以他可以看到一些日本伞兵猛落下来,直接撞到树上,然后一片鬼哭狼嚎的声音。落下的不少人都被挂在了树上,不但受了伤还挣脱不得。
张排长尽可能给日本人找了一片四处起伏崎岖的荆棘丛作为降落地点,如果不是考虑必须让日本飞机无遮挡地看到火光,他一定会找一片森林,给日本人点苦头尝尝。
与此同时,鸿翔部队,正悄然掉落向地面的火光。火光附近,分明有两辆日本坦克。这两辆坦克负责点燃火堆,并坚守降落场,即使桥头发生交战,也没有返回。它们留守于此的目的,一则保护火光,免得熄灭,二来也为了第一时间与降落部队联络,带领空降兵直接奔向战场。
一名日军小队长听到了隐约的飞机靠近声。随后,头上飞机扔下了照明弹,目的在于为空降兵指示场地,并提前发现敌情。
褚亭长的部队出发前,已然知道降落地点必然有敌情,他们知道地面如果有火光,那是敌人点的。
果然下落的空降兵与日本坦克几乎同时看到了对方,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将那些空降兵当成自己人,而鸿翔部队很清楚,即使对方开着美式坦克,但是那是敌人。当然伞兵们的困难在于,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并未随身携带。这些武器被装在板条箱内,挂着降落伞,一同扔了下来,不过夜间收集并组装武器(发射筒和弹药分离),这是何等困难?
如果站前后有足够的时间,当然可以研究几种方法,不过鸿翔的本次任务也很仓促,所以他们只是在上飞机前,临时设想了几种解决办法,主要是使用轻武器与敌人坦克交战,为其余部队收集反坦克火箭筒争取时间。
第一批部队踉跄落地,开始收集手边武器,并不理会不远处,日本车长兴奋地用手电筒发来的信号。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扔下的板条箱被打开几个,一时没有发现火箭筒,那些关键火力随风飘到不知道哪儿去了。不过下来的士兵也发现,敌人坦克不多,好像只有两辆,而且都蒙在鼓里,不断地试图与自己纳洛,也许黑暗中藏着更多坦克,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一名班长领着两名临时组队的士兵,向着敌人坦克跑过去。他们三个人只有两支手枪和几颗*。不过用*摧毁斯图尔特坦克,显然是可行的。斯图尔特坦克的威力来自于机动性,如果它停着不动,并不比机枪掩体强多少。
班长冲到近前,炮塔上日本人正大声向他打招呼。三人并不答话,迅速向坦克扔出三颗沉重的*。
2*是一种装药很大的*,缺点在于对于本时代的东方人来说太重,不太容易扔远,当然优点在于,他的铝热剂配方,具有相当的纵火能力。
某种程度上,中国军队最习惯于使用的德式长柄*,已经远远落后于潮流,引信落后,缺乏预制破片;功能单一到,几乎只能算一件工兵武器。
日军车长直到看到三名士兵在20米外趴下,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三颗*就在坦克周围爆炸。破片直接干掉了车长,随即坦克燃烧起来。炮手钻出来查看情况,被手枪干掉。一名鸿翔士兵冲到跟前,爬上正要起步的坦克,朝里面扔了一颗*。士兵跃下坦克时,巨大的爆炸将炮塔掀掉了。
200米外,另一辆坦克发现情况不妙,开始向围拢过来的士兵扫射,但是这一边的空降兵,及时找到了一箱火箭筒,日军坦克开火时,一个小组已经完成了繁琐的装弹和导线连接。坦克机枪扫射的火光,将坦克轮廓暴露出来,即使它已经启动,但是*仍然准确击中其侧面。射流在狭小拥挤的坦克舱内乱窜,杀死了车长和装填手,使得坦克瘫痪,而第二发*直接消灭了这辆坦克。
为了避免误伤,林秀轩的侦察车没有出现在附近,但是他与降下的营长取得了联系,告知大致态势。空降部队立即向大桥进发,他们将要从后方袭击敌人坦克,防止他们破坏桥梁。
与此同时,落下的日本伞兵,还在一片混乱中,试图集中兵力。他们的这次空降无疑又失败了,虽然与热海大尉完成了通讯联系,但是随即也发现自己落下的位置不对头,不仅距离不对,而且还处在大桥东面。
部队决定放弃伤员,迅速整顿人马,不顾一切向大桥赶去,武器弹药也来不及寻找了了,但是*必须优先收集。
按照热海的设想,自己仍然有很大机会。只要守住桥西,等待东面空降兵赶来,仍然可以炸桥。
30分钟后,中国空降兵的侦察小组,远比日本伞兵更早赶了过来。
鸿翔部队的训练,早就超越了本时代伞兵的大纲,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快速反应能力,而本时代的其余伞兵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新编的空降训练教材中,落地后的临时编组是重中之重,所有人都知道落地后的任务,并不需要找到指挥官,领受命令。带着电台的侦察小组,第一时间向大桥赶去,收集敌情。其余部队则集中武器,指挥部靠着电台渐渐掌握部队,一切不算快,但是按部就班,并不乱。
他的战车没有像样的火控,更别提夜视仪了,所以他只能先把火炮契式炮闩拉开,将头戴夜视仪物镜伸进去,直接通过炮口的视野观察并调炮。当然时分困难,不能指望找到指挥车。于是随便瞄准一辆,炮塔上马强进行激光测距,已经简单弹道计算,提供高低射界调整数据。
当然瞄准的敌坦克侧后击穿还是很有把握的。炮声中,一枚37毫米炮炮弹,直飞过去,贯穿一辆敌人坦克炮塔。与此同时,马强倒车,将坦克后撤到掩体后。
如果不是被击中的坦克渐渐燃烧起来,列队的日本坦克还得迟疑好一会儿,才会意识到受到了攻击。37毫米炮的炮声和火光并不大,由其还在后方,日本人很难透过嘈杂的发动机声,难分方位。热海意识到,白天的巨大成功后,各种怪事都在夜晚降临了。
林秀轩可以快速展开第二轮射击了,那辆燃烧的坦克,将它周围的几辆坦克映衬出来,这让他的观察和瞄准不必大费周章。再次摧毁敌人坦克。当然这次,敌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后方,不少坦克看到了火光,然后向着这里胡乱射击。不过猎犬再次及时后退了。
林秀轩可以通过电台听到敌人的惊慌,有几名车长开始在电台里追问谁看到了目标,但是都说没看清。不过很快有人命令,各小队小队长,向后方发射照明弹。
林秀轩知道得见好就收了,于是命令马强继续向后倒车,1分钟后,敌人开始发射照明弹,这些东西不但容易暴露出侦察车,还容易破坏夜视仪观察,对微光和热像都有暂时致盲的作用,他得先退却到一公里外,等待空降兵到来。
从西北赶来的美军b24轰炸机,正使用早期雷达轰炸指挥仪,搜索着空降区。依靠这种设备实施夜间轰炸不靠谱,但是寻找一座桥梁,以及附近一片几百公顷的空地还是可行的,尤其从泰北起飞距离目的地很近,导航上不容易累积误差。
天空中云层较低,使得飞行员无法从很远距离,看到日本人在地上点燃的火。不过,雷达已经确定了大致位置,空投指令由轰炸机下达。运输机则实施较为稳妥的中等高度空投。
与此同时,从东北方向赶来的日本运输机群,则在只能降低高度,苦苦搜索地面的火光信号。日军依赖越南北方和东南方向的导航台飞行,只能定位大致方向。由于行动仓促,也不可能太顾及气象情报,所以出发前才知道目标区云层较低,自然也没有太好的应对策略了。唯一的办法是将空降部分分为两部分,另一部分等到天亮时再扔,另一部分就先派出去碰碰运气。这使得第一批空投日军规模上,只是略大于鸿翔部队。
为了应付低空云层,百式运输机只能低空飞行,以寻找地面火光,这势必减少目视搜索的广度,如果他们飞的足够高,能见度良好的话,可能会看到隔着河的两处光亮,但是低空飞行使得运输机最先看到了,张排长在地面放的火,火光就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与约定的形状一致,三堆火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日军运输机内,提示空投的刺耳警报响起,士兵们一个接着一个从飞机上跳下,其中一些士兵落下时,看到了远处此起彼伏的光芒,那是热海的车长们在发射照明弹,光芒映衬下,分明那座桥还在很远的地方。当然空中降落下的人,暂时也分不清南北,只觉得至少距离不对头,那座桥离得太远了。
躲在暗处的张排长,通过电台向林秀轩报告了,头上机群靠近,到看到敌人伞兵落下的整个过程。由于地面上有三堆火,所以他可以看到一些日本伞兵猛落下来,直接撞到树上,然后一片鬼哭狼嚎的声音。落下的不少人都被挂在了树上,不但受了伤还挣脱不得。
张排长尽可能给日本人找了一片四处起伏崎岖的荆棘丛作为降落地点,如果不是考虑必须让日本飞机无遮挡地看到火光,他一定会找一片森林,给日本人点苦头尝尝。
与此同时,鸿翔部队,正悄然掉落向地面的火光。火光附近,分明有两辆日本坦克。这两辆坦克负责点燃火堆,并坚守降落场,即使桥头发生交战,也没有返回。它们留守于此的目的,一则保护火光,免得熄灭,二来也为了第一时间与降落部队联络,带领空降兵直接奔向战场。
一名日军小队长听到了隐约的飞机靠近声。随后,头上飞机扔下了照明弹,目的在于为空降兵指示场地,并提前发现敌情。
褚亭长的部队出发前,已然知道降落地点必然有敌情,他们知道地面如果有火光,那是敌人点的。
果然下落的空降兵与日本坦克几乎同时看到了对方,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将那些空降兵当成自己人,而鸿翔部队很清楚,即使对方开着美式坦克,但是那是敌人。当然伞兵们的困难在于,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并未随身携带。这些武器被装在板条箱内,挂着降落伞,一同扔了下来,不过夜间收集并组装武器(发射筒和弹药分离),这是何等困难?
如果站前后有足够的时间,当然可以研究几种方法,不过鸿翔的本次任务也很仓促,所以他们只是在上飞机前,临时设想了几种解决办法,主要是使用轻武器与敌人坦克交战,为其余部队收集反坦克火箭筒争取时间。
第一批部队踉跄落地,开始收集手边武器,并不理会不远处,日本车长兴奋地用手电筒发来的信号。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扔下的板条箱被打开几个,一时没有发现火箭筒,那些关键火力随风飘到不知道哪儿去了。不过下来的士兵也发现,敌人坦克不多,好像只有两辆,而且都蒙在鼓里,不断地试图与自己纳洛,也许黑暗中藏着更多坦克,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一名班长领着两名临时组队的士兵,向着敌人坦克跑过去。他们三个人只有两支手枪和几颗*。不过用*摧毁斯图尔特坦克,显然是可行的。斯图尔特坦克的威力来自于机动性,如果它停着不动,并不比机枪掩体强多少。
班长冲到近前,炮塔上日本人正大声向他打招呼。三人并不答话,迅速向坦克扔出三颗沉重的*。
2*是一种装药很大的*,缺点在于对于本时代的东方人来说太重,不太容易扔远,当然优点在于,他的铝热剂配方,具有相当的纵火能力。
某种程度上,中国军队最习惯于使用的德式长柄*,已经远远落后于潮流,引信落后,缺乏预制破片;功能单一到,几乎只能算一件工兵武器。
日军车长直到看到三名士兵在20米外趴下,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三颗*就在坦克周围爆炸。破片直接干掉了车长,随即坦克燃烧起来。炮手钻出来查看情况,被手枪干掉。一名鸿翔士兵冲到跟前,爬上正要起步的坦克,朝里面扔了一颗*。士兵跃下坦克时,巨大的爆炸将炮塔掀掉了。
200米外,另一辆坦克发现情况不妙,开始向围拢过来的士兵扫射,但是这一边的空降兵,及时找到了一箱火箭筒,日军坦克开火时,一个小组已经完成了繁琐的装弹和导线连接。坦克机枪扫射的火光,将坦克轮廓暴露出来,即使它已经启动,但是*仍然准确击中其侧面。射流在狭小拥挤的坦克舱内乱窜,杀死了车长和装填手,使得坦克瘫痪,而第二发*直接消灭了这辆坦克。
为了避免误伤,林秀轩的侦察车没有出现在附近,但是他与降下的营长取得了联系,告知大致态势。空降部队立即向大桥进发,他们将要从后方袭击敌人坦克,防止他们破坏桥梁。
与此同时,落下的日本伞兵,还在一片混乱中,试图集中兵力。他们的这次空降无疑又失败了,虽然与热海大尉完成了通讯联系,但是随即也发现自己落下的位置不对头,不仅距离不对,而且还处在大桥东面。
部队决定放弃伤员,迅速整顿人马,不顾一切向大桥赶去,武器弹药也来不及寻找了了,但是*必须优先收集。
按照热海的设想,自己仍然有很大机会。只要守住桥西,等待东面空降兵赶来,仍然可以炸桥。
30分钟后,中国空降兵的侦察小组,远比日本伞兵更早赶了过来。
鸿翔部队的训练,早就超越了本时代伞兵的大纲,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快速反应能力,而本时代的其余伞兵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新编的空降训练教材中,落地后的临时编组是重中之重,所有人都知道落地后的任务,并不需要找到指挥官,领受命令。带着电台的侦察小组,第一时间向大桥赶去,收集敌情。其余部队则集中武器,指挥部靠着电台渐渐掌握部队,一切不算快,但是按部就班,并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