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决定下一任国王的依据是军功,准确地说,是年平均功勋,但立功年限不得低于五年,以免新国王因经验不足而犯下大错,另外,斩首功勋若不到总功勋的三分之一,那么总功勋按斩首功勋的三倍计算,以免这一制度发展下去却变成了内政能力的比较。还有一点,用于比较的功勋不是实际功勋,而是修正过的的结果,修正的方法就很值得玩味了,这正是形成差别的关键所在
赵抗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如果真的搞成每个人都有继承权,那赵国非空中解体不可。但若还是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出垃圾君王的概率又实在太高了。赵国的军权可都是集中在国王手中的,要是无能之人坐在这个位置上,危害实在太大了。所以赵抗思量月余,找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他规定,国王的子嗣功勋照实计算,三代以内的王族(按父系归类,母系不管几代都不算皇族。)子弟减半计算,三代以外的支系王族成员再减半,外姓之人则再减半。以上只限男子,如果是女人的话,还得减半。另外,如果是外姓或女人成为国王,其子嗣在王位继承上作外姓处理,但可以享受前面提到的两项权利。而如果某外姓连续两代担任国王,并且保持赵国原有的基本制度不变,那么该家族可以取代赵氏,成为新的王族。另外,每个人都有继承的权利,也有不继承的权利,也算是给个人保留一点自由。
如赵抗所料想的那样,这项制度虽然对大部分人都有好处,但是由于中华数千年以来家天下的传统,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了反对。但是赵抗表示,自己虽然还年轻,但未必就一定会有儿子,就算有儿子,也未必就适合当国王。就算一切都满足,几代之后也迟早要出问题的。因为赵氏子弟都从这项制度中获利,所以赵抗提出一个还说得过去的理由后,大家就不吭声了。
接下来是女人的问题,中华自古以来就是重男轻女,大家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在大家看来,赵抗允许女人参军从政就已经很过分了,要是出现了女王,男人们的面子还往哪儿搁啊?但赵抗以武则天和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太后为例,证明女人是有可能当好君王的。而且赵抗表示,自己已经对女人继承王位做出了很大的限制,就算是自己的女儿,也得比她的兄弟多出一倍功勋才行。何况赵抗还对王位旁落到女儿的夫家做出了防范,那就更没什么问题了。若她真的能做到,证明其才能出众,为什么不能当女王?最后,赵抗用一句话令大家都哑口无言,“难道你们觉得自己连女人的一半,都做不到吗?”
外姓继承的问题是反对得最激烈的,家天下的传统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不过因为除了赵氏子弟以外,其他所有人都从中得利,赵抗其实只需要说服他的那些堂兄弟和侄子就可以了。赵抗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一个外姓之人能获得超过第二名八倍的功勋,那他完全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奇才。对这种人来说,就算你不给他机会,只要他有野心,也一样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夺得王位。而那样的话,赵国将陷入内战的泥潭,百姓就太可怜了。而且,如果此人是通过暴力方法夺得王位,那么原有的赵氏王族一定会被斩草除根,这对赵氏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国王可以预先将其除去,但是一来人才难得,这样做实在太可惜;二来也可能会失手,那么此人夺位成功后,想他不报复都是不可能的。而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王朝是亘古不灭的,赵抗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赵氏族人本就对赵抗心怀畏惧,再加上赵抗说的也确有道理,大家便大都不再反对。而赵抗又适时地激了他们一下,“难道你们就没一点志气吗?我已经给你们大开方便之门了,你们要还赢不了,我就真的得叫你们一声‘废物’了”
那些小伙子中最大的也就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而经过赵抗这一年多的培养,他们原本被压抑了很久的血性也得以恢复。如今赵抗这么一激,他们怎么受得了?于是连最后一点反对的声音也消失无踪了。
赵抗本来以为,只要搞定了族人,那些外姓将领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没想到虞允文带头反对,自然其他人也只能随声附和了。赵抗并没有当众说服虞允文的十足把握,便选择了两人间私下会谈的方式。
结果谈了一会才知道,虞允文并不是反对赵抗制定的这项制度,而是反对他在北伐期间公布此事。赵抗目前并无子嗣,也就是说大家都有机会,如今北伐正是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赵抗这样一刺激,很可能令众将急功近利,那些赵氏子弟尤其如此。
赵抗听后反而笑了,“虞相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如果连这点诱惑都抵抗不了,那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坐我现在的位子,想找死就随便他们好了。”
虞允文叹息了一声,赵抗的话是没错,可将亲人的生命都视如草芥,他要不是太强,而且有君王的身份,在这世界上恐怕很难生存吧,尽管赵抗是出于公心,但旁人可未必这么看。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也就不再反对,毕竟这项制度就其本身来讲,应该还是很适合赵国这个特殊国家的。
江晨星原本就支持赵抗的决定,如今虞允文也发话表示支持,原有的反对意见自然很快就消失了,赵抗便离开徐州返回了临安。虽然事情闹得很大,这一制度只不过是试行的,如果赵抗发现其存在明显漏洞的话,仍有改动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日后赵抗进行修改,也算不上失信于天下了。
赵抗这次回来后,除了礼仪和书法外,吴太后还对其展开了音乐方面的教学。虽然音乐不像那两样那么有用,但一来可以调节心情、改善气质;二来身为君王,连音乐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可是会被人笑话没文化的。而且吴太后对赵最好a构在诗词书画上的天赋可是很了解的,心想赵抗是他亲生儿子,学起来应该很快才对,但结果却令她大跌眼镜。赵抗在这方面,简直比猪还蠢,进步慢得可怜。而且不止是音乐,经过吴太后测试,在赵构擅长的领域中,赵抗除了书法和文章还稍微有点潜力以外,其他方面可以说是毫无天赋可言。
一心思念亡夫的吴太后很不甘心,她甚至不顾嫌疑,将刘檀请了出来给赵抗当老师。刘檀虽然恨意未消,但也不敢违逆这位太后姐姐的意思,她可知道这位姐姐并不像外人认为的那样心慈手软。z
赵抗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如果真的搞成每个人都有继承权,那赵国非空中解体不可。但若还是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出垃圾君王的概率又实在太高了。赵国的军权可都是集中在国王手中的,要是无能之人坐在这个位置上,危害实在太大了。所以赵抗思量月余,找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他规定,国王的子嗣功勋照实计算,三代以内的王族(按父系归类,母系不管几代都不算皇族。)子弟减半计算,三代以外的支系王族成员再减半,外姓之人则再减半。以上只限男子,如果是女人的话,还得减半。另外,如果是外姓或女人成为国王,其子嗣在王位继承上作外姓处理,但可以享受前面提到的两项权利。而如果某外姓连续两代担任国王,并且保持赵国原有的基本制度不变,那么该家族可以取代赵氏,成为新的王族。另外,每个人都有继承的权利,也有不继承的权利,也算是给个人保留一点自由。
如赵抗所料想的那样,这项制度虽然对大部分人都有好处,但是由于中华数千年以来家天下的传统,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了反对。但是赵抗表示,自己虽然还年轻,但未必就一定会有儿子,就算有儿子,也未必就适合当国王。就算一切都满足,几代之后也迟早要出问题的。因为赵氏子弟都从这项制度中获利,所以赵抗提出一个还说得过去的理由后,大家就不吭声了。
接下来是女人的问题,中华自古以来就是重男轻女,大家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在大家看来,赵抗允许女人参军从政就已经很过分了,要是出现了女王,男人们的面子还往哪儿搁啊?但赵抗以武则天和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太后为例,证明女人是有可能当好君王的。而且赵抗表示,自己已经对女人继承王位做出了很大的限制,就算是自己的女儿,也得比她的兄弟多出一倍功勋才行。何况赵抗还对王位旁落到女儿的夫家做出了防范,那就更没什么问题了。若她真的能做到,证明其才能出众,为什么不能当女王?最后,赵抗用一句话令大家都哑口无言,“难道你们觉得自己连女人的一半,都做不到吗?”
外姓继承的问题是反对得最激烈的,家天下的传统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不过因为除了赵氏子弟以外,其他所有人都从中得利,赵抗其实只需要说服他的那些堂兄弟和侄子就可以了。赵抗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一个外姓之人能获得超过第二名八倍的功勋,那他完全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奇才。对这种人来说,就算你不给他机会,只要他有野心,也一样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夺得王位。而那样的话,赵国将陷入内战的泥潭,百姓就太可怜了。而且,如果此人是通过暴力方法夺得王位,那么原有的赵氏王族一定会被斩草除根,这对赵氏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国王可以预先将其除去,但是一来人才难得,这样做实在太可惜;二来也可能会失手,那么此人夺位成功后,想他不报复都是不可能的。而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王朝是亘古不灭的,赵抗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赵氏族人本就对赵抗心怀畏惧,再加上赵抗说的也确有道理,大家便大都不再反对。而赵抗又适时地激了他们一下,“难道你们就没一点志气吗?我已经给你们大开方便之门了,你们要还赢不了,我就真的得叫你们一声‘废物’了”
那些小伙子中最大的也就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而经过赵抗这一年多的培养,他们原本被压抑了很久的血性也得以恢复。如今赵抗这么一激,他们怎么受得了?于是连最后一点反对的声音也消失无踪了。
赵抗本来以为,只要搞定了族人,那些外姓将领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没想到虞允文带头反对,自然其他人也只能随声附和了。赵抗并没有当众说服虞允文的十足把握,便选择了两人间私下会谈的方式。
结果谈了一会才知道,虞允文并不是反对赵抗制定的这项制度,而是反对他在北伐期间公布此事。赵抗目前并无子嗣,也就是说大家都有机会,如今北伐正是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赵抗这样一刺激,很可能令众将急功近利,那些赵氏子弟尤其如此。
赵抗听后反而笑了,“虞相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如果连这点诱惑都抵抗不了,那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坐我现在的位子,想找死就随便他们好了。”
虞允文叹息了一声,赵抗的话是没错,可将亲人的生命都视如草芥,他要不是太强,而且有君王的身份,在这世界上恐怕很难生存吧,尽管赵抗是出于公心,但旁人可未必这么看。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也就不再反对,毕竟这项制度就其本身来讲,应该还是很适合赵国这个特殊国家的。
江晨星原本就支持赵抗的决定,如今虞允文也发话表示支持,原有的反对意见自然很快就消失了,赵抗便离开徐州返回了临安。虽然事情闹得很大,这一制度只不过是试行的,如果赵抗发现其存在明显漏洞的话,仍有改动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日后赵抗进行修改,也算不上失信于天下了。
赵抗这次回来后,除了礼仪和书法外,吴太后还对其展开了音乐方面的教学。虽然音乐不像那两样那么有用,但一来可以调节心情、改善气质;二来身为君王,连音乐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可是会被人笑话没文化的。而且吴太后对赵最好a构在诗词书画上的天赋可是很了解的,心想赵抗是他亲生儿子,学起来应该很快才对,但结果却令她大跌眼镜。赵抗在这方面,简直比猪还蠢,进步慢得可怜。而且不止是音乐,经过吴太后测试,在赵构擅长的领域中,赵抗除了书法和文章还稍微有点潜力以外,其他方面可以说是毫无天赋可言。
一心思念亡夫的吴太后很不甘心,她甚至不顾嫌疑,将刘檀请了出来给赵抗当老师。刘檀虽然恨意未消,但也不敢违逆这位太后姐姐的意思,她可知道这位姐姐并不像外人认为的那样心慈手软。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