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夜回到解放前
逆风阵阵,彤云密布。(小说文学网)1937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晋北高原的山谷中,一队穷苦老百姓打扮的人正匆匆赶路,队伍中有一辆骡子拉的平板大车,车上一名二十多岁的少妇,怀中抱着一个四、五岁大双目紧闭的小男孩,一脸的焦虑之色。
这时,车旁的一名青年男子走过来问道:“冬梅,孩子怎么样了?”少妇把脸贴到孩子的额头上,叹了口气说:“倒是不那么烫了。可这孩子已经昏睡了四天了,怎么还不醒啊?”说着,眼中升起一层水雾。
“咳咳”正在这时,怀中的孩子发出了一阵沉闷的咳嗽声。青年男子和少妇一惊,急忙抬头叫道:“乔大哥,乔大哥。”
“来了。”队伍后,一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闻声跑了过来。
“乔大哥,孩子刚才咳嗽了。”少妇冬梅急忙说道。“不要着急。”这位乔大哥安慰道:“我来看看。”说着,用右手三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号了下脉。跟着又轻轻捏住他的小脸,把他的小嘴张开看了看舌苔,微微点了点头。从身后的包袱里取出一个小木盒,打开之后,取出一枚银针,说道:“我先用针把他肺中的痰催出,看看怎么样。”说完解开孩子的小棉袄,往他身上扎去。
不多时,只听孩子又是一阵咳嗽,冬梅忙把孩子抱直,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后背。“噗。”一口浊痰从孩子口中吐出。孩子发出一声舒服的呻吟,眼皮颤了几颤,微微睁开了眼。乔大哥点了点头,“不错,孩子醒过来了。如果天黑前能找到一个村镇,我再开些药。吃几服下去孩子就彻底好了。”“谢谢,谢谢乔大哥。”冬梅喜极而泣,连声地感谢,周围的一些人也纷纷凑过来,一番感激安慰客套,自然不用多说。不过谁也没注意到刚刚苏醒的小男孩此时正瞪大了双眼,吃惊的看着四周,心中一个声音高喊:“这什么情况呀!”
几天后的傍晚,众人来到一座破败多年的小庙休息,有四个年青人轮流在庙外守夜,余下的挤在一处还算整齐的屋子的。吃过晚饭后,大家相继睡下,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小男孩睁开了眼睛,望着屋子中间的篝火出神。
张振华,男,七零后,父母双亡,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无高学历,无车,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纯**丝一个。因为在网吧工作的关系,虽然他本身不抽烟,却长期吸入大量二手烟,结果得了严重肺病,经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乎缺氧。记得穿过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住院,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大量的痰液涌了上来,偏偏越咳越多,越多越咳。终于眼前一黑,脑袋一晕,再一睁眼,面前站了一圈穿着老旧棉衣的人,而自己却被抱在一个年轻女人的怀里。这让他感到极度震惊的同时,也让至今还未“脱光”的他极度尴尬。
抬起头看着虽然已经熟睡,却仍把自己抱在怀中的这个时代的母亲方冬梅,和她旁边的这个时代的父亲张盛,张振华又轻叹了一声。父母二人以前都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当然最初彼此都不太熟,父亲学农业,母亲学英语。“九一八”后,他们随着众多的学生流亡到了北平。
方冬梅的家境不错,在北平的亲戚的介绍下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在命运的安排下,不久之后张盛也来到这所中学教生物。和那些反映这个时代的影视剧一样,他们也是四处奔走,大声呼吁国民政府抗日,至于结果吗?因为参加游行集会,被关了几次监狱,好在关他们的那个监狱长人还算不错,没有太为难这些逃亡的学生。
在这期间两个人先后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而共同的遭遇和际遇也让这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并取名振华。“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华北沦陷。南方,“八一三淞沪会战”,国军虽然打得惨烈,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山西的太原、忻口战役同样如此,而这其中,八路军于9月25日的“平型关伏击战”和10月初的“阳明堡战斗”却是获胜,这让夫妻二人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于是夫妻二人在北平地下党的安排下,收拾好细软带上儿子离开北平,去投奔革命的圣地。
这一行人中除了那四名守夜的年青人是地下党安排接应他们的八路军战士,余下的也是去参加的八路军的热血青年。不料众人刚一进山西境内,就碰到了一伙土匪,虽然最终被四名战士击退,但震耳的枪声和呼啸的子弹却把小振华吓得够呛,再加上一路来吃不好睡不好,担惊受怕,顿时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于是来自未来的张振华和现在的小振华来了身份互换。
从被窝里把手伸出,迎着火华看着这双细皮嫩肉的小手,张振华又叹了口气。以前在网上看穿越抗战文的时候心里也曾激动过、热血过,可为什么人家穿过来的时候差不多都是成年人了,而自己却是个小屁孩儿,就这小身板就是拿手枪也拿不稳呀。
“嗯,现在是1937年底,我四岁多不到五岁。如果老天保佑我平平安安的活到1951年,那时候我18,就该打朝鲜战争了。”小振华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合计着,“哎呀,到时候,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这是个问题。”
迷迷糊糊的一觉睡到天亮,守夜的战士过来叫众人起床继续赶路。小振华被方冬梅拍起后,揉着眼睛问班长刘二娃“刘叔叔,我们还要走多久啊?”刘二娃笑道:“翻过前面那道梁就到我们的根据地了。然后大家休整一下,只要顺利,大家加把劲再赶两天,过了黄河就快到陕北了。”“噢!”众人听后,一阵欢呼。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之后,众人继续赶路,虽说胜利在望,但是大家一点也不敢松懈马虎,自从太原会战失利后,阎老西就窝在了临汾,现在山西北到大同,南到平遥,到处都有鬼子、伪军。被他们抓到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总算老天保佑,众人在下午3点左右,赶到了八路军120师某部驻扎的小村,部队的政委亲自迎到了村口,并和这些爱国的热血青年一一握手,“欢迎,欢迎各位!欢迎各位!”
张振华此时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这一路爬山越岭地走下来,以他这么小的身板早就累得够呛,本来进村的时候是被张盛背着来的,这时已经从爸爸背上下来,被爸爸牵着小手站在地上,好奇地四处打量。
“怨不得都叫土八路呢,原来真是够土的。”和后世电视里那些衣着鲜亮的抗战剧不同,此时的八路军无论衣服布料、样式都给人一种难看的感觉。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只八路,实际上除了老蒋嫡系部队的中、高层军官才能做一身合体的料子军装外,余下的小兵穿着都不怎么样。包括后世网上传出的一些什么“德械师”、“美械师”之类的。张振华有时也奇怪,明明一样的德式钢盔,怎么戴在德国人头上就显得帅气,戴到国军头上却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呢?
“小朋友,在看什么呀?”一句话把张振华的心思拉了过来,只见政委已经走到他的面前,正微笑着看着他。“在看八路军叔叔。”张振华答道。
“哦,那八路军叔叔是不是很威风?长大了是不是也想跟他们一样啊?”政委接着问。
“嗯,伯伯,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呀?”张振华眨巴着大眼睛问道。
“呵。”政委被逗着笑了起来,“伯伯可不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呀。”
“真话就是八路军叔叔的衣服太难看了,灰扑扑的,一点也不帅。而且枪也乱七八糟的。”张振华摇晃着小脑袋说道。
“你这孩子说什么呢!”张盛抬手在儿子的小屁屁上打了两巴掌,转头对政委说:“首长别生气,我儿子他不懂事。”
“是伯伯让我说真话的。”张振华撅着嘴嘀咕道。
“没关系,童言无忌嘛。”政委笑着摆了摆手,接着又对众人说:“同志们,这孩子说得没错,我们八路军在各方面条件确实不如国民党正规军,但是我们依然有信心把侵略赶出我们中国去!”
“没错!”“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顿时,四周口号声,掌声响成一片。
“好了不多说,大伙进村休息吧。”政委把手一挥,几名战士走过来,帮助众人把行李搬进了村中的各个住处。当晚,部队炊事班又为众人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欢迎宴,各家借住的老乡还为他们烧好了热水。众人一路担惊害怕的心情这才稍微得到了些放松。
大家在村中休整了一天,负责护送的四位战士的枪支弹药也都补充完备,临行时,首长又派出了一个班的老战士护送,因为出了根据地直到黄河,一路都有鬼子重兵把守。总算一路有惊无险,大家终于顺利渡过黄河。
“看,前面那里就是我们的地方了。”刘二娃兴奋的指着前方的一座小县城,“进了城,就有人专门送你们去陕北见毛主席了。”
“我们终于到了!”众人顿时欢呼起来。小振华则咧着小嘴,一劲儿地傻乐,“陕北,毛主席,哦呵呵呵。”
逆风阵阵,彤云密布。(小说文学网)1937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晋北高原的山谷中,一队穷苦老百姓打扮的人正匆匆赶路,队伍中有一辆骡子拉的平板大车,车上一名二十多岁的少妇,怀中抱着一个四、五岁大双目紧闭的小男孩,一脸的焦虑之色。
这时,车旁的一名青年男子走过来问道:“冬梅,孩子怎么样了?”少妇把脸贴到孩子的额头上,叹了口气说:“倒是不那么烫了。可这孩子已经昏睡了四天了,怎么还不醒啊?”说着,眼中升起一层水雾。
“咳咳”正在这时,怀中的孩子发出了一阵沉闷的咳嗽声。青年男子和少妇一惊,急忙抬头叫道:“乔大哥,乔大哥。”
“来了。”队伍后,一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闻声跑了过来。
“乔大哥,孩子刚才咳嗽了。”少妇冬梅急忙说道。“不要着急。”这位乔大哥安慰道:“我来看看。”说着,用右手三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号了下脉。跟着又轻轻捏住他的小脸,把他的小嘴张开看了看舌苔,微微点了点头。从身后的包袱里取出一个小木盒,打开之后,取出一枚银针,说道:“我先用针把他肺中的痰催出,看看怎么样。”说完解开孩子的小棉袄,往他身上扎去。
不多时,只听孩子又是一阵咳嗽,冬梅忙把孩子抱直,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后背。“噗。”一口浊痰从孩子口中吐出。孩子发出一声舒服的呻吟,眼皮颤了几颤,微微睁开了眼。乔大哥点了点头,“不错,孩子醒过来了。如果天黑前能找到一个村镇,我再开些药。吃几服下去孩子就彻底好了。”“谢谢,谢谢乔大哥。”冬梅喜极而泣,连声地感谢,周围的一些人也纷纷凑过来,一番感激安慰客套,自然不用多说。不过谁也没注意到刚刚苏醒的小男孩此时正瞪大了双眼,吃惊的看着四周,心中一个声音高喊:“这什么情况呀!”
几天后的傍晚,众人来到一座破败多年的小庙休息,有四个年青人轮流在庙外守夜,余下的挤在一处还算整齐的屋子的。吃过晚饭后,大家相继睡下,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小男孩睁开了眼睛,望着屋子中间的篝火出神。
张振华,男,七零后,父母双亡,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无高学历,无车,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纯**丝一个。因为在网吧工作的关系,虽然他本身不抽烟,却长期吸入大量二手烟,结果得了严重肺病,经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乎缺氧。记得穿过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住院,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大量的痰液涌了上来,偏偏越咳越多,越多越咳。终于眼前一黑,脑袋一晕,再一睁眼,面前站了一圈穿着老旧棉衣的人,而自己却被抱在一个年轻女人的怀里。这让他感到极度震惊的同时,也让至今还未“脱光”的他极度尴尬。
抬起头看着虽然已经熟睡,却仍把自己抱在怀中的这个时代的母亲方冬梅,和她旁边的这个时代的父亲张盛,张振华又轻叹了一声。父母二人以前都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当然最初彼此都不太熟,父亲学农业,母亲学英语。“九一八”后,他们随着众多的学生流亡到了北平。
方冬梅的家境不错,在北平的亲戚的介绍下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在命运的安排下,不久之后张盛也来到这所中学教生物。和那些反映这个时代的影视剧一样,他们也是四处奔走,大声呼吁国民政府抗日,至于结果吗?因为参加游行集会,被关了几次监狱,好在关他们的那个监狱长人还算不错,没有太为难这些逃亡的学生。
在这期间两个人先后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而共同的遭遇和际遇也让这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并取名振华。“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华北沦陷。南方,“八一三淞沪会战”,国军虽然打得惨烈,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山西的太原、忻口战役同样如此,而这其中,八路军于9月25日的“平型关伏击战”和10月初的“阳明堡战斗”却是获胜,这让夫妻二人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于是夫妻二人在北平地下党的安排下,收拾好细软带上儿子离开北平,去投奔革命的圣地。
这一行人中除了那四名守夜的年青人是地下党安排接应他们的八路军战士,余下的也是去参加的八路军的热血青年。不料众人刚一进山西境内,就碰到了一伙土匪,虽然最终被四名战士击退,但震耳的枪声和呼啸的子弹却把小振华吓得够呛,再加上一路来吃不好睡不好,担惊受怕,顿时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于是来自未来的张振华和现在的小振华来了身份互换。
从被窝里把手伸出,迎着火华看着这双细皮嫩肉的小手,张振华又叹了口气。以前在网上看穿越抗战文的时候心里也曾激动过、热血过,可为什么人家穿过来的时候差不多都是成年人了,而自己却是个小屁孩儿,就这小身板就是拿手枪也拿不稳呀。
“嗯,现在是1937年底,我四岁多不到五岁。如果老天保佑我平平安安的活到1951年,那时候我18,就该打朝鲜战争了。”小振华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合计着,“哎呀,到时候,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这是个问题。”
迷迷糊糊的一觉睡到天亮,守夜的战士过来叫众人起床继续赶路。小振华被方冬梅拍起后,揉着眼睛问班长刘二娃“刘叔叔,我们还要走多久啊?”刘二娃笑道:“翻过前面那道梁就到我们的根据地了。然后大家休整一下,只要顺利,大家加把劲再赶两天,过了黄河就快到陕北了。”“噢!”众人听后,一阵欢呼。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之后,众人继续赶路,虽说胜利在望,但是大家一点也不敢松懈马虎,自从太原会战失利后,阎老西就窝在了临汾,现在山西北到大同,南到平遥,到处都有鬼子、伪军。被他们抓到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总算老天保佑,众人在下午3点左右,赶到了八路军120师某部驻扎的小村,部队的政委亲自迎到了村口,并和这些爱国的热血青年一一握手,“欢迎,欢迎各位!欢迎各位!”
张振华此时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这一路爬山越岭地走下来,以他这么小的身板早就累得够呛,本来进村的时候是被张盛背着来的,这时已经从爸爸背上下来,被爸爸牵着小手站在地上,好奇地四处打量。
“怨不得都叫土八路呢,原来真是够土的。”和后世电视里那些衣着鲜亮的抗战剧不同,此时的八路军无论衣服布料、样式都给人一种难看的感觉。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只八路,实际上除了老蒋嫡系部队的中、高层军官才能做一身合体的料子军装外,余下的小兵穿着都不怎么样。包括后世网上传出的一些什么“德械师”、“美械师”之类的。张振华有时也奇怪,明明一样的德式钢盔,怎么戴在德国人头上就显得帅气,戴到国军头上却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呢?
“小朋友,在看什么呀?”一句话把张振华的心思拉了过来,只见政委已经走到他的面前,正微笑着看着他。“在看八路军叔叔。”张振华答道。
“哦,那八路军叔叔是不是很威风?长大了是不是也想跟他们一样啊?”政委接着问。
“嗯,伯伯,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呀?”张振华眨巴着大眼睛问道。
“呵。”政委被逗着笑了起来,“伯伯可不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呀。”
“真话就是八路军叔叔的衣服太难看了,灰扑扑的,一点也不帅。而且枪也乱七八糟的。”张振华摇晃着小脑袋说道。
“你这孩子说什么呢!”张盛抬手在儿子的小屁屁上打了两巴掌,转头对政委说:“首长别生气,我儿子他不懂事。”
“是伯伯让我说真话的。”张振华撅着嘴嘀咕道。
“没关系,童言无忌嘛。”政委笑着摆了摆手,接着又对众人说:“同志们,这孩子说得没错,我们八路军在各方面条件确实不如国民党正规军,但是我们依然有信心把侵略赶出我们中国去!”
“没错!”“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顿时,四周口号声,掌声响成一片。
“好了不多说,大伙进村休息吧。”政委把手一挥,几名战士走过来,帮助众人把行李搬进了村中的各个住处。当晚,部队炊事班又为众人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欢迎宴,各家借住的老乡还为他们烧好了热水。众人一路担惊害怕的心情这才稍微得到了些放松。
大家在村中休整了一天,负责护送的四位战士的枪支弹药也都补充完备,临行时,首长又派出了一个班的老战士护送,因为出了根据地直到黄河,一路都有鬼子重兵把守。总算一路有惊无险,大家终于顺利渡过黄河。
“看,前面那里就是我们的地方了。”刘二娃兴奋的指着前方的一座小县城,“进了城,就有人专门送你们去陕北见毛主席了。”
“我们终于到了!”众人顿时欢呼起来。小振华则咧着小嘴,一劲儿地傻乐,“陕北,毛主席,哦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