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爷子因为经营的原因知道铁路,同时又因为同工部和合作明白火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作为一个商人,无论是否是行商都非常清楚从一地至另一地的难处。比如江南、直隶还好些,这些靠近繁华之处或者紧要大城的地方,除了官道外还有水路连接,通行便利。可其他地方就不怎么样了,所谓的官道难走的很,更不用说一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官道可言。
这就导致了从一地前往另一地的难处,假如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那么走上十天半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奇怪。除了路难走,一路上不确定的因素更多,比如说天气、地形甚至因为人的因素所导致的各种问题,都能让一些意外发生。
运气好的,一路艰难抵达谢天谢地,运气差些的折人损物,假如再碰上些天灾**,那么甚至在路上丢掉性命也是有的。
就算是在江南之地,道路制约运输成本的因素也是存在,所以假如铁路建成,那么连通各方,朝发昔至,不仅能大大缩短来往的时间,更能使其一路安然无恙。更重要的是,铁路运输的运载量远非普通车马可比,周家早就打听过了,如今的火车头一下子就能拉动数十万斤的人物,从中足以可见铁路的优势。
周姓商人同大伙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火车和铁路,在他的讲解下在座几个对此只知皮毛的商人终于搞明白了何为铁路,何又为火车。
“周兄,这铁路真的有如你的那么好?”一人依旧有些不放心地追问道。
周姓商人笑呵呵地吃了口菜,点头道:“好不好,我说了也不算,等到时候你们亲眼见一见就明白了,据说科学院和铁道司已在联手对之前矿山的铁路进行改造,弃之前车马换以火车,如各位有路子的话可以亲自跑去瞧瞧,等瞧完就自然清楚。”
大家连连点头,对于周姓商人的这个建议他们自然不会不信,毕竟周家的信用摆在这里,大家和周姓商人也不是第一天认识,各自都是合作了好几年的伙伴,既然他如此说,那么这事就是真的。
但也有人觉得奇怪,倒不是不信他的话,而是觉得周姓商人今日所言有些太爽快了,当即半开玩笑半好奇地询问,既然如此,周姓商人为何要直言相告,如此好事何不藏着掖着,以周家的财力再加上同工部合作的关系,在铁道司中多占些不是更好么?
听了这句话,周姓商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说话那人连连摇头,不仅是说话人不明白他笑些什么,就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一头雾水。
“你们呀,你们。”周姓商人笑着道:“铁道司给众商行发文,邀天下各商前来合作,难道此事是我周家一家能瞒得住的?各位不就早就前来南京了?再者,我周家虽薄有家产,这些年在皇爷和朝廷的照顾下更是兴旺不少,但相比那些大商行,比如叶家、包家、王家、严家甚至蒋家等等远远不如,除去这几大家外,还有南边的十三行各贾商,虽说如今是我大明当政,十三行早就是昨日黄花,可随着香港如上海一般大兴,这些贾商这些年获利甚厚,远不是普通商行可比。如果在之前,还得加上福建那边,只可惜……。”
说到这,周姓商人就不再讲下去了,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他话中的意思。的确,如今大明的各大商行基本在宁波、广东、福建三地,假如把天津和直隶那边也计算进去的话倒也可以,但因为大明是在江南复起,自然得到红利更多的就是南方各商了。
只是福建商团,原本属于天下三大商团集团之一,其财力在大明开海后更是暴增,但可惜的是那些福建佬不思君恩,胆大妄为,同地方勾结上下其手,最终酿成了福建案的发生。
福建案后,福建官场基本被一扫而空,而福建商团也遭受了重大打击,几家福建商团中的头面人物被砍了脑袋的不在少数,而幸存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而已。
所以,眼下的福建商团已没了往日的辉煌,再加上广东、浙江各商由于离得近,在福建案后很快就联手瓜分了犯事的商团成员的商路,并取而代之。也许再过些年,一个新的福建商团会再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但至少如今是不可能的了。
不去说福建商团的事,周姓商人继续解释,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这铁路的事原本朝廷就要大张旗鼓,他如何可能瞒得住?何况周家历来诚信,也不会去这样的事。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周家虽然有钱,可要同能拥有香港的包家和经营上海的叶家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就算像包家、叶家、严家、王家还有蒋家这些豪商大族,他们也根本做不到独揽铁路一事,根据周家打听的消息,这铁路修建耗资巨大,不是百万就能搞定的,根据铁道司前期披露的消息,朝廷准备先建一条由南京至镇江的铁路,随后再把这条铁路进行延伸,过常州、无锡、苏州、太仓直至上海。
这么一条铁路,不仅要修路架桥,更牵涉到地方土地的征用等等,再加上铁轨的铺设更是耗费巨大,这算下来仅南京至镇江一段恐怕就要数千万的投资,继续延伸下去,等铁路全部修建完毕,其投入何止数亿?
周家虽然殷实,在铁厂获利甚多,在商人中不算大商也相差无己,但一口气要拿出五十万来也差不多到砸锅卖铁的程度了。至于那些豪商大族,一家恐怕最多也就几百万之数而已,如此大的资金但对于铁路的投资几乎是九牛一毛。
所以,铁路的投资其实对于各家来讲根本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占得大头,再说朝廷早就料到了这些,也绝不可能把大股股份交由一家来。按照目前的情况,最终的可能性就是朝廷占了一部分,随后其他股份分别由各商认购的样子。
这也是周姓商人根本不隐瞒的真正原因,因为他知道没有丝毫隐瞒的意义。当然,他对于此事其实也是有些私心的,但不在于股份的多少,前来认购是周家看好铁路这个新兴事物的前景,另外也是用这方式表示周家报效朝廷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别忘记周家是干什么的了?有了铁路的股份,他周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铁路项目从工部取得铁轨甚至火车的建造订单,这对于周家的未来是极为有利的。
其实,作为一个商人,无论是否是行商都非常清楚从一地至另一地的难处。比如江南、直隶还好些,这些靠近繁华之处或者紧要大城的地方,除了官道外还有水路连接,通行便利。可其他地方就不怎么样了,所谓的官道难走的很,更不用说一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官道可言。
这就导致了从一地前往另一地的难处,假如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那么走上十天半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奇怪。除了路难走,一路上不确定的因素更多,比如说天气、地形甚至因为人的因素所导致的各种问题,都能让一些意外发生。
运气好的,一路艰难抵达谢天谢地,运气差些的折人损物,假如再碰上些天灾**,那么甚至在路上丢掉性命也是有的。
就算是在江南之地,道路制约运输成本的因素也是存在,所以假如铁路建成,那么连通各方,朝发昔至,不仅能大大缩短来往的时间,更能使其一路安然无恙。更重要的是,铁路运输的运载量远非普通车马可比,周家早就打听过了,如今的火车头一下子就能拉动数十万斤的人物,从中足以可见铁路的优势。
周姓商人同大伙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火车和铁路,在他的讲解下在座几个对此只知皮毛的商人终于搞明白了何为铁路,何又为火车。
“周兄,这铁路真的有如你的那么好?”一人依旧有些不放心地追问道。
周姓商人笑呵呵地吃了口菜,点头道:“好不好,我说了也不算,等到时候你们亲眼见一见就明白了,据说科学院和铁道司已在联手对之前矿山的铁路进行改造,弃之前车马换以火车,如各位有路子的话可以亲自跑去瞧瞧,等瞧完就自然清楚。”
大家连连点头,对于周姓商人的这个建议他们自然不会不信,毕竟周家的信用摆在这里,大家和周姓商人也不是第一天认识,各自都是合作了好几年的伙伴,既然他如此说,那么这事就是真的。
但也有人觉得奇怪,倒不是不信他的话,而是觉得周姓商人今日所言有些太爽快了,当即半开玩笑半好奇地询问,既然如此,周姓商人为何要直言相告,如此好事何不藏着掖着,以周家的财力再加上同工部合作的关系,在铁道司中多占些不是更好么?
听了这句话,周姓商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说话那人连连摇头,不仅是说话人不明白他笑些什么,就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一头雾水。
“你们呀,你们。”周姓商人笑着道:“铁道司给众商行发文,邀天下各商前来合作,难道此事是我周家一家能瞒得住的?各位不就早就前来南京了?再者,我周家虽薄有家产,这些年在皇爷和朝廷的照顾下更是兴旺不少,但相比那些大商行,比如叶家、包家、王家、严家甚至蒋家等等远远不如,除去这几大家外,还有南边的十三行各贾商,虽说如今是我大明当政,十三行早就是昨日黄花,可随着香港如上海一般大兴,这些贾商这些年获利甚厚,远不是普通商行可比。如果在之前,还得加上福建那边,只可惜……。”
说到这,周姓商人就不再讲下去了,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他话中的意思。的确,如今大明的各大商行基本在宁波、广东、福建三地,假如把天津和直隶那边也计算进去的话倒也可以,但因为大明是在江南复起,自然得到红利更多的就是南方各商了。
只是福建商团,原本属于天下三大商团集团之一,其财力在大明开海后更是暴增,但可惜的是那些福建佬不思君恩,胆大妄为,同地方勾结上下其手,最终酿成了福建案的发生。
福建案后,福建官场基本被一扫而空,而福建商团也遭受了重大打击,几家福建商团中的头面人物被砍了脑袋的不在少数,而幸存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而已。
所以,眼下的福建商团已没了往日的辉煌,再加上广东、浙江各商由于离得近,在福建案后很快就联手瓜分了犯事的商团成员的商路,并取而代之。也许再过些年,一个新的福建商团会再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但至少如今是不可能的了。
不去说福建商团的事,周姓商人继续解释,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这铁路的事原本朝廷就要大张旗鼓,他如何可能瞒得住?何况周家历来诚信,也不会去这样的事。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周家虽然有钱,可要同能拥有香港的包家和经营上海的叶家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就算像包家、叶家、严家、王家还有蒋家这些豪商大族,他们也根本做不到独揽铁路一事,根据周家打听的消息,这铁路修建耗资巨大,不是百万就能搞定的,根据铁道司前期披露的消息,朝廷准备先建一条由南京至镇江的铁路,随后再把这条铁路进行延伸,过常州、无锡、苏州、太仓直至上海。
这么一条铁路,不仅要修路架桥,更牵涉到地方土地的征用等等,再加上铁轨的铺设更是耗费巨大,这算下来仅南京至镇江一段恐怕就要数千万的投资,继续延伸下去,等铁路全部修建完毕,其投入何止数亿?
周家虽然殷实,在铁厂获利甚多,在商人中不算大商也相差无己,但一口气要拿出五十万来也差不多到砸锅卖铁的程度了。至于那些豪商大族,一家恐怕最多也就几百万之数而已,如此大的资金但对于铁路的投资几乎是九牛一毛。
所以,铁路的投资其实对于各家来讲根本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占得大头,再说朝廷早就料到了这些,也绝不可能把大股股份交由一家来。按照目前的情况,最终的可能性就是朝廷占了一部分,随后其他股份分别由各商认购的样子。
这也是周姓商人根本不隐瞒的真正原因,因为他知道没有丝毫隐瞒的意义。当然,他对于此事其实也是有些私心的,但不在于股份的多少,前来认购是周家看好铁路这个新兴事物的前景,另外也是用这方式表示周家报效朝廷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别忘记周家是干什么的了?有了铁路的股份,他周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铁路项目从工部取得铁轨甚至火车的建造订单,这对于周家的未来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