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三章打出一片新天地7-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笔趣阁
二九三章打出一片新天地7-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笔趣阁-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笔趣阁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作者:枕石听涛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目前三大队人马激增,现在官兵已接近千人,骡马将近三百头,官兵每日消耗的柴米油盐和日用品,再加上骡马每日消耗的草料等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数字。【小说阅读文学网】
桑榆镇底处豫北,属于地形较为高大、土地相对贫瘠的丘陵地区,自古不是出产粮食的地区,本地农家出产的粮食仅仅能够保证自己食用。虽然桑榆镇是处于商道之上,但是兵荒马乱之时,日本鬼子凶残贪婪,土匪祸害频繁,很多商人开始明哲保身,不愿意为了钱财而送命,因此从外面运来的粮食等物资越来越少。
三大队每天的消耗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这个小镇的粮食物资开始短缺,物价开始飞涨,本地百姓的生活成本开始增高,民间开始有了些怨言。
现在正是盛夏,骡马可食用的青草还比较多,大不了让骑兵们多跑些路就可暂时解决,官兵们的日用品也可以节省着用,但是千把号人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李青林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训练作战吧?
外面的东西暂时运不进来,那只有从内部来找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青林召开了几次会议。经过大家多次商讨,众人一致认为可以在目前的防区内征收“抗日捐”。
民国时期民间负担很重,各种捐税多如牛毛,李青林是农家出身,自知捐税过多会伤及民心,因此有些犹豫。但是如果不采取此种办法,部队很可能马上就饿肚子,李青林只好硬着头皮和地方上的势力来商量。
李福和公开投敌之后,日伪对本地进行过两次扫荡,原来地方上的乡村政权早就土崩瓦解,目前在地方上主事的就是镇上的商业协会会长皮献酋和各村的乡绅和族长们,李青林需要商量的对象也就是这些人。
为了尽快得到地方上的支持,李青林先到裕民典当铺找到皮献酋,将自己的来意说了一遍。
李青林本以为这种让人出钱的事情会受到婉拒,没想到皮献酋却极力支持,并且给他出了个点子,那就是还可以向土财主们征收“爱国粮”。
“这不太好吧?他们会不会觉得捐税太多了而抗捐呢?”李青林本意只是想弄点买粮的钱,然后再向这些土财主们买些余粮,他还不想和地方上的势力闹得太僵。
没想到皮献酋却大摇其头,道:“李长官,这点捐税算个啥啊李福和没投敌之前,要钱要粮要骡马,少了哪一样他就会派兵来抢。百姓们除了应付李福和,还要给乡保缴纳钱粮捐税,这哪一样也不能少。李福和投敌以后带着日本人扫荡了两次,哪一次不是烧杀抢掠?自从你们来了以后,这些苛捐杂税全没有了,鬼子也不来了,你们现在要征收的‘抗日捐’和‘爱国粮’真不算多,和以前比
起来,那就是九牛之一毛。”
李青林闻言点了点头,皮献酋看了看他的脸色,接着说道:“只要你们在这里长期驻扎,百姓们会自觉自愿捐钱捐粮的。”
皮献酋这是话中有话,其实就是要求李青林的三大队长驻桑榆镇。只要三大队能抵抗住日伪的进攻,并保证百姓的安全,百姓们绝对会自觉自愿地支援军队。
对于皮献酋这样的商人来说,物价飞涨并不是坏事,他除了这家典当铺之外,在镇上还开有一家杂货店,物价飞涨让他的两个店赚了不少钱。
但是商人赚钱也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总不能今天赚了钱,明天就没了命,要是这样的话,那赚钱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最近皮献酋也和来镇上的财主们交换过意见,农村的财主们也是同样的想法,只要能保证没有兵匪祸害,他们还是愿意捐粮捐款的。
“这样吧,明后天我就召集镇上的商户和乡绅们开个会,宣布一下征收‘抗日捐’和‘爱国粮’的事。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征、该征多少才是适当的,征多了吧,老百姓承受不了,证少了吧,队伍又不够,这样吧,你就按照一千人马的消耗帮我算算,这个‘抗日捐’和‘爱国粮’该怎么征,以及该征多少。”李青林对皮献酋道。
“行,这个没问题我马上找人帮你们算一下,再合计合计该怎么征,保证将你这件事做好。”皮献酋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青林握了握他的手,道:“那就拜托皮老板了。”不过他又接着说道:“我看还是采用以前乡保征收粮款的办法吧,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大家的意见也比较少。”
皮献酋连连点头,道:“这样好,这样好,有了征收的章程和办法,无非算一下粮款的数量,这就省了好多事呢。”
告别了皮献酋,李青林回到了大队部。
李青林最后告诉皮献酋用老办法征收粮款,那也是防止这些人在里面捞钱。
李青林这次征收捐税的都是有钱人,为了提高他们交粮交捐的积极性,李青林将征收办法和征收数量都由这些人来定。李青林知道没有人愿意多出钱粮,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少出一些。这些人制定办法时,肯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的人甚至可能在里面贪污,李青林怕他们最终搞出的办法可能实施不下去。
李青林可不想因为这些人的自私自利而影响了自己征粮收捐的大事,因此提出了按老章程办的要求。
过了一天,李青林召开的会议按时召开,参加会议的是桑榆镇的一些商户和乡村的乡绅们以及族长们。作为本地掌握军权的实力人物发出了通知,这些人就算是不愿意,但是也不敢不来。
会议开得很成功,皮献酋提出的办法和以前
乡保征收粮款一样,但是名目却仅仅只有两项,征得数量也不多,这让长期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起来的人们放下了一颗心,因此大家都积极响应。
李青林的部队目前能完全控制的地区并不小,这个地区横跨万安和万林两县,东西五十多里路,南北七十多里,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划共有三个乡还多。但是,这都是丘陵和山区,并且山区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可耕地并不大,土地也不肥沃,人口并不多,再加上以前李福和的搜刮和今年日伪军的两次扫荡造成的巨大损失,本地区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很穷。
按照皮献酋他们算出来的征捐征粮数额,如果顺利收取上来,李青林这一千多人基本上可以不饿肚子,军饷也只能得到部分保障,但是绝对算不上能吃好过好。至于以后所需要的被服装具、武器弹药补充,那需要更多的钱,这些还是需要战区方面才能提供。
顺利解决了眼前的危机,李青林非常高兴,他留全体参会人员吃午饭,以表达对商户和乡绅们的感激之情。
为了给这些商户和乡绅们一个新鲜感,午饭是在军营吃的,每桌坐八个人,有四个菜一个汤,全部用大盆装着,而且全是军队的那种大锅烧的。中午上了一些酒,喝酒也不用杯子,用的是大碗。
饭后,李青林还带着他们来到训练场,每人发了一杆枪和三发子弹。在老兵和班长们的指导之下,这些人在训练场打了一次靶,过了一次枪瘾。
为了增强地方人士对第三大队必胜的信心,打靶结束以后,李青林又叫丁狗蛋带来警卫排,这一个排的士兵在训练场向商户和士绅们作了一次精彩的军事训练表演,自然是博得了满堂喝彩。
当大家兴尽分手的时候,皮献酋在李青林的耳边说了一个事,那就是本地最大的一个财主,靠近摩天岭那边的一个乡绅陈世德没有来,而只是派来了他的大管家,也就是他的大舅子穆金山来了。
这个穆金山在开会期间态度并不积极,甚至还有些抵触,看来陈家对这次征捐征粮并不支持,如果今后还要有类似的行动,李青林最好还要和他东家搞好关系。
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讯息,李青林在皮献酋临走前紧紧地握了握他的手,对他提供的消息表示了感谢。
送走乡绅和商户们以后,李青林安排金明钧和包家法准备好仓库,随时接收地方乡绅和族长们送来的军粮,同时,他还安排金明钧在暗地里对陈世德的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第二天,金明钧来通报调查的结果。
陈世德是本地最大的乡绅,他所居住的地方叫陈家寨,这个陈家寨离摩天岭约十多里路。
陈世德的爷爷是个很能干的庄稼人,因为
居住在商道边上,年轻的时候帮助晋商搞长途运输挣了一些钱。他中年以后回乡置田买地,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成了本地最大的一个地主。
陈世德一生娶了四个老婆,其中大老婆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二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他的小老婆没有生养。
到了他这一辈之后,他觉得国弱民穷不利于子孙的发展,因此他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孙,让他们出门或读书或经商。目前他和大老婆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香港,二人都在经商;和二老婆生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军官,现在正在重庆。
陈世德舍不得手里的产业,一直留在陈家寨看守祖业,他将自己和二老婆生的小儿子留在他身边,准备让小儿子给他养老送终。。。
更多到,地址
桑榆镇底处豫北,属于地形较为高大、土地相对贫瘠的丘陵地区,自古不是出产粮食的地区,本地农家出产的粮食仅仅能够保证自己食用。虽然桑榆镇是处于商道之上,但是兵荒马乱之时,日本鬼子凶残贪婪,土匪祸害频繁,很多商人开始明哲保身,不愿意为了钱财而送命,因此从外面运来的粮食等物资越来越少。
三大队每天的消耗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这个小镇的粮食物资开始短缺,物价开始飞涨,本地百姓的生活成本开始增高,民间开始有了些怨言。
现在正是盛夏,骡马可食用的青草还比较多,大不了让骑兵们多跑些路就可暂时解决,官兵们的日用品也可以节省着用,但是千把号人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李青林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训练作战吧?
外面的东西暂时运不进来,那只有从内部来找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青林召开了几次会议。经过大家多次商讨,众人一致认为可以在目前的防区内征收“抗日捐”。
民国时期民间负担很重,各种捐税多如牛毛,李青林是农家出身,自知捐税过多会伤及民心,因此有些犹豫。但是如果不采取此种办法,部队很可能马上就饿肚子,李青林只好硬着头皮和地方上的势力来商量。
李福和公开投敌之后,日伪对本地进行过两次扫荡,原来地方上的乡村政权早就土崩瓦解,目前在地方上主事的就是镇上的商业协会会长皮献酋和各村的乡绅和族长们,李青林需要商量的对象也就是这些人。
为了尽快得到地方上的支持,李青林先到裕民典当铺找到皮献酋,将自己的来意说了一遍。
李青林本以为这种让人出钱的事情会受到婉拒,没想到皮献酋却极力支持,并且给他出了个点子,那就是还可以向土财主们征收“爱国粮”。
“这不太好吧?他们会不会觉得捐税太多了而抗捐呢?”李青林本意只是想弄点买粮的钱,然后再向这些土财主们买些余粮,他还不想和地方上的势力闹得太僵。
没想到皮献酋却大摇其头,道:“李长官,这点捐税算个啥啊李福和没投敌之前,要钱要粮要骡马,少了哪一样他就会派兵来抢。百姓们除了应付李福和,还要给乡保缴纳钱粮捐税,这哪一样也不能少。李福和投敌以后带着日本人扫荡了两次,哪一次不是烧杀抢掠?自从你们来了以后,这些苛捐杂税全没有了,鬼子也不来了,你们现在要征收的‘抗日捐’和‘爱国粮’真不算多,和以前比
起来,那就是九牛之一毛。”
李青林闻言点了点头,皮献酋看了看他的脸色,接着说道:“只要你们在这里长期驻扎,百姓们会自觉自愿捐钱捐粮的。”
皮献酋这是话中有话,其实就是要求李青林的三大队长驻桑榆镇。只要三大队能抵抗住日伪的进攻,并保证百姓的安全,百姓们绝对会自觉自愿地支援军队。
对于皮献酋这样的商人来说,物价飞涨并不是坏事,他除了这家典当铺之外,在镇上还开有一家杂货店,物价飞涨让他的两个店赚了不少钱。
但是商人赚钱也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总不能今天赚了钱,明天就没了命,要是这样的话,那赚钱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最近皮献酋也和来镇上的财主们交换过意见,农村的财主们也是同样的想法,只要能保证没有兵匪祸害,他们还是愿意捐粮捐款的。
“这样吧,明后天我就召集镇上的商户和乡绅们开个会,宣布一下征收‘抗日捐’和‘爱国粮’的事。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征、该征多少才是适当的,征多了吧,老百姓承受不了,证少了吧,队伍又不够,这样吧,你就按照一千人马的消耗帮我算算,这个‘抗日捐’和‘爱国粮’该怎么征,以及该征多少。”李青林对皮献酋道。
“行,这个没问题我马上找人帮你们算一下,再合计合计该怎么征,保证将你这件事做好。”皮献酋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青林握了握他的手,道:“那就拜托皮老板了。”不过他又接着说道:“我看还是采用以前乡保征收粮款的办法吧,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大家的意见也比较少。”
皮献酋连连点头,道:“这样好,这样好,有了征收的章程和办法,无非算一下粮款的数量,这就省了好多事呢。”
告别了皮献酋,李青林回到了大队部。
李青林最后告诉皮献酋用老办法征收粮款,那也是防止这些人在里面捞钱。
李青林这次征收捐税的都是有钱人,为了提高他们交粮交捐的积极性,李青林将征收办法和征收数量都由这些人来定。李青林知道没有人愿意多出钱粮,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少出一些。这些人制定办法时,肯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的人甚至可能在里面贪污,李青林怕他们最终搞出的办法可能实施不下去。
李青林可不想因为这些人的自私自利而影响了自己征粮收捐的大事,因此提出了按老章程办的要求。
过了一天,李青林召开的会议按时召开,参加会议的是桑榆镇的一些商户和乡村的乡绅们以及族长们。作为本地掌握军权的实力人物发出了通知,这些人就算是不愿意,但是也不敢不来。
会议开得很成功,皮献酋提出的办法和以前
乡保征收粮款一样,但是名目却仅仅只有两项,征得数量也不多,这让长期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起来的人们放下了一颗心,因此大家都积极响应。
李青林的部队目前能完全控制的地区并不小,这个地区横跨万安和万林两县,东西五十多里路,南北七十多里,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划共有三个乡还多。但是,这都是丘陵和山区,并且山区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可耕地并不大,土地也不肥沃,人口并不多,再加上以前李福和的搜刮和今年日伪军的两次扫荡造成的巨大损失,本地区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很穷。
按照皮献酋他们算出来的征捐征粮数额,如果顺利收取上来,李青林这一千多人基本上可以不饿肚子,军饷也只能得到部分保障,但是绝对算不上能吃好过好。至于以后所需要的被服装具、武器弹药补充,那需要更多的钱,这些还是需要战区方面才能提供。
顺利解决了眼前的危机,李青林非常高兴,他留全体参会人员吃午饭,以表达对商户和乡绅们的感激之情。
为了给这些商户和乡绅们一个新鲜感,午饭是在军营吃的,每桌坐八个人,有四个菜一个汤,全部用大盆装着,而且全是军队的那种大锅烧的。中午上了一些酒,喝酒也不用杯子,用的是大碗。
饭后,李青林还带着他们来到训练场,每人发了一杆枪和三发子弹。在老兵和班长们的指导之下,这些人在训练场打了一次靶,过了一次枪瘾。
为了增强地方人士对第三大队必胜的信心,打靶结束以后,李青林又叫丁狗蛋带来警卫排,这一个排的士兵在训练场向商户和士绅们作了一次精彩的军事训练表演,自然是博得了满堂喝彩。
当大家兴尽分手的时候,皮献酋在李青林的耳边说了一个事,那就是本地最大的一个财主,靠近摩天岭那边的一个乡绅陈世德没有来,而只是派来了他的大管家,也就是他的大舅子穆金山来了。
这个穆金山在开会期间态度并不积极,甚至还有些抵触,看来陈家对这次征捐征粮并不支持,如果今后还要有类似的行动,李青林最好还要和他东家搞好关系。
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讯息,李青林在皮献酋临走前紧紧地握了握他的手,对他提供的消息表示了感谢。
送走乡绅和商户们以后,李青林安排金明钧和包家法准备好仓库,随时接收地方乡绅和族长们送来的军粮,同时,他还安排金明钧在暗地里对陈世德的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第二天,金明钧来通报调查的结果。
陈世德是本地最大的乡绅,他所居住的地方叫陈家寨,这个陈家寨离摩天岭约十多里路。
陈世德的爷爷是个很能干的庄稼人,因为
居住在商道边上,年轻的时候帮助晋商搞长途运输挣了一些钱。他中年以后回乡置田买地,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成了本地最大的一个地主。
陈世德一生娶了四个老婆,其中大老婆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二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他的小老婆没有生养。
到了他这一辈之后,他觉得国弱民穷不利于子孙的发展,因此他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孙,让他们出门或读书或经商。目前他和大老婆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香港,二人都在经商;和二老婆生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军官,现在正在重庆。
陈世德舍不得手里的产业,一直留在陈家寨看守祖业,他将自己和二老婆生的小儿子留在他身边,准备让小儿子给他养老送终。。。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