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五年,朝廷随着改革的持续,也花出去了38亿元的巨款,去年的财政税收为25亿,还盈余了8亿。而天启十五年的财政预测收入是30亿,加上盈余的8亿元,财政预算达到了38亿。

    这38亿元的巨款花出去,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大明各个改革省份都是大兴土木,各种民用基础设施建设接连不断的展开。同时最重要的一个建设就是学校的建设,所有改革省份都将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度。

    而在京城的师范大学,也培养出了大批的师资,六年义务教育全面铺开。大明的六年义务教育,也在天启十五年开始实行免费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完全的变成了一个非盈利的教育福利。

    尽管完全免费,会让朝廷在教育成本支出上有所上升,但却也可以确保老百姓的子女在享受基础教育方面有一个公平性,同时也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受到基本的启蒙教育。

    朱由校觉得要想让民族长盛久安,教育上必然是不能忽略的,没有听说哪个民族因为搞教育而搞衰弱的。

    所以对于如今大明的六年义务教育,朱由校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师资的培养,绝对不搞滥竽充数,对小学师资的培养和结业审核,也都是越来越严格的。

    礼部尚书也给朱由校写了一道奏章,汇报了一下全国六年义务教育的进展。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还是非常顺利的,毕竟大笔的经费投入之下,改革地区的小学都基本上都已经完成建设。

    但是问题也是存在,一方面是有些百姓不愿让子女入学,特别是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特别严重。

    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偏远山区,基础的义务教育难以普及。一方面是有些村落比较分散,村里的学生只有几个,专门搞一个小学又不划算,几个村一起办一个小学,孩子上学又不方便,需要在学校寄宿。

    针对第一个问题,朱由校想了想便写下了批示。

    “义务教育是大明公民应当尽到的基本义务,各地教育部门应对不令子女入学者做好充分思想工作,顽固不化令其缴纳罚金,罚金数额礼部再议。”

    朱由校对于这种不让子女上学的家长,还是见怪不怪的。有些家长根本不管子女是否能够受到教育,就想着早点让孩子在家里放放羊,或者到作坊、工厂里去干活。

    对于这样的家长,先做思想工作,实在做不通就进行罚款,软的硬的都上,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而对于那些偏远山区,人口不集中的地方,朱由校也有些犯愁。

    是进行并校,还是都成立一个小学堂?

    并校的话,孩子上学不方便,而且需要住宿。对于孩子来说,幼年时期在父母身边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影响情商发育,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对于孩子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待在父母身边,父母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身边就能让他们感觉很安心。而离开父母身边的孩子,则是会显得彷徨不安。

    所以并不能太早的让孩子过上集体的生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能不能把人口迁移出来呢?”朱由校心想,此时大明正好要对澳洲、北美洲进行占领,国内又要搞工业革命,人口不足就成了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把偏远山区的人口迁移出来的整体思路是没有错的。那些待在偏远山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是比较隔绝的,同时生产力也不好发展,交通运输也都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把人口迁移出来,那就要给那些偏远山区修路什么的,这又得花一大笔钱,而且教育方面也不好解决。

    还不如迁移出来成本低,而且能把人口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于迁移出来的山区百姓来说,他们也是有利的。朝廷把他们迁移出来,自然是要把他们安置好的。土地、房屋都会帮他们解决。

    现在大明的问题是,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了,人口根不上扩张的速度。与其让那些人口待在偏远山区里种点地,不如迁移出来安置,就算是继续搞农业的话,也可以给他们发个几十亩土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如果是移民到澳洲、美洲去,给他们发个几百亩土地都没问题。

    如今朝廷不仅是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在本土同样也有大量的土地,查抄江南资本财阀的时候,就查抄到了大量的不动产,涉及到的耕地面积达到八千多万亩,这土地兼并的程度简直是丧心病狂了。

    不过这些土地现在都变成了朝廷的,朝廷现在可以把这些土地分配给那些从山区里迁移出来的百姓。

    正好江南地区,接下来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特别是轻工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实在没有土地可以分配,也可以迁移出来当工人,朝廷给他们解决户籍,并且给他们分配安置房。

    大明未来是不需要高房价的,毕竟大明有政治主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后世的中国之所以要高房价,那是因为必须那么搞,否则老百姓手上的钱全都跑去买进口车、苹果手机之类的玩意,民族财富就会大量外流,一旦民族财富大量流失,中国也就完蛋了,到时候不仅仅是国家出问题,老百姓的日子也要跟着遭殃。只有等中国完成向高端制造业冲刺之后,在各个产业完成对西方的碾压,国货全面雄起的时候,中国才不需要高房价。到时候降低房价,正好拉动本土商品消费市场,让本国的高端制造业出现一个梦幻般的超级市场,从而彻底腾飞。

    此时大明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没有民族财富外流的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高房价,政府不需要靠卖地来维持财政收入,土地成本也不高,安置房建设本身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分配给迁移到城市的老百姓完全不成问题。

    从山区迁移出来的老百姓如果成为工人,户籍、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朝廷都可以解决,而在工人收入保障方面,朝廷也出台了保障体系,不需要如同农民工那样受人白眼。

    朱由校想清楚了思路之后,给出了多种迁移方式。

    第一种是建立新村,将条件合适的地区的自然村合并到一起,建立一个新村,把那些自然村的百姓迁移到新村形成一个行政村。

    第二种就是迁移出来,当地政府分给土地,建立行政村。这个模式需要当地有土地资源,而且在当地政府手上。

    第三种就是迁移出来,迁移到外地,由朝廷直接分给土地,这个模式需要朝廷拥有足够的土地。

    第四种就是迁移到城市当工人,朝廷帮助百姓解决就业、住房安置等问题。

    第五种方案,就是移民海外,朝廷分给他们几百亩的土地,或者上千亩的牧场。

    这五种方案,由当地政府和山区百姓协商决定,让山区百姓自愿选择。从而将山区里面的百姓迁移出来,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也让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迁移之后,山区的耕地、山林收归国有,对当地地主发放一定的补偿,拥有一定耕地的自耕农在安置的时候,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给他们进行补偿。佃农则是同样分配资源给他们,在朝廷的安置下完成基础资源配置,人均资源都不会少。

    山区的耕地、山林收归国有之后,当地政府则对原生林进行保护,对人造林则是成立国有林场进行经营。而对于比较零散不好管理的林区,则可以由原先的地主继续经营,或者承包给个人经营。

    朱由校之所以可以指定这样的政策,就是因为大明经过一系列的扩张之后,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资源。

    现在完全可以把那些缺少资源的人口进行迁移,然后把资源分配给那些人口,让他们完成资源配置,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穷则变、变则通。

    黄土高原和偏远山区的百姓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资源配置,或者他们拥有的资源太偏了,连交通都是问题,资源都无法完成正常交换。人窝在那样的地方,只能苦苦挣扎,根本无法有效的创造出财富。

    换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老百姓有了可以发挥他们劳动力、创造力的基本资源,产出的财富自然也就多了,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而社会财富生产多了,朝廷税收自然也就增加了。

    同时现在朝廷感觉人口不够用,把那些劳动力资源没有发挥出来的山区百姓移民出来,也能填补这个缺口。

    这个移民政策,正好也把教育问题给解决了,还完成了资源配置,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前朝廷已经把陕北的百姓大量迁移到了东北、西北甚至是海外地区,如今也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迁移出来的老百姓,因为有了丰富的资源,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以前温饱都是问题,现在实现温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已经没有人再发愁温饱的问题了,很多老百姓已经把大房子盖起来了,而且家里还有了存款,日子过得欣欣向荣。

    如今这一次迁移山区百姓,主要是针对南方山地、丘陵众多的地区,而北方也有部分地区如此,也都在政策覆盖范围之内。

    这也是一次优化人口分布的移民活动,这个政策是要陆续进行的,而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朱由校制定了一个五年移民计划,争取在五年内解决大部分山区百姓的迁移问题,剩下的再后续进行重点清扫。

    这个政策,很快发到了内阁,内阁对政策细节进行了具体完善之后开始颁布执行。

    对于老百姓来说,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朝廷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改革之前的朝廷就像是一个不作为的朝廷,而改革之后的朝廷则是十分有作为。

    地方上不再是自治模式,而是朝廷派遣大量官员进行管理,对社会的管理内容也十分细致。什么水利、农业、教育、林业、工商、民政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领域,官府都开始插手管理了。

    特别是还有国企,朝廷也开始做生意了。

    特比是在北方的那些大型的重工业,清一色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国企开始大量从民企手上夺取资源,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矿业,随着改革的持续,各地的民营矿场纷纷被查封,然后由国有矿业公司陆续接手。那些小型矿产,则是进行重新招标承包给民营企业,但在税收方面可就比较高了。

    国企接手那些矿山,都是把铁路修进去,然后用火车运输矿石,在爆破等方面用的炸药也很先进。

    民营矿山技术落后,对劳动力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存在。把一些小矿山承包出去,则是用来发挥民间创造力的。民间企业一旦用传统的方式开采矿山亏本了,自然会提高采矿技术。

    而在林业方面,国家也将大量山林收归国有。过去交通运输不是那么发达,所以大明的人造林面积并不是那么大,特别是在南方等地区存在大量的原生林,通常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才有很多人造的经济林,砍伐之后把木头丢进河里顺流而下。

    北方则是有大量的荒山,树砍了之后没人种的,又造成了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而又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朱由校拉开改革序幕之后,北方的那些荒山都被朝廷种上了树木,成立了一片片国有林场。南方的那些原生林同样也被划归国有,大部分都被保护了起来,还成立了不少野生动物保护区。

    大明现在在海外到处扩张,木材资源是不缺的。

    首先是东北、西伯利亚这片地区拥有大片的森林,同时在中南半岛、东南亚,还有北美洲,都是有大量的木材资源的。

    所以大明也不需要对那些原生林进行砍伐之后进行人工造林,完全没有那个必要,还不如趁着现在环境好,多搞点自然保护区。

    至于那些私人拥有的林场,拥有林场面积超过1000亩的必须成立林业公司,然后进行正常纳税。

章节目录

重生明末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夏烽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475章:教育与移民-明末与后金的战争人数劣势,重生明末当皇帝,笔趣阁并收藏重生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