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敢跟姑奶奶掉歪,一锹拍死你。【手机看小说登录m.】”
唐季还没有觉察到身下肉体的异样,一声尖厉的斥骂便在耳旁响了起来,然后一股大力将他掀开。
“轰”的一声,壕沟上炮弹落地,尘土四溅,扬了唐季和那女子一头一脸。
噗、呸,两人赶忙伸手拂拉着,嘴里的泥土也赶紧吐出。视线一清,唐季倒是认出来了。
“是你?邓,邓,邓秀。”唐季对这个女子印象颇深,在广州城外给他弄出麻烦,拦住岷王爷请求公道的邓秀。
邓秀愣怔了一下,杏眼圆瞪,仔细辨认着,然后脸上的怒色有些缓解,这炮弹让她知道不过是一场误会,这个很眼熟的士兵不是掉歪来的。只是,竟然知道她的名字,这让她感到惊讶。
“你,好面熟啊!”邓秀终于疑惑地问道,显然忘了曾被自己软硬兼施搞得头痛无比的唐季。
唐季起身收拾了一下,不解地说道:“在广州城下,你不是哭着喊着要拦轿喊冤嘛,怎么又跑到梅州来了?”
邓秀眨着大眼睛想了想,笑了起来,伸手指点着,“哈,是你,拦着我的那个坏家伙。”
咳,唐季无奈地干咳一声,说道:“职责所在,岷王爷身份尊贵,哪能容得陌生人近身?你还没说怎么又跑到这儿来了。”
“支前,义民。”邓秀回答得很简短,笑得更畅快,“已经有三十亩了,够一家子上岸过活了。”
义民奖励制度在广州城下确定,并迅速按照朱永兴的建议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支前义民的雏形。换句话说,朱永兴希望这样的影响越来越大,动员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进来。
这并不是朱永兴的独创,而是“一个小竹棍”的故事给他的启发。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让人们窥视当年支前的场景:千万个支前队伍不止是运输队。还是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他们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红”(红高梁、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而小竹棍的主人更是随着大军转战走过了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村庄。
如果有几十万的支前民工参与进来,这不光是对作战部队带来单纯的物质上的支持,也让军队更加的灵活机动。当年,不管是华野、中野的部队采取什么样的行军路线,或者路过什么样的地形,民工可是都能跟上。
“支前证”、“义民证”便应运而生。岷藩的王印盖在一张可填写时间表格的纸上,虽然简陋,但却彰显着对支持明军的民众的认同。奖励也以此为据,由军队派人每天发放“到工券”,到工三天则奖十亩田地。
这样的奖赏对于很多百姓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占领区不断扩大,有更多的义民加入进来。而从广州一直跟随着部队到梅州、潮州的也为数不少。邓秀便是其中一员。
对国战意识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朱永兴利用奖赏来唤起民众,虽然有些“重赏之下有勇夫”的意味,但也不失为可行之道。
“你家里还有别人也跟来了?”唐季心中了然,随口问道。
“就俺一个。”邓秀脸上闪过一丝黯然,“老娘体弱,两个弟弟还小,都来不了。”
唐季立时大起同情,也颇钦佩这个女子的坚强和胆色,沉默了片刻。他听到壕沟上有士兵呼喊他的名字,知道是把饭打来了。望着邓秀汗水殷湿的衣衫,红红的脸庞,杏子般的大眼,破烂的鞋子。心中蓦然一阵冲动。四下瞅瞅,无人注意,他飞快地从身上掏出几张“到工券”,握成一团一下子塞到邓秀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爬上壕沟,奔着来声而去。
“嗳,嗳——”邓秀一开始没意识到什么情况,看着这个家伙象被人赶似的落荒而逃,不由得伸手叫了两声,唐季却已不见了背影。等到她看清手中皱巴巴的纸团是什么后,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
饭菜吃在嘴里似乎没有了滋味,唐季不时望向那边的壕沟,很渴望再见到那个姑娘。他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却老是想起他撞倒邓秀时的情景,被忽略的感觉也渐渐回忆起来。暖暖的,软软的,汗味也想起来了,可并不难闻……这个根本没和女人接触过的家伙傻笑着失神了。
……………
“攻下梅州后暂且停止进攻,整顿军队,囤积弹药,视满蒙八旗的动向而定作战计划。”汝阳王马宝和军官们已经用餐完毕,正在喝着茶水,讨论着朱永兴最近的来信,“东线将保持一个军的兵力。嗯,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镇,一个镇三个营,一个营三个总旗,一个总旗三个小旗,一个小旗三个班。再加上营、镇、师、军属炮兵、辎重兵,一个镇约是三千人,一个师约是一万两千人,一个军约是四万人。”
“这比以前更细致了。”张国用思索着说道:“而且名称又有所改变,以后的编制便是如此定法,最大的作战单位便是军喽?”
“四万人哪,应该足够独挡一面了。”雷朝圣倒是很自信,“现在我军应该只多不少吧?难道殿下要裁兵?”
“不是裁兵,而是要组建广州卫戍师。”参谋长吴三省说解释道:“殿下要移跸,政府要搬迁,可大军都在外,广州城周边的防卫力量还是太虚弱了。”
“安内方可壤外。”马宝接着补充道:“广州无忧,则我军可放心挺进。目前我军数量虽多,但新兵不少,且有不少还用的大刀长矛,对战力提升不大。有一军之兵,若是火枪、火炮齐备,弹药充足,又有水师助战,攻掠闽浙还是有把握的。”
“梅州指日可下,若是趁满蒙八旗尚未到来,直取闽省,是不是更好一些。”彭应伯试探着问道。
马宝犹豫了一下,笑着说道:“以逸待劳,殿下也是以策万全。而且,殿下亦有牵制计划,若闽省告急,这满蒙八旗怕是会不理牵制,兼程赴援了。”
其实马宝也有这样的想法,趁胜入闽,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多打几个胜仗,将战线尽量外移。但朱永兴信中也说得明白,若是弹药不够充足,初期进展顺利,后期则要面临困难。而打成拉锯战,使地方残败,百姓多受苦难,却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
“殿下宅心仁厚,向来以稳为主,没有确实占领并守住的把握,他宁可不去攻打,以免百姓受难。”吴三省补充道:“满蒙八旗呀,实力不可小觑。我军不怕攻坚,阵地防御更是经验丰富。若是能在梅州城下进行一场消耗战,倒也是很理想的结果。”
涉及到对朱永兴指挥的问题,众将也是浅尝而止。保守说不上,稳妥而已,只要不是错误,谁也不想直斥其非。毕竟这些人都因为广州的胜利而刚刚加官晋爵,感恩是一方面,日后不被人诟病、影响前途则是另一方面。
伯、侯可由朱永兴颁赏晋升,公爵及以上的,则由朱永兴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马宝也因为东征之功跨入一字王行列,尽管修表请封需要些时间,但他和很多人心中都明白,这不过是走个程序,断无更改之理。
时至今日,朱永兴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斥责和反对,反倒是有本皆准。如果这样还不能让有心人产生疑问,那就有些污辱大家的智商了。普遍的猜想是朱永兴已经控制了在缅甸的小朝廷,再加上羽翼已成,懦弱的永历就如同对马吉翔专权无可奈何一样,对朱永兴也不敢违逆。却很少有人想到朱永兴胆大包天,从出缅入滇后便开始伪造圣旨。
不管如何猜测,得到了恩赏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朱永兴所任命的官员也一反永历朝廷中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不时下绊添堵的作风。朱永兴更是赏罚分明,不偏袒,不歧视,从而赢得了大部分将领的忠心。对朱永兴假言朝廷的加官晋爵,也是坦然接受。
汝阳王马宝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武将,他却有文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认准了朱永兴是值得效忠的明主之后,他可谓是尽心竭力,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
现在成为一字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作为南明现在仅有的三位异姓亲王,他对朱永兴的抬举看重自然是感恩戴德。再建功勋,自然是回馈朱永兴的最好办法。但同时,稳妥、安全也是他必须要考虑的,这可是事关恩主朱永兴以及他的脸面。
马上便要登上人生的巅峰,马宝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朱永兴的来信,即便其中或有暇疵,他也必须加以掩饰,并使结果能够达到最好。
………
唐季还没有觉察到身下肉体的异样,一声尖厉的斥骂便在耳旁响了起来,然后一股大力将他掀开。
“轰”的一声,壕沟上炮弹落地,尘土四溅,扬了唐季和那女子一头一脸。
噗、呸,两人赶忙伸手拂拉着,嘴里的泥土也赶紧吐出。视线一清,唐季倒是认出来了。
“是你?邓,邓,邓秀。”唐季对这个女子印象颇深,在广州城外给他弄出麻烦,拦住岷王爷请求公道的邓秀。
邓秀愣怔了一下,杏眼圆瞪,仔细辨认着,然后脸上的怒色有些缓解,这炮弹让她知道不过是一场误会,这个很眼熟的士兵不是掉歪来的。只是,竟然知道她的名字,这让她感到惊讶。
“你,好面熟啊!”邓秀终于疑惑地问道,显然忘了曾被自己软硬兼施搞得头痛无比的唐季。
唐季起身收拾了一下,不解地说道:“在广州城下,你不是哭着喊着要拦轿喊冤嘛,怎么又跑到梅州来了?”
邓秀眨着大眼睛想了想,笑了起来,伸手指点着,“哈,是你,拦着我的那个坏家伙。”
咳,唐季无奈地干咳一声,说道:“职责所在,岷王爷身份尊贵,哪能容得陌生人近身?你还没说怎么又跑到这儿来了。”
“支前,义民。”邓秀回答得很简短,笑得更畅快,“已经有三十亩了,够一家子上岸过活了。”
义民奖励制度在广州城下确定,并迅速按照朱永兴的建议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支前义民的雏形。换句话说,朱永兴希望这样的影响越来越大,动员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进来。
这并不是朱永兴的独创,而是“一个小竹棍”的故事给他的启发。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让人们窥视当年支前的场景:千万个支前队伍不止是运输队。还是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他们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红”(红高梁、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而小竹棍的主人更是随着大军转战走过了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村庄。
如果有几十万的支前民工参与进来,这不光是对作战部队带来单纯的物质上的支持,也让军队更加的灵活机动。当年,不管是华野、中野的部队采取什么样的行军路线,或者路过什么样的地形,民工可是都能跟上。
“支前证”、“义民证”便应运而生。岷藩的王印盖在一张可填写时间表格的纸上,虽然简陋,但却彰显着对支持明军的民众的认同。奖励也以此为据,由军队派人每天发放“到工券”,到工三天则奖十亩田地。
这样的奖赏对于很多百姓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占领区不断扩大,有更多的义民加入进来。而从广州一直跟随着部队到梅州、潮州的也为数不少。邓秀便是其中一员。
对国战意识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朱永兴利用奖赏来唤起民众,虽然有些“重赏之下有勇夫”的意味,但也不失为可行之道。
“你家里还有别人也跟来了?”唐季心中了然,随口问道。
“就俺一个。”邓秀脸上闪过一丝黯然,“老娘体弱,两个弟弟还小,都来不了。”
唐季立时大起同情,也颇钦佩这个女子的坚强和胆色,沉默了片刻。他听到壕沟上有士兵呼喊他的名字,知道是把饭打来了。望着邓秀汗水殷湿的衣衫,红红的脸庞,杏子般的大眼,破烂的鞋子。心中蓦然一阵冲动。四下瞅瞅,无人注意,他飞快地从身上掏出几张“到工券”,握成一团一下子塞到邓秀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爬上壕沟,奔着来声而去。
“嗳,嗳——”邓秀一开始没意识到什么情况,看着这个家伙象被人赶似的落荒而逃,不由得伸手叫了两声,唐季却已不见了背影。等到她看清手中皱巴巴的纸团是什么后,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
饭菜吃在嘴里似乎没有了滋味,唐季不时望向那边的壕沟,很渴望再见到那个姑娘。他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却老是想起他撞倒邓秀时的情景,被忽略的感觉也渐渐回忆起来。暖暖的,软软的,汗味也想起来了,可并不难闻……这个根本没和女人接触过的家伙傻笑着失神了。
……………
“攻下梅州后暂且停止进攻,整顿军队,囤积弹药,视满蒙八旗的动向而定作战计划。”汝阳王马宝和军官们已经用餐完毕,正在喝着茶水,讨论着朱永兴最近的来信,“东线将保持一个军的兵力。嗯,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镇,一个镇三个营,一个营三个总旗,一个总旗三个小旗,一个小旗三个班。再加上营、镇、师、军属炮兵、辎重兵,一个镇约是三千人,一个师约是一万两千人,一个军约是四万人。”
“这比以前更细致了。”张国用思索着说道:“而且名称又有所改变,以后的编制便是如此定法,最大的作战单位便是军喽?”
“四万人哪,应该足够独挡一面了。”雷朝圣倒是很自信,“现在我军应该只多不少吧?难道殿下要裁兵?”
“不是裁兵,而是要组建广州卫戍师。”参谋长吴三省说解释道:“殿下要移跸,政府要搬迁,可大军都在外,广州城周边的防卫力量还是太虚弱了。”
“安内方可壤外。”马宝接着补充道:“广州无忧,则我军可放心挺进。目前我军数量虽多,但新兵不少,且有不少还用的大刀长矛,对战力提升不大。有一军之兵,若是火枪、火炮齐备,弹药充足,又有水师助战,攻掠闽浙还是有把握的。”
“梅州指日可下,若是趁满蒙八旗尚未到来,直取闽省,是不是更好一些。”彭应伯试探着问道。
马宝犹豫了一下,笑着说道:“以逸待劳,殿下也是以策万全。而且,殿下亦有牵制计划,若闽省告急,这满蒙八旗怕是会不理牵制,兼程赴援了。”
其实马宝也有这样的想法,趁胜入闽,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多打几个胜仗,将战线尽量外移。但朱永兴信中也说得明白,若是弹药不够充足,初期进展顺利,后期则要面临困难。而打成拉锯战,使地方残败,百姓多受苦难,却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
“殿下宅心仁厚,向来以稳为主,没有确实占领并守住的把握,他宁可不去攻打,以免百姓受难。”吴三省补充道:“满蒙八旗呀,实力不可小觑。我军不怕攻坚,阵地防御更是经验丰富。若是能在梅州城下进行一场消耗战,倒也是很理想的结果。”
涉及到对朱永兴指挥的问题,众将也是浅尝而止。保守说不上,稳妥而已,只要不是错误,谁也不想直斥其非。毕竟这些人都因为广州的胜利而刚刚加官晋爵,感恩是一方面,日后不被人诟病、影响前途则是另一方面。
伯、侯可由朱永兴颁赏晋升,公爵及以上的,则由朱永兴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马宝也因为东征之功跨入一字王行列,尽管修表请封需要些时间,但他和很多人心中都明白,这不过是走个程序,断无更改之理。
时至今日,朱永兴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斥责和反对,反倒是有本皆准。如果这样还不能让有心人产生疑问,那就有些污辱大家的智商了。普遍的猜想是朱永兴已经控制了在缅甸的小朝廷,再加上羽翼已成,懦弱的永历就如同对马吉翔专权无可奈何一样,对朱永兴也不敢违逆。却很少有人想到朱永兴胆大包天,从出缅入滇后便开始伪造圣旨。
不管如何猜测,得到了恩赏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朱永兴所任命的官员也一反永历朝廷中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不时下绊添堵的作风。朱永兴更是赏罚分明,不偏袒,不歧视,从而赢得了大部分将领的忠心。对朱永兴假言朝廷的加官晋爵,也是坦然接受。
汝阳王马宝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武将,他却有文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认准了朱永兴是值得效忠的明主之后,他可谓是尽心竭力,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
现在成为一字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作为南明现在仅有的三位异姓亲王,他对朱永兴的抬举看重自然是感恩戴德。再建功勋,自然是回馈朱永兴的最好办法。但同时,稳妥、安全也是他必须要考虑的,这可是事关恩主朱永兴以及他的脸面。
马上便要登上人生的巅峰,马宝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朱永兴的来信,即便其中或有暇疵,他也必须加以掩饰,并使结果能够达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