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遂为诸将分辩,他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众人之所以迟到,可不正是因为习惯于苏秦在听风轩大宴宾客,欢聚庆功,歌舞升平。
苏秦听后,心中又气又笑,心想:“我把你们招待得可真不赖,都养成了你们慵懒懈怠、贪图享乐的毛病。”
他不由得又追骂了几句,但是并没有责罚于他们。宁钧看不过眼,他觉得苏秦如果再不采取断然措施,以这样的军纪和军容,将士们开赴战场,无疑去送死。
宁钧脸色凝肃,说道:“诸将都是我的同僚,按说我是不该多说什么的,可是,如果我们长久这样耽于享受,我恐怕大家再上战场,甭说是奋勇杀敌,只有等待敌军杀我们的份儿了。”
“我斗胆奉劝大家一句,秦军强大威武,军纪严明,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切莫被几场小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秦军不堪一击,恐怕那是要吃大亏的。”
宁钧此番言语同样也是说给苏秦听的,他与诸将的心情和近况是一样的,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缺乏应有的警惕。
苏秦听了宁钧所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有些挂不住,但宁钧是他的好朋友,他也不能当场翻脸,所以就打哈哈道:“宁将军在秦军中呆过多年,有丰富的经验,诸将要多听他的劝告。”
苏秦接着就向诸将讲明了韩国渑池的军情,他激励诸将道:“渑池的秦军不过是假造声势,哪一位将军愿领兵前去为韩国助阵?”
他说完后,环视诸将,等着诸将像以前那样雀跃出列,争先恐后地抢着建立首功。可是,事情的结果却大出所料。
诸将在听风轩一层的大厅分成了两列,北侧是齐将颜遂、魏将吕寄等人,南侧是赵国丞相府都尉周绍、楚将景封等人,近十来位将军在堂上,却没有任何一位争先从队列中站出。
坐在苏秦侧面的宁钧看见诸将要不是面面相觑,要不就是低着头不说话。苏秦尴尬地坐在那里,脸色羞臊得通红。
宁钧当然明白:这就是养尊处优的必然后果,他早猜到了今天的结局,只是苏秦乃当局者迷而已。
宁钧看苏秦下不来台,就给他找台阶,说道:“丞相还是派任务吧,诸将仓促之下,不知内情,所以才犹豫不决。”
苏秦本来就是聪明人,当然一下子就明白宁钧劝告之语的用意,他咳嗽了两声,掩饰了一下自己的不快,然后发出指令:
“赵将周绍、魏将吕寄听令:我命你们二人带领五百军兵,周绍为主将,吕寄为副将,即刻随韩国的申止大夫前往韩侯韩固的帐下听命,前往渑池接战,不得有误。”
周绍听到将令后,立即出列,爽快地答道:“末将周绍接令,我定谨遵丞相之命,万死不辞。”
魏将吕寄却是不很痛快,他向身边的其他人撇了撇嘴,磨蹭了一下,这才站出了队列,然而嘴上仍然有气无力,回道:“末将接令。”
苏秦看出吕寄的不情愿,但是他想:“你们魏国在安邑之战中占了大便宜,现在也该你们出把力的时候了。”
因此,他不改自己的命令,仍然坚持让魏国跟随自己的二百多士卒全部出动,加上周绍的部下,在周绍和吕寄的共同率领下,先行赴渑池前线。
苏秦原来还计划上午与诸将在听风轩议事之后,中午安排大家一起用午饭,再饮几杯酒,顺便为开赴渑池前线的将领送行。但是发生了这么多不愉快的事情,他哪里还能有什么好心情宴请诸将。
分配完任务后,苏秦把手一挥,说道:“军机已毕,诸将散去,今后一定要勤操练兵马。今日上午发生的一幕,我不想再看到。日后如若再犯,休怪我不客气。”
诸将没捞到午饭吃,有些人为迟到愧疚,像颜遂、周绍等与苏秦一路走来的将领;有些人则心中有看法,认为苏秦小气,像魏将吕寄、楚将景封等应景而来的诸侯将。
苏秦向宁钧使了一个眼色,请他暂留一下,宁钧也就坐在席位上没动身。苏秦视他为知己好友,因此,刚才训谕诸将、宣布将令时,其他人都站列听命,惟有宁钧设座招待。
不过,宁钧也可算得上是真心为他着想的密友,他不仅将自己在齐国的婚事拖延下来,让田琳在临淄再多等一年,而且屡次不顾苏秦的反感,进逆耳忠言,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不是两个人曾经多次生死与共,苏秦还真对宁钧产生不好的看法。
等到诸将都出了听风轩,宁钧说道:“我看那个魏将吕寄十分不情愿的样子,季子为何仍然让他前去了呢?”
苏秦就把自己刚才想到的让魏国出力的事情告诉了宁钧,宁钧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季子所想,固然符合均衡的道理,但是如果事有缓急,这些人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的。”
苏秦笑了笑,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派他们前去的,我估计渑池前线不会有大的战事,现在已经是晚冬时节,再过一个月春天就来临,秦军很快就会撤回到函谷关内的。”
宁钧摇着头,面色十分忧虑,他劝说道:“我看还是把周绍叫回来,叮嘱他几句吧,否则,他面对出现的危急状况,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了。”
苏秦看了看宁钧,发觉宁钧特别忧心忡忡,他为了安抚一下宁钧,于是就让负责传令的亲随小校去追赶周绍,把他叫回来议事。
周绍刚走到明鉴园的门口,就接到了苏秦让他回听风轩的指令,他带着疑惑,转身回了来。
苏秦吩咐手下的亲随杂役,让他们去准备三个人的午饭,他和宁钧、周绍三个人于是就边吃午饭,边商议军情。
苏秦嘱咐周绍:“此行到渑池,一定要密切注意前线战事发展的状况,你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军情,而不是参与作战。”
周绍躬身抱拳接令。宁钧不放心他这一去的前途,特意叮嘱道:“一旦觉察到情势有可能失控,即刻派人向洛阳传回讯息,切莫拖延误事。”周绍也答应了下来。
周绍和魏将吕寄当天下午就由韩国申止大夫带着,前往渑池驰援。这时,韩侯已经集结了近十万大军,由韩国太尉许牧率领,到达了渑池外围的崇光城。
周绍刚与许牧会合,就听到了渑池前线传来好消息:韩国上官城的守将李起,率领城内的军民,击溃了秦国的第十次进攻,秦国已经五日之内再无像样的攻城行动。
周绍立即派人将这个好消息传回到洛阳城的苏秦府中,苏秦闻讯后,喜形于色。他特意把宁钧叫来,让他展读周绍所书的信函,宁钧虽然有些怀疑,但是也为此感到高兴:毕竟如果渑池如无战事,对东方诸侯是个绝好的消息。
韩侯韩固也得到了许牧传回到新郑的利好消息,他得知上官城的李起守城有方,特意犒赏百金,再加上等绸缎十匹和稻米一百石。其他立下功劳的上官城将士,都承诺将来按照功劳薄进行封赏。
因为上官城被包围着,韩侯不能把犒赏的财物送到李起的手中,就差遣官吏将财物送到李起的家里,交到他的父母和妻儿的手中。
韩侯命许牧设法把犒赏的消息送到上官城中,许牧与心腹将领商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出十人的小分队,穿上秦兵的甲衣,扮成秦军的模样,暗暗混到了上官城下。后来,又选择时机与城中守军接上了头,趁着夜色溜进了上官城。
李起见到了许牧派出的小分队,喜出望外,他当即召集将士,向大家宣布了韩侯的嘉奖之命。众将士高呼:“万岁!君上万岁!”军心受到嘉奖的激励,士气大振。
然而,到了夜间,李起却秘密地将小分队的领头人叫到了中军大帐的内室。李起这时早已收敛起了欢欣的面容,转而忧形于色。
他告诉了小分队头领城中的实际情形:他们已经几近于粮草断绝,因为保密,现在守城将士知情者尚少,但由于近几日已经减少了配给,有越来越多的人猜到了内情。
将来一旦到了粮草彻底用尽的时候,恐怕不等敌人来攻,上官城中的军民都得活活饿死,那时再谈守城,就是一句空话了。
李起让小分队仍然穿着秦军的征衣,在夜色的掩护下,混出城去,向韩侯韩固和太尉许牧汇报城内的实际情形,请他们务必在一个月内组织兵力前来救援。否则,上官城定不能保。
小分队的头领受李起的委托,再次循着原来的方法,乔装改扮,带回了上官城前线的消息。
因为在秦国的营地来回地穿梭,遮人耳目并非易事,因此,等小分队带回消息时,又已过去了十多天的时间。
当韩侯韩固和太尉许牧接到了小分队带回的消息后,顿时傻了眼,他们对于形势的估计过分乐观。看来秦国对于上官城采取了新的策略:他们是围而不攻,并非是畏难而退。
苏秦听后,心中又气又笑,心想:“我把你们招待得可真不赖,都养成了你们慵懒懈怠、贪图享乐的毛病。”
他不由得又追骂了几句,但是并没有责罚于他们。宁钧看不过眼,他觉得苏秦如果再不采取断然措施,以这样的军纪和军容,将士们开赴战场,无疑去送死。
宁钧脸色凝肃,说道:“诸将都是我的同僚,按说我是不该多说什么的,可是,如果我们长久这样耽于享受,我恐怕大家再上战场,甭说是奋勇杀敌,只有等待敌军杀我们的份儿了。”
“我斗胆奉劝大家一句,秦军强大威武,军纪严明,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切莫被几场小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秦军不堪一击,恐怕那是要吃大亏的。”
宁钧此番言语同样也是说给苏秦听的,他与诸将的心情和近况是一样的,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缺乏应有的警惕。
苏秦听了宁钧所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有些挂不住,但宁钧是他的好朋友,他也不能当场翻脸,所以就打哈哈道:“宁将军在秦军中呆过多年,有丰富的经验,诸将要多听他的劝告。”
苏秦接着就向诸将讲明了韩国渑池的军情,他激励诸将道:“渑池的秦军不过是假造声势,哪一位将军愿领兵前去为韩国助阵?”
他说完后,环视诸将,等着诸将像以前那样雀跃出列,争先恐后地抢着建立首功。可是,事情的结果却大出所料。
诸将在听风轩一层的大厅分成了两列,北侧是齐将颜遂、魏将吕寄等人,南侧是赵国丞相府都尉周绍、楚将景封等人,近十来位将军在堂上,却没有任何一位争先从队列中站出。
坐在苏秦侧面的宁钧看见诸将要不是面面相觑,要不就是低着头不说话。苏秦尴尬地坐在那里,脸色羞臊得通红。
宁钧当然明白:这就是养尊处优的必然后果,他早猜到了今天的结局,只是苏秦乃当局者迷而已。
宁钧看苏秦下不来台,就给他找台阶,说道:“丞相还是派任务吧,诸将仓促之下,不知内情,所以才犹豫不决。”
苏秦本来就是聪明人,当然一下子就明白宁钧劝告之语的用意,他咳嗽了两声,掩饰了一下自己的不快,然后发出指令:
“赵将周绍、魏将吕寄听令:我命你们二人带领五百军兵,周绍为主将,吕寄为副将,即刻随韩国的申止大夫前往韩侯韩固的帐下听命,前往渑池接战,不得有误。”
周绍听到将令后,立即出列,爽快地答道:“末将周绍接令,我定谨遵丞相之命,万死不辞。”
魏将吕寄却是不很痛快,他向身边的其他人撇了撇嘴,磨蹭了一下,这才站出了队列,然而嘴上仍然有气无力,回道:“末将接令。”
苏秦看出吕寄的不情愿,但是他想:“你们魏国在安邑之战中占了大便宜,现在也该你们出把力的时候了。”
因此,他不改自己的命令,仍然坚持让魏国跟随自己的二百多士卒全部出动,加上周绍的部下,在周绍和吕寄的共同率领下,先行赴渑池前线。
苏秦原来还计划上午与诸将在听风轩议事之后,中午安排大家一起用午饭,再饮几杯酒,顺便为开赴渑池前线的将领送行。但是发生了这么多不愉快的事情,他哪里还能有什么好心情宴请诸将。
分配完任务后,苏秦把手一挥,说道:“军机已毕,诸将散去,今后一定要勤操练兵马。今日上午发生的一幕,我不想再看到。日后如若再犯,休怪我不客气。”
诸将没捞到午饭吃,有些人为迟到愧疚,像颜遂、周绍等与苏秦一路走来的将领;有些人则心中有看法,认为苏秦小气,像魏将吕寄、楚将景封等应景而来的诸侯将。
苏秦向宁钧使了一个眼色,请他暂留一下,宁钧也就坐在席位上没动身。苏秦视他为知己好友,因此,刚才训谕诸将、宣布将令时,其他人都站列听命,惟有宁钧设座招待。
不过,宁钧也可算得上是真心为他着想的密友,他不仅将自己在齐国的婚事拖延下来,让田琳在临淄再多等一年,而且屡次不顾苏秦的反感,进逆耳忠言,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不是两个人曾经多次生死与共,苏秦还真对宁钧产生不好的看法。
等到诸将都出了听风轩,宁钧说道:“我看那个魏将吕寄十分不情愿的样子,季子为何仍然让他前去了呢?”
苏秦就把自己刚才想到的让魏国出力的事情告诉了宁钧,宁钧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季子所想,固然符合均衡的道理,但是如果事有缓急,这些人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的。”
苏秦笑了笑,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派他们前去的,我估计渑池前线不会有大的战事,现在已经是晚冬时节,再过一个月春天就来临,秦军很快就会撤回到函谷关内的。”
宁钧摇着头,面色十分忧虑,他劝说道:“我看还是把周绍叫回来,叮嘱他几句吧,否则,他面对出现的危急状况,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了。”
苏秦看了看宁钧,发觉宁钧特别忧心忡忡,他为了安抚一下宁钧,于是就让负责传令的亲随小校去追赶周绍,把他叫回来议事。
周绍刚走到明鉴园的门口,就接到了苏秦让他回听风轩的指令,他带着疑惑,转身回了来。
苏秦吩咐手下的亲随杂役,让他们去准备三个人的午饭,他和宁钧、周绍三个人于是就边吃午饭,边商议军情。
苏秦嘱咐周绍:“此行到渑池,一定要密切注意前线战事发展的状况,你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军情,而不是参与作战。”
周绍躬身抱拳接令。宁钧不放心他这一去的前途,特意叮嘱道:“一旦觉察到情势有可能失控,即刻派人向洛阳传回讯息,切莫拖延误事。”周绍也答应了下来。
周绍和魏将吕寄当天下午就由韩国申止大夫带着,前往渑池驰援。这时,韩侯已经集结了近十万大军,由韩国太尉许牧率领,到达了渑池外围的崇光城。
周绍刚与许牧会合,就听到了渑池前线传来好消息:韩国上官城的守将李起,率领城内的军民,击溃了秦国的第十次进攻,秦国已经五日之内再无像样的攻城行动。
周绍立即派人将这个好消息传回到洛阳城的苏秦府中,苏秦闻讯后,喜形于色。他特意把宁钧叫来,让他展读周绍所书的信函,宁钧虽然有些怀疑,但是也为此感到高兴:毕竟如果渑池如无战事,对东方诸侯是个绝好的消息。
韩侯韩固也得到了许牧传回到新郑的利好消息,他得知上官城的李起守城有方,特意犒赏百金,再加上等绸缎十匹和稻米一百石。其他立下功劳的上官城将士,都承诺将来按照功劳薄进行封赏。
因为上官城被包围着,韩侯不能把犒赏的财物送到李起的手中,就差遣官吏将财物送到李起的家里,交到他的父母和妻儿的手中。
韩侯命许牧设法把犒赏的消息送到上官城中,许牧与心腹将领商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出十人的小分队,穿上秦兵的甲衣,扮成秦军的模样,暗暗混到了上官城下。后来,又选择时机与城中守军接上了头,趁着夜色溜进了上官城。
李起见到了许牧派出的小分队,喜出望外,他当即召集将士,向大家宣布了韩侯的嘉奖之命。众将士高呼:“万岁!君上万岁!”军心受到嘉奖的激励,士气大振。
然而,到了夜间,李起却秘密地将小分队的领头人叫到了中军大帐的内室。李起这时早已收敛起了欢欣的面容,转而忧形于色。
他告诉了小分队头领城中的实际情形:他们已经几近于粮草断绝,因为保密,现在守城将士知情者尚少,但由于近几日已经减少了配给,有越来越多的人猜到了内情。
将来一旦到了粮草彻底用尽的时候,恐怕不等敌人来攻,上官城中的军民都得活活饿死,那时再谈守城,就是一句空话了。
李起让小分队仍然穿着秦军的征衣,在夜色的掩护下,混出城去,向韩侯韩固和太尉许牧汇报城内的实际情形,请他们务必在一个月内组织兵力前来救援。否则,上官城定不能保。
小分队的头领受李起的委托,再次循着原来的方法,乔装改扮,带回了上官城前线的消息。
因为在秦国的营地来回地穿梭,遮人耳目并非易事,因此,等小分队带回消息时,又已过去了十多天的时间。
当韩侯韩固和太尉许牧接到了小分队带回的消息后,顿时傻了眼,他们对于形势的估计过分乐观。看来秦国对于上官城采取了新的策略:他们是围而不攻,并非是畏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