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号,历时一个月的零四天的重要会议结束。这期间,几乎每天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围绕着会议内容报道。



    而会议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拨乱反正,改革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恢复生产秩序。



    虽然“全面整顿”还没展开,就中断了,但大势已初现。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永远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步变迁的艰难。



    赵柯和赵村儿大队知青们的出现,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代洪流中幸运被知悉的一朵浪花。一个人,到底能在当下的时代留下什么呢?



    如果让赵村儿大队的人回答,能上一回报纸,简直是祖坟冒青烟,这辈子太值了。



    村里都知道苏教授采访,会登报,第一份刊登了赵村儿事迹的省报一出来,公社那边儿便接到电话,让人帮忙捎回来不少,当天就送了好多份到赵村儿大队。



    社员们活儿都不干了,全都拥上来看。



    活动室上课的社员听到送报,也躁动起来,心全都飘到外头去。



    赵新山难得没约束喝斥众人,任他们一哄而上,抢夺报纸,只提醒:"小心点儿!都小小心点儿!别撕坏了!"



    “知道嘞~”



    扫盲的好处,这时候便体现出来,大多数社员都能简单看报。



    “照片上咱们都在呢!”“俺家爷们儿咋没照上?”



    "看这儿看这儿,有赵柯的名儿!""还有大队长!""诶呦!'社员老板儿’!板儿叔,你名字都上报纸了!"



    其他社员羡慕、嫉妒地看着板儿叔,"是不是因为你送苏教授去公社,苏教授熟悉你的名字?"咋就他运气这么好呢,大家伙都采访了..



    板儿叔一家激动地面红耳赤,傻笑。手小心翼翼地不住摩挲报纸。



    大家伙就算没有被写上名字,有他们赵村儿大队,有赵新山和赵柯,也都差不多的模样,与有荣焉。



    赵新山满面红光,跟许副队长他们商量着,要搞一个玻璃框,把报纸封起来,挂墙上。社员们喊着要传给子孙后代。知青们也想要,刘兴学、邓海信、苏丽梅、林海洋还想多要一份寄给家里。



    br/>



    赵新山大手一挥,道:“再托人买,家家都有。”众人顿时不再争抢,都有还抢啥。



    方静是唯一心情不好的人。



    她这次休假没能留在城里,回来又知道村里来人采访,有可能登报,现在看到赵柯的名字在报纸上不止提了一次,满心的嫉妒。



    仅有的慰藉是,文章里只是笼统的写了“知青们”,并没有具体写某个知青的名字。



    然而,第二份省报、第三份全国报纸,都刊登了赵柯和赵村儿知青们的合照,还提了大半知青的名字,照片上连胡和志都有,唯独没有方静。



    方静的心情一路下滑,直到跌落谷底。



    照片和名字能上报,这是多大的荣耀,没准儿能回城...



    方静每天看着其他知青们得意的笑脸,心里枢得要死,快要枢出毛病了。



    而赵村儿大队的人这一段儿时间,全都极其爱外出走亲戚,有点儿休息就各处跑。人家关心:"家里咋样儿啊?"



    赵村儿人就故作轻巧地说一句:"没啥大事儿,就是我们大队上报纸了……"人家问:“你们大队……”



    赵村儿人回答:“诶呦~你们听说我们大队上报纸了?”



    人家说:“你……”



    赵村儿人:“上报了。”



    反正不管起了个什么头,赵村儿人下一句必保接“上报纸了”,说三句话,就再绕回“上报纸了"。



    亲戚朋友们:".…"都知道你们大队上报纸了,还没完了。



    十里八乡对赵村儿大队出名的事儿,全都羡慕的不行,不管心里啥想法,嘴上都是好话,原来不太对付的村子,也消停了不少。



    最明显的就是李村儿。



    外村儿冬天闲,人也闲。



    像春妮儿的事儿,不少人拐着弯儿地跟赵村儿人说啥“夫妻还是原配的好”,”男方有毛病,肯定对女人好"之类的话,让人烦不胜烦。



    春妮儿前婆家明面上坚持春妮儿前夫没问题,但都知道赵村儿不乐意听还老有人提这些,很难说背后没有春妮儿前婆家的作为。



    >



    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赵村儿大队身边,好像都是善意。乡下尚且如此,市、县、公社信息传播更快。



    公社里,段书记和吴主任是整个公社第一时间得知每一份报纸内容的人,次次都要交流一番。



    其他认识赵柯的人,也都要看看报纸,讨论讨论。不过受益最多的,当属赵棉。赵棉和赵柯,在轴承厂同样有人气,但存在极大的区别。



    赵柯好看,但相处久了,人们更喜欢的不是她的外貌。



    她待人真诚,不白占便宜,尤其懂得跟男工友相处的界限,大方而不暖昧,又很照顾女工友,只要认识,几乎都能处成朋友。



    男工友跟她相处自然,女工友也大多不会嫉妒她,属于老少咸宜。



    赵棉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一入工厂就引得不少工友注意,特别是男工友。



    即便她表现出没有处对象的意思,赵柯每每过来也都要玩笑似的“敲打”一下男工友们,还是有不少人不畏艰难地献殷勤。



    这种情况,难免被一些女工友不喜。



    而经过李大胜那一闹,虽然赵柯和赵枫帮她善后了,厂内乃至于公社里,仍然有许多人暗地里说闲话。



    赵棉感觉得到,但她突破内心的桎梏之后,已有所转变。



    彻底明白之后,她待人依旧温柔,如水似风,实际真正放在心里的人,只有少数,旁人的目光根本无法影响她。



    这种变化,外在表现并不明显,可当她再次表明“暂时没有处对象的打算”之后,追逐她的男工友们莫名就没了“早晚能拿下她”的自信,散去不少。



    原本弟弟当兵,爹去省城医院进修,妈是大队小学老师,妹妹是大队妇女主任,还交友广阔,对她的加成就相当大。



    受报纸的影响,赵棉的人缘儿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连工厂领导对她的态度都热情了不少。



    轴承厂订的《群众日报》送到单位那天,工人们读到那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车间里全都是对赵柯的议论。



    “咱们双山公社也有传到全国的人物了。”"赵柯可真是了不得。""她咋这么有本事?"



    br/>



    赵棉情绪少有太过外露的时候,这段时间本就肉眼可见的喜气洋洋,现在满脸都是对妹妹毫不掩



    饰的骄傲。



    午间休息,于师傅叫赵棉去她宿舍说话,也很为赵柯高兴,"她之前要回村儿里,我还觉得她浪费,没想到是我短见。"



    赵棉摇头道:“您是为了小柯好。她自己一开始也只是打算在村里过渡一段时间,谁都想不到会走到这一步。"



    于师傅眼睛盯着报纸,笑道:"真好……"



    是啊,真好。



    没有背景,全凭一己之力闯出来的,赵柯值得。赵棉弯眼。



    "你也很出色,技术上已经可以升上二级工,就是差一点儿资历。"赵棉去年



    下半年就升为一级工,她勤奋好学,技术上甚至远超一些资历老的工人。



    于师傅很欣赏她,“我月底就要调回省城轴承厂,给你写推荐信,争取今年下半年去总厂进修。



    赵棉认真地点头,“我一定会努力争取到。”



    于师傅放好报纸,转而道:方煦频繁给你写信,没造成你的困扰吧?



    他有了喜欢的姑娘,也没忘了亲娘,通常都是一次寄出两封,赵棉和于师傅都有。至于省城的老父亲,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于师傅从爱护她的师长转变为追求者的妈妈时,赵棉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声音绵了些,没有,方大哥很有学问,通信的时候给我不少帮助……



    两个人没准儿有戏。于师傅看着赵棉的眼神慈爱了几分,我在省城等你。



    方煦休假,回省城也比到双山公社方便些……赵棉只想到进修的事儿,乖巧地答应。



    县里,革委会认识赵柯的人,养猪场的刘志刚、老方,还有丁正阳丁小慧,看见报纸,没少说起赵柯。



    省城里,赵建国、赵瑞在医院和工农兵大学,也都因为出身赵村儿大队,受到不少关注,也或多或少有所受益



    两人当然很自豪,也更加不想丢了赵村儿的脸。赵瑞经事后,性子沉淀下来,更加专注地学习。



    而报纸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沪城大学,熟悉傅杭的人看见他的照片,欣慰不已。



    苏荷作为第一个报道赵村儿大队的作者女儿,自然免不了跟同学们说一些去赵村儿的见闻。她亲自去过赵村儿,讲述的内容,比报纸上更细节,也更真实,每每引得同学们气愤感叹。庄兰家——



    几个邻居拿着报纸《群众日报》上门,询问:“庄涛他妈,你快看看,报纸上这是不是你家庄兰?



    啥?我家庄兰?庄妈妈抢过报纸,看着照片上变化不小的女儿,大吃一惊。



    邻居们互相使眼色,其中一个问:听说,省报早就登了,你家庄兰没跟你们说啊?



    庄妈妈面上不自然,埋怨道:女孩子心眼儿小,肯定怨家里让她下乡呢,她是当姐姐的,不得让让弟弟……



    可报纸上,不是这么说的。



    邻居手指有庄兰采访的地方,庄兰说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儿就是下乡到赵村儿大队,下乡的日子比在家里的每一天都要充实满足。



    庄妈妈神情僵硬。



    邻居们对视,了然,抽走报纸,离开她家。



    “都没听说庄兰写信回家,也没见他们寄信过去关心关心,肯定一点儿也不了解女儿下乡的情况。



    庄兰那多好的丫头,偏疼那不学好的小子。等着吧,庄兰出息了,有他们后悔的。后不后悔不知道,庄兰要是好了,他们指定扑上去吸血……



    方静家里——



    继姐当着方静亲妈的面儿,手指点着茶几上的报纸,嗤笑,”瞧瞧吧,没福的人这辈子也就那样儿了,还好意思撒谎,我都替她丢人。



    方静亲妈没有维护女儿,拿起报纸一看,这不是小静下乡的地方吗…….



    她说不下去了。



    方静这次回城,一直黏着她出门做客,对外说了不少在赵村儿大队的事儿——帮助赵村儿大队进行扫盲;跟知青们合作,造出水车;受到公社领导的夸奖……但报纸上,扫盲的人是别人,造水车的是别人,受到公社领导夸奖的也是别人.…方静妈尴尬地说:也不一定是撒谎了,没准儿是因为小



    静请假回家,被顶了功劳……



    继姐不屑,她有没有那两下子,咱们还不知道?现在倒好,报纸出来,她说得话全被揭穿,咱家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



    方静妈看一眼丈夫,委屈地低下头。



    继姐最讨厌她这作态,呵,她在乡下干那么好,何必让家里想办法给她说亲留城?要是不回来,不管干没干,照片上好歹有她,咱们家也风光,非得回城。



    她从小就这样儿,嫉妒心重,不满足,还心思多,以为就她聪明呢,别到后来什么也捞不着。



    行了,别说了。



    方静继父打断女儿,看一眼报纸,眼露可惜,多有面子的事儿.…



    方静妈试探道:外人又不知道那么多,就说小静只是回城探亲错过了,也行吧?继父微顿,片刻后点头。继姐看着后妈,冷笑。



    西北某驻地家属院——



    自从刘三妮儿提出要带孙子孙女回老家,婆媳就陷入了冷战。刘三妮儿啥没见过,压根儿不放在心上,该咋过咋过。



    赵棉特地打电话给姥姥和舅舅,告诉他们赵柯上报纸的事儿,还说给他们寄了报纸。



    老太太左等右等,还没等到邮件儿,又接到赵棉的电话,说又上《群众日报》了,驻地这边儿应该有。



    刘三妮儿撂下电话就催促余秀民去找,拿到报纸,满家属院儿的炫耀:“这是我老家,报纸上的妇女主任是我外孙女儿。



    能上报纸,到哪儿都是厉害的人。



    家属们的称赞听得刘三妮儿走路都带风,余秀民也暗暗炫耀过外甥女几次。两个女孩儿没少追问表姐的事儿,还没见面就满眼崇拜。连余岳都为了跟小伙伴炫耀,黏起奶奶,问这问那。



    只有林清,她一贯看不上丈夫的乡下亲戚,可这乡下亲戚竟然上了这么有影响力的报纸?!就好像她的瞧不起全都是笑话,老太太的得意也是在嘲笑她,林清心里难受极了。



    没人在乎她舒不舒服。刘三妮儿再次对余秀民提出带孙子孙女回老家。



    已经好些日子没提过了,突然又提,林清阻挠,不行!小岳外祖父外祖母心疼他,也不会同意的。&#



    34;



    刘三妮儿反问:“他们不同意,能来照顾吗?”



    有儿孙,怎么可能来照顾外孙。



    林清看向丈夫,柔声退让,那也可以送他们回我娘家,乡下太苦了,你舍得吗?余秀民不言语。



    刘三妮儿冷哼:他们是我老余家的孩子,有我这个奶奶,偏要送去外家,信不着我吗?



    林清可怜地哭诉:他们是我的孩子啊,为什么妈你非要这么狠心地让我们骨肉分离?



    “我就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刘三妮儿不想指责儿媳妇啥,转头对儿子说,“我闺女和儿子教养得好,外孙女外孙子也全都有出息,反倒是你们的孩子,越大越不像样儿,我不能眼瞅着孩子养坏,你不信别人,还不信你妈吗?



    林清哭着摇头,“秀民,小岳会改的,我也会改的......



    余秀民看着报纸,下定决心,“妈辛苦些,带着孩子们回去,就我们夫妻两个,你不是想过二人世界吗?”



    林清哭声稍缓。



    刘三妮儿道:“乡下花销小,省下钱,放假我再带他们回来,就当是寄宿。”



    林清依然低声哭。



    余秀民给了母亲一个眼神,拉起妻子的手,半搂着她,回屋慢慢劝说。



    刘三妮儿喜欢的是勤快能干的儿媳妇,但他们夫妻俩感情好,看不惯她也忍着了,摇摇头,进厨房去做饭。



    而小儿子余岳回家听说亲爹决定让奶奶带他回乡下了,如遭雷劈,满地打滚,哇哇大哭:“我不回乡下那个破地方,不回!呜呜呜呜......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张佳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15 第 115 章,七十年代妇女主任,笔趣阁并收藏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