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程尔(二)
沿着常熟路前行百米左右,左拐便是五原路。
程尔对这条路很熟悉,去年曾经来过几次。记得那时天气尚热,空气中弥漫着静谧慵懒的气息,连脚步都变的轻缓,知了声声地叫着夏天。两旁茂密的法国梧桐拱起绿色的穹顶,把马路衬得悠远深邃,一眼望不到头。
现在这个季节树叶早已落光,光秃秃的树枝增添了几分萧索,不过却能看到马路两旁具有英伦风格的建筑,双坡屋顶、老虎窗、高耸的砖砌烟囱,搭配清水红砖的外墙。
马路两边零零散散分布着不少店铺,有咖啡馆、服装店、精品店、理发店、饭店等等,又充满了烟火气息。
程尔根据约定的地址,来到一家小吃店,门口的橱窗里有卖生煎和小笼的。外面人行道上拍着十几个人的队伍,一看就知道生意不错。
走进店堂,程尔发现与其说是早餐店,不如说是喝早茶的地方。店堂里很干净,深色的餐桌铺着白色的餐布,人们都在悠闲地喝茶、聊天、品尝小吃。
这里没有早餐店的喧嚣,说话的时候大都轻声细语,偶尔能听见几声碗盏碰撞的清脆。
程尔扫视了一圈,在靠墙的一张桌子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只是跟自己印象中的形象有些差别,没有水光溜滑的分头,没有西装革履,却而代之的是一头利落的短发和一件黑色半高领的毛衣,显得年轻且更有活力。
“李……李唐先生!”
程尔走过去,他不太善于言辞,本想称呼李老师,但对方明显年轻,只好连名带姓称呼一声先生。
李唐忙站起来,看着眼前这个长着一对招风耳,西装革履,戴着黑框眼镜,却又略显局促的年轻人,笑容满面地伸出手:“你就是程尔导演吧?你好,程导!”
程尔有些羞涩地点了点头,跟李唐握手道:“您叫我程尔就好。”
“好,程尔!坐坐坐,实在不好意思,时间约的这么早。”李唐热情招呼。
两人昨晚通过电话,许是等这个电话太久了,从他看到《犯罪分子》的剧本到接到程尔的电话已经过去小俩月了,便突发奇想,约对方第二天一起喝个早茶。
“没关系。”
程尔拘束地坐下来。
“这个本子我接了。”李唐给他倒了一杯茶,开门见山道。
“谢谢,李……呃,李先生。”
短短几句寒暄,李唐算是看出来了眼前这位程尔,不太会,或者说不太擅长说话,难怪能跟楼烨“很聊得来”。
他笑着摆手道:“跟你一样,叫我李唐就好,千万别客气。”
“好,李……李哥。”
程尔总算还是灵活了一些。
这时,服务员把菜单拿过来。
李唐示意把菜单给坐在对面的程尔:“想吃什么自己点。”
自己则不看菜单直接跟服务员点单道:“我要一碗小馄饨,一客生煎馒头……哦,再来一客蒸排骨。”
程尔看着菜单有点奇怪,因为上面不但有上海本地的早餐品种,还有很多粤式风味的小吃,比如李唐刚刚点的蒸排骨,菜单上写的是“豆豉蒸排骨”,一道经典的粤式小菜。
只是他见李唐点完,忙匆匆指着菜单道:“我要一份咸豆浆,一笼小笼。”
“就这些?”服务员问。
“嗯,够了。”
李唐见程尔居然点了一碗咸豆浆,略感意外。咸豆浆是长三角一带的产物,外地人很少会喝咸豆浆的。
记得原身第一次带前女友喝咸豆浆,前女友看到豆浆里要加酱油、米醋、葱花、紫菜、榨菜末和油条,当时就很惊讶,因为在她的认知中豆浆是甜的,豆腐脑才是咸的。
“程尔,伱来上海多久了?”
“大半年了,我是去年七月份来上影厂实习的。”
哦,大半年了,应该是习惯了。
“那还真不巧,如果早半年的话,我们可能就有机会合作了。”李唐笑道。
程尔点点头道:“我看过《上海纪事》。”
“成片已经出来了,感觉怎么样?”李唐忙问道。
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他一直都特别期待。
程尔推了推眼镜,认真道:“电影拍的挺好的,无论是摄影还是构图都很出色,镜头很现代化,李哥您和那位叫袁荃的女演员都演的非常精彩,只是……”
说到这里,他稍稍迟疑了一下后道:“只是我个人觉得电影涵盖的事件太多,导致事件盖过的人物,从人物身上体现的核心情感力量不足。”
“呃……”
李唐没想到程尔会如此直言不讳。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他们北电导演系的前辈,纽约电影学院的高材生。一般情况下,都是花花轿子众人抬,就算有明显的瑕疵,选择性的忽略或者尽量语气婉转。
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系四年级的学生就敢如此直言不讳地批评前辈,彭晓莲导演知道么?
同时,李唐隐隐有些失望,毕竟是自己第一部作品如此遭人诟病,尽管这个毛病不一定是出在演员身上,但总归心里不舒服。
“我们还是聊聊剧本吧。故事写的特别好,感觉特别真实,我特别喜欢,还有胡天这个人物……”
听听,李唐说话多好听,一连三个特别。只是未等他说完,就见程尔从包里翻出一撂稿子,递过来道:“李哥,您先看看。”
“呃,好。”
李唐接过来。
第一张是人物关系图,剧本里的人物不多,包括跑龙套的混混、警察,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个。但在这张人物关系图上所有人物,包括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标注的清清楚楚。
第二张是电影的结构图,虽然这只是一部短片,但依旧严格遵循三幕式的剧情结构。
后面十几张都是每一幕的人物关系和剧情细节。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表化展示,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且极有画面感。
最后才是一些重要场景的分镜画稿。
李唐只是粗略翻了翻,很震惊,没想到程尔的准备工作会做的如此充分。
和彭晓莲导演合作的时候,彭导更强调集思广益,技术上、表演细节上强调的比较多,最后定了就严格执行。
而楼烨则是另一个极端,神秘且天马行空,“飞纸”司空见惯,不让演员有过多的准备,在拍摄中寻找灵感。
至于《还珠二》,电视剧嘛,谈不上创作,单纯就是工业化流水账。
但程尔这边,准备工作却如此细致,显然更强调导演的艺术,把演员控制在特定的情境中。同时他并没有把演员当作实现他导演艺术的牵线木偶,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给予演员足够的发挥空间。
李唐之所以这么快就得出结论,因为很简单,光看图表就知道了。
原先他准备和导演聊聊剧本,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人家早已把准备工作做到了前头。
这时点的东西陆续上桌,李唐一边吃一边翻着分镜画稿,光看画工当然比楼烨差远了,也不象楼烨那种天马行空,毫无规律可言。从分镜构图来看,中景、近景偏多,画面大都采用对称格局,颜色也大量使用暖色调,部分偏灰暗大致是剧情使然。
总体来说反映了一个范儿极正的学院派导演的水准。
当然这些都是程尔向李唐展示的诚意,他需要李唐回馈给他对导演的信任。
请收藏本站:http://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沿着常熟路前行百米左右,左拐便是五原路。
程尔对这条路很熟悉,去年曾经来过几次。记得那时天气尚热,空气中弥漫着静谧慵懒的气息,连脚步都变的轻缓,知了声声地叫着夏天。两旁茂密的法国梧桐拱起绿色的穹顶,把马路衬得悠远深邃,一眼望不到头。
现在这个季节树叶早已落光,光秃秃的树枝增添了几分萧索,不过却能看到马路两旁具有英伦风格的建筑,双坡屋顶、老虎窗、高耸的砖砌烟囱,搭配清水红砖的外墙。
马路两边零零散散分布着不少店铺,有咖啡馆、服装店、精品店、理发店、饭店等等,又充满了烟火气息。
程尔根据约定的地址,来到一家小吃店,门口的橱窗里有卖生煎和小笼的。外面人行道上拍着十几个人的队伍,一看就知道生意不错。
走进店堂,程尔发现与其说是早餐店,不如说是喝早茶的地方。店堂里很干净,深色的餐桌铺着白色的餐布,人们都在悠闲地喝茶、聊天、品尝小吃。
这里没有早餐店的喧嚣,说话的时候大都轻声细语,偶尔能听见几声碗盏碰撞的清脆。
程尔扫视了一圈,在靠墙的一张桌子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只是跟自己印象中的形象有些差别,没有水光溜滑的分头,没有西装革履,却而代之的是一头利落的短发和一件黑色半高领的毛衣,显得年轻且更有活力。
“李……李唐先生!”
程尔走过去,他不太善于言辞,本想称呼李老师,但对方明显年轻,只好连名带姓称呼一声先生。
李唐忙站起来,看着眼前这个长着一对招风耳,西装革履,戴着黑框眼镜,却又略显局促的年轻人,笑容满面地伸出手:“你就是程尔导演吧?你好,程导!”
程尔有些羞涩地点了点头,跟李唐握手道:“您叫我程尔就好。”
“好,程尔!坐坐坐,实在不好意思,时间约的这么早。”李唐热情招呼。
两人昨晚通过电话,许是等这个电话太久了,从他看到《犯罪分子》的剧本到接到程尔的电话已经过去小俩月了,便突发奇想,约对方第二天一起喝个早茶。
“没关系。”
程尔拘束地坐下来。
“这个本子我接了。”李唐给他倒了一杯茶,开门见山道。
“谢谢,李……呃,李先生。”
短短几句寒暄,李唐算是看出来了眼前这位程尔,不太会,或者说不太擅长说话,难怪能跟楼烨“很聊得来”。
他笑着摆手道:“跟你一样,叫我李唐就好,千万别客气。”
“好,李……李哥。”
程尔总算还是灵活了一些。
这时,服务员把菜单拿过来。
李唐示意把菜单给坐在对面的程尔:“想吃什么自己点。”
自己则不看菜单直接跟服务员点单道:“我要一碗小馄饨,一客生煎馒头……哦,再来一客蒸排骨。”
程尔看着菜单有点奇怪,因为上面不但有上海本地的早餐品种,还有很多粤式风味的小吃,比如李唐刚刚点的蒸排骨,菜单上写的是“豆豉蒸排骨”,一道经典的粤式小菜。
只是他见李唐点完,忙匆匆指着菜单道:“我要一份咸豆浆,一笼小笼。”
“就这些?”服务员问。
“嗯,够了。”
李唐见程尔居然点了一碗咸豆浆,略感意外。咸豆浆是长三角一带的产物,外地人很少会喝咸豆浆的。
记得原身第一次带前女友喝咸豆浆,前女友看到豆浆里要加酱油、米醋、葱花、紫菜、榨菜末和油条,当时就很惊讶,因为在她的认知中豆浆是甜的,豆腐脑才是咸的。
“程尔,伱来上海多久了?”
“大半年了,我是去年七月份来上影厂实习的。”
哦,大半年了,应该是习惯了。
“那还真不巧,如果早半年的话,我们可能就有机会合作了。”李唐笑道。
程尔点点头道:“我看过《上海纪事》。”
“成片已经出来了,感觉怎么样?”李唐忙问道。
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他一直都特别期待。
程尔推了推眼镜,认真道:“电影拍的挺好的,无论是摄影还是构图都很出色,镜头很现代化,李哥您和那位叫袁荃的女演员都演的非常精彩,只是……”
说到这里,他稍稍迟疑了一下后道:“只是我个人觉得电影涵盖的事件太多,导致事件盖过的人物,从人物身上体现的核心情感力量不足。”
“呃……”
李唐没想到程尔会如此直言不讳。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他们北电导演系的前辈,纽约电影学院的高材生。一般情况下,都是花花轿子众人抬,就算有明显的瑕疵,选择性的忽略或者尽量语气婉转。
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系四年级的学生就敢如此直言不讳地批评前辈,彭晓莲导演知道么?
同时,李唐隐隐有些失望,毕竟是自己第一部作品如此遭人诟病,尽管这个毛病不一定是出在演员身上,但总归心里不舒服。
“我们还是聊聊剧本吧。故事写的特别好,感觉特别真实,我特别喜欢,还有胡天这个人物……”
听听,李唐说话多好听,一连三个特别。只是未等他说完,就见程尔从包里翻出一撂稿子,递过来道:“李哥,您先看看。”
“呃,好。”
李唐接过来。
第一张是人物关系图,剧本里的人物不多,包括跑龙套的混混、警察,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个。但在这张人物关系图上所有人物,包括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标注的清清楚楚。
第二张是电影的结构图,虽然这只是一部短片,但依旧严格遵循三幕式的剧情结构。
后面十几张都是每一幕的人物关系和剧情细节。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表化展示,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且极有画面感。
最后才是一些重要场景的分镜画稿。
李唐只是粗略翻了翻,很震惊,没想到程尔的准备工作会做的如此充分。
和彭晓莲导演合作的时候,彭导更强调集思广益,技术上、表演细节上强调的比较多,最后定了就严格执行。
而楼烨则是另一个极端,神秘且天马行空,“飞纸”司空见惯,不让演员有过多的准备,在拍摄中寻找灵感。
至于《还珠二》,电视剧嘛,谈不上创作,单纯就是工业化流水账。
但程尔这边,准备工作却如此细致,显然更强调导演的艺术,把演员控制在特定的情境中。同时他并没有把演员当作实现他导演艺术的牵线木偶,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给予演员足够的发挥空间。
李唐之所以这么快就得出结论,因为很简单,光看图表就知道了。
原先他准备和导演聊聊剧本,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人家早已把准备工作做到了前头。
这时点的东西陆续上桌,李唐一边吃一边翻着分镜画稿,光看画工当然比楼烨差远了,也不象楼烨那种天马行空,毫无规律可言。从分镜构图来看,中景、近景偏多,画面大都采用对称格局,颜色也大量使用暖色调,部分偏灰暗大致是剧情使然。
总体来说反映了一个范儿极正的学院派导演的水准。
当然这些都是程尔向李唐展示的诚意,他需要李唐回馈给他对导演的信任。
请收藏本站:http://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