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昂领兵出逃,被李严所杀。 褒中群卒无首,刘备兵马一进,四门一齐投降,刘备派人收缴降卒,走马入城。
这褒中城一取,整个战役的结果基本就确定了。张鲁剩下南郑孤城,必然难以久守。而刘备得了褒中府库,解决了军粮问题,兵马持续作战的期限得以大大延长。
就这两大因素分析,刘备取东川基本成了定局。
但刘备是个谨慎的人,为防夜长梦多,还是没有懈怠。大军休整一日,留李严领一路兵马镇守褒中,自起大军投南,直临南郑。
张任听闻刘备领兵来到,急忙迎接,跪拜在地,连连称罪道:“张任无能,有负大哥重托,南郑久攻不下,任之罪也!请大哥责罚!”
刘备一听,顿时眼圈发红,急忙搀起张任,说道:“贤弟岂可如此!?南郑城高池阔,乃张鲁老巢,难以攻打,是必然也!我与贤弟八拜之交,视同荣辱,贤弟之罪既是我之罪也!贤弟如此自责,岂不令大哥心痛,快快起来,莫要如此!”
要说刘备这喜欢结拜的习惯还真是一点没变,这一回没跟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到西川却跟张任拜了把子。
张任听到大哥这么心痛,感恩戴德,急忙起身,把刘备接入中军,一同商议破城计策。
法正献计道:“如今褒中已破,南郑势孤,可先将杨昂首级号令城下,城中兵卒必然惊骇。待南郑士气瓦解,城池不难破也!”
刘备用其计,将杨昂首级悬于高杆之上,命令一队兵将挑着,在南郑城四门游走,大声宣扬。
张鲁闻听此讯,惊恐不已,亲自登城观然是杨昂首级,啊呀一声,跌坐在地。
这也不怨张鲁恐惧,杨昂首级既然在这里,那褒中城池肯定失守了。这样一来,只剩下南郑一座孤城,又能保得了几天呢。一旦城破,自己的命运就搓于敌军股掌之上,生死难卜,又如何不惧。
左右侍卫慌忙扶起张鲁,好几个人搀着,回到府内。张鲁慌忙问阎圃道:“军师,褒中已失,刘备兵临城下,当如何是好啊!?”
此时全军上下,唯一一个镇定自若的人,就是阎圃了。鲁慌作一团,阎圃拱手劝道:“主公不必太过忧虑,南郑城高池阔,钱粮丰足。如今城中尚有兵马三万杨任将军所领守城兵马亦有三万,若能上下一心,死守城墙,胜败尚未可知也!”
阎圃这话说是胜败未知,实际上意思不过是拼死抵抗,还有一线生机。这一线生机有多渺茫,张鲁心里清楚上上下下的将佐也都清楚。
阎圃这些话说完,武将班里站出一人,说道:“军师此言,恐怕不妥。坚守不战,或可保守一时。但迁延日久,军心必然瓦解,届时南郑不攻自破矣。如今之计,要博一线生机,唯有凭战退敌一途。杨柏不才,愿领兵死战,以破刘备!”
张鲁这会儿早没了主意,问杨柏道:“杨将军果能胜乎?”
杨柏摇了摇头,“不能!”
张鲁一愣,“既不能胜,将军为何还要出战?”
杨柏回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兵临城下,末将愿效死战,以保主公”。
张鲁听了杨柏这话,大为感动,甚至觉得,这或许是一条活路。传令左右上酒,亲自给杨柏斟酒壮行。
杨柏连饮三盏,辞别张鲁,领一万兵马出南门列阵。
张鲁为鼓舞士气,领麾下文武将佐皆到敌楼,为杨柏观敌瞭阵。
但是天,张鲁越觉奇怪,杨柏大队兵马列在城外,跟张任相互对峙,却都不出战。
阎圃猛然一惊,对张鲁道:“主公,速关城门!”
张鲁还没明白过来,突然城下兵势大变,杨柏临阵倒戈,竟然领兵马反攻回来。
张任一军也顺势而动,紧随其后,杀入城门。
张鲁吓的魂飞天外,被阎圃等人连拉带扯,救下城墙,往内城急奔。
刚进内城,迎见一队败兵逃回,向张鲁急报道:“主公!杨松趁主公不在,降了刘备,献了北门,刘备领大队兵马已经杀进来了,主公速走!”
张鲁跌足而叹,“二贼害主!天理不容!”
阎圃急忙劝道:“主公且莫愤怒,速召兵马,突围出去!”
张鲁恍然大悟,急忙往州府急走。走到半路,恰好碰上杨任,领兵马败下阵来,见了张鲁,急忙下马,说道:“主公,张松献城,我军大败,主公速速上马,随我杀出城去!”
张鲁见了杨任,心下稍安,急忙上马,跟杨任直奔东门。
南郑城大,南北两门兵变,东西两门守卫并不知情,仍在抵抗。杨任马到东门,即刻召集守军,打开城门,一鼓作气,杀出城外。
东门外攻城大将乃是泠苞,见城内一队兵马杀出,知道是敌军突围。急忙纵马提刀,领兵马拦住去路。
杨任见了泠苞,二话不说,催动马蹄,直迎而上。
泠苞也知道杨任是张鲁麾下第一大将,不敢大意,举刀相迎,全力施为。
刀枪相交,你来我往,二将厮杀三十余合,不分上下。杨任见急切间战不下泠苞,急忙大喊道:“军师大人!速带主公突围,杨任今日战死在此矣!”
阎圃听杨任如此说,也顾不得自己身为文官了,绰了一条铁枪在手,对张鲁道:“主公,跟定阎圃,突围出去!”
阎圃说罢这话,一声令下,带兵马径撞敌阵。泠苞这边压阵副将见敌兵突围而来,急忙招动令旗,迎战而上。
两军混战不多时,刘备得了消息,派严颜领一路兵马增援来到。
南郑兵马本来就敌不过泠苞一军,严颜这一路杀入战圈,胜败立见。
南郑兵马霎时溃散,阎圃本是一介书生,不说手无缚鸡之力,也差不多少;张鲁虽是武将出身,但多年养尊处优,身体早已不堪其重。俩人冲突半天,皆被乱军活捉。
杨任见主公被生擒活捉,一声长叹,“今日!有死而已!”,挥动大枪,恶战泠苞,招招只攻不守,意与泠苞同归于尽。
这褒中城一取,整个战役的结果基本就确定了。张鲁剩下南郑孤城,必然难以久守。而刘备得了褒中府库,解决了军粮问题,兵马持续作战的期限得以大大延长。
就这两大因素分析,刘备取东川基本成了定局。
但刘备是个谨慎的人,为防夜长梦多,还是没有懈怠。大军休整一日,留李严领一路兵马镇守褒中,自起大军投南,直临南郑。
张任听闻刘备领兵来到,急忙迎接,跪拜在地,连连称罪道:“张任无能,有负大哥重托,南郑久攻不下,任之罪也!请大哥责罚!”
刘备一听,顿时眼圈发红,急忙搀起张任,说道:“贤弟岂可如此!?南郑城高池阔,乃张鲁老巢,难以攻打,是必然也!我与贤弟八拜之交,视同荣辱,贤弟之罪既是我之罪也!贤弟如此自责,岂不令大哥心痛,快快起来,莫要如此!”
要说刘备这喜欢结拜的习惯还真是一点没变,这一回没跟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到西川却跟张任拜了把子。
张任听到大哥这么心痛,感恩戴德,急忙起身,把刘备接入中军,一同商议破城计策。
法正献计道:“如今褒中已破,南郑势孤,可先将杨昂首级号令城下,城中兵卒必然惊骇。待南郑士气瓦解,城池不难破也!”
刘备用其计,将杨昂首级悬于高杆之上,命令一队兵将挑着,在南郑城四门游走,大声宣扬。
张鲁闻听此讯,惊恐不已,亲自登城观然是杨昂首级,啊呀一声,跌坐在地。
这也不怨张鲁恐惧,杨昂首级既然在这里,那褒中城池肯定失守了。这样一来,只剩下南郑一座孤城,又能保得了几天呢。一旦城破,自己的命运就搓于敌军股掌之上,生死难卜,又如何不惧。
左右侍卫慌忙扶起张鲁,好几个人搀着,回到府内。张鲁慌忙问阎圃道:“军师,褒中已失,刘备兵临城下,当如何是好啊!?”
此时全军上下,唯一一个镇定自若的人,就是阎圃了。鲁慌作一团,阎圃拱手劝道:“主公不必太过忧虑,南郑城高池阔,钱粮丰足。如今城中尚有兵马三万杨任将军所领守城兵马亦有三万,若能上下一心,死守城墙,胜败尚未可知也!”
阎圃这话说是胜败未知,实际上意思不过是拼死抵抗,还有一线生机。这一线生机有多渺茫,张鲁心里清楚上上下下的将佐也都清楚。
阎圃这些话说完,武将班里站出一人,说道:“军师此言,恐怕不妥。坚守不战,或可保守一时。但迁延日久,军心必然瓦解,届时南郑不攻自破矣。如今之计,要博一线生机,唯有凭战退敌一途。杨柏不才,愿领兵死战,以破刘备!”
张鲁这会儿早没了主意,问杨柏道:“杨将军果能胜乎?”
杨柏摇了摇头,“不能!”
张鲁一愣,“既不能胜,将军为何还要出战?”
杨柏回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兵临城下,末将愿效死战,以保主公”。
张鲁听了杨柏这话,大为感动,甚至觉得,这或许是一条活路。传令左右上酒,亲自给杨柏斟酒壮行。
杨柏连饮三盏,辞别张鲁,领一万兵马出南门列阵。
张鲁为鼓舞士气,领麾下文武将佐皆到敌楼,为杨柏观敌瞭阵。
但是天,张鲁越觉奇怪,杨柏大队兵马列在城外,跟张任相互对峙,却都不出战。
阎圃猛然一惊,对张鲁道:“主公,速关城门!”
张鲁还没明白过来,突然城下兵势大变,杨柏临阵倒戈,竟然领兵马反攻回来。
张任一军也顺势而动,紧随其后,杀入城门。
张鲁吓的魂飞天外,被阎圃等人连拉带扯,救下城墙,往内城急奔。
刚进内城,迎见一队败兵逃回,向张鲁急报道:“主公!杨松趁主公不在,降了刘备,献了北门,刘备领大队兵马已经杀进来了,主公速走!”
张鲁跌足而叹,“二贼害主!天理不容!”
阎圃急忙劝道:“主公且莫愤怒,速召兵马,突围出去!”
张鲁恍然大悟,急忙往州府急走。走到半路,恰好碰上杨任,领兵马败下阵来,见了张鲁,急忙下马,说道:“主公,张松献城,我军大败,主公速速上马,随我杀出城去!”
张鲁见了杨任,心下稍安,急忙上马,跟杨任直奔东门。
南郑城大,南北两门兵变,东西两门守卫并不知情,仍在抵抗。杨任马到东门,即刻召集守军,打开城门,一鼓作气,杀出城外。
东门外攻城大将乃是泠苞,见城内一队兵马杀出,知道是敌军突围。急忙纵马提刀,领兵马拦住去路。
杨任见了泠苞,二话不说,催动马蹄,直迎而上。
泠苞也知道杨任是张鲁麾下第一大将,不敢大意,举刀相迎,全力施为。
刀枪相交,你来我往,二将厮杀三十余合,不分上下。杨任见急切间战不下泠苞,急忙大喊道:“军师大人!速带主公突围,杨任今日战死在此矣!”
阎圃听杨任如此说,也顾不得自己身为文官了,绰了一条铁枪在手,对张鲁道:“主公,跟定阎圃,突围出去!”
阎圃说罢这话,一声令下,带兵马径撞敌阵。泠苞这边压阵副将见敌兵突围而来,急忙招动令旗,迎战而上。
两军混战不多时,刘备得了消息,派严颜领一路兵马增援来到。
南郑兵马本来就敌不过泠苞一军,严颜这一路杀入战圈,胜败立见。
南郑兵马霎时溃散,阎圃本是一介书生,不说手无缚鸡之力,也差不多少;张鲁虽是武将出身,但多年养尊处优,身体早已不堪其重。俩人冲突半天,皆被乱军活捉。
杨任见主公被生擒活捉,一声长叹,“今日!有死而已!”,挥动大枪,恶战泠苞,招招只攻不守,意与泠苞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