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水浒风波(下)-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txt精校版
第六百八十三章 水浒风波(下)-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txt精校版-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笔趣阁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作者:那年那兔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s: 感谢书友“nqm”再次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或许因为《水浒》是中国古代唯一以造反者作为主角的小说,太祖对其一直十分喜爱,但在年轻时他却基本只看七十回本,而百回本他却始终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对结局不满(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对次要,因为年轻时太祖连《荡寇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可能是因为后三十回与前文衔接得不好,写得也远不如七十回jing彩。直到晚年太祖开始尝试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七十回之后的部分,才第一次仔细地看了过去,而他的一些评论则在中国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因此胡卫东可以肯定太祖历史上一定没看过《古本水浒》,当他从人教出版社拿到三册试印刷的样册后,就一直想要送给伟人阅览。正好太祖突然到访,胡卫东干脆从书架上抽出第三本(后五十回)倒扣在桌上,果然立即引起了太祖的注意。伟人随便翻了几页后,很快就被书里与百回本完全不同、却与前文衔接得极好的情节所吸引,一时间差点都忘记了探望胡卫东这件正事。不过太祖生xing豁达,反映过来后倒也没什么尴尬,直接就笑着向胡卫东借书,胡卫东本来就有此意,自然是立即答应。
不过,胡卫东很快就明白历史上太祖的那些朋友为什么都怕他借书了,一来他有喜欢的书籍会反复看。因此往往很晚才会将书归还,二来他看书的时候有随手在字里行间批注的习惯,哪怕那书是借来的......
结果那三本《古本水浒》归还后,胡卫东翻看着那些乍看上去简直是被小孩涂鸦过的书页,心中不禁一阵郁闷,要知道他虽然也喜欢在看书后写读书笔记,但从来都是另外找纸来写的,始终都会保持书籍本身的干净,但很显然,这方面伟人比他随便得多......
不过很快胡卫东又不禁有些好奇起来。想要看看太祖究竟对《古本水浒》作了些什么批注。一看之后顿时深感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确有常人难及之处,不过是看部小说,却能够与现实中的战争和治国联系起来。而举一反三得到更大的收获。
至少对《古本水浒》的理解。太祖远比胡卫东这个早就看过不知多少遍的读者更加深刻。特别是《古本水浒》后五十回中一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地方,在太祖看来却反而十分符合实际。例如前七十回里杨志在校场演武中轻松击败大名府的骁将周谨,但在后五十回里周谨再次登场时却靠着一柄大铁锤几乎战败了梁山伯上的所有勇将。仅有同样力量惊人的花和尚鲁智深能够与之打得不相上下。这段情节乍看之下似乎非常不合理,但伟人却认为这处情节正反映出作者的高明,大名府演武比试的都是技巧,杨志这个弓马娴熟的将门之后自然大占便宜,但到了实战中,正所谓“一力降十慧”,改用重兵器的周谨光靠蛮力就能压服梁山泊诸多勇将了......
伟人认为,周谨之所以前后表现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当初大名府的梁中书不会用人,只有用人所长,才能发挥出人才的真正价值。《古本水浒》中后五十回里被梁中书贬斥的大刀闻达也有出彩的表现,而与之齐名的天王李成却因为还在梁中书手下而一直碌碌无为,则同样是对梁中书不擅用人的一个例证。
后来太祖在某次党内的会议上,还特意以此为例教导党内的领导干部要用人所长,进一步纠正了赤sè党以前将人才当作“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放、却不太顾及各人的优劣长短的老错误。
正如胡卫东之前预料的那样,由于太祖的喜爱和推崇,《古本水浒》校订而成的《古本水浒传》更快地出版了,而且刊印的数量也比原定的多了许多,但还是有不少水浒专家指斥它并非施耐庵原本,更将出现更早的百回本视为水浒的正本,由此比历史上提前掀起了关于水浒各个版本的大讨论。
由于《古本水浒》本就是梅寄鹤根据记忆重写出来的,而且即使是当初梅家所藏的原本也无法考证到底是否为施耐庵所著,因此如果纠结于《古本水浒传》是施耐庵原著这一点的话,便会落入那些专家设下的陷阱。胡卫东虽然缺乏与文人斗争的经验,却抓住了这次大讨论的关键,“《古本》并不需要一定是施耐庵的原本,只需要比百回本更像是施耐庵的原本就行了......”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支持《古本水浒传》的人士纷纷将jing力集中到给百回本找茬的工作中去,结果很快就找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前70回里的情节是以打击jiān臣为主,强烈表现出对jiān臣的憎恶,同时又念念不忘招安,可在百回本的后三十回里却一下子变成了无条件的投降主义,其思想则变得极为庸俗:只要获得“忠”君的虚名,jiān党也拜,佞臣也求,甚至毒死兄弟,自杀身亡,竟见不到半点私放晁盖、劫法场、破城池、杀高俅兄弟等情节中展现出来的英雄形象了,这些情节与前七十回的立意明显格格不入,倒是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一贯鼓吹的愚忠一脉相承......
此外罗贯中喜欢在小说里加上大量的诗词,而公认是施耐庵所写的七十回本里却罕有诗词出现,这同样是罗贯中为百回本后三十回作者的有力佐证,虽然百回本里为了前后一致,硬生生地在前七十回里加入了很多七十回本中所没有的诗词,但因为契合得不好,非但没有为百回本添sè,反而影响了全书的可读xing。
既然百回本的后三十回明摆着是罗贯中所写,与前七十回并非同一个作者,百回本又有什么理由比后五十回至少还有一点可能是施耐庵所著的《古本水浒传》更有资格被认定为正本呢?(未完待续。。)</dd>
或许因为《水浒》是中国古代唯一以造反者作为主角的小说,太祖对其一直十分喜爱,但在年轻时他却基本只看七十回本,而百回本他却始终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对结局不满(个人觉得这一点相对次要,因为年轻时太祖连《荡寇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可能是因为后三十回与前文衔接得不好,写得也远不如七十回jing彩。直到晚年太祖开始尝试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七十回之后的部分,才第一次仔细地看了过去,而他的一些评论则在中国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因此胡卫东可以肯定太祖历史上一定没看过《古本水浒》,当他从人教出版社拿到三册试印刷的样册后,就一直想要送给伟人阅览。正好太祖突然到访,胡卫东干脆从书架上抽出第三本(后五十回)倒扣在桌上,果然立即引起了太祖的注意。伟人随便翻了几页后,很快就被书里与百回本完全不同、却与前文衔接得极好的情节所吸引,一时间差点都忘记了探望胡卫东这件正事。不过太祖生xing豁达,反映过来后倒也没什么尴尬,直接就笑着向胡卫东借书,胡卫东本来就有此意,自然是立即答应。
不过,胡卫东很快就明白历史上太祖的那些朋友为什么都怕他借书了,一来他有喜欢的书籍会反复看。因此往往很晚才会将书归还,二来他看书的时候有随手在字里行间批注的习惯,哪怕那书是借来的......
结果那三本《古本水浒》归还后,胡卫东翻看着那些乍看上去简直是被小孩涂鸦过的书页,心中不禁一阵郁闷,要知道他虽然也喜欢在看书后写读书笔记,但从来都是另外找纸来写的,始终都会保持书籍本身的干净,但很显然,这方面伟人比他随便得多......
不过很快胡卫东又不禁有些好奇起来。想要看看太祖究竟对《古本水浒》作了些什么批注。一看之后顿时深感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确有常人难及之处,不过是看部小说,却能够与现实中的战争和治国联系起来。而举一反三得到更大的收获。
至少对《古本水浒》的理解。太祖远比胡卫东这个早就看过不知多少遍的读者更加深刻。特别是《古本水浒》后五十回中一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地方,在太祖看来却反而十分符合实际。例如前七十回里杨志在校场演武中轻松击败大名府的骁将周谨,但在后五十回里周谨再次登场时却靠着一柄大铁锤几乎战败了梁山伯上的所有勇将。仅有同样力量惊人的花和尚鲁智深能够与之打得不相上下。这段情节乍看之下似乎非常不合理,但伟人却认为这处情节正反映出作者的高明,大名府演武比试的都是技巧,杨志这个弓马娴熟的将门之后自然大占便宜,但到了实战中,正所谓“一力降十慧”,改用重兵器的周谨光靠蛮力就能压服梁山泊诸多勇将了......
伟人认为,周谨之所以前后表现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当初大名府的梁中书不会用人,只有用人所长,才能发挥出人才的真正价值。《古本水浒》中后五十回里被梁中书贬斥的大刀闻达也有出彩的表现,而与之齐名的天王李成却因为还在梁中书手下而一直碌碌无为,则同样是对梁中书不擅用人的一个例证。
后来太祖在某次党内的会议上,还特意以此为例教导党内的领导干部要用人所长,进一步纠正了赤sè党以前将人才当作“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放、却不太顾及各人的优劣长短的老错误。
正如胡卫东之前预料的那样,由于太祖的喜爱和推崇,《古本水浒》校订而成的《古本水浒传》更快地出版了,而且刊印的数量也比原定的多了许多,但还是有不少水浒专家指斥它并非施耐庵原本,更将出现更早的百回本视为水浒的正本,由此比历史上提前掀起了关于水浒各个版本的大讨论。
由于《古本水浒》本就是梅寄鹤根据记忆重写出来的,而且即使是当初梅家所藏的原本也无法考证到底是否为施耐庵所著,因此如果纠结于《古本水浒传》是施耐庵原著这一点的话,便会落入那些专家设下的陷阱。胡卫东虽然缺乏与文人斗争的经验,却抓住了这次大讨论的关键,“《古本》并不需要一定是施耐庵的原本,只需要比百回本更像是施耐庵的原本就行了......”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支持《古本水浒传》的人士纷纷将jing力集中到给百回本找茬的工作中去,结果很快就找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前70回里的情节是以打击jiān臣为主,强烈表现出对jiān臣的憎恶,同时又念念不忘招安,可在百回本的后三十回里却一下子变成了无条件的投降主义,其思想则变得极为庸俗:只要获得“忠”君的虚名,jiān党也拜,佞臣也求,甚至毒死兄弟,自杀身亡,竟见不到半点私放晁盖、劫法场、破城池、杀高俅兄弟等情节中展现出来的英雄形象了,这些情节与前七十回的立意明显格格不入,倒是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一贯鼓吹的愚忠一脉相承......
此外罗贯中喜欢在小说里加上大量的诗词,而公认是施耐庵所写的七十回本里却罕有诗词出现,这同样是罗贯中为百回本后三十回作者的有力佐证,虽然百回本里为了前后一致,硬生生地在前七十回里加入了很多七十回本中所没有的诗词,但因为契合得不好,非但没有为百回本添sè,反而影响了全书的可读xing。
既然百回本的后三十回明摆着是罗贯中所写,与前七十回并非同一个作者,百回本又有什么理由比后五十回至少还有一点可能是施耐庵所著的《古本水浒传》更有资格被认定为正本呢?(未完待续。。)</dd>